2012年3月,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鄭樹教授表示,該研究所曾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南加州大學合作調查,在浙江選1200個本地人,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選1200個華僑,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做出統計分析,發現加利福尼亞州的華人居民大腸癌、直腸癌的發病率要遠高於浙江人,而且是高出3-5倍。具體分析原因,中國浙江一帶居民飲食清淡,而居住於加利福尼亞州的這些移民華人,飲食習慣已經西化——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
由此可見,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不但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著名“三高”病症,以及肥胖、腦卒中(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同時也是腸胃的潛在“殺手”。
現代醫學也認為,米、面等主食和以肉類為主的高澱粉、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在胃中消化後往往會發生酸性反應,這時就特別需要大量的鹼性食物去中和,以維持腸胃等組織的酸鹼平衡。而蔬菜、水果等素食大多屬於鹼性食品,經常食用蔬菜水果就能達到這個目的。因此,作為華人,我們有自己的體質特點,不能盲目效仿西方國家的飲食生活。更不能因為現代物質條件豐富了,就將粗茶淡飯及“青菜、豆腐保平安”的養生道理拋之腦後。雖然我們主張“素食為主”。但也並不是要求大家完全不吃葷,改成全部吃素,而是“多吃素,少吃葷”。具體的做法可以參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膳食營養金字塔”。
每天的主食包括各種穀物、薯類及豆類,每人每天以250-400克為宜;每人每天應吃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而肉類的最大總量卻只不過約200克。而且,肉類除了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外,魚肉、雞肉、鴨肉這些白肉也要多多選擇。
總的看來,健康的飲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如果一日三餐的主輔搭配比例不科學,尤其是在動物性食物攝入量過大,而運動量或體力活動又不足時,不但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隊伍會越來越龐大,而且腸胃也難逃傷害。
口味重,輕營養,清淡飲食才能益腸胃
北京姑娘小林這幾年在飲食上發生了質的變化,變成了“重口味”一族。以前極少吃辣的她,突然迷上了辣味食物,什麼“久久鴨”“絕味鴨脖”“麻辣燙”“酸辣粉”等這些街頭小吃,每天都要變著花樣往嘴裡送,結果是越吃越上癮,一天不吃都不行, 簡直就是“無辣不歡”!但時間一長,腸胃就不舒服了,胃痛、便秘、臉上長痘....只好找醫生診治。
辣味食物,偶爾或少量食用以豐富口味、增加食慾是可以的,但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則對身體健康不利,腸胃會首先受到傷害,以至於胃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等腸胃病都容易找上門來。
其實,不但辣味是“重口味”,高油、重鹽、嗜酸、嗜甜等都屬於“重口味”的範疇。有營養學家將這種飲食方式稱為用“嘴”吃飯,對於腸胃及其他內在臟腑組織都十分有害,而且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具體說來,隨著鈉鹽攝入量的增多,同樣會導致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是胃癌的發生。同時,高血壓病、心臟病、腎臟病等疾病也會隨之而來,骨質疏鬆、哮喘等疾病的發生機率也會增加。
長期吃得過於油膩、甘甜,同樣會加重腸胃的消化與吸收負擔,使其功能減退,還容易導致脂肪肝、癌症等疾病的發生;齲齒、糖尿病會慢慢瓦解強健的牙齒和健康的身體。而且,一般的廚師在做菜時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除了高油高鹽之外,還常常“逢辣必鹹”,對於機體內臟組織來說,這無疑是雙重,甚至是多重危害。
總之,“重口味、 輕營養”,不管是哪種原因,這樣的飲食方式,只會使我們陷入“生活方式病”。因此,在飲食上我們千萬不能一味地貪圖刺激、爽口而忽略了臟腑及身體的健康。“重口味”的人,一定將這個不好的飲食習慣改掉。在烹製食物時,要做到少油(每人每天的用量,油要控制在25-30克)、少鹽(每人每天食用益不要超6克)、少糖,減少食用酸味、苦味及辛辣食物。以清淡飲食為主,太甜的糕點也要控制,甚至是不食。如果是外出就餐,也要選擇那些以蒸、煮、白灼、快炒等烹飪方式加工的食物,並提醒廚師少放油、鹽、糖及辣椒等調味品。因為,身體的健康要遠比口味重要。
早晚一碗粥,腸胃最安康
在以前,提到過年、過節,很多人都會變得興奮起來。因為在二三十年前,物質相對匱乏,大多數老百姓也只有在過年、過節之時才捨得將平時所省之物,用於痛快地吃喝,來安慰自己的腸胃與身體。但是,現在一提到過年、過節,很多人,尤其是成年人不但興奮不起來,心裡甚至還有些發怵。這其中有個原因是,過年,過節就意味著腸胃又要受罪了!逢年過節,大肆飲食已經成為一大特色。尤其是親朋好友也趁著這個大好的機會走動、相聚,大魚大肉更是免不了的事情。於是,以消化不良為主要表現的“節後綜合症出現了。這不,春節還沒過去,就有不少朋友抱怨說,出現了積食、腸道疾病等。
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囑咐他們少吃肉食,多吃清淡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如果能在早晚熬些粥喝會更好,“大米粥”“小米粥”都可以,因為喝粥能補養腸胃,減輕消化系統負擔。而且,我想大家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大吃大喝之後,到了下一頓進食時間,卻發現自己一點胃口都沒有。但如果此時看到桌面上放著一碗清亮的粥,突然又有了進食的慾望。而且,很多人在酒肉餐桌中應酬時,都會特別懷念家中的那一碗薄粥。為什麼呢?
中醫講“胃以喜為補”在一般情況下,吃下去讓胃感到舒服的食物就是“胃喜”,這對於胃和人體健來說有益;反之則為“胃厭”。古人認為,粥是“人間第一補物”,具有健脾補胃、滋養腸道、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功效。如中國古代詩壇上的高壽者陸游,他通曉醫術,養生有道,並十分喜歡食粥,同時極力向大家推薦食粥養生,為此,他還作了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粥為何能成為“人間第一補物”,受到養生學家的大力推祟呢?
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粥”就是把“米”用“兩張弓”從左右兩邊同時扯大的意思,它的本義就是用火和水把米粒的體積增加到最大時的米飯。也就是說,粥已經達到了米的最高爛熟程度,十分易於消化,可為腸胃減去許多負擔。對於那些因為飲食不節、沒有規律,或是因為疾病等原因致脾胃虛弱或腸胃不好的人來說,粥是最適合不過的。
對於腸胃病患者來說,還可以以藥入粥,比如因為飲食過於肥膩或食積引起的消化不良者,可以選擇具有消積導滯作用的“山渣粥”或“檳榔粥”,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腸胃受寒引發不適,溫胃散寒的“乾薑粥”“吳茱萸粥”都是不錯的選擇。就算是健康的腸胃,也需要適當休息和保養,早展需要用易於消化的食物來喚醒沉睡的腸胃;晚上,爛熟的粥食可以減輕胃腸負擔。讓它們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保持自身力能的正常執行。如常見的“小米粥”“山藥粥”“南瓜粥”“大棗粥”“胡蘿蔔粥”等都可以經常性服用。
不過在製作藥粥或在粥中加入其他食材時,很多藥食兩用的食材,如檳榔、乾薑、吳茱萸等應先煎煮取得藥汁,再與米穀同煮。而像山藥、南瓜、大棗等藥食同用的食物,則宜以原材料與米穀同煮。
飯前一口湯,腸胃不受傷
葛女上是在一次商業活動中結識的,別看她身體健康、身體勻稱,面板細膩紅潤,充其量也不過40多歲的樣子!但如果不是因為看到她的簡歷,在場的人可能都不會相信,她其實已經是個56歲的中老年人了。當時我心裡想著一定要跟她討教一下保養的方法。
我趁著用餐的機會,坐在離她不遠的地方。話題還沒開啟,就看見她忙著幫身邊的人盛湯,邊盛邊說:“來,都喝點湯,先潤潤腸胃。”我邊對她的行為表示感謝,邊問她,這是不是她保養身體的方法之一。
葛女土笑著說,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多年,有養生諺語說,“飯前一口湯,胃腸不受傷”“飯前一口湯,美麗又健康”,自己也就一直堅持著,不管能不能變美麗,但是飯前喝幾口湯,胃腸滋潤了,胃口很好。而且作為女性,想要面板滋潤,總離不開湯湯水水的滋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喝湯都是益的。
葛女士說得沒錯,湯確實能營養腸胃,尤其是在飯前飲用。因為飯前先喝幾口湯,就好像我們在運動時,先做足預備活動一樣,能為正常的進食做好準備。湯水可使胃腸等消化系統全部滋潤和活動起來,然後自然地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充分發揮好其消化與吸收功能。
另外,湯和粥一樣,是各種食物中最富有營養又最易消化的食品種類。湯在製作的過程中,是以水為傳熱介質,透過煮、熬、燉等工藝將各種食材進行加工,而變成了一種汁多而又富有鮮美滋味的飲品。由於食材中的營養成分多已溶入其中,特別容易被腸胃消化吸收,快速地被人體利用。尤其是那些經過長時間熬煮、百沸而成的湯,能清洗人體中的一些多餘物質,很適合當下許多營養過剩的人飲用。
湯的“家族”非常龐大,成員繁多。一般來說,能養腸胃的湯有“排骨湯”“羊肉湯”“牛肉湯”“雞湯”“大棗湯”“蓮子湯”“綠豆湯”“南瓜湯”“蘿蔔湯”“海帶湯”等。一直以來,煲湯多是南方人的拿手功夫,大多數北方人是不擅長煲湯的,那些偶爾心血來潮進行煲湯的北方人,也會把蔥、蒜、花椒、醬油、料酒、雞精、味精等調味料一股腦地放進去。其實,真正的好湯不需要這些繁多的作料與調料,它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因此在選好食材以後,一小塊生薑,一味食鹽作為作料就足夠了,只要煲湯的時間和火候把握得好,鮮美的味道自自然會飄溢位來。一般來說,煲湯講究小火慢煲。
湯雖然很滋補,但喝法十分有講究,更不能多喝狂飲。飯前喝湯還要因人而異,並掌提好進湯的時間,相對於中餐和晚餐來說,飯前飲用一小碗或半碗湯為宜;因為經過了一個晚上的休息,腸胃中的水分損失得較多,所以早餐前可適當多服些湯,時間最好為飯前10-20分鐘,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地喝些湯。當然,如果早餐和晚餐有粥的話,那也可以不用再喝湯了。另外,不要用湯泡飯食用,因為這樣的做法不但收不到滋補的效果,相反還會影響腸胃的正常消化與吸收。有的人喜歡在飯後喝湯,這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湯同樣也是滋補腸胃的美食,但喝法有講究,最好在飯前服用,才能達到養胃、滋養腸道的目的,讓健康與美麗同在。
2012年3月,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鄭樹教授表示,該研究所曾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南加州大學合作調查,在浙江選1200個本地人,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選1200個華僑,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做出統計分析,發現加利福尼亞州的華人居民大腸癌、直腸癌的發病率要遠高於浙江人,而且是高出3-5倍。具體分析原因,中國浙江一帶居民飲食清淡,而居住於加利福尼亞州的這些移民華人,飲食習慣已經西化——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
由此可見,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不但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著名“三高”病症,以及肥胖、腦卒中(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同時也是腸胃的潛在“殺手”。
現代醫學也認為,米、面等主食和以肉類為主的高澱粉、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在胃中消化後往往會發生酸性反應,這時就特別需要大量的鹼性食物去中和,以維持腸胃等組織的酸鹼平衡。而蔬菜、水果等素食大多屬於鹼性食品,經常食用蔬菜水果就能達到這個目的。因此,作為華人,我們有自己的體質特點,不能盲目效仿西方國家的飲食生活。更不能因為現代物質條件豐富了,就將粗茶淡飯及“青菜、豆腐保平安”的養生道理拋之腦後。雖然我們主張“素食為主”。但也並不是要求大家完全不吃葷,改成全部吃素,而是“多吃素,少吃葷”。具體的做法可以參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膳食營養金字塔”。
每天的主食包括各種穀物、薯類及豆類,每人每天以250-400克為宜;每人每天應吃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而肉類的最大總量卻只不過約200克。而且,肉類除了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外,魚肉、雞肉、鴨肉這些白肉也要多多選擇。
總的看來,健康的飲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如果一日三餐的主輔搭配比例不科學,尤其是在動物性食物攝入量過大,而運動量或體力活動又不足時,不但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隊伍會越來越龐大,而且腸胃也難逃傷害。
口味重,輕營養,清淡飲食才能益腸胃
北京姑娘小林這幾年在飲食上發生了質的變化,變成了“重口味”一族。以前極少吃辣的她,突然迷上了辣味食物,什麼“久久鴨”“絕味鴨脖”“麻辣燙”“酸辣粉”等這些街頭小吃,每天都要變著花樣往嘴裡送,結果是越吃越上癮,一天不吃都不行, 簡直就是“無辣不歡”!但時間一長,腸胃就不舒服了,胃痛、便秘、臉上長痘....只好找醫生診治。
辣味食物,偶爾或少量食用以豐富口味、增加食慾是可以的,但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則對身體健康不利,腸胃會首先受到傷害,以至於胃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等腸胃病都容易找上門來。
其實,不但辣味是“重口味”,高油、重鹽、嗜酸、嗜甜等都屬於“重口味”的範疇。有營養學家將這種飲食方式稱為用“嘴”吃飯,對於腸胃及其他內在臟腑組織都十分有害,而且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具體說來,隨著鈉鹽攝入量的增多,同樣會導致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是胃癌的發生。同時,高血壓病、心臟病、腎臟病等疾病也會隨之而來,骨質疏鬆、哮喘等疾病的發生機率也會增加。
長期吃得過於油膩、甘甜,同樣會加重腸胃的消化與吸收負擔,使其功能減退,還容易導致脂肪肝、癌症等疾病的發生;齲齒、糖尿病會慢慢瓦解強健的牙齒和健康的身體。而且,一般的廚師在做菜時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除了高油高鹽之外,還常常“逢辣必鹹”,對於機體內臟組織來說,這無疑是雙重,甚至是多重危害。
總之,“重口味、 輕營養”,不管是哪種原因,這樣的飲食方式,只會使我們陷入“生活方式病”。因此,在飲食上我們千萬不能一味地貪圖刺激、爽口而忽略了臟腑及身體的健康。“重口味”的人,一定將這個不好的飲食習慣改掉。在烹製食物時,要做到少油(每人每天的用量,油要控制在25-30克)、少鹽(每人每天食用益不要超6克)、少糖,減少食用酸味、苦味及辛辣食物。以清淡飲食為主,太甜的糕點也要控制,甚至是不食。如果是外出就餐,也要選擇那些以蒸、煮、白灼、快炒等烹飪方式加工的食物,並提醒廚師少放油、鹽、糖及辣椒等調味品。因為,身體的健康要遠比口味重要。
早晚一碗粥,腸胃最安康
在以前,提到過年、過節,很多人都會變得興奮起來。因為在二三十年前,物質相對匱乏,大多數老百姓也只有在過年、過節之時才捨得將平時所省之物,用於痛快地吃喝,來安慰自己的腸胃與身體。但是,現在一提到過年、過節,很多人,尤其是成年人不但興奮不起來,心裡甚至還有些發怵。這其中有個原因是,過年,過節就意味著腸胃又要受罪了!逢年過節,大肆飲食已經成為一大特色。尤其是親朋好友也趁著這個大好的機會走動、相聚,大魚大肉更是免不了的事情。於是,以消化不良為主要表現的“節後綜合症出現了。這不,春節還沒過去,就有不少朋友抱怨說,出現了積食、腸道疾病等。
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囑咐他們少吃肉食,多吃清淡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如果能在早晚熬些粥喝會更好,“大米粥”“小米粥”都可以,因為喝粥能補養腸胃,減輕消化系統負擔。而且,我想大家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大吃大喝之後,到了下一頓進食時間,卻發現自己一點胃口都沒有。但如果此時看到桌面上放著一碗清亮的粥,突然又有了進食的慾望。而且,很多人在酒肉餐桌中應酬時,都會特別懷念家中的那一碗薄粥。為什麼呢?
中醫講“胃以喜為補”在一般情況下,吃下去讓胃感到舒服的食物就是“胃喜”,這對於胃和人體健來說有益;反之則為“胃厭”。古人認為,粥是“人間第一補物”,具有健脾補胃、滋養腸道、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功效。如中國古代詩壇上的高壽者陸游,他通曉醫術,養生有道,並十分喜歡食粥,同時極力向大家推薦食粥養生,為此,他還作了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粥為何能成為“人間第一補物”,受到養生學家的大力推祟呢?
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粥”就是把“米”用“兩張弓”從左右兩邊同時扯大的意思,它的本義就是用火和水把米粒的體積增加到最大時的米飯。也就是說,粥已經達到了米的最高爛熟程度,十分易於消化,可為腸胃減去許多負擔。對於那些因為飲食不節、沒有規律,或是因為疾病等原因致脾胃虛弱或腸胃不好的人來說,粥是最適合不過的。
對於腸胃病患者來說,還可以以藥入粥,比如因為飲食過於肥膩或食積引起的消化不良者,可以選擇具有消積導滯作用的“山渣粥”或“檳榔粥”,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腸胃受寒引發不適,溫胃散寒的“乾薑粥”“吳茱萸粥”都是不錯的選擇。就算是健康的腸胃,也需要適當休息和保養,早展需要用易於消化的食物來喚醒沉睡的腸胃;晚上,爛熟的粥食可以減輕胃腸負擔。讓它們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保持自身力能的正常執行。如常見的“小米粥”“山藥粥”“南瓜粥”“大棗粥”“胡蘿蔔粥”等都可以經常性服用。
不過在製作藥粥或在粥中加入其他食材時,很多藥食兩用的食材,如檳榔、乾薑、吳茱萸等應先煎煮取得藥汁,再與米穀同煮。而像山藥、南瓜、大棗等藥食同用的食物,則宜以原材料與米穀同煮。
飯前一口湯,腸胃不受傷
葛女上是在一次商業活動中結識的,別看她身體健康、身體勻稱,面板細膩紅潤,充其量也不過40多歲的樣子!但如果不是因為看到她的簡歷,在場的人可能都不會相信,她其實已經是個56歲的中老年人了。當時我心裡想著一定要跟她討教一下保養的方法。
我趁著用餐的機會,坐在離她不遠的地方。話題還沒開啟,就看見她忙著幫身邊的人盛湯,邊盛邊說:“來,都喝點湯,先潤潤腸胃。”我邊對她的行為表示感謝,邊問她,這是不是她保養身體的方法之一。
葛女土笑著說,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多年,有養生諺語說,“飯前一口湯,胃腸不受傷”“飯前一口湯,美麗又健康”,自己也就一直堅持著,不管能不能變美麗,但是飯前喝幾口湯,胃腸滋潤了,胃口很好。而且作為女性,想要面板滋潤,總離不開湯湯水水的滋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喝湯都是益的。
葛女士說得沒錯,湯確實能營養腸胃,尤其是在飯前飲用。因為飯前先喝幾口湯,就好像我們在運動時,先做足預備活動一樣,能為正常的進食做好準備。湯水可使胃腸等消化系統全部滋潤和活動起來,然後自然地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充分發揮好其消化與吸收功能。
另外,湯和粥一樣,是各種食物中最富有營養又最易消化的食品種類。湯在製作的過程中,是以水為傳熱介質,透過煮、熬、燉等工藝將各種食材進行加工,而變成了一種汁多而又富有鮮美滋味的飲品。由於食材中的營養成分多已溶入其中,特別容易被腸胃消化吸收,快速地被人體利用。尤其是那些經過長時間熬煮、百沸而成的湯,能清洗人體中的一些多餘物質,很適合當下許多營養過剩的人飲用。
湯的“家族”非常龐大,成員繁多。一般來說,能養腸胃的湯有“排骨湯”“羊肉湯”“牛肉湯”“雞湯”“大棗湯”“蓮子湯”“綠豆湯”“南瓜湯”“蘿蔔湯”“海帶湯”等。一直以來,煲湯多是南方人的拿手功夫,大多數北方人是不擅長煲湯的,那些偶爾心血來潮進行煲湯的北方人,也會把蔥、蒜、花椒、醬油、料酒、雞精、味精等調味料一股腦地放進去。其實,真正的好湯不需要這些繁多的作料與調料,它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因此在選好食材以後,一小塊生薑,一味食鹽作為作料就足夠了,只要煲湯的時間和火候把握得好,鮮美的味道自自然會飄溢位來。一般來說,煲湯講究小火慢煲。
湯雖然很滋補,但喝法十分有講究,更不能多喝狂飲。飯前喝湯還要因人而異,並掌提好進湯的時間,相對於中餐和晚餐來說,飯前飲用一小碗或半碗湯為宜;因為經過了一個晚上的休息,腸胃中的水分損失得較多,所以早餐前可適當多服些湯,時間最好為飯前10-20分鐘,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地喝些湯。當然,如果早餐和晚餐有粥的話,那也可以不用再喝湯了。另外,不要用湯泡飯食用,因為這樣的做法不但收不到滋補的效果,相反還會影響腸胃的正常消化與吸收。有的人喜歡在飯後喝湯,這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湯同樣也是滋補腸胃的美食,但喝法有講究,最好在飯前服用,才能達到養胃、滋養腸道的目的,讓健康與美麗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