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笛浪子
-
2 # 張永科38
從健康學角度出發,多提倡右側持笛,一來減少心臟和肺的負擔。二來人拿筷子拿器具多使用右手。這種持法練習指法變調也相對快一些。持笛時兩個拇指在笛身下方託笛。左手拇指大約在膜孔下方處。左手小指多頂在笛身外側,幾手與右手拇指處相對應。右手小指輕扶在笛身上面。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按住六個聲孔。這種持笛法,會使你覺得輕鬆自如!您可試一下!
竹笛握法的運動解剖學分析
前言
竹笛,是中國民族樂器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它以其簡單的構造和多變的技巧以及優美的音色受到大家的廣泛喜愛。當下竹笛愛好者驟然增多。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因手指僵硬,而遲滯學習進度。因此如何解決手指僵硬的問題,是學好竹笛額關鍵。那麼手指僵硬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人可能要說肯定是練的少了。這沒錯,專項訓練會提升區域性肌肉的力度和抗疲勞程度,因此只要堅持不懈的練習肯定會改善手指的僵硬使其更加靈活。但是否改善僵硬的方法僅此一種呢?非也!
根據唯物主義辯證法中內外因的辯證原理我們得知,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它是第一位的,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對事物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外因必須透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手指靈活度的內因是控制其運動的肌肉的基本素質,而外因則是相關肌肉的整體運動狀態是否有利於其肌力的發揮。那麼造成手指不靈活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我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剖析。大多數竹笛初學者在剛剛開始接觸竹笛的時候會遇到一個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手指不聽使喚,而手指在音孔上的主要運動方式為抬指和落指,因為落指時有重力的輔助做功故較為省力。因此手指僵硬的絕大多數情況是抬指感到費力。所以抬指是否迅速有力且長時間運動不疲勞就是手指靈活與否,能否輕鬆演奏快板樂句的關鍵。
從演奏實踐中我們認為改善手指僵硬的方法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改善內因方面,快速抬指專項基本功訓練。
二、改善外因方面,尋找更為科學的握笛姿勢,讓分管抬指的肌肉更容易發揮作用。
本文重點將圍繞“怎樣握笛笛子更有利於手指的抬落”這一主題,運用現有運動解剖學知識,透過對現有竹笛握法的分析比對來找到答案。
既然我們要尋找最為科學的握笛姿勢,就要從握笛子的目的出發進行探討。根據演奏的需要,握笛子的目的為最大限度的增強手指靈活度,能夠流暢的演奏快板樂句及各種裝飾音。因此其特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使笛子保持穩定不易掉落
2、 充分避免抬指困難
3、 長時間演奏不疲勞
同時滿足這三點要求,才可是值得學習掌握的科學握笛姿勢。那如何才能滿足這三點要求呢?現在我們透過對人體手臂的相關解剖學分析,找出與竹笛演奏的手指運動及握笛姿勢相關的肌肉群,並運用基本運動學知識對該類肌群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答案。
人體前臂及手的功能及解剖
人體的前臂及手主要功能為,
1、前臂的內旋與外旋
2、手腕的屈與伸
3、手腕的內收與外展
4、手指的屈與伸
5、手指的內收與外展
我們透過對人體前臂的解剖圖,透過此圖來分析各個動作所關聯的肌肉群。
人體前臂伸指伸腕骨骼肌肌群解剖圖
此圖引自《格氏解剖學》
(圖1)
人體前臂屈指屈腕淺層骨骼肌解剖圖
此圖引自《格氏解剖學》
(圖2)
手部人肌肉韌帶構造解剖
此圖引自《格氏解剖學》
(圖3)
此圖引自《格氏解剖學》
(圖4)
透過圖3、圖4我們可以看出,指伸肌的韌帶穿過矢狀帶,固定於手指中節指骨處,為控制手指抬起(伸指)的主要肌肉,指深屈肌韌帶穿過手掌固定於手指遠節指骨,指淺屈肌韌帶穿過手掌,固定於中節指骨,是控制手指落下(屈指)的主要肌肉。本文將重點透過對以上兩大肌群的運動解剖學分析,從目前常見的笛子握法中尋找最為科學的握笛姿勢。
解剖學相關知識提要
前文透過圖示的方式已經對人體前臂及手的生理構造做了表述,為了進一步方便理解,將與之相關的運動解剖學知識做簡要提示
1、 多關節肌肉的功能性“主動不足”
當多關節肌收縮發力時,對其中一個關節充分發揮作用時,對另一個(或其餘)關節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種現象稱為多關節肌的功能性主動不足。
例如,指伸肌,起始於肱骨外上髁,終止於四指的中節和遠節指骨(背側面)中跨越了肘關節、腕關節、掌指關節、近側指間關節和遠側指骨關節(圖1),是名副其實的多關節肌。當手腕過伸的時候無法伸直手指。因為過伸手腕的時,指伸肌在腕關節處已經充分發揮作用,其剩餘肌力已無法充分伸指,這是典型的“主動不足”現象。
再例如,指屈肌群(指淺屈肌、指深屈肌),起止於肱骨內上髁和尺橈骨上端,終止於四指的中節和遠節指骨(掌側面),其中跨越了肘關節、腕關節、掌指關節、近側指骨關節和遠側指骨關節(圖2、圖3),同樣是典型的多關節肌。當握拳的同時過度屈腕,手指的抓握力會明顯下降。這是因為當手腕過屈時,指屈肌群已經在腕關節屈腕時充分發揮了作用,此時已沒有多餘肌力握緊拳頭,這同樣是“主動不足”現象。
2、 人體上肢力量分佈特點
物種在漫長的自然選擇中完成進化,人類亦是如此,長期的自然選擇使人類普遍上肢的屈肌群力量大於伸肌群,內旋肌群力量大於外旋肌群。這樣更便於做出抓握、摟抱、攀爬、提拉等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動作。
三類常見握笛姿勢解剖學分析
上文提到,為了滿足“最大限度的增強手指靈活度,能夠流暢的演奏快板樂句及各種裝飾音”科學的握笛方式應當同時具備以下三種特徵:
1、使笛子保持穩定不易掉落
2、充分避免抬指困難
3、長時間演奏不疲勞
因此,結合運動學原理,科學握法的原則為,在能充分固定樂器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避免肌肉緊張,且完全規避指伸肌的主動不足。現在我們就以這個原則來對目前主流的竹笛握法進行分析比較,尋找出最為科學的方法。
第一類竹笛握法展示與分析
圖片素材來自於網路
(圖5)
這類握法最為常見,其握法的特點可概括為,拇指外展固定樂器,內側手手腕中立位,前臂不內旋也不外旋。
根據上文解剖學知識提要中所提到的相關知識,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當手腕處於中立位(圖6)的時候,也就是腕屈力與腕伸力為一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時,由於人體上肢中屈肌群力量大於伸肌群力量,所以在提供收縮力相等的情況下伸肌群要明顯緊張。而負責伸指(抬指)的主要肌肉——指伸肌(見圖1)在這一狀態下為主要提供伸腕力量的肌肉,其在腕關節處的緊張勢必會造成伸指(抬指)動作的“主動不足”。其次,拇指外展用於固定笛子時,勢必會造成魚際肌群的過度緊張,且會對拇指關節造成壓迫從而引發疲勞。因此,初學者在採用這一握笛方式時,往往感到抬指困難且拇指疲勞。因此採用這一握法要達到比較靈活的運指程度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進行相關肌肉素質訓練。這也是初學者難以逾越演奏快板樂句以及一些手指裝飾音等技術障礙的根本原因。
第二類竹笛握法展示與分析
圖片素材來自於網路
(圖6)
這類握法較為常見,其握法可概括為,拇指內收捏向食指固定笛子,前臂內旋腕關節微抬過伸。由於這種握法將前臂內旋,橈骨交叉於尺骨上方,所以用於抬起手腕的主要肌肉為橈側腕伸肌群(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見圖1),而使得指伸肌得到放鬆,某種程度上規避了其“主動不足”。採取這種握法時最明顯的感覺是較第一類握法無名指的顫音速度明顯加快。但由於其大拇指處於內收狀態捏向食指還是避免不了手掌魚際和拇外展肌群(拇長展肌、拇短展肌)的緊張,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六指全開的指法的使用。因此,初學者採用這種握法往往會感到第一掌骨(拇指下方掌骨)與腕關節連結處的肌腱堅硬隆起,長時間持握笛子會感到此處痠痛。稍微放鬆就會造成竹笛的軸向滾動不容易固定笛子。
第三類竹笛握法展示與分析
圖片素材來自於網路
(圖7)
該圖對第三類握法的變角度拍攝,注意大拇指的位置以及內側手食指接觸竹笛的方式
(圖8)
這類握法不太常見,其握法可概括為,拇指與中指相對(注意:不是食指)輔助摁孔。笛子則卡在內側手食指的近節指骨側面的生理凹陷中見(圖8),前臂內旋且手腕抬起,內側手三指自然彎曲落於孔面上。這種握法巧妙的利用了食指近節指骨側面的生理凹陷、下唇、外側手小指這位於同一平面上的三點將笛子牢牢固定,同時將大拇指解放出來。又透過前臂內旋合理規避了指伸肌的“主動不足”從而避免了抬指困難。這就為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指的靈活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初學者採用這種握笛方式時會特別容易上手,但會感到前臂肌肉不適。這是由於橈側腕伸肌肉群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有效鍛鍊造成的。增強其肌力的動作為手臂內旋負重抬腕。具體動作為,手握0.5~1.5公斤重物,將手肘抬起,前臂內旋抬起,做抬腕動作。每組10~12次,每天做6~8組,組間隙不超過1分鐘,重複3~4天后橈側腕伸肌群力量會得到明顯增強。此方法同樣適用於從其他握法改換此類握法感到手臂不適的演奏者。透過以上分析可以肯定的是隻要按此方法握笛,就會縮短手指靈活度的練習時間,就能在相對較短的練習時間內,靈活自如額演奏快板樂句以及手指裝飾音。
小結
透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第三類握法最為科學,透過合理的姿勢運用有效的規避了各手指的僵硬與疲勞。因此在同樣的肌肉素質下此種方法的靈活度更高,在同樣的訓練密度下,此種方法的進步速度最快因而最為科學,這是從以上運動解剖學分析中得出的結論。
參考文獻:
《格氏解剖學》
《運動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