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空史話

    除了耳熟能詳的絲綢之路這一民間交流管道,東漢和羅馬之間還有官方的正式往來,當然,由於兩個國家地處亞歐大陸的兩個端頭,中間橫臥著貴霜帝國(大月氏)和安息帝國(波斯),交流並不頻繁,能流傳下來的史料更是鳳毛菱角。

    在中國這邊的古籍文獻中,《後漢書》明確提到過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園166)年,“大秦國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繳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古代中國稱羅馬帝國為大秦,而文中提到的大秦國王安敦,應該是羅馬皇帝安東尼.畢由或者他的兒子馬克.安東尼。

    而羅馬古籍中對中西交流的記載就更少。唯一一次記載源於古羅馬史學家弗洛魯斯,而且是很難考證的。他在文中提到賽里斯國的使臣到達羅馬城,拜見了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屋大維,賽里斯國就是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弗洛里斯認為,東征西討,睥睨四方的羅馬軍威已經完全震懾了世界,甚至在羅馬沒有能夠實現統治的遙遠地區,也對羅馬的偉大高山仰止。

    由於交流不暢,可以看出兩邊的記載中都把對方列為了對自己臣服的下國。但事實勝於雄辯,在後續的歷史程序中,漢朝對匈奴的驅逐,引發了亞歐大陸自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間接地導致了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民族所滅。西方從此進入了了小領主封建統治時代,而中國雖然也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迭,卻依然是一個統一的農業國家,文明傳承至今。

  • 2 # 楊and楊

    我所知道的可能就是貿易互有來往,而且並不是有多麼頻繁的交流。

    我們姑且稱之為羅馬記憶。

    那麼如果說漢朝與羅馬帝國在貿易上交流頻繁,換句話說,中國當時就應該換回來羅馬帝國的很多物品,比如羅馬錢幣,但是至今為止,中國的考古史上並沒有發現多少關於羅馬的記憶,就算是出土了一些,也只是鳳毛麟角罷了,這不足與說明問題。

    反觀,當時的印度帝國,現在考古中就發現了很多古時候的羅馬記憶。

    二者對比後可能更為直觀的顯示出問題。

    政治上

    《後漢書》記載,166年,大秦(即古羅馬)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達東漢。這是正史中關於中國同歐洲直接來往的最早記載。

    漢朝的史書中記載了羅馬皇帝安東尼曾經派遣使者出訪漢朝,之後的羅馬皇帝也曾經派遣過使者,抵達漢朝。這應該就是兩國為數不多的直接接觸了。 由於漢朝和羅馬隔著貴霜和安息(帕提亞)兩大帝國,所以兩國直接發生軍事接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羅馬當年遠征帕提亞被弓騎兵射成了篩子,所以停止了繼續東進,而貴霜又和漢通好,所以兩國之間的交流基本上是貿易交流,也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兩個國家位置跨度極大,而且古時候交通並沒有現在這麼便利,而且中間還有很多國家,所以往來也許只有極少數次,有古籍可以參考,《後漢書·西域傳》:“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這就是記載中僅有的一次交流了。

    但是根據我們現代所知,象牙這種東西不大多數都在東南亞嗎?

    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漢朝與羅馬就沒有過交流呢?

    那麼既然沒有交流,為何漢朝當時還要極力的維護絲綢之路呢?

    這就不得而知了。

    總結一下,根據歷史考究,漢與羅馬走過交流,因為史書是這麼記載的,但是大家也不用聽說書的誇大其詞,具體在政治和貿易上交流有過多少呢?

    這個問題就留在我們的想象中吧!

    兩個超級大國的各種猜想,留在想象中,這樣它就沒有現實這般殘酷了。

  • 3 # 陳哥談歷史

    漢朝同羅馬帝國的交流主要體現在物品的交易上,漢朝的絲綢經絲綢之路出口到羅馬,為羅馬貴族所喜愛。而羅馬的玻璃器皿外加棉料衣衫出口到大漢,亦被貴族所喜愛。兩者間物品的交易是交流產生的原因。

    史料記載,在東漢班超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後曾派甘英出使大秦,隨為安息所阻,但羅馬亦曾派使者出使大漢,並於166年抵達。歷史上,倆個國家交流的細節不為外人所知,但小陳猜測,其更多地交流應當是商業貿易,外加對彼此文化的交流。要知道,當時的漢朝之所以稱羅馬為大秦,一則是對西方文化的想象,二則是對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同自己一樣的文明所感到驚詫。處於此,正如辛棄疾所言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一樣,我想羅馬看我們也是如此,也正是基於此,兩者間互派使者更多地是為了瞭解對方,以及獲得彼此所需的物品。

  • 4 # 知識觀察員

    東漢和羅馬之間的交流,或許根本就沒有!

    我的回答可能讓很多人不能接受,因為,大家在一些歷史文獻中,分明可以查到有關漢朝對“大秦”的描述啊。

    “大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羅馬帝國。

    史書上說:

    97年(永元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羅馬皇帝的使節到洛陽進謁漢桓帝,送給漢桓帝象牙等珍貴物品。

    但是,我們也知道,甘英沒能到達羅馬,因為他被橫亙在漢朝與羅馬之間的帕提亞人給阻止了,也就是古書中稱為的安息華人。

    安息帝國基本位於現在的伊朗,在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併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貴霜帝國就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到達的大月氏的後裔建立的國家。

    安息國之所以要阻止甘英前往羅馬,一種說法是,安息華人想壟斷漢朝與羅馬之間的貿易往來,因為羅馬沒有直接從漢朝中國購買商品,而是透過安息國作為貿易中轉站進行的,所以安息國要阻止甘英的前往。

    至於166年的羅馬皇帝的使臣來洛陽,進謁漢桓帝,送給漢桓帝象牙等珍貴物品。這其實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象牙這種東西,並不是羅馬的特產,更像是印度這個地方的特產,所以《後漢書》記載的這件事,或許是史官的一廂情願,記載錯了。

    之所以有上面的推測,是因為中國出土的漢代時期羅馬錢幣,真幣很少,只有數量不多的偽幣。

    在中國各地考古遺址中,僅有少數玻璃器皿可能帶有西方羅馬要素,如錢幣等與羅馬貿易的直接證據,尚未出土。羅馬商人的足跡為何沒有大規模涉足東方?邢義田院士認為,學界與大眾審視東西交通史,不能忽略波斯─安息今日伊朗要素。現有證據來看,恐怕以間接轉手貿易為主。在最近有本新書,叫《絲綢之路新史》,書裡說,從考古證據上看,漢朝、羅馬之間可能沒什麼聯絡。

  • 5 # 歷史不舊

    古典文獻有個拉丁名詞:塞里斯!塞里斯涵蓋了印度、中亞,以及中國黃面板的亞洲人,因此羅馬帝國對中國的概念並不清晰,如同中國對羅馬帝國的想象,認為羅馬帝國是如同另一箇中國一樣位於世界的另一端,“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這是東漢甘英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在此之前,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城,副使抵達安息,即伊朗高原古代國家,此次出使,打道了中國至安息的通道,也就打通了“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個地區。公元97年,漢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正是沿此路行抵安息西境。或許是安息國出於政治、商業利益,或許是出於甘英的安全問題的擔心,阻撓了甘英行使羅馬之路。甘英此次前往羅馬帝國的路嘎然而止,世界上的兩大強國中國與羅馬繼續隔空相望,失去了對話的機會,只能彼此在腦海中想象對方的樣子。然而有一支羅馬軍隊卻無意中闖進了中國,成為一個難解的謎題。克拉蘇入侵安息,中了“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計謀,在戰鬥中被殺,其子率隊伍突圍後,輾轉東行,約在公元前36年消失在中國境內。據說駐守在中國甘肅河西地區的古羅馬將士,就是克拉蘇之子突圍後的這支敗軍。這支敗軍,由西而東行,無意中走通了由羅馬到中國的路。中外歷史學家在中國蘭州進行了合作研究,初步結果認為,這支敗軍後被漢王朝收編,建立“驪靬”城,協同駐守我河西地區。城址經過努力已被專家們找到,位於甘肅蘭州西部永昌鎮。等待當挖掘以後,中國與羅馬的交往或許在歷史上又提前了一步。

    雖然甘英沒有成功抵達羅馬,但兩國的往來還在繼續努力。《後漢書》記載,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時任羅馬皇帝)派出的使者,終於到達東漢,將象牙犀角等禮物贈給東漢皇帝。 這是官方的直接交往的最早記錄。自此後,漢朝與羅馬帝國透過絲綢之路,進行經濟貿易往來以及藝術文化交流。漢朝提供絲綢、香料、金屬器具等物品,羅馬則供應玻璃器皿、象牙、犀角等物品進行交易。在這一刻,兩個大國才算是真正地瞭解彼此,揭下了臉上神秘的面紗。

  • 6 #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羅馬最早接觸中國是在東漢時期,那時的羅馬對東方這個神秘國度稱呼為“Seres“源自於絲綢,那個時期西方對古老東方的瞭解就是因為絲綢的貿易。而當時的漢朝對羅馬的稱呼為”大秦“是因為羅馬人的相貌跟我們沒什麼差異,都是黑頭髮黃面板,個頭也相近,所以就以秦這個帶有華夏民族味道的名詞作為稱呼。

    在古代,國與國交流一是貿易二是戰爭。那麼東漢與羅馬的交流我們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細說:

    一、貿易。其實說是貿易並不準確,那時候,東漢和羅馬之間隔著一個國家名為“安息”,而安息國的存在其實是阻隔了東漢和羅馬的直接交流的。這也造成,在早期的西方國家,他們對東漢的定義並不準確,"Seres“也並非完全是東漢的專屬稱呼,在西方看來東方因為出產絲綢,所以他們統稱為“Seres“也就包含了東漢在內。公元97年,西域都護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甘英並沒有到達。反而是延熹九年大秦王Anthonius Pius,遣使東漢,帶給了皇帝象牙,犀牛角等物品。這便是最早交流的開始。

    二、戰爭。在東漢於羅馬之間並沒有直接發生過大型的戰爭衝突。但是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方國度和西方國度,往往經常會被網友們拿出來作對比。假如羅馬與漢朝開戰,到底誰勝誰負呢?其實在我看來,我認為漢朝比羅馬更加強大,單單從軍事實力上看,漢朝打的匈奴崩潰分裂,而西逃後的匈奴在羅馬家門口苟延殘喘竟然翻身成了匈奴帝國,而後與羅馬的戰爭更是成了羅馬帝國衰落的主因之一。這麼一對比看來,似乎漢朝的軍事實力更勝一籌。

    總體來說,東漢與羅馬的交流還是比較友好的!

    那麼,各位看官你覺得漢朝與羅馬開戰誰贏面更大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宇宙空間是平滑的?這句話怎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