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世小乞丐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有個背景,故後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論語子罕篇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裡的逝字,漢儒注,以及爾雅、說文,都當往字講,而往字依古注可作兩種解釋,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則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則逝字就是前進的意思.兩者都有根據,究竟以何者為是,頗難推敲,這就要在字句以外尋繹了.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觀俯察,再看河川裡的流水,因而興起感嘆.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羅永珍.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觀天文,想到日月執行,晝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開木落,四時變遷,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間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後,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歲,即去一歲.個人如此,群體亦不例外.中國歷史到了五帝時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亂世,想見西周盛況,也見不到,只能夢見周公而已.由此可知,自然界、人世間、宇宙萬有,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河裡的流水,晝夜不住的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所以李太白將進酒說:「奔流到海不復回.」古希臘哲人也說:「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這樣看來,逝字作消逝解,應當不錯.

    聖人一言,含有多義,讀經雖依註解把經文字句讀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須廣泛思維言外之意.孔門大賢子貢曾經推崇顏子聞一知十,他自己只能聞一知二.我們普通人,不敢與顏子相比,但也不可以聞一隻知一,應當思齊於子貢.例如我們讀悉這逝者的意義,一想自身,以及身外的權力財富,都如流水,一縱即逝,只好對酒當歌,嘆問人生幾何,這就是聞一知一之咎.此處逝者所指的是萬有現象,而非本體.永珍有生來滅去種種情形,本體則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如蘇東坡在赤壁賦裡說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讀經如果不是聞一隻知其一,便須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只要追求到一點訊息,便能茅塞頓開,眼前呈現的宇宙人生,別是一番境界,這才體驗到讀經的樂趣.

    經文的字句義理雖通,仍然未到止境,這只是知道學理而已.知理之後,必須依理去實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與不逝之理,便須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與人爭,但求不逝的本體.得其本體,親見不生不滅之境,才算是真知.假使尚有貪心,起念與人爭名奪利,便是放不下,嚴格說來,實未通經,應當反省,一切貪心妄念起時,當即剋制,這就是「克唸作聖.」讀經不希望作聖則已,希聖就應當如此用功。說白了按照現在思想可能就是一句廢話,但是按照孔老先生當時的環境來說就會作出這樣的感嘆!其實現在這句話也沒有錯,現代人都會感嘆看著時間挺長怎麼一眨眼就過去了

  • 2 # 練功堂

    其實這句話,全部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如果沒有逝者如斯夫這句作為引子,不可能引出下面的,不捨晝夜。我對這句話的看法如下:

    也許消逝的不是時間,時間只是宇宙的一個維度,過去的一萬年與未來的一萬年,其實在宇宙裡是“同時”存在著的。這種說法在科學界早不是什麼前沿的思想。基於這種認識,科學家認為,實現時空“穿越”是完全可能的,不論是秦朝武土穿越到今天,還是今人穿越到2046年。

    那麼,消逝的是什麼呢?是生命和伴隨生命的一切。我們必須直面這一點: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走向死亡的過程,誰都難免一死。怎麼辦呢?毫無疑問,得抓緊時間做點什麼,時不我待,行動起來,得實現人生的價值,到頭來,能夠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不過,也不必太過急切,事情還是要一點一點做。問題的關鍵是,要明確哪些事情必須現在做,否則以後再想做時就做不了了,還有哪些事雖然將來可以做,但體驗會差很多。

    比如,女人的生育,40歲以後就比較難了。年輕時不想生,到想生時卻生不了了。再比如,有人間:什麼最不能等待?答:孝敬父母。很多人都經歷過“子欲孝而親不待”的痛苦。同樣是坐過山車或者其他什麼事情,童年的體驗、青年的體驗、老年的體驗是不同的。

    我們應當關注這條沿著時間消逝的方向而形成的生命軸線,參照這條地線,年視自己和家人、事業,決定現在做什麼、以後做什麼,這樣的生命才會少一些遺憾,才會更加完滿。站在生命的軸線上看這些話,我們會發現這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並不是一句廢話。

  • 3 # 拾典

    語出自《論語·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從古至今,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很多種。第一種理解是在戰國到西漢時期,人們依循“君子比德”的思維模式,視“逝者” 為一往無前、勇猛精進的態度與精神。這與孔子的勇者精神相契合,是該句的文字義和作者義。第二種理解是在東漢末至六朝時期,“慷慨有餘哀”的時代情緒投射到經典解讀上, 鄭玄以後的經師都以“逝者”為時間,川上之嘆是傷逝情懷的流露。第三種理解是北宋到清代,道學家們從中讀出了力行精神,並由此直追道體。

    但是孔子並沒有以悲觀的態度來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是以進取的人生哲學來看待水的浩蕩和奔湧。他站在河邊,告訴學生,逝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向前湧進,永不回頭。這話也吻合了《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卦辭。也就是說,即使有一秒鐘不求進步,就已經落後了。如此而言,“逝者如斯夫”的感嘆也與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義禮智信、學而思、學而優則仕等都相契合。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裡闡述了他為學和成長的經歷:“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在《論語·泰伯篇》中進一步描述他學習的境界:“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種學習和成長的經歷正是孔子一生進去的素描,足見孔子對實踐與生命的透悟:既喟嘆匆匆逝去的時光,又善待世間,珍惜自我生命的修煉與完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孔子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人生的每一階段都理應較前一階段成熟、進步,就像奔騰的河水,後一個浪頭總比前一個浪更高、更猛。如此而言,所謂“逝者如斯夫”是一句廢話的說法,自然是不成立的。

  • 4 # 車一進二

    有古人說了“逝者”是時間,後人誰也不敢說不!這就是國學中的因循守舊。

    千百萬人說“逝者”就是“死人”。為什麼“逝者”就不許是“死人”?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死時不分晝與夜,何人到時能死扛?

    這是孔夫子在反對“長生不老,萬壽無疆。”

    說“逝者”是時間那個古人不敢這樣解!這樣解才是實語,而不是空話。

  • 5 # 午夜陽光3226

    他說的對,因為這句話對於他就是廢話,千萬別去糾正他,或跟他說這句話多有哲理,對你是黃金,對他是糞土,這沒什麼不正常。

  • 6 # 三言二拍說熱點

    《論語·子罕》中,孔子提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關於這句話,我們從小時候就理解為:孔子感嘆時間流逝,人生飛快。

    其實,這種理解本身是正確的,但是不夠深刻。

    我們要理解一個人,特別是偉人、聖人所講的那些話,一定要結合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

    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社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同時登上歷史舞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派系,作為其中之一併不受當時的統治階級需要。

    所以,孔子帶領自己的三千門徒遊說於各國君主。此時的孔子,用他自己的話說“惶惶如喪家之犬”。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鬱郁不得志的情況下,往往感慨頗多。

    孔子一心能做大事,想匡正當時混亂不堪的政治學術局面,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會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的內心是著急的,作為今人將心比心,這種是一種十分焦灼的感覺。

    一個人的理想志向不得施展,內心的苦悶和惶恐是難以形容的。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會有“度日如年”的感快,然而孔子不是。

    他覺得“逝者如斯夫”,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要做的事情卻沒有完成。

    孔子的很多話,往往一言多義,至於如何理解和解讀就是見仁見智。

    總而言之,“逝者如斯夫”這句非常的淺顯又令人發省。

    吾輩當以此勉勵之。

  • 7 # 為孔子正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這是《論語》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歷代大儒、專家學者對此大多解讀為:“孔子在河邊說,流逝的時間就像這濤濤河水向前奔湧,而白天黑夜不停歇”,感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

    但是仔細分析,這樣的解讀有著明顯的缺陷。前半句在說時間,後半句也在說時間,用時間來解釋時間,屬於同語反覆,似乎不合邏輯。雖然各位也挖掘出了這句話的一些內涵,但至少在字面上,不能讓人信服。

    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解讀,關鍵在於“逝者”是什麼意思。“逝”,其實是“誓”的通假字,是發誓、發願的意思。在《詩經》中,就有“逝將去女,適比樂土”,此處的“逝”,就是“誓”。“者”,是代詞,在《論語》中多數是指代“……的人”,“逝者”就是發誓願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在河邊說,發誓願的人要像這滔滔河水勇往向前,不畏艱險,無論何時何地,永不停歇、退縮”。君子發什麼誓願呢?就是實現理想社會:大道流行,天下大同。

    《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印證。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便於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峽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卓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必觀焉。”孔子從水的多種特點進一步闡述,賦予了水“德、義、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多種品性,從而完成了人格化的文化塑造,借水詠人,藉以表達君子——逝者的道德情操。這才是孔子在川上發語的真正含義。

  • 8 # 趙日金141

    孔老天子曰的有些話,如五十而知天命,牛吹的有點大了。逝者如斯夫,倒是很現實,許多事情轉眼即逝,再也回不來了。所以要瞅準了,抓住機會,不可放過,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呵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點火提前角的最佳點火提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