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生解史
-
2 # 日暈三更雨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筆者談:長平之戰1、分析一下這個時候換將的背景,首先換將是大事,趙王就算再獨斷,也不可能不和大臣們商議,而商議的結果就是除了廉頗不同意外,其他人都還比較贊同換趙括,當時趙王還特地問過樂毅,此時樂毅已經回到了趙國,也比較瞭解趙國的將領,樂毅給出的是肯定的答案。所以在這個事情上說明趙括是知兵的,並非一般酒囊飯袋的武將。2、趙括是跟隨趙奢打過仗的,也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人。趙奢一直不太願意將趙括推到主將的位置,為何?因為趙奢其實很明白,自己兒子是有能力的,但是因為過早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能,所謂年少輕狂,過高的榮譽會讓年輕人驕傲,與其這樣不如慢慢打磨,琢出美玉。
當然,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奢已經不在了,沒有了趙奢的壓制,趙括自然就出頭了。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3、趙括並非沒有能力,而且統帥能力也很強。長平之戰雙方兵力達到八十萬,趙括被圍後,趙軍一直在突圍,並沒有顯現出混亂的跡象。要知道,當時的趙軍已經斷糧四十餘天,還能有條有序的突圍,沒有成為亂軍,足以說明整個趙軍上下對趙括的認同,對於趙括統帥能力的認同。
《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4、只是很可惜,趙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託強大的秦國打敗了趙括,最終笑到了最後,但是就趙括而言,並非“紙上談兵”之人。5、所以,歷史對於趙括的評價卻是有所偏頗的,趙括如果只是“紙上談兵”,那麼趙王也不會將趙國的命運交到他的手裡,趙國的其他將領也不會任由其胡來。之所以會說趙括“紙上談兵”,只是因為遇見了更加厲害的白起,亦或是命運使然,讓趙括成為了背鍋俠。
-
3 # 冷兵器研究所
一直以來,每當後人總結趙國在長平戰役中的失敗,往往都認為趙國最大的錯誤就是任用趙括取代廉頗。
但其實,趙括是被迫推上戰場的。按《史記》的說法:“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所以人們認為趙括沒有實戰經驗,且貪婪傲慢任性。而趙括取代了廉頗,趙國才最終失敗。
然而,當時的趙國能人不少,有平原君趙勝,藺相如,虞卿,田單,客卿樂毅等等。所以,可以知道,趙括的任用決定是整個朝廷共同做出的決定。這種涉及國運的大事,趙王很難一意孤行。而當命令傳來,朝野上下沒有異議。這顯然是迫於形勢,在戰場上必須更換將軍。趙王和他的官員都認為已經不可以拖下去。
克勞塞維茨曾說,最好的防禦是一系列的攻擊。敵強我弱時,被動防禦不能站穩腳跟,善於進攻的趙括,取代了失去鬥志的廉頗。這本來是個不錯的決定,但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了。雙方的陣列和態勢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必輸無疑了,只是輸多少和輸多大的問題而已了。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趙王可以把全國計程車兵交給趙括統帥,也說明趙括有一定的軍事素養。長平之戰,趙軍已經被包圍的絕對不利態勢下,他仍然指揮趙軍作戰46天,給了秦軍大量的殺傷。所以,失敗的責任,不可能只有趙括。
後人常感嘆趙括看不出是秦軍的誘敵計劃。但趙括並不知道對方是白起。秦國這種戰略層面的欺騙成功,趙括這個一線指揮官,不應該承擔全部責任。
當然,趙括作為大將軍,確實犯了重大的戰略戰術錯誤,他的故事充滿了歷史悲劇及其經驗教訓,但是也不能因此全面否定他的能力。在缺乏糧草,也沒有在外面救兵的極端不利情況下,趙軍能夠堅持46天,沒有立刻投降崩潰。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趙括的軍事水平。他還是稱得上一位將軍的。
-
4 # 一年讀十本書
趙括因為長平之戰而被人們熟知,並且被認為是紙上談兵的典型。趙括自然是一位將軍,而且是統領四十萬大軍的將軍。至於他有沒有自己做將軍,如果單從他的戰績來看,趙括一敗塗地,讓趙國再沒有能力跟秦國一戰。從這一點來說他的確沒有資格稱為將軍。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趙括平生也只打過這一仗,歷史沒有給他機會再去表現。這一仗太難打,廉頗也不能取勝,廉頗只能堅守不出,等秦軍自己退去。而且對手又是戰國時期最厲害的虎狼之師,他們的統帥又是當時最厲害的名將白起。
長平之戰的失敗,主要責任在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勝。這兩個人作為趙國決策圈的核心人物,在整個事件中一直都在做出錯誤決策。從一開始的南韓野王城歸降開始,其實趙國內部有很多能人,他們給了趙王合理正確的建議,但是趙王卻總是選擇了錯誤的決策方向。趙括不過是這一連串錯誤的最終受害者之一。趙括有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
人們往往把趙括和馬謖放在一起討論,馬謖也是第一次做大將就兵敗。不一樣的是趙括是戰死,馬謖是被斬。其實這兩人都是替領導當了替死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用魏延趙雲這些人做前鋒,而是用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當然也有第一次做大將就能一戰聞名的,馬謖和趙括也許是運氣不佳,也許是實力不夠。但是這兩人都不至於是不學無術之輩,多少還是有些將才的,所以稱得上將軍。
-
5 # 油茶歷史絲語
絲語觀點:趙括本來就是軍隊將領,而且名正言順,不存在有沒有資格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資格的問題,從得王令為統帥那一天起,趙括就已經是軍隊將領了,而且名正言順!
說到趙括,歷史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有說他:“只知道紙上談兵”,沒有什麼真本事,誤軍隊誤國的;有說長平之戰如果不是換成他指揮,就不一定會慘敗,趙國就不會那麼快走向衰亡的;有的人甚至把趙括說成是趙國滅亡的罪魁禍首,把趙國走向滅亡的一切原因全都歸結到他一個人身上。這對趙括顯然是有失公允,也不公平的!
因此,我們應該繞開“成王敗寇”的理論桎梏和世俗的目光,拂去歲月落積的塵土,慢慢剝離惑人的表象,透過迷霧,用一種客觀平和的心態去靠近、去揭秘歷史真相、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才是我們對待歷史以及歷史人物應該有的態度。
1、“紙上談兵”的困惑翻開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史,我們很容易找到或發現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及特點——我們的祖先特別喜歡咬文嚼字和用典。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在趙括生活的年代“行文”和記錄各種事項用的主要是竹簡及木簡,用紙至少是兩百年之後的事,因此,當時“紙”無典可出,說趙括是“簡上談兵”可以,說是“紙上談兵”就無從說起,絲語相信我們的祖先也不會犯這種無“典”無憑、“張冠李戴”的低階錯誤。
從這一點上說,趙括就很有可能是被“後事”(後面年代發生的事)前移,替人頂“罪”,被人抹黑!
2、“臨陣”換帥的困惑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乃至秦趙爭雄的重要性毋容置疑,絲語想趙孝成王不會不知道,廉頗、藺相如們也不會不知道。如果當時趙括只是一個默默無聞,沒有任何聲名、戰績可查可信的人,趙孝成王也好,廉頗、藺相如們也罷,絕不會輕易地“臨陣”換帥,犯把大好河山、國家前途命運和一干人等的身家性命交到他手上的錯誤,那麼,長平之戰慘敗的罪過或黑鍋由誰來擔當或者揹負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僅憑一戰之故,就鐵板釘釘般地一口咬定趙括“紙上談兵”,目的性太強,就像事先已經設計好的套路或陷井,給人的感覺是很奇特,很牽強,似乎裡面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隱情”!
3、趙奢“評論兒子”的困惑史書記載的是趙括頗能論兵戰,軍事理論甚至在他的父親趙奢之上,當時已經名聲在外。按理說有這樣的兒子是趙奢的驕傲,會在適當的時候給趙括實戰機會,鍛鍊和培養他,但是,趙奢偏偏不按常規出牌,不僅沒有給兒子實戰的鍛鍊機會,還想方設法打壓“說理”自己都說不過的兒子。自己不進行引導和培養也就罷了,還唯恐天下不知道地說自己兒子:“將來趙國如果以他為將,趙軍定當失敗。”,你說有這麼當爹的嗎?
這也忒不符合常理了,只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趙括不是趙奢的親兒子,甚至兩人有仇,他不希望乃至害怕有一天趙括超過自己;第二種是想要推鍋(把黑鍋推給別人)或抹黑趙括的人為了提高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假借趙奢之口。
4、秦國長平之戰換帥的困惑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國左庶長王齕受命率軍向趙國進攻,趙軍連連敗退,廉頗不得已退守丹河,引起趙孝成王不滿,換上年輕的趙括擔任統帥。在獲知趙軍換由趙括統帥之後,秦軍也暗地裡將主帥換成了“戰神”白起,最終大敗趙軍於長平,坑殺趙軍四十餘萬。
那麼,在得知趙軍換由趙括統帥之後,秦軍為什麼要換掉接連取得勝利的王齕,改由“戰神”白起擔任主帥,而且還要封鎖換帥的訊息?
無外乎幾種可能:一是王齕不是趙括對手;二是秦國對長平之戰極其重視,害怕有閃失;三是趙括當時確實已經聲名在外,有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了穩妥起見秦國不得不換當時其作戰水平最高的“戰神”白起統帥軍隊;四是趙括研究對方軍事統帥和根據對方軍事統帥的不同作戰水平及情況制定作戰方案和排兵佈陣的能力一定不差,甚至很高。
從以上秦國對長平之戰以及對趙括的重視情度來看,趙括應該不是浪得虛名,當時趙國換帥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慎重之舉,說這樣讓秦國重視和害怕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絲語認為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
6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有人說,趙括,有帥才。只是特殊原因,失敗。我認為,真正的帥才,都有大視野,胸襟,格局。雄才大略。既接帥印,當知己知彼。全面,掌握各方態勢。雙方,裝備,後勤保障,民心,地形,氣勢,氣候,對方將帥,才能,性格等。同時,必須善用間。情報,來源,確否。何時,何地,用明,或暗,或突襲等。總之,非幾句能說清。帥才,全具備的特質,必備,方能勝。趙括,理論懂,無實才。
回覆列表
趙括有能力成為軍隊的將領,他本來也是軍隊的將領,這是歷史事實。不過,他不是白起的對手。這點是肯定的。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決策層的失敗間接造成了趙括的失敗。
http://toutiao.com/item/6750274929599447564/#6649976-qzone-1-18816-3c8d8e8bb11b3fb9a4fd89478693d6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