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宋朝的官員品級從一品到九品,太中大夫是從四品官員,我們來了解下宋朝官員的品級。

    正一品:官職:太師、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官職:樞密使、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二品:官職: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從二品:官職:籤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正三品:官職: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從三品:官職: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正四品:官職: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從四品:官職: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正五品:官職: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從五品:

    官職: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

    正六品:

    官職: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從六品:官職: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員外郎、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臺令正七品:官職: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樞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赤縣令從七品:正八品:官職: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京府判官、京畿縣令、赤縣丞、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從八品:官職: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閤門祗候、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諸州縣令/丞、赤縣尉、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臺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正九品:官職: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從九品:官職: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諸州縣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

    太中大夫在宋朝時期,是個中等以上的官員,一開始是從四品,為文散官第八階,後在是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改革後為文官第十一階。

  • 2 # 文石齋主

    宋代的官制非常複雜,而且在宋神宗、徽宗兩朝又先後做了兩次“改革”,使得宋代官制在史料記載中更加混亂。因此,後人對宋代官制往往不甚了了,很多學者不得不花大氣力深入研究,出版、發表了很多著作、論文,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鄧廣銘教授的《宋史職官志考正》和龔延明教授的《宋史職官志補正》。朋友們如果有興趣或想對宋代官制問題做深入瞭解,可以找找讀讀。這裡只就宋代文職官制和相關品級做簡要回答。

    首先,宋代的官制分文職和武職兩種,問題中的“太中大夫”屬於文職;

    第二, 北宋前期,沿襲唐制,官階分本官階和散官階。文散官從開府儀同三司到將仕郎共二十九級。宋太宗初年,為避太宗名字“光義”二字中“義”字之諱,將文散官中的“正議大夫”改為正奉大夫,“通議大夫”改為朝奉大夫等。京朝官和選人,遇郊祀等慶恩,每次加五階,到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加一階。

    散階較為複雜,但作用不大,所以在神宗改制時廢除了。此後,散官專指閒散不管事的官職,如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副使、團練副使、州別駕、長史、司馬、文學、助教等。

    第三,北宋前期的本官階,是在太宗末年和真宗時期確定的。其中文臣自太師、太尉、太傅到諸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正字,共四十二階。

    宋神宗元豐改制,將原有的京朝官本官階改為職事官的名稱,而新定的京朝官本官階即寄祿官階採用了原有的散官階名稱。 這種新定的京朝官寄祿官階,自開府儀同三司到承務郎共二十五階。其中自開府儀同三司到通直郎,共二十階,屬升朝官;自宣德郎(微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到承務郎,共五階,屬京官。

    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將朝議、中散、正議、光祿、銀青光祿、金紫光祿等大夫分置左、右,比前增加了六階。次年,進一步將朝請大夫到承務郎的官階各分為左、右,增加了十四階。紹聖(1094一1098)到大觀(1107—1110)間,恢復新法,基本取消了左、右之分。

    宋高宗時,舉行元佑之政,再次分置左、右:文臣為左,其他人為右。

    宋孝宗淳熙初(1174),又取消了左、右字。祟寧二年,將選人的本官階進行改革,以便與京朝官的本官階統一起來。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再次改換選人的最後三階名稱,由通仕郎、登仕郎、將仕郎改為從政郎、修職郎、迪功郎。其間,還在大觀初年(1107),增加升朝官的寄祿階,計有宣奉、正奉、通奉、中奉、奉直等大夫,共五階。加上選人的寄祿官階,文臣的寄祿官階至此完備。

    徽宗政和末年文臣自開府至迪功的三十七階為: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

    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

    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門改)、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崇寧時同仕郎,政和再換)、修職郎(崇寧時登仕郎,政和再換)、迪功郎(崇寧時將仕郎,政和再換)。

    第四,宋代文官的品級。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

    正二品:特進

    從二品:光祿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上:正議大夫

    正四品下: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太中大夫

    從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議大夫

    從五品上:朝請大夫

    從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議郎

    正六品下:承議郎

    從六品上:奉議郎

    從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請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從七品上:朝散郎

    從七品下:宣議郎

    正八品上:給事郎

    正八品下:徵事郎

    從八品上:承奉郎

    從八品下:承務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從九品上:文林郎

    從九品下:將仕郎

    從以上品級排列可以看出,宋代文官不設“正一品”官階,“太中大夫”的品級是“從四品”,其上僅有從一品、正從二品、三品官,宋代官員能當到“太中大夫”,已經進入了高階官員的行列。

  • 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宋朝的太中大夫是從四品上,屬於文散官。

    這個文散官沒有什麼太大用處,主要是根據品階,規定朝服的顏色款式。

    宋朝的官職在歷史上最為複雜,有實權的是差遣,規定俸祿的是本官(只是虛名,沒有實際權力),規定朝服款式的是散官。

    1,宋朝的文散官

    宋朝前期文散官是二十九級,沒有正一品,以後多有改動。

    最高的文散官是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可以穿紫服。

    其次是特進,正二品。

    三品文散官,從銀青光祿大夫以上,都可以穿紫服,屬於高階官員。

    五品文散官,從朝散大夫以上,都可以穿緋紅色的朝服,屬於中級官員。

    太中大夫的朝服是紅色的。

    朝奉郎一下的文散官只能穿綠色的朝服,屬於低階官員。

    所以,可以從宋朝官員的朝服顏色,判斷官員的大概級別。

    紫色的是高階官員,紅色的是中級官員,綠色的是低階官員。

    2,宋朝文散官的幾個例子。

    元豐五年,變法派的章惇任門下侍郎(元豐改制後相當於副宰相,是差遣的職事官,正二品),但章惇的文散官是太中大夫。

    所以,此時的章惇雖然是正二品的副宰相,但不能穿紫袍,只能穿太中大夫的紅色朝服。

    司馬光編完《資治通鑑》獻給宋神宗時,司馬光完整的官名如下: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一千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

    端明殿學士,雖然是顧問,但實際是給離職的執政一個閒職,元豐改制後正三品。

    兼翰林侍讀學士,是給皇帝進讀書史的侍從,所以宋神宗給司馬光這個職務讓他完成《資治通鑑》。

    司馬光是太中大夫,也穿紅色朝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鄧艾一支三萬人的偏師,為何能在一個月內讓蜀漢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