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三丰到底是何時悟出太級的啊?比如《倚天屠龍記》裡趙敏假扮明教率眾攻上武當,那時候張三丰以有百歲高齡卻有個情節是說自己閉關好久才悟出武學精要太極拳和太極劍。可又有好多影視劇裡張三丰直接年少時就已經掌握太級這種絕技了,比如張衛健影視劇版本的張三丰,又比如李連杰的電影。所以張三丰到底是何時悟出太級的呢?如果是如《倚天屠龍記》裡一樣晚年創立,那他又是憑藉什麼絕技開創了武當派呢?
12
回覆列表
  • 1 # 國風優選

    張三丰,原名張君寶。按照金庸武俠小說來說,尤其是在《倚天屠龍記》開始片節中,提到了郭襄同張君寶的故事。兩人同為覺遠和尚所救,郭襄念念不忘楊過,遍尋楊過不到,後在路過峨眉山之後開創峨眉。張君寶因故無法回到少林,故而在武當山開創武當派。

    歷時上是這樣記載的,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在終南山遇火龍真人,被授于丹訣。泰定甲子年(1324),他又到湖北武當山,苦修數載。一日,他看見“蛇鵲相鬥”,便根據陰陽之理,悟出一套動靜相間、剛柔並進、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法。道成功滿後拂袖雲遊天下、傳授道術,後莫之所終。

  • 2 # 太極仁拳

    太極拳界習慣上把”太極拳“簡稱為”太極“,把”練太極拳“說成”打太極“。

    什麼是太極拳?王宗嶽《太極拳論》是太極拳界公認的對太極拳論述最深刻完美的著作。王宗嶽《太極拳論》對太極拳技法的描述如下:立如平準(保持自身平衡),活似車輪(身體輕靈圓活),捨己從人,不丟不頂,隨曲就伸,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彌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上下相隨,粘連粘隨,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耄耋御眾。也就是做到不頂不抗,順勢而為,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避免遭到對手攻擊,不被擊傷擊倒。

    王宗嶽《太極拳論》揭示了太極拳就是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防身自衛術。也就是說太極拳純粹是以柔克剛的拳術。

    有資料記載,王徵南(1617—1669),名來鹹,字徵南,又名王瑞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武當派拳師。浙江寧波府奉化人。早年從軍,以“七矢破的,補臨山把總”,由於“屢立戰功”,官至於“都督僉事副總兵”。由於參與反清復明,事敗後隱居鄉野,“終身菜食以明其志”。 黃宗義是反清復明的志士,抗清失敗後,黃宗羲返歸家鄉,在寧波城西的白雲莊講學,結識了王徵南,兩人成為好友。 王徵南去世後,黃宗義為王徵南寫了墓銘志。黃宗羲在《王徵南墓誌銘》中寫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宋朝歷史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距今700年左右。王徵南死後七年(1675年),他的弟子黃百家(黃宗義之子)著《內家拳法》和《王徵南先生傳》,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王徵南的內家拳法。黃宗義《王徵南墓銘志》中的這段紀實話指出了內家拳的特徵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既僕”不像外家拳(少林拳)那樣“勇”猛剛烈,“主於搏人”。同時指出由於外家拳(少林拳)“拳勇”“主於搏人”,亦即好勇猛先發攻擊對方,這就使得外家拳(少林拳)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容易讓對方“人得以乘之”,亦即容易讓對方得到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的機會,使外家拳(少林拳)手“應手即僕”,亦即失去平衡跌仆倒地。這正是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所描述的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太極拳技法的特徵。所以說太極拳就是內家拳。 由此可見,太極拳在王徵南生前所在那個年代就已經形成了,只不過當時不叫太極拳而被稱之為內家拳。直到王宗嶽寫了《太極拳論》之後,內家拳才被稱為太極拳。太極拳的名稱因王宗嶽《太極拳論》而得。

    黃宗義所寫《王徵南墓銘志》中指出內家拳亦即太極拳”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可見張三丰(張三峰)創太極拳的時間是在宋朝。

    張三丰(張三峰)是如何創出太極拳的呢?有人說,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在終南山遇火龍真人,被授于丹訣。泰定甲子年(1324),他又到湖北武當山,苦修數載。一日,他看見“蛇鵲相鬥”,便根據陰陽之理,悟出一套動靜相間、剛柔並進、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法。道成功滿後拂袖雲遊天下、傳授道術,後莫之所終。“ 但我認為,說張三丰受”蛇鵲相鬥“過程的啟發而聯想到柔能克剛是可以的,但把”動靜相間、剛柔並濟“與”以柔克剛“摻和到一塊兒,併成為太極拳的特徵是錯誤的。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使對手因失去平衡站立不穩,無法對己方攻擊,從而達到不費勁甚至不接觸用力防身自衛的目的。”動靜相間、剛柔並濟“體現不了順勢而為,只是陳家溝拳法習練套路時的外觀特點和技擊特點而已。

    太極拳實際上是經過數代人的研究逐漸成熟發展起來的。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出來的一個拳種,一直在不斷地沿著如何儘量少用力甚至不用力防身自衛的思路逐漸純化技擊內涵。張三丰只不過是集前人之智慧和經驗,並結合道家柔弱勝剛強的哲理以及自己的體會感悟,總結出了一套有別於少林拳的能夠以弱勝強的拳法理論而已。黃宗義最先用文字記錄這種能夠順勢而為以弱勝強的拳法為內家拳。後,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將這種能夠以弱勝強的內家拳拳法稱之為太極拳。

    拳法分為兩類:外家拳和內家拳。內家拳就是太極拳。外家拳以硬克敵、以強欺弱、力大為法。太極拳(內家拳)以柔克敵、以順禦敵、力無為法。太極拳不以力大勝人,而是以力無勝人。先有外家拳,後有太極拳(內家拳)。太極拳(內家拳)是從外家拳逐步脫胎換骨演變過來的。在太極拳漫長的發展歷史程序中,有的太極拳大師身上殘留的外家拳成分多一些,有的太極拳大師 身上殘留的外家拳成分少一些。隨著時代發展,技擊需求逐漸淡化,太極拳大師技擊能力訓練越來越少,技擊能力越來越差,但對太極拳內涵的理解卻是越來越清醒,逐步認識到力大是太極拳的忌諱,力無才是太極拳取勝的法寶。突出發力的拳式招數,用得不當就會給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機會。所以越來越多太極拳大師,突出無力的要求而忽略某些發力拳式招數是對的。當今,對太極拳內涵悟得最好的太極拳大師不是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大師等一類的太極拳大師。網上名聲較大的黃興賢、馬嶽粱、馬長勳、石明、肖維佳、朱椿萱、祝大彤、遊玄德、李經梧、閆芳等等太極大師是對太極拳內涵悟得最好的太極拳大師。

    太極拳的原理並非”蛇鵲相鬥“之理,也並非陰陽哲理,而是遵循力學平衡理論的,是有力學道理的。太極拳是否正宗純真不能以傳承脈絡來判定。只有順勢而為(以柔克剛)的拳術才是正宗純真的太極拳。

  • 3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就如很多朋友所談,太極拳並不是張三丰真人所創,而我們平常講的太極,包括太極拳,太極劍,目前流傳比較廣的,有陳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當然了,小哥以前也看過武當三豐派第十四代掌門鍾雲龍道長演繹的三豐太極拳(108式)!

    太極拳的起源!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可謂是版本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個!

    版本一:老子創太極!

    老子,被道教尊為祖師爺,很多人認為,太極拳是老子感悟大道之後,所創出的一套養生拳法!

    版本二:唐代許宣平創太極!

    這個人比較傳奇,相傳他住在鄉下一個茅屋,每天砍柴去集市賣,其人腳步輕盈,身形矯健,並且很有才華,喜歡做詩(唐朝詩歌流行,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詩仙太白遊歷的時候,慕名前去拜訪,但是沒有遇到,所以就題詩一首,在這位許先生茅屋的牆壁上面!

    《唐詩紀事本末》記載了許宣平是一位武林高手,描繪他“辟穀不食,行如奔馬”,並且他創了一套拳術,有37式,很多招式名稱和現在太極拳相同或相近,但是他的這套武功,37招式可以自由組合,完全憑藉自己的喜好感悟!相傳,李白也是一位劍術高手呢!

    版本三:唐朝李道子所創!

    這個在武當著名道人宋遠橋的作品《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中有提及,講述當年宋遠橋慕名去江南安慶(今安徽潛山縣)拜訪一戶俞姓人家!這家人練習太極拳已經好多代了,宋遠橋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套太極拳是唐朝李道子所創,傳授給了俞氏,所以他們這家人代代相傳!

    版本四:宋代張三峰!

    這位名家,並非元明之際的武當真人張三丰!

    張三峰感悟老子《道德經》,創立了內家太極拳,此套拳法和武當派太極拳不同,張三峰的這套拳法廣為流傳,有的發展為形意拳,有的發展為太極拳!如明朝時期流傳的張松溪太極拳,就是由張三峰太極拳演化來的!

    這個爭論就比較多,因為有記載說,張松溪是元明張三丰的徒弟,但是更多人認為,張松溪的太極拳是源自南宋的張三峰內家拳法!

    這四個版本是流傳最多的,當然也有其他版本,比如陳式太極拳,就傳說是陳式祖上所創,而楊氏太極拳大家公認是清朝楊露禪大師結合先輩武學所創!

    所以說,不管是李連杰版本的張無忌,或者是大陸電視劇《倚天屠龍記》,又或者是張衛健所飾演的《少年張君寶》這些影視劇,都是根據藝術創作需求,所編導的一些劇情而已。

    前輩武學,我輩當發揚光大,如果去計較何人所創?只能是自尋煩惱,因為歷史的漫漫長河,書寫者千千萬萬,到底那個是真,那個是假,誰又能知道?一切盡付笑談中!

    喜歡的請順便點關注!

  • 4 # 孫少俠品金庸

    《倚天屠龍記》裡的張三丰,是在百歲的時候,閉關修煉悟出來的一套精妙拳法,伴隨它同期問世的還有太極劍法。但是早在張三丰童年的時候,就註定他以後會悟出這套拳法。

    早在《神鵰俠侶》裡面,那時候張三丰還是個小不點張君寶。以郭靖、楊過為代表的中原五絕已經隱隱有“後發制人”的武學理論了。

    張三丰受到楊過三招傳授,這就是一個百年難得的機緣,因為楊過當時已經接受過獨孤求敗的“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理念薰陶了。由重劍無鋒到黯然銷魂掌,楊過的武功裡面已經初露端倪,帶有武學理念轉折的意味。

    張三丰得到啟蒙後,回少林繼續跟著覺遠大師稀裡糊塗的修煉。

    他的武功其實和郭靖一樣,早年憑藉三分之一九陽神功,先走的是剛猛的路線。後來中年時期,由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武功開始變為剛柔相濟。

    再到晚年時期,臻至圓融境界,講究用意不用力,純是以柔克剛,終於讓他開創出一套全新的“後發制人”武學理念,從而成為不世出的一代大宗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生活過得很憋屈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