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球網
-
2 # 劉權林
澳洲、美國屬於同一種情況。澳洲和美國都是聯邦制國家,也就是國家是由不同的州組成的,紐西蘭當時就拒絕了加入澳洲聯邦。
成立聯邦後,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把首都選擇在南邊的城市,北方各州不同意,把首都選在北邊城市,南方各州不同意。於是就新建一座城市做首都。
美國就在南方和北方中間新建了華盛頓,為了表明首都的中立地位,首都華盛頓居民是不可以選舉總統的。
澳洲最大城市悉尼在北邊,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在南邊,於是在這兩個城市中間新建首都堪培拉,以平衡南北方利益。
那為什麼澳洲、美國首都都在東邊沿海呢,西部人民不反對嗎?因為定首都時這兩國家西部都還沒什麼人啊。
1910年,英國在把南非各殖民地組成南非聯邦,但首都定在哪各個邦爭吵不休,於是各方互相妥協,把行政首都定在比勒陀利亞,把司法首都定在布隆方丹,把立法首都為開普敦。也就是南非在法律上有三個首都。
-
3 # 斯里蘭卡小妞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因此不少傳統國家的首都逐漸發展成這個國家經濟、文化的中心,甚至最大的城市,比如倫敦、巴黎、莫斯科、開羅,也有不少國家的首都雖然不是最大的城市或者經濟的中心,但是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高的地位,比如北京、羅馬、馬德里、新德里。當然還有一部分國家首都,既不是該國經濟的中心,也不是該國最大的城市,甚至在世界上知名度都遠不如該國其它城市。
美國 · 華盛頓
美國首都華盛頓雖然也算美國知名城市,但是無論是城市規模、人口數量、經濟總量上在美國根本排不進前十,如果不是美國的首都,可能是世界上最默默無聞的城市之一。其實美國最初的首都是紐約和費城,但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並不希望選擇一座集經濟、文化、政治於一體的超級大城市當首都,並且為了滿足南方各州的意願,選擇了在三州交匯、南北交匯的地方修建一座新的城市作為首都。可以說華盛頓是一座因為需要一個首都而建立的城市,其目的就是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
加拿大 · 渥太華
加拿大也是一個很“奇葩”的國家,時間不長的歷史中曾經遷都5次,直到1857年維多利亞女王選擇渥太華為加拿大省的首都,而在兩年前這裡才真正成為一座城市。在加拿大有很多知名的城市,像多倫多、溫哥華、蒙特利爾、魁北克等,發達程度、城市規模、人口數量也遠不及這些城市,既不是商業中心,也不是旅遊城市,地理位置也偏僻,但可能是為了權衡英語區和法語區的利益,也有可能略微遠離美加邊境更加安全,所以選擇了小城渥太華成為聯邦首都。
澳洲 · 堪培拉
說到澳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悉尼、墨爾本,而首都堪培拉有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就像華盛頓是美國南北方博弈的結果,堪培拉也是悉尼、墨爾本競爭妥協後的決定。在澳洲建設聯邦時,最發達的兩個州新南威爾士州與維多利亞州爭執不下,都希望自己的首府成為首都,最終的爭論結果是墨爾本作為臨時首都,而在墨爾本和悉尼之間、靠近悉尼的地方建立新首都。最終,在距離悉尼200多公里的牧場上興建了堪培拉。
土耳其 · 安卡拉
橫跨亞歐大陸的伊斯坦布林,曾經擁有無上的輝煌與榮光,不僅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土耳其前身奧斯曼帝國的中心,不過當土耳其共和國成立時,首都卻遷往了中部的安卡拉。安卡拉的歷史與伊斯坦布林是無法比擬的,在羅馬時期只是一個區域的首府,在奧斯曼時期也不過是一個貿易城市,哪怕土耳其建國前,也只是一個區區幾萬人的小城,只是因為位置深居內陸,可以避免海上武裝的威脅,所以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決定遷都安卡拉。即使現在安卡拉是土耳其第二大城市,但是在歷史和現在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伊斯坦布林。
巴西 · 巴西利亞
巴西也擁有兩座知名的城市——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一座是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南美洲最繁榮富裕的城市,另一座是巴西最大的海港、世界著名旅遊城市。歷史上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座海濱城市,各做過巴西兩百年的首都,但是一方面受制於城市發展,另一方面受氣候影響,再加上為了發展巴西內陸經濟,所以在1956年決定遷都,利用3年時間,在巴西內陸的荒野上修建了巴西利亞,成為巴西的政治中心。
瑞士 · 伯爾尼
經常看國際新聞的話,蘇黎世、日內瓦、洛桑等是許多著名的國際組織所在地,而首都伯爾尼名氣則小很多。伯爾尼是瑞士的第四大城市,但其實面積僅有51.6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4萬人,可以說是一座袖珍的城市,不過這座初建於12世紀末期小城,從1848年就成為聯邦政府所在地沒有變過。因為瑞士夾在法國和德國之間,形成了法語區和德語區,其中法語區最大的城市是日內瓦,而德語區最大的城市是伯爾尼,相比當初選擇首都是也充分考慮了兩個區域的利益,所以選擇了地理位置位於中間的伯爾尼。
斯里蘭卡 · 科特
“斯里蘭卡的首都是哪裡?”如果你問當地人,很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科倫坡,其實早在1985年斯里蘭卡政府就決定從科倫坡遷都到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也稱作“科特”。從18世紀斯里蘭卡被英國佔領後,位於西部沿海的科倫坡就成為英屬錫蘭的首都,並一直延續到斯里蘭卡獨立之後。可能是作為斯里蘭卡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經濟金融的中心,科倫坡過於擁擠和喧囂,也可能是政府希望拉動周邊地區的經濟,還有可能前往內陸的地區更加安全,斯里蘭卡政府在科倫坡邊的沼澤湖泊中修建了新城,作為國會的所在地,成為斯里蘭卡實際上的行政首都。不過到現在為止,除了森林局等少數機構外,斯里蘭卡很多政府職能部門仍在科倫坡,而且科特與科倫坡連成一片,如同一個衛星城,所以很多國際官方資料仍將科倫坡作為斯里蘭卡的首都,很多斯里蘭卡人不知道科特的存在,可以說科特是世界上最“尷尬”的首都了。
除了上述的這些國家的首都,還有像紐西蘭的惠靈頓和奧克蘭、緬甸的內比都和仰光、哈薩克的阿斯塔納和阿拉木圖、阿聯酋的阿布扎比和迪拜、奈及利亞的阿布賈和拉各斯、坦尚尼亞的多多馬和達累斯薩拉姆,要麼是因為國家不希望將政治中心放在大城市中,要麼為了權衡國內各勢力的利益、要麼為了帶動周邊經濟,所以修建新的首都或者遷到一個新的城市,在世界上這種最大城市、最有名城市不是首都的不在少數,並不奇怪。
-
4 # 大國布衣
馬爾地夫最近上熱搜了,因為由中國援建的馬爾地夫友誼大橋實現了馬爾地夫人擁有跨海大橋的夢想,馬爾地夫,這個印度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著名的國際旅遊勝地,正是華人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馬爾地夫不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但馬爾地夫事實也確實是個袖珍國家,只是相對於摩納哥,梵蒂岡這種迷你小國,馬爾地夫還算夠大,馬爾地夫由1200餘個珊瑚島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國,其中202個島嶼有人居住,總面積298平方公里,剛好是南亞第一大國印度的一萬分之一,首都馬累,這是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馬累,可能是我們這個星球最小的也是最擁擠的首都。
馬爾地夫共和國總人口約42萬人,人口密度達到1391.6人/平方公里,這個人口密度在南亞是最高的了,但是,馬爾地夫的首都馬累更讓你感到不可思議,這個總面積不過1.5平方公里的小島,居然住著14.2萬的人口,人口密度更是達到了令人恐怖的83000人/平方公里,小小的馬累佔據了馬耳代夫約40%的人口,這個理論上的世界上最小的首都和世界上最擁擠的首都,長期因為其國家馬爾地夫聲名遠播而不為人知。
由於馬累的城市面積非常的小,所以馬累只有極少量的汽車,這裡最常用的汽車工具其實就是腳踏車,除了騎單車就是走路,因為馬累真的太小了要逛完這個首都這需兩個小時就輕輕鬆鬆走遍,這個世界上最袖珍的首都因為其袖珍而廣受旅行者的青睞,不過,馬爾地夫政府有規定,因為馬累實在太小,城市接待遊客的人數非常有限,所以馬累每一年接待的遊客絕對不能超出可控範圍,因此,每一年造訪馬累的遊客,遠不像馬爾地夫其他島礁。
馬爾地夫目前只有一個國際機場,即馬累國際機場,位於馬累島東北部2000米處,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建在珊瑚島上的國際機場,中國援建的馬爾地夫友誼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座在珊瑚島上建立的跨海大橋,其設計難度之大世界矚目。馬累1.5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對於馬爾地夫298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真的小的不能再小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面積小城市,1.5平方公里擠進了14.2萬人。
回覆列表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所有政權建立者都希望在大城市建立首都,這樣可以使首都和周邊地區快速發展,也很容易使首都在國家城市中脫穎而出,並且擁有一定的的國際影響力。但是也有一些國家的首都是選在在小城市的。
美國華盛頓,相信聽到華盛頓,您可能不相信它會是個小城市,但是事實上它的市區面積只有17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的不到70萬,與紐約2000多萬的人口相比,可謂是相差懸殊。
美華人選擇在華盛頓作為首都的原因也是美國統一後,南北雙方相互妥協的結果,因為當時北方工商業者希望在紐約等大城市設立首都,但是南方的種植園主們希望在南方設立首都,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美國總統華盛頓才在南北的分界線上劃定了一個區域作為首都,這就是今天的華盛頓的來歷;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將首都放在小城市,也是處於安全考慮,若將首都設定在紐約等大城市,一旦發生戰爭,首都的損失過於慘重。
澳洲首都堪培拉,事實上在澳洲當初的首都競選城市是悉尼還有墨爾本,這兩個城市在首都的競選上互不相讓,但是最終澳洲政府決定在兩者之間建立一座新城市,這樣做的目的是,首先讓澳洲兩大城市放棄競爭,第二點是新城市一切都是重新開始,城市規劃和環境設計會設計的很合理。
華盛頓和堪培拉都是後來為了設立首都而新建的城市,因此佈局規劃很合理,也沒有工業企業工廠汙染,環境十分優美,都是十分宜居的城市。他們也僅僅是作為政治中心而存在的,因此所有基建設施也都是為政務所服務的。
而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的選址卻和前兩者不同,巴西利亞的設立,目的是為了發揮首都的集聚效應,帶動巴西內陸地區的發展。
類似的國家首都在小城市的國家還有,印度(新德里)、緬甸(內比都)、加拿大(渥太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