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後青舂期哋詩
-
2 # 李紅愛運動
西漢時著名的經學家匡衡,幼年時期,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他常常讀書讀到黃昏日暮,才遺憾地收起書本。有一天晚上, 他突然感到什麼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來。睜眼搜尋,他發現原來是自家牆破,鄰家燭光由牆的縫隙中透出。於是他找來鑿子,把牆上的縫隙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書就著光束去看,直讀到鄰家熄燈之後。由於勤學苦讀,匡衡的學問長進很快,後來受到漢元帝賞識,被封為安樂侯,當上了宰相。
-
3 # 讀書文史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鑿壁偷光這個故事,但對於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有不少人並不清楚。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叫匡衡,東海郡承縣人,西漢人。匡衡家境貧困,祖輩世代為農。雖然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但是匡衡卻非常愛好讀書。年少的匡衡沒錢上學讀書,也沒錢買書。為了看書,他時常跑去問別人借書,但是,許多人都不願意借給他。為了實現讀書的願望,他跑去給富人家打雜工,不求工資,不求管飯,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富人家能夠把書借給他看一看。
然而,因為白天要幹活,因此匡衡大部分時候只能是在晚上看書學習。因為家裡窮,用不起油燈,他發現隔壁鄰居的燈光挺亮,便找來鑿子,在牆上鑿開了個洞,藉著洞裡透出來的微弱的光來學習,這就成了廣為流傳的“鑿壁借光”的故事。
因為愛好讀書,刻苦鑽研,長大成人之後的他,憑藉著自身的才華,透過考試當上了官。
漢元帝在位時,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後來因為在政治上給皇帝提過不少有用的良言計謀、治國之道,深受皇帝讚賞,而被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后期,宦官石顯依仗著皇帝的寵幸,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匡衡為了彈劾石顯,糾舉他的黨羽,直言進諫。可以說,早年時期,他曾為國家、朝廷做出過不少貢獻。
不過,後來,也許是長期處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環境裡,這位“三好官員”在仕途中漸漸迷失了自我,開始走向墮落,淪為了貪官。比如,他非法擴張了食封的土地,透過其他的非法手段來謀取錢財收入,最後被漢元帝發現,被貶為庶民。
在他返鄉不久之後,便病死在家中。
從匡衡的故事中,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人有權,有錢了容易變壞,而壞人一般都沒有好下場~
大家覺得呢?
文 | 一木君
-
4 # 博故
鑿壁偷光出自西漢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而故事的主人公匡衡,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一部詩經得高位,一絲貪念離廟堂。
一部《詩經》得高位匡衡是東海郡承縣(今山東蘭陵縣匡王村)人,家境貧寒,靠給他人做幫工獲得讀書的機會,鑿壁偷光的事情就發生在這一時期。根據當時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透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有才但不擅長考試,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作為西漢斜槓青年的匡衡有一個特長,講《詩經》,“匡說詩,解人頤”這是時人對匡衡的讚語,意為“匡衡來講《詩》,使人開心大笑不已。”
匡衡得到眾人舉薦,入長安講《詩》,雖然當時的漢宣帝對此並不感冒,但是卻成功引起了太子即後來的漢元帝劉奭(shì)的注意。漢元帝以“柔仁好儒”而著於史策,匡衡這樣的明經儒士正合漢元帝的心意,而匡衡在向漢元帝上陳奏疏之時,也多引用《詩經》等儒學經義,言談多符合法則義理,深得上心。
最終,在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接替病故的韋玄成擔任丞相,並受封樂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戶。
不過在他所授的食邑中,卻埋藏有一顆不為人知的“定時炸彈”,最終迫使其去職歸家。
一絲貪念離廟堂當時的第一權臣為中書令石顯,匡衡雖身為丞相也需低調行事,後漢成帝即位後,匡衡聯合御史大夫等朝臣一同上奏,最終使得石顯及其黨羽罷官受懲。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廷盡忠的事情了,之後卻因一絲貪念,而難以為自己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劃分郡國地界,辦事官員發現匡衡的食邑有問題。匡衡的封地在臨淮郡僮縣樂安鄉(今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東北),全鄉總共有田地三千一百頃,南邊以閩佰為界。初元元年時(公元前48年),臨淮郡的郡圖把閩佰誤作了平陵佰。長達十多年,匡衡封地臨淮郡,實際上便以原來的平陵佰作為封地的邊界,這比以真正的閩佰為封界多出了400頃。
辦事官員報知相府,此時石顯已除,匡衡已是一個真正握有權柄的丞相了,在明知是自己多佔了四萬畝食邑的情況下,最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及時的加以改正過來,卻在想著怎樣才能歸為己有。臨淮郡官員為討好匡衡,馬上把這四百頃土地劃給了樂安國,匡衡貪墨了這部分的田租,派人多收取了約有一千石的穀子。
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事發,遭到廷尉的彈劾,匡衡被削職為民,後死於其家。
從一個家貧無以讀書的寒門士子,到位極人臣的帝國丞相,匡衡有恆心毅力,為後世學習之楷模,但一念之差,卻使得數十年的奮鬥成果付之東流,悔之晚矣。
-
5 # 麇子文史
鑿壁偷光的主人翁叫匡衡,字稚圭,是西漢後期人。少年時家裡窮,作為一個立志要出人頭地他,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偷偷學習,於是就有了《鑿壁偷光》的故事。在艱苦的環境下認真求學,熟讀經史子集,尤其善於研究《詩經》,受到當時很多人的稱讚,曾與當時的名士蕭望之、梁賀等人辯論,因此被其它人推舉為官。
寒門出貴子的典範匡衡剛開始做官時只是一個小小的文筆官員,因其文采出色,常常得到別人褒獎,甚至被人稱為“才智有餘,經學絕倫”。在漢元帝繼位後,因其酷愛儒家,匡衡就被人推薦給漢元帝講學,最初升為郎中,在大殿中給那些在朝的官員講《詩經》,又升升職為博士兼任給事中,到漢元帝在位的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被提拔為丞相,為百官之首,並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可以說位極人臣的匡衡,靠自己堅持不解的努力經學,達到了古代官員的最高峰。作為社會最底層出生的匡衡,但任丞相之後積極瞭解民疾疾苦,真心為百姓辦事,得到其它官員和百姓的一片稱讚。可此時的漢元帝,卻遠離賢臣重視宦官石顯等人,疏遠了諸大臣之間的關係, 讓石顯把持朝政。匡衡多次上書漢元帝,希望剷除宦官勢力肅清朝堂,但事與願違未能如願。
苦難出生匡衡悲慘的結局按照漢朝的分封制度,凡是封候的人,都會被賜予一定的土地,作為其采邑供其生活。匡衡當時被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封地是3100傾,而封地中的稅收都歸匡衡所有,這來之不易的財富,對於那個為了看書砸別人家牆的,窮小子匡衡來說應該感到滿足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匡衡被封候以後,測量人員在給他側量封地的時候,也測錯了多測出了400傾地給匡衡,也許是匡衡知道測錯了,卻隱瞞不報企圖掩蓋過去。但這事卻被被別人抓住了把柄,準備找機會扳倒他。
屋漏偏逢連夜雨,博學多識的匡衡,卻疏於對子女的管教。他兒子匡昌因為他的關係被任命為越騎校尉,有一天,這位官二代喝酒過度,藉著酒力殺了都城一百多名百姓,被官員抓獲。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的事,匡衡作為父親積極營救自己的兒子,赦免其子的死罪。可這時,那些想要扳倒匡衡的人藉機,彈劾匡衡說他封侯以後,多佔附近居民400傾地為自己封地。兩件事一起爆發,讓匡衡無力迴天,最終,剝奪了他爵位,收了他的封地,被貶為平民,無顏再回家鄉的他死在了匡談村。
綜觀匡衡的一生,因貧窮而積極奮進,奮鬥有名氣地位後,就得意忘形忘記了曾經的自己。從而導致自己身敗名裂。不僅匡衡,還有和珅等等,不都是貧窮到位高權重,最後身敗名裂,跌入了人生的怪圈。
-
6 # 史聃
鑿壁偷光的故事,因為入選了中小學語文教材,許多人可能都還印象深刻。但有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匡衡長大後,也是大大的有名。他是漢元帝時期的著名經學家,後來拜相封侯,位極人臣。可惜,匡衡晚年做了一件錯事,大節有虧,被貶為庶民,從而極大地降低了其歷史聲望。
“鑿壁偷光”有一“偷”字,似乎不雅,然而,論其本質,於鄰人無損,且表現出罕見的勤學精神,故至今傳為美談。匡衡小時候雖然家裡條件極差,但他想盡辦法用功苦讀,終成一代學問大家,尤其深通《詩經》。當時人盛傳:“你們別妄談《詩經》了,要談就讓匡衡來,匡衡解說《詩經》才會讓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呢!”
恰好當時在位的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於是匡衡的官越做越大,最後官拜丞相,封樂安侯。匡衡為相期間,雖然政績平平,但他為相之前屢次上疏,直陳國事,這一壯舉直到唐代還激起了詩聖杜甫的敬意。
可惜,匡衡雖熟讀聖賢書,卻終究還是沒有讀懂“聖賢”二字怎麼寫。他被封為安樂侯時,其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很不少了,匡衡眼見郡圖有誤,就一時“手滑”,食封土地瞬間多出了四萬多畝。
正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漢元帝死後,漢成帝即位,司隸校尉揭發了匡衡的貪汙醜事,於是,匡衡被貶為小老百姓,不久卒於故鄉。
回覆列表
我們不知道的匡衡
“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小學課本也曾講過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時期,小時候的匡衡由於家庭貧困,白天幫家裡人幹活,晚上才能讀書學習,由於家裡點不起油燈,他發現鄰居屋裡倒是挺亮,便在牆上鑿了個洞,光線從洞中穿過來,他便利用這微弱的亮光刻苦鑽研學習,最終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文學家。
匡衡最初的仕途並不順利,他參加過多次科考,結果並不如意,可他並不氣餒,多年後終於被漢元帝發現,從郎中一直青雲直上,後來官至太子少傅。
隨著官位的一步步升高,匡衡漸漸的迷失了信仰,走上了貪贓枉法之路,他在朝中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推行重賦剝削百姓,因仗著皇帝的寵信,越加放縱,在任安樂侯期間,非法佔地四萬多畝。
到成帝時,被人彈劾,免為庶人,晚年生活十分落魄,死去也無人記得,墳墓也曾多次遭人破壞,至今,僅存一座墓碑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