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2610225176
-
2 # 飛行員舒克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德國的閃擊戰開始。現代工業支撐下的戰爭,是國力的綜合較量。而閃擊戰是怎麼打的呢?就是先偷偷積蓄力量,然後突然猛地一下將對手擊倒,在對手還沒有準備好,戰爭力量還沒有開始動員起來的時候,就取得戰爭的勝利。
那麼德國為什麼採用這種方式呢?首先當然是有效。然後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德國其實自身的實力並不佔優勢,所以它才想尋求速戰速決。
回到這個問題,為什麼德國會輸給蘇聯。首先就國力而言,德國是比不上蘇聯的,人口,資源,工業生產總能力都不如。而之前的閃擊戰並未完全擊倒蘇聯,蘇聯開始踉踉蹌蹌進入了戰爭狀態,戰爭機器發動起來,力量就開始發揮作用了。這時候蘇德戰爭就進入了消耗戰。
結合實際的人口條件,德軍走的是精兵路線,也就是戰鬥素質最強的兵配上最精良的武器,力圖做到你來一個我打一個,來十個我打十個。
然而,德軍和蘇軍並沒有代差。什麼是代差?用機槍大炮對大刀長矛那樣的,用噴氣式飛機對螺旋槳,那樣才是代差。沒有代差,就意味著做不到己方的微量戰損。因此德國的坦克虎式再厲害,也會不斷地被擊毀,它是消耗品。
德軍生產一輛虎式坦克需要15萬工時,而蘇軍的T34只要兩三萬工時。這就意味著你產一輛虎式,面對的是五六輛T34。理論上你可以很輕鬆地打掉對面,但戰場地形複雜多變,對方也會因地制宜,總有機會拼掉你的,一換一,對方都是掙了的。
更何況德軍的各種精良裝備互不通融,比如虎式和虎王坦克的炮都是88毫米口徑,但炮彈居然不能通用,還有獵虎、獵豹,四號這一大串別的型號,工業產能被極大地浪費了。戰場上虎式坦克的炮彈打光了,看著一箱虎王坦克的炮彈,就是沒辦法用,你說是什麼結果?同時蘇軍的口徑高度通用化,比如高射炮的85炮、野戰炮的85炮,坦克的85炮完全通用,工廠照著一個模子放肆做就是了,做了前線就能用。更何況德國還兩線作戰,東線和蘇軍消耗戰,西線和盟軍也是消耗戰,比如做好了一箱炮彈,你是運去東線還是西線?萬一東線戰事吃緊,炮彈消耗多,西線無戰事,那送到西線的資源不就暫時浪費了嗎。兩線作戰為什麼在戰略上是大忌,就是它分散了資源,也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資源本來就少,還利用率低於對手,能贏就出鬼了,哪怕當時元首的裝備再好。
-
3 # 淡看閒雲67569133
誰告訴你德軍裝備先進很多的?嚴格的說德軍裝備真正佔到大優勢的恐怕也就me-109,其他裝備其實不佔優勢甚至還落後一些,虎式豹式這些裝備都是後期才服役的,但是那時候對上蘇聯的is和T34事實上也沒有太大優勢,德軍是戰術先進外加搶的先機,外加蘇聯還沒緩過勁
-
4 # 麥田軍事觀察
打仗不是僅僅裝備先進就行了,還要涉及到數量,以及作戰指揮等等,影響戰爭的藝術太多了,片面的強調裝備先進之類的等於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戰爭,更不要說,這個印象不對正確,只是個人在瞭解歷史時的一個印象,而不是事實,我們只能說,德軍對蘇軍只是相對的優勢,而不是,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在裝備方面,可以稱為“先進很多”的地方太少。
蘇德戰爭是一場陸上之戰,即便德國海軍在很多方面具有絕對性的優勢,但是毫無意義可言,德軍真正顯得優勢很多的地方就是在空中,德軍戰機的戰技術性能,相對於蘇軍要好的許多,但是優勢可不是非常大。在當時條件下,空軍不是決定性的力量,所能發揮的作用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高,絕對不要按現代的標準來衡量,其他方面得近的優勢並不是很高,甚至處於劣勢。僅以坦克方面來說,當時蘇軍已開始換裝T34坦克,德軍最好的坦克也只是4號坦克,明顯趕不上T34。蘇軍的火炮裝備等並不比德軍差,也許可以稱為好的相當多,連德國都大量使用蘇式火炮,甚至進行仿製。至於步兵武器什麼的,德國也沒佔多大的便宜,98式步槍沒比蘇軍的手動步槍先進什麼,都是同代的東西,蘇軍的半自動步槍讓德軍相當羨慕,沒少使用。
德軍的裝備方面談不上有什麼大的優勢,真正讓德軍佔便宜的絕對不是裝備,而是人員素質,在作戰訓練以及指揮等方面,構成了相當大的優勢,這也是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取勝的關鍵因素。
-
5 # 東方評史
蘇德戰爭是鋼鐵與鋼鐵的大碰撞,說白了主要是打的坦克戰。
雙方的海軍都沒有參戰,而空戰的規模雖然也比較大,但應該是起輔助作用,真正決定兩國最後結局的是坦克,而真正決定雙方戰場最後命運的也是坦克,坦克成為了雙方決戰的主角。
當斯大林問朱可夫能否保住莫斯科時,朱可夫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兩個集團軍和二百輛坦克。
而德軍賴以橫掃歐洲戰場的武器也是坦克,坦克成為了納粹德國的象徵。
所以你如果一定要說蘇德戰爭裝備,一定要把坦克放在首位。
如果說在戰爭初期,德國的裝備要比蘇聯軍隊先進很多的話,這其實是一個錯覺,也是一個誤解。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在數量上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佔過優勢,即使佔優勢那也是在一場戰役中的相對優勢,佔全面優勢的是蘇聯。
不但數量上德國不佔優勢,而且在戰爭初期在質量上德國也不佔優勢。
至於在開戰初期德軍打的蘇聯一敗塗地兵敗如山倒,這要得力於德國軍人那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出色的單兵作戰能力、以及日耳曼軍人那整體的軍事素養。
德國的4型坦克相對於蘇聯的t34型在效能和質量上是處於劣勢的,真正改變這一質量劣勢的是在庫爾斯克大會戰之前,德國的“虎”式、“豹”式和“費迪南”自行火炮裝備以後,德華人才在質量上取得了優勢。
要不是有這些優良的裝備撐腰,德華人面對之前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它大概不會貿然的發動庫爾斯克這場戰役行動。
整個的蘇德戰爭,德華人直到在庫爾斯克大會戰之後才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上的主導權。
它西面有強大的英美盟國軍隊,晝夜不停的戰略大轟炸,一方面德國的武器生產能力嚴重那個下滑,另一方面又要同時面對世界上三個最強大的工業國家的作戰,這種情況之下換做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贏得戰爭的可能。
即便是在庫爾斯克大會戰德軍嚴重失利之後,如果此時西線戰場驟然停戰、英美盟國斷絕了對蘇聯的物資支援,我相信贏得戰爭的仍是德國。
-
6 # 種花家看門兔
先引用個典故——(秦)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德國戰敗,就跟李信差不多,就是低估對手高估自己!一是,希特勒前期取得了不小勝利,頭腦發昏,片面以為,蘇聯不過是個一腳就能踢倒的“茅草房”。錯誤的認知,就必然帶來的錯誤的戰役戰術計劃。巴巴羅薩計劃,其實沒有什麼新意,就是“閃電戰”。但是,蘇聯“喇叭狀”的地形,寬闊的國土縱深,落後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敵後游擊隊的破襲,個別戰場的拼死抵抗,讓德國的“閃擊戰”打成了“消耗戰”,蘇聯一回過神,德國全面失敗就不可避免了!
-
7 # 戰略論
確實德軍在二戰初期無論在作戰經驗還是武器裝備上都是數一數二的,但這隻能決定戰鬥的勝利,而不能決定戰爭的勝利。只有戰役的勝利擴張成戰略上的勝利才能改變戰局。但是德軍缺乏那起決定性作用的“最後一個營”。
德軍在二戰的“閃擊戰”戰術之所以能在西歐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是因為西歐的戰爭規模都不大,即使是法國戰役也不能同後來的蘇德戰爭相比。英法聯軍僅僅在比利時損失了70萬軍隊後,便再也無法擋住德軍的進攻了,因為法國的戰略縱深太淺了,來不及在組建足夠的部隊就整個淪陷了。所以這種規模不大的戰爭就使得一場戰役的勝利就可以取得戰略上的勝利。
蘇德戰爭就不同,蘇聯的戰略縱深太大了,軍隊質量雖然遠遠不及德軍,但是數量太龐大了,所以抵消了德軍的質量優勢,雙方其實是勢均力敵,勝利將取決於戰略上的正確部署。初期德軍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蘇軍主力的靠西佈置使得在德軍一開始的突襲下便合圍了大量的蘇軍,儘管大部分得以跳出包圍圈,但是武器裝備的損失還是讓蘇軍的防線發生了崩潰,德軍的快速挺進讓蘇軍在後方建立新防線的企圖一再破滅。
決定性的戰略失誤出現在戰略目標的舉棋不定上,1941年沒能集中兵力於一個方向上,而是在中路和南路來回切換,最終都失敗了;1942年再次犯了這樣的錯誤,南翼的兵力再次被一分為二向兩個目標同時進發,戰線的過度延伸讓德軍遭遇慘敗;1943年以後德國便已經和勝利無緣了,盟軍已經登陸義大利,西線戰場的開闢也進入日程,就算德國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勝,也最多爭取一個體面的和局,但是希望也非常渺茫。
隨著戰爭的持續,德國的對手也在戰爭中學會了作戰,德軍有經驗的老兵也傷亡殆盡,德軍在素質上的優勢越來越弱,戰爭將取決於誰的人力、物力資源龐大,顯然德國在資源方面是短板,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
8 # 紅色手電筒
對於軍隊戰鬥力來說,他是有一個變化的曲線,而並不是一個恆定不變的定值,而是一個變數。尤其是軍隊的人員補充,只要是打仗就會有人員的損失,就要補充人員。
補充人員補充第一個要滿足數量和質量,第二個分輕重緩急,第三要以最快的速度補充人員,第四保持持續的補充能力。在這幾方面來說,德國都是遠遠不如蘇聯,由於德國軍工生產的組織混亂,加上內部動員體制的混亂,德軍在二戰中的人員和裝備的補充都不能滿足前線的需要,本身德國能夠動員的人力就不如蘇聯多,加上不能合理的分配人力資源,隨著戰爭的持續,德國在人員素質上的優勢被盟國逐步趕上,而人員數量上的劣勢始終無法彌補,所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德國戰敗。
對於德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來說,如果是戰爭不能在短期內介結束,那麼德國經不起戰爭消耗的缺陷就體現了出來,雖然德國在戰爭初期利用閃擊戰能夠迅速擊敗西歐各國,但是到了東線,廣袤的土地迅速分散了德軍的兵力,加上蘇聯進行了遠比德國徹底的戰爭動員,以及德國的野心太大了,終於使德國成為了全世界的敵人。
回覆列表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的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封建社會的俄羅斯。以此類推,社會主義的蘇聯戰勝資本主義的德國是必然的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