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怪物去探險
-
2 # 面壁青史圖破壁
董卓與呂布之間的養父子關係,卻和他們皆為不同。兩人的關係更像是拜把子一樣,是以利益結合的,所以,呂布認養父之後,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原姓,不用改姓。
而呂布呢,史書說他也出自於五原郡九原,也就是胡漢雜居之地,自然也擁有些許的胡人之風,而養父子關係,在當時的蒙古,胡人等民族中,可以算是一種結盟的方式。
-
3 # 愛國永遠
呂布認人為父拜乾爹,原因無外乎攀附權勢和金錢,比如丁原董卓!他並非出於真心,自然在忠誠度上大打折扣!他的種種表現為人不齒為後來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
4 # 虎牙萬寶閣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
為什麼呂布喜歡認別人為乾爹?
我認為呂布之所以喜歡認別人做乾爹,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首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呂布。
呂布是三國名將之一。後人稱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由此可見,人們對呂布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呂布原本是丁原部將人,丁原看上了呂布的英勇,將他招為了部下,但是卻給了一個叱吒沙場的勇將一個主簿的職位,其實他也就是怕呂布手下的將士叛變,雖然他對呂布有知遇之恩,但是卻不肯知人善用。
後來董卓用一匹赤兔馬誘惑呂布,呂布就殺了丁原,後來認了董卓為義父。
後來為了一個傾國傾城的美女貂蟬,呂布又被王允唆使,殺了自己的義父董卓。
以上就是呂布的兩個義父了,自殺了董卓之後,是人就稱呂布為三姓家奴。
那麼呂布為什麼這麼喜歡讓別人當自己的義父呢?
首先是他的性格。
我覺得呂布的性格衝動,特別容易受別人挑唆。
縱然是丁原和董卓對呂布都不是真心相待。但是呂布總是很容易被別人唆使在衝動之下去做一些事情。
他殺了丁原是為了一匹馬,殺了董卓是為了一個女人。
而且誰對他稍微好一點,他就認別人當義父。
其次是當時的社會背景。
其實你不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活下去而已。
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包括後來投靠了王允,袁紹,劉備,曹操,其實都只是為了活下去。
在呂布的人生字典中,沒有忠義二字,他三番五次的背叛舊主投靠別人都是為了保住性命,在亂世之中活下去。
可惜最後還是死在了曹操的手裡。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
-
5 # 路遙2020
呂布是三國第一武將,早些年跟隨丁原,後來被董卓收買做了義子,殺了丁原。最後又將董卓殺死。後面作為一方諸侯基本上也是見利忘義。縱觀呂布的一生就是為利益不惜人格和口碑,甘願做養子獲得權勢。這是他發家的原因也是他敗亡的原因。
-
6 # 文方壯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民間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說。
呂布在他生前一共認了兩個乾爹。一為丁原,二為董卓。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一上場就已是丁原的義子。所以呂布如何成為丁原的義子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從那個時代的背景及潮流可以大概的推出應是呂布沒了靠山去投靠丁原,且為了自己的前途認丁原為義父,而丁原看呂布驍勇無敵,就收了他做義子,以此加強呂布對自己的忠誠。只可惜丁原沒有認清呂布的本性。
在《三國演義》第三回中,董卓敗於呂布後,
卓曰:“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前一人出曰:“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於是乎李肅帶著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和赤兔馬去說降呂布。憑著李肅的不爛之舌及呂布“三姓家奴”的本性,呂布殺了丁原,引軍歸董卓。
董卓大喜,置酒相待。在宴上董卓先下拜曰:“卓今得將軍,如旱苗之得甘雨也。”布納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就這樣呂布拜了董卓為他的第二個義父,並憑此步步青雲。
可以說呂布拜丁原與董卓為義父,是呂布為了自己的前途而拜,因為有了一個強大的背景他的官運才會亨通。
-
7 # 錢錢錢電影
《三國演義》裡,呂布有丁原、董卓兩個義父,再加上親爹,被張飛罵作是“三姓家奴”。可是翻開《三國志》,並沒有呂布認丁原為義父的記載,可知這件事完全是小說家言。認董卓倒是有一點根據,《三國志·呂布傳》記載說,董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正史記載董、呂二人的“父子”關係,只此一句,遠沒有演義裡那麼明確。
《三國志》裡還記載了一些養父子關係,如劉備的養子劉封,他本來姓寇,劉備過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三國志》)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東漢宦官曹騰的養子。漢順帝四年曾頒佈詔書,“聽中官得以養子襲爵”。宦官收養兒子,政策上是允許的。
但劉備與劉封、曹騰與曹嵩的養父子關係,與董卓、呂布之間的義父子關係相比,總讓人覺得不是一個概念。前者與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傳宗繼祀為目的,劉備收劉封是因為無子,認劉封是為了繼嗣。曹嵩認了曹騰為養父,以後還能襲爵。這種養子除了不是親生的,一切權利義務與親生的無異。而董卓與呂布的義父子關係更類似於結拜,所以呂布拜義父,連姓都不用改。這種“結拜型”的義父子關係在三國時期幾乎是孤例。
“義父子”現象與“胡人”有關
從南北朝時期起,義父子現象開始出現。如北魏時,“隱士趙逸來至京師,汝南王拜為義父。(《洛陽伽藍記》)”北齊時的權臣和士開,“富商大賈朝夕填門,朝士不知廉恥者多相附會,甚者為其假子(《北齊書》)”。到了隋唐以後,可以看到大量“義父子”現象。如安祿山先是被幽州節度張守矽“養為子”,後來還申請成為楊貴妃的養兒。安祿山自己也熱衷於收養義子,曾經“養同羅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餘人為假子(《安祿山事蹟》)”,蔚為壯觀。唐末五代,認“義父子”現象更是極為盛行,當時軍閥無不收養義子。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假子義兒很多,甚至建立起了“義兒軍”。歐陽修在寫《新五代史》時還專門立了《義兒傳》。
從以上事例我們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義父子”現象的出現與發展莫不與北方少數民族(時稱“胡人”)有關。從史料看,早期建立義父子關係的雙方或一方必為“胡人”。這一點不難理解,漢人從先秦起就重視宗法制度,“父父、子子”關係極為嚴明。而北方胡人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階段,“父親”的地位不算太高。史載安祿山認楊貴妃為母,每次覲見先拜楊貴妃後拜唐玄宗,唐玄宗怪而問之,安祿山回答:“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新唐書》)既然父親不重要,因此給別人當乾兒子也就不會當回事了。再加上時處亂世,爹(兒子)多力量大,所以魏晉南北朝、唐末五代時期,我們才看到了大量胡人認義父子的現象。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看《三國志》裡記載的董卓與呂布“誓為父子”就不會覺得奇怪了。《三國志·董卓傳》說:“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
董卓雖是漢人,但是與羌胡關係密切,他的手下多為西涼羌胡之兵,因此董卓是深受羌胡之風影響的。當時有人甚至直接罵他是“羌胡之種,毒害天下(《後漢書》)”。再說呂布,他是“五原郡九原人也(《三國志》)”,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包頭,也是胡漢雜處之地。
而“互為父子”在胡人、蒙古、匈奴等北方民族中是很常見的一種效忠方式,也是一種比較鬆散的政治聯盟。三國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大雜燴的文化熔爐。許多胡人習俗傳入中原,這也就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中原人物。況且呂布還曾居住在胡漢雜處之地。因此從文化角度來講這種“互為父子”的關係,雖然超前但卻不是不可接受。
-
8 # 曉康講歷史
呂布也不是很喜歡認別人當乾爹啊……他的乾爹只有董卓一個人,其他都是老羅寫。
我認為老羅應該讓呂布把曹操也認了乾爹,這樣最後這個“殺爹”狂魔,被爹殺了,也不算冤。
-
9 # 四十五度說
要說在古代社會,認乾爹的情況還真不少見,就和拜把子差不多,說白了其實就是一種社交手段,可偏偏到了呂布這,卻成為了一件為人詬病的事情。
他先是將丁原認做乾爹,可是後來卻又因一己私慾將其殺死。之後又認了董卓做乾爹,只不過被美女間諜貂蟬從中蠱惑,於是他又幹掉了董卓。而在此之後,他在拜乾爹的路上還沒有停下腳步,他又想要認曹操做乾爹,只不過曹操可是精明的很,直接拒絕了他,那為什麼呂布在認爹的這條路上一去不復回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三國那段時期是歷史上極為紛亂的一段時間,只要手上有兵在帶上那麼一點腦子,就可以成為一方勢力。只不過這些勢力的大小卻是並不相同的,就像我們現在社會有上市公司,還有創業公司,另外還有快要破產的公司,而普通百姓要是能有所選擇,那一定會選擇到上市公司去上班不是嗎?所以說在那時換一個主公效力,就想換一家公司一樣,就是跳槽而已,並沒什麼大問題。
就比如說劉備在他沒有成功之前,他不是也跟著別人混的嗎?但是呂布在這點上做得真是特別糟糕,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感覺他只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或者說,他目光其實是比較短淺的。當時社會不好混,他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於是就攀附上了丁原,可是沒多久,呂布又發現董卓的實力真的非常強大,就想換個大腿抱一下,於是就把乾爹殺了再重新認一個,然後就是再重複一遍殺乾爹的歷史。
所以說他的初衷我們都瞭解了,其實就是為了謀求發展尋求庇護,只不過這個方法用得真是太蠢了,白瞎了他那一身絕世武藝。
回覆列表
作為三國裡的一代驍勇善戰的呂布,竟然還喜歡認個乾爹。我想無非就是希望藉助乾爹的權勢來為自己撐腰,他們互惠互利、各取所需。只要大旗不倒各自安好,若是突變後果就不一定了。利益面前就沒什麼父子情誼了。即便是這種關係呢!
怎奈他是竟是“三姓家奴”,可見他是多麼陰險狡詐之人。雖然一身武藝卻也沒有落得好下場。劉備同志的“君不見丁原、董卓事耳乎”,竟然終結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