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崊蓉
-
2 # 小魚談文史
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北洋水師為何戰敗。
1.據說當時慈禧太后挪用了海軍的軍費去修頤和園,海軍軍費不足。
2.當時北洋海軍裝置陳舊,缺乏更新換代,戰鬥力不強,彈藥不足。
3.提督丁汝昌指揮失誤,在黃海海戰中犯了一定的錯誤,致使軍隊群龍無首。
4.朝廷中主戰派和主和派爭鬥,李鴻章和當時掌控戶部的翁同龢矛盾嚴重。
5.日軍十分重視這次戰爭,站前是經過仔細縝密的計劃和備戰,清軍是紀律散漫,鬆散,朝廷腐敗,政治制度腐敗。
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廷不是沒治罪李鴻章,而是撤銷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職務,閒散在家,直隸總督被榮祿接管。
甲午戰敗,慈禧太后一黨也是心知肚明,朝廷情況是每況愈下,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候,也是悲恨交加,還差點被小山豐太郎刺殺,差點死在日本,為朝廷減免了一億兩白銀賠款,他自己都說過:捱了一槍減了一億兩,那我再多挨幾槍好了。
朝廷知道李鴻章已經盡力了,算是勞苦功高,當時清廷外交基本也都是李鴻章出面在調停和斡旋,是不可或缺的朝廷大員,慈禧太后一黨不可能治罪李鴻章的。
-
3 # 奚譽賢
呵呵,李鴻章?掌權北洋水師?錯,李鴻章只是掛名而已,真正掌權北洋水師的是慈禧太后,朝廷腐敗加內鬥導致大清艦隊滅亡,官員貪汙響銀及武器炮彈無法更新與維護,官員相互不爽,剋扣響銀及維護費用,這才是導致北洋水師滅亡的真正原因之一,這一歷史恥辱誰來承擔?當然是執政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還好意思制罪李鴻章?
古中國的北洋水師旗艦350毫米的德制鐵甲艦,當時日本人的炮彈能攻擊穿?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甲午戰爭時期,戰士們連步槍在艦上都用上了,可見艦隊軍人的血性。
作為統帥北洋水師的決策者指揮者,失去戰爭有利時機和指揮失誤也負一定責任。加上輕敵也是導致北洋水師加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鴻章洋務運動的倡導者革新中國,李鴻章愛國有遠見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惜的是清廷官員不只李鴻章一個人,勾心鬥角比比皆是大清不走向滅亡誰滅亡?
-
4 # 劍客158536667
不管怎樣的政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集團的利益,把國家和民族拋之腦後必然導致國家和民族危亡!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可是就這最基本的道理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哪裡還管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基本道理?!俗話說得好:“不作不死,越作越死的快!”
-
5 # 舉知
甲午海戰為什麼戰敗?
首先要從翁同龢和李鴻章說起,因為翁同龢和李鴻章是死對頭,因為翁同龢是財政部長,無論李鴻章怎麼申請北洋軍費,翁同龢都以各種理由拒絕,說國家財政吃緊,沒錢給她的北洋水師,讓李鴻章自己想辦法解決,結果導致北洋水師沒錢更新換現代軍艦以及操練士兵!當時德國造出效能更優越,炮彈射速更快,速度更快的軍艦,推銷給清朝的李鴻章讓購買,但是當時由於翁同龢不給海軍批錢,而這首軍艦就是後來擊沉北洋水師主力的吉野號!在加上當時慈禧的六十大壽,慈禧覺得只要她的生日過好了,這個國家自然而然才能繁榮昌盛,他認為一個尋常百姓家的老太太過大壽都能很熱鬧很體面,她一個國家老佛爺更丟不起這個臉面,這個生日一定要風風光光體體面面,不丟大清臉面,所以也挪用了北洋水師軍費!這就導致北洋水師軍事實力大大落後於世界水平!
甲午海戰沒開始打之前,李鴻章一直不願意打,一直強調主和讓列強英美法去調停,因為李鴻章心裡清楚他現在的北洋水師幾斤幾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意義風發稱霸世界海軍排行第五的天下了,李鴻章一直在回想和懷念當時的定遠志遠經元號軍艦從德國剛開回來時路過日本,直接驚動了整個日本,日本天皇都親自出來迎接他李鴻章,對他唯唯諾諾畢恭畢敬的景象,時光一去不復返只能懷念了!
李鴻章不想打,但翁同龢想打,熱血青年光緒帝想打,慈禧也想打,翁同龢想打是因為他想看李鴻章的笑話,打贏了是你應該的,國家拿錢養著你李鴻章水師,怎麼能這時當縮頭烏龜!如果打輸了,那他翁同龢就可以拿此事來彈劾你李鴻章,治你的罪並以此來削弱他李鴻章的實力和地位!光緒帝想打是因為受他老師翁同龢的蠱惑,在加上一個二十歲的青年皇帝,一腔熱血也想建功立業有所作為,沒經歷過什麼事,不想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中!慈禧想打是因為她覺得日本一個彈丸小國倭寇之人,她從來沒正眼看過一眼的小國,此時竟然敢欺負我大清了,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不給他點教訓這不知道自己老幾了,結果這場戰爭打敗了,慈禧光緒誰都沒想到會打敗,但是就是敗了!
甲午戰敗是李鴻章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來抵抗日本的一國之力,朝中其他人都在旁邊看笑話,怎麼能不戰敗?在加上李鴻章一開始的戰略指揮就是錯誤的,最後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岸上的陸軍和南洋水師更是見死不救,任由北洋水師被日軍全殲,因為當時的其它勢力都嫉妒北洋水師的一軍獨大,正好藉此滅掉自己的競爭對手!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被撤掉北洋水師職務以及直隸總督的官職,最後撤的就剩下一個太子少保的虛職了,從此以後李鴻章幾乎就過起了半隱居生活在自己老宅,朝中大事幾乎不再管了和過問!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城,八國聯軍要慈禧的人頭來謝罪時,慈禧才想到李鴻章能搞定此事,並且洋人最信任的人也就是李鴻章,於是重新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全權代理大清,由李鴻章和八國聯軍談判,並且慈禧給李鴻章的條件是不管大清復出多大的代價一定要保住她慈禧的皇位和性命就行!於是李鴻章代慈禧簽訂了辛丑條約,賠償八國聯軍四億白銀,至於這個四億白銀是怎麼定的,因為當時中國有四億人,列強覺得要給慈禧和每一個華人一點教訓,華人每人賠償一兩白銀給列強!簽完這個辛丑條約沒幾天李鴻章就吐血身亡了,慈禧在從西安回北京來的路上就聽說李鴻章死了,於是追加和封賞!
-
6 # 北洋水兵
題目中描述有誤,李鴻章只是北洋海軍的創辦者,並非李鴻章私人部隊。北洋海軍是當時清政府的經制之師,也就是國家正規軍。而且,北洋海軍主要任務就是拱衛京畿,這一點《北洋海軍章程》也說明了,北洋海軍入可以駐守遼渤,出可以援應他處,而且根據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概括官兵名冊都在兵部登記存檔,足夠說明北洋海軍為清政府的正規海軍了。
之所以人們會認為李鴻章是北洋海軍的統領,是因為李鴻章有個官銜,就是北洋通商大臣。這個北洋通商大臣管的特別寬,北方一帶的對外商貿、防務均由其管轄,所以李鴻章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權。
但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並非某個人的責任,而是這個國家體制的問題。當時的中國由於沉重的文明包袱,僅僅是停留在引進近代文明的成果基礎上,而沒有對體制進行變革。即便是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口號,也是拒絕對整個國家進行近代化改造。同樣作為亞洲國家的日本的明治維新,則是雖然也沒有完全顛覆傳統,但是由於日本沒有什麼文明的包袱,所以日本很順利的完成了整個國家的近代化改造,也就是體制上的變革,並建設了一套近代化的政治、經濟、教育、國防、社會制度,其在戰爭期間可以動員的力量遠多於中國。所以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沒什麼懸念,如果中國獲勝那簡直是太陽打西邊出來。
而戰爭失敗,總有人要背鍋,很不幸,在清流的攻訐以及全國的聲討下,李鴻章就成了背鍋俠。戰爭結束後,李鴻章被解除了直隸總督和北洋通商大臣的職務。這種處罰並不算重,因為李鴻章是慈禧的班底,而且李鴻章也不是棄才,他是慈禧的再造玄黃之人,也是列強公認的優秀外交家,所以李鴻章在之後又起用為兩廣總督,直到庚子國變,慈禧實在無人可用,又起用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又人命其為全權大臣,負責與列強斡旋。
用一句話作為結尾:年少不識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全文完
-
7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北洋海軍、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先釐清一下什麼是北洋海軍。清代的北洋海軍,其實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大致上有兩層不同的理解:
1、廣義的北洋海軍
廣義的北洋海軍,包括了北洋艦隊、魚雷艇部隊、基地、海軍學校(天津水師學堂、威海水師學堂)、水雷營、機器局、軍械局等等。
2、狹義的北洋海軍
狹義的北洋海軍,則僅指北洋艦隊。
在明確了上面兩個廣義、狹義的定義後,再來看北洋海軍的管理者。
1、北洋海軍的最高指揮者,是皇帝,在當時則是光緒皇帝。主要透過軍機處以諭旨的方式進行排程。
2、皇帝之下,北洋海軍的主管者是總理海軍事務衙門。
3、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之下,北洋海軍的主管者是海軍事務衙門會辦大臣李鴻章。
4、李鴻章之下,透過直隸總督衙門海軍房和北洋海防營務處具體管理廣義的北洋海軍。
5、再下一層。狹義的北洋海軍,即北洋艦隊,由提督丁汝昌管理。其他如魚雷艇部隊、機器局等,各有總辦等官員管理。
最後來看北洋海軍的覆滅。
甲午戰爭中在威海之戰覆滅的是狹義的北洋海軍,即北洋艦隊。其第一責任人,顯然是提督丁汝昌,但是丁汝昌在全軍覆滅時已經自殺。於是清政府問責的主要物件就是丁汝昌之下,生還的那些海軍將領,諸如葉祖珪、邱寶仁、薩鎮冰、林穎啟等,對這些人均處於革職處理。
至於李鴻章,其對狹義的北洋海軍卻有管理責任,但是具體到威海覆師,則沒有直接的指揮和管理責任。而且在此之前,因為旅順失守,李鴻章已經被問責處理,拔去三眼花翎、褫奪黃馬褂。
回覆列表
打個比方,在象棋的棋盤裡,留下一顆車的利用價值比留下所有卒的價值高。清朝廷的卒數量多,但車只有兩個(李鴻章、張之洞)孰輕孰重慈禧太后心裡有數。況且北洋海軍以失敗告終也不能全怪李鴻章,只是說大勢所趨。瓜從心頭爛,外表再怎麼華麗的去粉飾太平也掩蓋不住清政府的腐爛臭味。老牛拉破車,牛再怎麼使勁也比不過車子自身發動機速度快。而清廷的發動機早就被慈禧親手毀壞了,因為慈禧太后沒有“駕照”也考不上“駕照”,所以她親自把發動機毀壞也不願讓有技術有“駕照”的光緒皇帝來開。慈禧其實夜深人靜時也會後悔搞爛發動機的愚蠢,所以她引以為戒不敢再動作為“方向盤”的李鴻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