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陰路的春天
-
2 # 北漂遺族
朱棣徹底扭轉明朝前期北方以守為主戰略,樹立“天子守邊”的典範。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恢復民生;加強邊疆管理,擴大對外交往;發展文化事業,留下《永樂大典》,為明朝後兩百多年的統治奠定重要基礎。
1.輕賦稅,恢復農業生產,加速恢復社會秩序;
2.管理邊疆,尤其是加強對雲貴地區的滲透與管理,甚至短暫的將越南重新納入中華版圖;
3.派遣鄭和下西洋,給當地居民帶來先進的中華文明,樹立了國與國交往的典範;
4.編修《永樂大典》,為中華文化留下重要的文字與精神遺產,造福後代。
-
3 # 庸人不庸
明成祖朱棣的歷史功績~
文治:下令修編《永樂大典》,集中華文明之大成流傳後世。
武功:天子守國門,北逐蒙古殘餘力量,進一步拓寬帝國版圖。
行政:遷都北京,自此中國政治中心延續至今。
外交:促成下西洋,自此中華民族開始擁有全球視野。
-
4 # 朝史暮想
聊點我心中朱棣做的幾件對後世影響重大的事情吧。
其一,朱棣建立了大明北部應對蒙古南下的重兵團防線。這道防線被之後被不斷髮展完善,形成了最後的北邊九鎮,直到崇禎朝還發揮著巨大的軍事作用。基本保障了明代北疆安全。同時,皇帝直接統領,駐防京城的“三大營”正式組建,成為大明前期的主要作戰部隊。
其二,遷都北京,削弱了文官集團的實力,充實了邊防。從南宋以後,南方一直是漢家文官集團的大本營。而皇權的最大敵人,就是內部的文官集團。朱棣發靖難之師,奪了侄子的皇位後,首先就要平息文官集團的反撲。所以遷都北京,把這場戰鬥拉到朱棣自己的主場,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客觀來說,明代中期以後,邊備鬆弛,如果不是京師駐紮著皇帝和京軍,幾次蒙古部族的南下,很可能會如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淮河以北的國土,重現北宋末年的場景。
其三,開始扶持宦官勢力。不要覺得太監就一定是壞人。很多時候,太監們只是皇帝用來打壓文官集團的工具。其實皇帝能選擇的人並不多,要麼比如小舅子,老丈人之類的外戚,要麼就是伺候在身邊的太監。
而明代從朱元璋之後,一般都選擇平民女子為后妃,外戚的勢力基本都不大。朱棣能選擇的,也就是太監。在宮裡辦學校,教太監唸書,都是從朱棣時期開始的。而這股勢力的萌發,比如東廠,為明代之後諸多帝皇皇權的穩固,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四,朱棣開始建立內閣的雛形。朱元璋時期,大學士只是顧問形式的存在,只有皇帝召問的時候才出現,提供政務建議。到了朱棣的時候,一些品級較高的官員開始兼任內閣學士。內閣的權重開始得到加強,參政議政人員的素質得到提升,也打下了內閣發展的基調。
而明代內閣的存在,對於明代中期以後國家的正常運轉,起到了巨大的穩定作用。也從另一個角度,增強了皇權的權威性。
其五,打殘蒙古,定下幾十年北部安定局面。朱棣是明朝皇帝裡,最有血性的,也最喜歡找蒙古人打架的皇帝。經過朱元璋,朱棣兩位君主對蒙古北元勢力的圍剿,成功使得蒙古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大部族。奠定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草原的格局,也爭取了幾十年相對安定的明蒙關係。
-
5 # 使用者6161899116
朱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記錄。縱觀明成祖朱棣一生幾乎不幹人事。我細細數來,單單空前絕後的大惡就有七八條:
《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卻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孫的社會特權只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
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
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費空前絕後,卻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剷除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勢力,之後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卻絕了中華民族向地球南部發展的路;
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逼殺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氣,儒家最後一口氣就會被散掉。其禍如果促成,其影響會刨掉漢人的根。
回覆列表
朱棣在位期間,還大力發展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把主要精力用於鞏固國內的統治上,對外則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下令實行禁海,嚴格限制外國政府、商人同明政府的往來和貿易,禁止民間交易。朱棣改變了政策,廣泛開展同外國的聯絡,積極發展官方的對外貿易,對民間貿易的限制也有所放鬆。登基的當年,他立即恢復朱元璋設而復廢的浙江、福建、廣東三個市舶提舉司以接待外國商人,宣佈:“自今外華人願來中國貿易者,悉聽自便。”接著,又派遣使臣到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琉球(今屬日本)、日本、蘇門答臘(今屬印度尼西亞)、占城(今越南南部)等國,宣佈自己登基,招諭各國前來中國訪問,進行朝貢。為了接待外國使臣,朱棣特地在京城修建一座會同館,並在各市舶提舉司設立驛館。對前來朝貢貿易的外國使臣,都給予優惠的待遇,不僅派官軍巡視海道,保護貢船,還命令各市舶提舉司設盛宴招待。有些明朝官吏固守朱元璋的傳統政策,對外國使臣來華貿易加以限制,朱棣親自出面干預,予以妥善解決。永樂元年(1403年),日本使臣在寧波向當地百姓出售兵器,禮部上奏說:“按照政府規定,外國使臣不得向中國百姓出售兵器,應該下令搜查他們的船隻,沒收其違禁物品,解送京師。”朱棣回答說:“外華人到中國朝貢,履險蹈危,耗費實多,賣點物品資助費用,符合情理,豈可一概以違犯禁令論處呢?”下令准許他們按值出售兵器。第二年,琉球使臣到處州(今浙江麗水)購買瓷器,禮部認為處州不是外貿地點,要求把他逮捕法辦,朱棣又說:“遠方之人,只知求利,哪懂得中國的禁令!”下令免予治罪。
為了發展對外關係,朱棣不僅廣泛招徠外國使臣,而且還派遣眾多的使團出訪外國。鄭和下西洋,是永樂年間規模最大、影響也最為深遠的一項外交活動。朱棣對這項活動極為重視,親自做了大量的、周密的準備工作。永樂五年(1407年),他下令在翰林院開設“八館”,吸收年輕的舉人和國子監生,學習西天(印度)、回回(阿拉伯)、緬甸、蒙古、女真等八種外國和國內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培養翻譯人才。並規定學習譯書的“八館”生員,可以同學習漢書的舉人一起參加科舉的會試,中試後可以被點選為庶吉士,繼續得到深造。朱棣還命令福建等地建造大批海船,如永樂元年(1403年)令福建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第二年又令建造海船五艘,永樂五年(1407年)又令改造海運船二百四十九艘。與此同時,朱棣經過多方考察,確定了出訪西洋使團的負責人選。宮廷內官兼太監鄭和,在“靖難之役”中曾出入戰陣,建有奇功,對朱棣忠心耿耿;他機智敏捷,能言善辯,富於外交才能,身長七尺,腰大十圍,具有勝任艱難使命的健壯體魄;既是伊斯蘭教徒,又崇奉佛教,便於同西洋各國信仰伊斯蘭教或佛教的居民打交道,朱棣便任命他為欽差正使。宦官王景弘忠於職守,被任命為副使。接著,朱棣又與鄭和一起,選拔軍事指揮人員、士卒、水手和各種專業人員,組成了一支人才齊備的龐大的出使隊伍。在準備就緒之後,鄭和便率領使團,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先後七次出使西洋,遍歷南洋群島各國,到達印度支那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大大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增進了華人民與亞非各華人民的友誼。
鄭和出使西洋的過程中,途經南海,還積極加強對南海諸島的經營。南海指的是中國廣東、海南兩省南部的海域,國外也有稱作南中國海的。由於南海經常漲潮,中國古代又稱之為漲海。南海水域分佈著一些島嶼,大體分為西沙群島、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四個島嶼群。中國很早就對這些島嶼進行勘察和經營。鄭和先後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奉朱棣之命下西洋,都要經過南海諸島。對所經之處,鄭和一行都要進行反覆勘察,並對一些島嶼進行了命名。如將西沙群島兩大島嶼群中的西面島嶼群命名為“永樂群島”。在南沙群島,將一個較大的島嶼命名為“景宏島”(王景宏是鄭和下西洋時的副使);將另一個較大的島嶼命名為“費信島”(費信是隨鄭和出使的專事記錄的幕僚);將一個島嶼命名為“馬歡島”(馬歡是鄭和下西洋時的翻譯);還將一群島礁命名為“鄭和群礁”。這些島嶼的命名,是明王朝在那裡行使主權和管轄的確鑿證據。1920年,西沙群島的漁民曾在那裡發現許多中國的古錢,其中以“永樂通寶”的數量最多,表明明代中國的漁民曾在那裡謀生與居住。這一切,無不證明朱棣對南海諸島的經營是卓有成效的。
朱棣極其重視發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但是絕不容忍鄰近國家對中國的侵犯。當時,安南屢次出兵侵佔占城,拘留、搶劫占城派往明朝的使臣,甚至逼迫占城國王為其臣屬。永樂二年(1404年)、三年(1405年),他又武裝侵佔中國廣西、雲南的邊境地區,擄掠人畜,派差徵稅,擾得我邊境人民困苦不堪。永樂四年(1406年),還公然用伏兵襲殺明朝的使臣。朱棣忍無可忍,遂下令出兵安南。明朝軍隊從雲南、廣西兩路攻入安南,徹底打敗了安南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占城人民的反安南鬥爭,並保障了中國南疆的安全。
朱棣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外交方面所採取的這些措施,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推動了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雖然他好大喜功,使國力遭到很大消耗,人民的負擔很重。不過,總的說來,他的歷史功績還是主要的。但是,由於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從侄兒手中奪取帝位的,因而歷來受到許多封建文人的責難和否定。其實,以他的才能和政績公允而論,朱棣仍不失是一位有作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