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19562041665
-
2 # 羊羊故事會
首先我想說的是,父母不理解孩子實數正常,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同,難免在對人對事有著不同的理解,也沒辦法完全理解孩子。要想理解孩子,還需要花費更多的耐心和時間,留心觀察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等。
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比如孩子喜歡彈吉他,你偏偏讓他學鋼琴,這樣反而使孩子更厭惡。但我們都知道,學吉他和鋼琴都對培養孩子都是不錯的興趣選擇,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影響。而家長可能會認為付出的心思,孩子卻不接受,反而孩子變得不好了。
當然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就拿小時候的自己來說吧,我認為衣服穿得少一些,顯瘦還好看,但是父母卻說多穿點,要不然凍著了會生病,對身體不好。顯然我也是不會聽的,父母一定會認為,這孩子真是不理解父母的用心。同理,這時孩子心理也會產生同樣的感受。
話又說回來了,誰都年輕過,可能在您年輕的時候,您的父母也會有這樣的不理解孩子心情。因為時代不同,而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會不同。說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吧,之前再去新疆的火車上,碰到了兩對母女,閒聊了起來,後來知道了她們是寧夏某地區的人,去北京看了某明星的演唱會。
這裡暫且不說追不追星的問題,兩位孩子的母親和我的母親年齡相仿,四十多歲的樣子。我當時想到的是,兩位母親一定是好母親,不遠千里、陪孩子到北京看演唱會,這樣的舉動在我心裡影響不小。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媽媽說想去看演唱會,媽媽一定會說:看什麼看,有什麼好看的,門票那麼貴,並且她可能都不知道什麼是演唱會。
這兩位媽媽一定是平時對孩子無微不至,甚至孩子喜歡的明星都知道,在背後肯定下了不少功夫。您說不理解孩子的心情,那麼從現在開始,多瞭解他、多關心他,說一些他感興趣事情,這樣彼此就有交流的時間,讓他知道原來父母還是愛自己的。
同時還要注意說話方式,不要孩子說什麼上來就是否定,要多鼓勵他。還拿吉他和鋼琴的例子來說,否定學吉他,讓他學鋼琴,孩子一定會反感。倒不如說多學一個也不錯,說不定你很有天賦,還能學出個樣子來,技多不壓身,這樣您的目的也達到了,孩子也會欣然接受。總而言之,孩子是大事,凡事多用心。以上言論純屬個人見解,請勿對號入座。
-
3 # 使用者5227885272
不要糾結父母是否理解你,你知道父母是愛孩子的就行。我初中到大學畢業之前都不理解父母,直到為人父母后才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艱難。他們有自己的方式愛著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愛你的方式得不到你的理解,也請好好解釋給他們聽。最近孩子再學弟子規,感覺古代人對父母的尊重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
4 # 張宏濤家庭教育指導師
父母不理解孩子,可以透過學習來理解,比如參加我的親子關係育兒日記群。但如果父母不想理解孩子,那孩子可能就會透過鬧事,透過不去上學等方式,強迫父母來理解自己。
所以,主動去學習和理解孩子,還是被動去理解孩子,這之間的差別就大了。前者體現了父母的愛,可以事半功倍。因為防患於未然是最省力的。上醫治未病。
但如果是等孩子用不上學等方式來強迫父母來理解自己時,父母再試圖去理解孩子,就事倍功半了。
關鍵看父母自己的選擇了。
-
5 # 野離離
升級為媽媽後,對於繪本,兒歌以及所有小孩的東西都有著迷之興趣,對於孩子的行為和心理也會很關心在意。
在我小孩兩歲多剛剛能獨立上廁所拉粑粑的時候,本以為從此在這方面能省心了。誰知沒過幾天我發現,她總是在粑粑已經拉到褲子上後,才來告訴我們她要拉粑粑。要知道,我婆婆很早就教會她想要拉粑粑了要跟大人說,或者自己去廁所,而且如果不是拉肚子,她幾乎不會出現把粑粑拉到褲子上。
第一次會覺得可能是她玩的忘記了,但是後來幾次發現,她會時不時地躲開我們,比如說躲到門後,或者一個小角落,出來的時候就對我們說有粑粑,然後帶她去廁所的時候就發現她已經拉到褲子上了,那個時候就知道了,每次她故意躲開我們的時候就已經是要拉粑粑了。
那天正好我在家,她又出狀況了,我知道這其中肯定有原因。在我給她在衛生間換乾淨褲子的時候,她問我能不能不要告訴奶奶?我問她是不是怕奶奶會說她,她點點頭,她說奶奶會罵人。
其實是她奶奶天生大嗓門,脾氣也比較急躁,她越是怕拉到褲子上就容易出現狀況,以至於最後認為要拉粑粑就變成一件錯事,所以她總躲著我們。後來我跟我婆婆做了溝通,讓她說話稍微溫和一些,她本意是很愛孩子的,只是天生的脾氣使然。再後來出狀況次數越來越少,沒多久就能正常如廁了。
在看到A.H.布拉夫曼的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件事。孩子再小,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可能會透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
A.H.布拉夫曼,是一名醫學博士,也是英國國家健康中心心理諮詢師。他有50年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的經驗,著有《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開啟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以及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對於兒童心理健康諮詢可是行業領域佼佼者。
布拉夫曼博士認為,當孩子出現狀況時,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這才是真正成熟的父母。《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中的二十多個案例也充分詮釋了這點。
書中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透過孩子“苦惱的語言”來了解孩子。二,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糾正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解讀。
一,透過孩子“苦惱的語言”來了解孩子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育兒方式和理念,曾經有一種風靡網路,那就是“延遲滿足”,就是孩子哭鬧有需要的時候,不要馬上就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據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忍耐力。
或者是建議媽媽們按照嚴格的時間規定來餵養孩子,不管是睡眠、抱哄還是排便。這也是為了培養嬰幼兒的個性和強化他們的人格。
做這些可能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卻唯獨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最重要的一點:情感述求。
孩子不是機器,當他們得到了足夠多的愛和安全感的時候,他們最終才能變成一個有愛能給別人安全感的人。
就像書中三歲小孩克勞德。原本也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小男孩,但是自從父母離開了為期三週的度假之後,他變得悶悶不樂,愛發脾氣,且不肯使用便盆。在排除是生理疾病導致這些問題之後,醫生認為要先找到困擾克勞德的原因,並建議暫且先不進行便盆訓練了,但克勞德媽媽卻認為自己育兒方式沒問題,並堅持繼續便盆訓練。
直到問題發展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這位“深受困擾”卻“並不在意”的媽媽找到了布拉夫曼,這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在跟孩子媽媽交談的過程中,並觀察在一旁畫畫的克勞德以及他的畫。讓孩子畫畫是一種孩子樂於接受並能表達出內心所想的極佳方式。
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克勞德畫了幾幅,其中一幅全是線條,不同顏色的線條代表不同的成員。從中,布拉夫曼明白了,克勞德這是非常清晰明確地把男人和女人做了區分。
之後一幅畫透過克勞德的解說,布拉夫曼大概猜到了“致病”原因,小克勞德不願意用便盆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小雞雞”會不見,並且,因為上次父母度假時間比較長,導致克勞德害怕失去父母,所以不願意用便盆也不願意去幼兒園。
找到了癥結所在,處理起來就會簡單多了,不久克勞德就基本正常了。在孩子媽媽給心理諮詢師的感謝信中,那句“我們終於能夠理解他的難題,而非不顧他的焦慮把社會認可的行為強加在他身上”非常有感。
二,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糾正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解讀
不管心理諮詢師多麼厲害,哪怕有讀心術,他都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而存在。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所以,當孩子出現了心理方面的問題,以及在家中有異常行為,做關鍵的還是父母要做到關注和理解。
十二歲的曼迪已經有持續九年的髖部疼痛,且右腿無法受力。但透過專家診治後發現:曼迪的髖部和膝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這跟她異常步態相比並不是主要原因。
透過仔細問診和了解曼迪的家庭情況後發現,曼迪的家庭成員對於其他家人的一些表情或者異常行為非常敏感和焦慮,有個頭疼腦熱差不多在家裡就能享受大病待遇了,這也跟曼迪媽媽曾經是一位護士有關。
其實,曼迪的髖關節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疼痛,很多時候是父母錯誤並過度解讀了。
雖然說為人父母是一項無需崗前培訓的職業,卻也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了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保不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來的方式也會不一樣。但最終指向的其實都是一個資訊: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句臺詞非常經典:每一個孩子,都是掉落在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守護。不要以為他們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在他們的腦袋中,藏著一個深邃浩瀚的宇宙。
走進孩子內心深處,輕觸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他們願意敞開心扉,把心事交給爸爸媽媽,而不是天上的星星。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是天下父母最樸素的願望,而身為父母也能獲得內心的和諧與安寧。
-
6 # 健康好爽
網上有好多孩子做出些極端的舉動,他們父母才開始關注理解孩子呀。只要別出什麼大事,父母一般有所改變,有所重視
回覆列表
不理解孩子的家鄉,天生就無藥可救,這種不理解孩子的家長天生認死門,認死理,假設孩子再這種不理解孩子的家長的培養下,孩子不可能有出息,到那時這樣的家長怨天尤人,如我姐姐即沒有文化,四六不懂,天天數落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姐姐的兒子長大了就是沒有出息,,每個月姐姐還得給她兒子幾千塊生活費,,養這樣的兒子是家長的負擔,要想孩子大了有出息,就要和孩子交心,有些事對孩子該放手,就放手,,有的家長處處讓孩子聽家長的 ,孩子一但步入社會,這個孩子就是一個腦殘,,到處碰壁,,因此奉勸那些不理解孩子的家長,應占在孩子的角度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