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襤褸的靈魂
-
2 # 南山來客34780
魯迅可以當的起崇高二字。他寫的文章,痛批舊社會的黑暗,曾經激勵了多少熱血青年投身革命。魯迅不畏強權,敢寫敢說,一支筆可抵百萬雄師
-
3 # 詩豪天
範曾,可以佩戴崇高二字。範曾雖然不是以作家身份響名,可大多熟悉範曾的朋友都知道範曾在書房最顯眼地方那幅以《著作等身》的圖片,範曾研究學者,學術網紅楊青雲專一為這圖片撰寫了文章。範曾那幅圖片按夫人楠莉說是顯擺。按楊青雲的文章說,應為《著作超身》。無論是現當代作家,還是現當代畫家如範曾出版了這麼多大著的大咖,還幾乎沒有。因此楊青雲在撰寫《範曾新傳》中曾這樣評價範曾,範曾就是範曾,大師就是大師。
-
4 # 七號鋪的小明
中國曆代是不缺優秀作家的,就我個人以為,魯迅先生堪稱為對當代中國影響最大的作家,他是佩戴得上“崇高”的桂冠的。
在新文學運動時期,魯迅先生是新文學陣營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的小說《狂人日記》是新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他的《野草》和《朝花夕拾》分別引出了“獨語體”和“閒話風”的創作潮流,可以說,魯迅先生在那個年代,就是新文學的風向標。
除此之外,魯迅先生作品針砭時弊,將華人的國民性寫得淋漓盡致,不管是“精神勝利法”還是社會批判,哪怕時至今日,魯迅的小說也永不過時,值得現在的人們反省自身。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秉持著用手中的筆來戰鬥,來拯救國民的精神,他的小說選材獨特,關注病態社會的病態人性;他的雜文犀利,刻毒,極具批判性。可以說,魯迅先生筆下沒有一個多餘的文字。除去文學作品,魯迅先生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深刻,留給後世兩部文學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為中國的文學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而言之,魯迅先生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是完全配得上“崇高”二字的作家,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魂。
魯迅先生的作品,不同的時期都可以從中得出不同的體悟。不論是文學手法,還是文學思想,魯迅的作品永遠值得鑽研,他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大師。
-
5 # 大漠書生
能夠佩戴“崇高”桂冠榮譽的唯有魯迅一人。
魯迅先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思想家,文學家,新文化運動的開拓先驅,憂國憂民,多才多藝,積極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畢生為喚醒民魂而創作了大量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文學作品,其作品廣為傳頌,蠻聲中外,是唯一一個逝世後享受“民族魂”大旗幟裹身葬禮的大文豪。
魯迅先生出身於晚清時代的1881年,歷經晚清到民國,1936年病逝。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魯迅先生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在魯迅擔任社會教育司官員的過程中,他參加了漢字注音方案的研討、主持了京師圖書館的搬遷、參與制定了書籍出版標準及小說發表標準(對新文化運動的順利展開應當有一定幫助)等,這些都是有助於喚醒民魂的實事。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第七卷第五號。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在Continental,尤其在法國,“文體家” 是對文學家的最高尊稱。紀德是文體家,羅曼羅蘭就不是。
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作家。”
蔡元培:魯迅先生的創作,除《墳》、《吶喊》、《野草》數種外,均成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說、書信一種外,均為雜文與短評,以十二年光陰成此許多作品,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的,他就很自然的寫出來,這是何等天才!何等學力!
陳獨秀:“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
1949年全國解放後,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非常偉大。體現出魯迅的偉大,體現出革命者的勇敢。
2009年9月14日,魯迅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回望20世紀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魯迅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的現代轉型起著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依舊頗有現實意義,這是有目共睹的。
魯迅作為一個啟蒙思想家,對個性解放,改造國民性等方面思考的深度,是當時甚至現在亦無人能與之相比的。而作為文學家,魯迅的過人之處在於既未脫離政治,又執著於現實,冷靜地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去觀照社會和人的心理。他以創作來高揚“人”的旗幟,把個人解放和民族解放結合起來,其作品那悲涼、焦灼的審美特徵,以及對於民族語言的提升,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奠基石。他的散文清新雋永,雜感活潑犀利,小說“高踞在當代中國小說的峰巔”,篇數不多,但每篇都富於獨創性,是對新形式的一次次探索的結果。
魯迅的“偉大”不是人為地炒作出來的,而是歷史地形成的,有他自己作品與行為基礎,即他所提出的例題、表述的觀念和進行的研究方法,他所提供的因果關係和價值原則方面的見解是具有長久意義的,不是幾篇文章便可以“罵”倒的。
魯迅是不是偉大的文學家?
這個問題在魯迅先生生前就有人提出過,但魯迅不以為然,他執著於現實鬥爭,根本不去顧及是否當得了作家。
我們把魯迅置於中國和世界的現代文化發展背景中來看的時候,不難發現,魯迅不失為在綿延整個20世紀的殖民地文化為掙脫殖民枷鎖而奮鬥,和崛起的世界性潮流中的中國和東方的一個代表。
魯迅是關注中國現實的傑出代表,我們仍然應從思想家魯迅的視角去善待他對後來人的啟迪。現在許多人都在想在形式上給當代中國文學進行革命,殊不知在關注現實表現力方面,絕大多數作品並不及格。差生總是自以為是,這是差生留級的根源。造成當前文學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作家漸漸喪失了對現實的耐心與判斷,在這一點上,許多作家,包括極少數獲過魯迅文學獎的人在內,都應閉門思過。這個意思是,魯迅可以在文學成就方面只作為那個特定時代的代表,但他的精神與情態,卻要影響我們許多年,尤其應當影響某些作家。可以不是融合似的影響,但魯迅有魯迅的可取之處!他站在時代的高度,他關懷著時代陰影下的現實,他仰天長嘆,他筆蘸血淚。作為一個作家文人,他鞠躬盡瘁了!
最終他留給我的印象是一個作家人生方式的榜樣意義,不是碑,不是山峰,更不是樹。也許是河流,穿過我的生命,給我一點點滋養,我當有敬愛之心。我不會成長為魯迅的,他也並非我要成長的目標,但我希望心靈中擁有他那份海涵現實的情感和堅定的表述感應。
魯迅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南韓、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先生一生的學術成就和文學成就,是遠遠超越普通人的,魯迅先生筆耕不倦,留下的文字何止百萬,但是這樣的成績背後,是魯迅一生勤奮和努力換取來的。
一個天賦異稟之人,加上一生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民族魂”這面大旗裹身的待遇,可以說是同時代裡當之無愧的大文豪。
-
6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文:天涯浪人
《無題》
2019..12..10..於海南澄邁
斷筆柴幾空對月,
落魄江湖徒悲秋。
冷酒一杯斜風起,
熱腸千結萬緒纏。
紅塵十年斟與酌,
朝暮踏歌笑還哭。
今問西風幾多雪?
敢叫人心共爾寒!
回覆列表
崇高的作家
魯迅先生,巴金,茅盾,老舍,沈從文,郁達夫,蕭紅。路遙,陳忠實,鄒志安。餘華,蘇童,王小波,洪峰,海巖,粱曉聲,葉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