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M92774

    一個潮汕女孩的心聲,希望中國社會上有人可以看到,幫助一下潮汕女擺脫保姆跟生兒子機器的命運。《經濟獨立是女人最大的底氣》祝福天下所有潮汕女都不要走自己媽媽的後路,潮汕的女人你們要明白,你們既不是保姆,更不可能是生兒子的工具,潮汕地區重男輕女全國有名。我希望你們都能遠離,畢竟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地區生活你們已經夠不容易了。(再見了,封建,習俗多,規矩多又是全中國最重男輕女的災難區的潮汕社會)

  • 2 # 東家APP

    多,潮汕還是一個重視習俗的地方。以潮汕的民間飲食習俗為例,它是受中原地區、閩越地區的影響而形成的。對這種飲食習俗的追根溯源,可以從一個角度窺探出中原文化、其它地域文化對潮汕文化的影響。

    唐代,大文豪韓愈因為諫迎佛骨而被貶潮州的時候,曾經寫了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詩中對潮汕飲食風俗作了詳細的描述。

    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時候的潮汕飲食風俗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差別,受閩越的影響居多。據明人王士性的《廣志繹》中認為,先秦時候"潮州為閩越,自秦始皇屬南海郡遂隸廣至今,以形勝風俗所宜則隸閩者為是。

    "那時候,越人多以水產為食。如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五方人民》所言:"東南之人食水產……食水產者,龜、蚌、螺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從詩中看:韓愈所驚詫的正好是閩越人的飲食習俗。

    時至今日,潮汕的若干食俗還可以看出受閩越地區影響的痕跡。例如"吃魚生",就是把生魚切成薄薄的薄片,配上薑末、苟蒿等闢腥的佐料,其味鮮美無比,據《廣東新語。鱗語。魚生》所載:"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魚奧以魚曹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魚令以鯇為上。鯇又以白鯇為上,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劍,洗其血腥,細膾之以為生,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足見這種食俗是頗有淵源的。

    吃蛇的食俗,也是源於越地。《南越志》載有:"兩頭蛇,無毒,夷人餌之。"漢代的劉安《淮南子》也記載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看。

    "可見其俗之古。隨著中原漢人的南遷,帶來了中原地區的一些飲食習慣,對潮汕的飲食風俗無疑起了重要作用。灌腸,清。翟灝《通俗編。飲食)引《齊民要術》雲:"有灌腸法,細挫羊肉,及蔥鹽椒鼓,灌而炙之,與今法無異也。"又引用《事物紺珠》:"灌腸,細切豬肉料,拌納腸中,風乾。"其製法與潮俗無異。

    糖獅,潮汕人習慣在元宵時候用糖鑄成獅形,叫做"糖獅",供祭祀之用。根據《後漢書》注:"以糖作狻猊形,號猊糖。

    "可見糖獅便是猊糖的遺制。春餅,大約在清明這段時間,民間多制春餅食用。春餅是以薄餅皮包上菜餡兒再用油炸的一種餅食,古代已有。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八引唐《四時寶鏡》:"立春日,食蘆服、春餅、生菜、號春盤。"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餅是中原一種較流行的時節食俗。

  • 3 # 小東66

    潮汕習俗非常多。正月營老爺,初一十五拜老爺,逢年過節拜老公(老公潮汕話意思是祖先,祖宗)。各種老爺生,中秋拜月娘,七月初七出花園等習俗。

    在潮汕習俗中最具代表性:

    營老爺:

    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一種傳統民俗祭祀活動,營神的營,是潮汕方言詞,在這個短語裡是遊行的意思。上神的祭祀而稱作“營大老爺”,是因為祭祀過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儀式。老爺在潮汕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民族英雄或者是為當地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人。當地人為其塑造金身,建廟祭祀,俗稱老爺宮。潮汕各地的大老爺名目眾多,神佛不分家,一起供祀獨特文化習俗。其中有進入朝廷規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關爺、媽祖等等;有佛道諸神,如南極大帝、玄天上帝(佛祖)、呂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間創設奉祀的各路神明,如三山國王、安濟聖王、雙忠聖王(民族英雄許遠、張巡)、雨仙爺、水仙爺、龍尾老爺、珍珠娘、福德老爺、玉封大帝、華光大帝、木坑聖王(介之推)、仙師公等等。一般是在每年的農曆正月二月,在一個鎮內幾乎每日都有幾個村輪流“鬧熱”(相當於北方的廟會)並且舉行營老爺。每個村活動期三到四天。營大老爺”,是因為祭祀過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儀式。照潮汕人通常的說法,營老爺分文營和武營兩種。在最基層的社群,文營的做法,是在祭祀儀式過後。將老爺請上神轎,由選定的丁壯抬著,儀仗鼓樂前導,巡遍社群的每一條巷子,再繞社群的邊界遊行一圈, 回到神廠。武營的做法,一般只有鄉村社群才採用。祭祀儀式過後,要先用紅布將神像捆緊在神轎上,做好疾跑的準備。營神開始,各條巷子的巷頭都燃起篝火。丁壯們抬起神像,飛奔來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舉到頭上,縱身跳過火堆,跑過小巷。跑完村裡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著老爺巡遊村界,回到神廠。潮汕人把這種做法叫做“走老爺”——潮汕話的走,是跑的意思,這也是一個保留著古義的方言詞。不管是文營還是武營,其原始意義,都在淨土驅邪。祈求風調雨順。

    在營大老爺的日子,老爺出巡是整場活的重頭戲。無論在白天或晚上進行,村裡的青壯年會抬著八抬大轎,抬著老爺走遍村裡的大路和小巷,遊行隊伍龐大。隊伍包括鳴鑼開道,牌手(舉牌迴避,嚴肅),標旗隊,花籃隊(抬標旗,挑花籃必須是本村成年未婚少女但任,標旗上面用潮繡,繡著龍鳳圖案,風調雨順,出入平安,合境平安等祝福話語)、花車、醒獅、英歌隊、大鑼鼓、潮樂隊各個並不固定的部分組成。整支巡遊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公里。村民們在家門口了擺設香案,恭迎聖駕。巡遊隊伍經過自家門口放鞭炮以示歡迎。

    營老爺”是用於祈求風調雨順,全村平安。營老爺時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爺,相傳可以帶來好運氣並且保一年平安。潮汕地區因為地處沿海地區。飽受颱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老爺成了潮汕人民的精神支柱。祈求風調雨順,相信有老爺保賀個平安無事個,形了這種獨特的傳統民俗。

    出花園:

    祭公婆神在潮汕地區非常普遍。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日為祭期,稱公婆生。公婆神,潮陽尊稱“床腳婆”,揭陽尊稱“公婆母”,汕頭尊稱“注生公媽“,澄海尊稱”花公花媽“。公婆神的由來,民間有多個版本的傳說。相傳宋代潮汕一婦女,因愛惜四鄰嬰幼兒,又在街坊看管小孩,並且在哺兒育女和調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獨特的本領,深受大家愛戴而美名遠揚。當時皇宮中有一皇子,出生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眾大臣及御醫也想不出辦法來,皇帝老子更亂了套。無奈之下貼出皇榜,招募民間賢婦,進宮調教醫治皇子。應者寥寥,皆不中用。訊息很快傳到這位潮汕婦女耳中,她便決定上京一試。她想:皇太子也是人,沒有什麼難調教之理;幼兒疾病也並非可怕。說來也巧,她進宮後,皇太子在她的悉心護理和調教下,不久病好了,人也規矩了,不再吵鬧啼哭了。皇帝龍顏大悅,想加封她,即御駕親臨。這婦人當時正在屋裡餵哺、護理皇子,聽說皇帝駕到,不知是禍是福,一時慌忙亂了手腳,心驚脈跳竟昏了過去。等到皇帝知曉,她已氣絕了。皇帝深為痛惜,遂嘉封她為少年兒童保護神,主管人間嬰幼兒的生命和健康,並尊敬地稱呼她為“阿婆”

    公婆神的設定很特別,每一戶人家不止設一個神位,而是在一個家庭中分輩序和房份要分別再設若干位,再下一代人成家後,一房份也要設一位。當老夫婦亡故以後,那位公婆神才可撤去,爾後不再祭拜。家祭的公婆神不立偶像,只用一個瓷碗作香爐,放置在房裡舊式四角眠床的床下或床裡的木架上。祭拜時要在眠床上放一個大筐葫,爐和祭品都放在“葫”裡,目的是為了不弄髒眠床。祭品有飯、湯圓、豬肉,雞蛋,粿品。由這間住房的主婦焚香禱祝,保護孩子們平安,然後燃蠟燭、火化紙錢,祭拜禮儀便告結束。除每年七月七日祭公婆神外(公婆神誕辰),還要在元宵,端午節,中秋節,冬至與除夕再祭,表示從年頭到年尾都對公婆神敬重與虔誠。哪家的孩子患麻疹或出天花,也要祭拜公婆神庇佑平安。無論男女孩子到15歲將告成人時,父母便辦豐盛的禮物向公婆神隆重拜祭,以謝保佑之恩。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特有的傳統成人禮俗。有15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裡玩鬧的孩童了。其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葫”(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出花園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來的新衣,木屐,一般為紅色。當然,現今很多繁瑣禮節已經被簡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紅包給外甥(女),讓孩子自己置辦。並且,這天早晨,父母會讓小孩子把一枝帶有吉祥意義的“石榴”花別在耳朵上。

    吃早餐,“咬”雞頭 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湊齊八人,早餐有公雞一隻,甜品,青菜等各種拼湊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講究的,“出花園”者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他(她)的專利。其意義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出花園”者舉箸之後,別人才可以吃東西,每一種食物都是這樣。 當出花園者屬雞時,應該以鵝代雞。宴請親朋好友,收送禮物這天中午,備辦豐盛的午餐,宴請親戚好友。席間,家人、親人向孩子祝願,贈寄美好的願望。“出花園”前幾天或當天,親戚們都會前來送禮,或是紅包或是禮物,禮物是給“出花園”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辦,進行回禮。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來源於傳說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隻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佔鰲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出花園這一習俗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美好的祝願和期望。希望子女能夠飛黃騰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了兩次婚的張愛玲,經歷了怎樣的傾城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