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泓厓子兮
-
2 # 淘樂藝術空間
古人大凡有舞蹈藝術者都源於生活閒餘情趣再現與祭祀、宗禮及特定場合所表達的藝術形式。正所謂手舞足蹈,以敬鬼神、祈山川、明禮法、司宗廟。凡文人騷客,於詩書禮樂藝,則是詠歎舞動以宣情緒以示心境以達哲思,無不離經君子文德以高遠紋懷。凡歌妓文娛,於律於形,以技巧擺弄,以示高超技藝,撫之舞之蹈之,以供達貴賞娛。凡民間生活之餘,無不聚之舞蹈之以慶農豐以樂眾之情感,則大多些餘小技自樂樂於農舍田間市井。
-
3 # 臨風視覺
古人學舞蹈其主要形式是有關狩獵、勞動的舞蹈。在內蒙古陰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巖畫上,刻畫著狩獵舞的形象。人扮成飛鳥、山羊、狐狸等動物。有的頭飾鹿角、羽毛,有的帶尾飾。這種舞蹈的產生,與狩獵密切相關。
-
4 # 溢彩生活
舞蹈是一門用肢體來表達的藝術!那古時候的人是怎麼學習舞蹈的呢?
一、個人認為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所跳所學的舞蹈,有很大程度都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模仿或者是模仿創造。
比如說模仿落花的形態、水流的形態、騎馬的英姿等等,白衣婀娜模仿白雲、飄雪等等,當然模仿動物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天鵝湖》和大家都知道的楊麗萍的孔雀舞等等。都是創造場景,模仿美好的舞蹈!事不盡數,相信這方面大家瞭解的都比我多,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
二、另外舞蹈某種程度還可以被稱作無聲電影!用肢體來講述一個一個的故事!比方來自遠古的巫禮、西方的宗教舞蹈,也比方《白毛女》,和現在流行的現代舞等等!
-
5 # 使用者長樂
舞蹈詩歌都是勞動人民從勞動中創造出來,勞動中的呼喊,口號經過提煉和昇華,就逐步變成了詩歌,勞動過程中的動作演變成了舞蹈,特別是少數民族都是能歌能舞的人民,他們在歌聲裡舞蹈中成長。歌聲和舞蹈是他們的天性,一生都活在歌聲和舞蹈裡。
-
6 # 煮酒君
舞蹈是身體的藝術,更是情感的外在表達和延續,是肢體美的表現,更是舞者的靈魂和情感寄託。在我們現代生活中,舞蹈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的娛樂形式。
但在古代,舞蹈這種充滿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在舞蹈中,有一種特殊的舞蹈,被稱為"宮廷舞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宮廷舞蹈的產生和發展。
宮廷舞蹈的產生在夏商周時期,奴隸社會的建立,產生了不同的社會分化,在上層統治者的生活之中,娛樂開始佔據生活中的一部分。相傳,奴隸社會的第一個統治者啟,在娛樂上就頗有自己的看法。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氏族社會常常在祭祀或者是慶祝的時候進行跳舞。夏朝統治者啟就把這些用來祭祀神靈的樂舞供自己賞樂。
據文獻《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磺。"雖然文獻記載的內容十分誇張,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大致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有舞蹈這種用於宮廷娛樂的形式了。在《墨了·非樂》中記載:"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天"。更是清晰的看出,宮廷舞蹈的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了。
西周建立之後,相比於夏朝,更加完善的禮樂制度被建立。在這一整套的禮樂制度之中,舞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統治者對於舞蹈的分類也更加的清楚,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舞蹈。舞蹈的審美特徵也是較為莊嚴和崇高。例如,在《周禮·地官》中所記載:"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帳舞,帥而舞社櫻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早喚之事。"這是用於祭祀的舞蹈。
在《周禮·夏官》中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樞,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相比於祭祀舞蹈的儀式感,用於驅除災疫的舞蹈就更有目的性,也更像巫術,驅災辟邪保平安。除了用於祭祀和驅除災疫的舞蹈之外,還有很多的目的,如教育、宴會享樂等等。由此可見,在西周時期,規範完整的宮廷舞蹈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併成為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開始發揮它的重要作用了。
宮廷舞蹈的發展隨著歷史的發展,周王室衰微,諸侯力量崛起。在政治制度受到衝擊之時,禮樂制度也隨之發生變化。西周時期的宮廷舞蹈的莊嚴與厚重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需求。戰國女樂出現,它以更加自由多姿的形態迅速成為各個諸侯國的宮廷舞蹈的選擇。
戰國女樂多來自於民間,鄭國的樂舞隨意開朗,宋國的樂舞柔媚多情,衛國的樂舞快速激情,齊國的樂舞新奇獨特。尤其是在戰國時期屈原的《九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奔放自由的祭祀舞蹈,充滿了原始神話的浪漫想象。春秋戰國的"鄭衛之音",也標誌著古代宮廷開始接受來自民間的樂舞。
秦漢時期,民間俗樂舞終於在宮廷取得了合法地位,並且成為宮廷舞蹈系統中的重要部分。俗樂舞在宮廷的確立首先體現在國家樂舞機構的設定中。漢代宮廷為管理俗樂舞專門設定了"樂府"這一政府機構。樂府雖在秦時就已出現,但真正形成一定規模是在漢武帝時代。樂府成員,多選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音樂風格和種類也逐漸豐富,據《漢書》記載:"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採觀。…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於七林平樂館。"武帝還"作巴俞、都盧、海中、楊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招待赴都城朝拜的賓客。於此同時,漢王朝對外交流發展,加之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交往,少數民族樂舞彙集京都。在班固的《東京賦》中記載:"東夷之樂執矛舞,西南夷之樂執羽舞,西夷之樂執戟舞,北夷之樂執幹舞。"。宮廷舞蹈的種類在此時得到了大發展,更加豐富多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漢朝的發展,在此時舞蹈的主流是清商樂舞和胡舞。清商樂是古代漢族傳統民間樂舞的名稱。曹魏時宮中就設定了清商署,至西晉,清商樂在宮廷大為發展。後來東晉遷都,部分樂舞又隨政權的南移在南方發展為江南吳歌、荊楚西聲。另一種"胡樂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數民族的樂舞。
唐朝時期,宮廷舞蹈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更加繁榮,自由與多樣反映了盛唐的氣象。凡勁健矯捷、灑脫明朗、快速有力的統稱"健舞";凡婉曲柔媚、溫馨雅緻、妙曼舒緩的被稱為"軟舞"。除了舞蹈風格的不同,民族之間的舞蹈也更加交流融合,"大麴"為代表的漢族傳統風格的樂舞,又有以"九部樂"、"十部樂"為代表的各少數民族和外國風格的樂舞,還有以《西涼樂》為代表的大膽借鑑、融合中西的樂舞。在文獻《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到:"自周、隋以來,……,鼓舞曲多用龜茲樂。"
宋元時期,宮廷舞蹈的發展又不同於唐朝的盛唐氣象,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在宋代時期,宮廷舞蹈的主要形式是兩種,一是"大麴歌舞",有著固定的程式,並融合了其他的藝術形式。"大麴歌舞"指把音樂、舞蹈、詩歌進行綜合運用,追求文學性的情感。另一個則是元代時期的"隊舞"。
明朝時期,由於政治的干預,宮廷舞蹈的發展有所回落。到了清朝,滿族建立的政權,為宮廷舞蹈的發展重新帶來了一絲生機。據《清史稿》記載:"舞有二:用於祀神者曰佾舞,用於宴享者曰隊舞。凡佾舞武用干鏚,文用羽禽。"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文明影響中國,清代時期宮廷舞蹈的發展也開始了融合西方舞蹈元素。
-
7 # 愛珠寶的小王
大家好,我是(唐海霞569),我是一名藝術領域創作者,我喜歡藝術,熱愛生活。我喜歡音樂,美術,電影,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造型、舞蹈、戲劇等,我喜歡生活中的這些藝術形勢。因為這些藝術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更全面,更豐富,我享受這種藝術人生,我也在藝術的道路上學習,瞭解,進步,針對題主這個觀點,以下是我的分析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喜歡
一、個人認為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所跳所學的舞蹈,有很大程度都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模仿或者是模仿創造。
比如說模仿落花的形態、水流的形態、騎馬的英姿等等,白衣婀娜模仿白雲、飄雪等等,當然模仿動物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天鵝湖》和大家都知道的楊麗萍的孔雀舞等等。都是創造場景,模仿美好的舞蹈!事不盡數,相信這方面大家瞭解的都比我多,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
二、另外舞蹈某種程度還可以被稱作無聲電影!用肢體來講述一個一個的故事!比方來自遠古的巫禮、西方的宗教舞蹈,也比方《白毛女》,和現在流行的現代舞等等!
回覆列表
舞蹈,是形體藝術,是肢體、語言、音樂律動綜合的視覺造型動態藝術。
古人大凡有舞蹈藝術者都源於生活閒餘情趣再現與祭祀、宗禮及特定場合所表達的藝術形式。正所謂手舞足蹈,以敬鬼神、祈山川、明禮法、司宗廟。凡文人騷客,於詩書禮樂藝,則是詠歎舞動以宣情緒以示心境以達哲思,無不離經君子文德以高遠紋懷。凡歌妓文娛,於律於形,以技巧擺弄,以示高超技藝,撫之舞之蹈之,以供達貴賞娛。凡民間生活之餘,無不聚之舞蹈之以慶農豐以樂眾之情感,則大多些餘小技自樂樂於農舍田間市井。
古人學舞蹈無外乎來自生活、宗祀、禮法、慶節,甚至於婚喪喜白皆有場景之需,卻能於教於學,代代相傳。
首先,宮庭教法司儀,所謂國之器在於祀在於禮。古代朝庭有專門的司儀禮數,規定敬天地山川、祭祀宗廟鬼神、宮庭各種賓禮司儀、外事門內庭、朝政後宮政式閒娛,等等,均有複雜而系統的舞蹈編排、形式、內容及法具,也就自然而然是舞蹈學習與傳授的最重要來源,並廣泛流傳到民間,以爭相習授。
其次,民間傳統,中國幅員遼闊、民族多元、習俗異彩紛呈,在生活、勞作、祈天敬神祭宗、閒餘娛樂、百姓交往、節慶白喜,甚至到生死婚嫁、學堂拜師等等,都在長期生產、生活、社會活動過程中形成定式的舞蹈傳統與門類,可謂包羅永珍,勝不列舉,代代傳承。
再有,就是專門的舞蹈藝人,編創成系供娛供需,專門傳授傳播,且編寫教程專收門徒學生,授舞藝、傳舞技、創舞學。
最後,就是社會賢達尤其文藝君子等群體,創造了無數的舞蹈形式與藝術門類,或自娛,或研究,或編撰,或傳藝。
總之,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博大精深,於高堂之上、于山野之間、於世俗之交往、於市井流雜、於專門技藝學堂、於尋常人間代代相傳、於民族習俗傳承、於各地域風情一脈相承,等等,研學與傳承舞蹈之渠道可謂無處不有、無時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