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影像技術【磁共振】已非常成熟,對腫瘤的判斷正確率非常高,為什麼在影像診斷之後,還需要做活體檢查,進一步確認呢?活體檢查的術後,傷口癒合困難,實際上對病患是二次傷害。很多醫院要求活體檢查,到底醫學上的需要呢,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7
回覆列表
  • 1 # 2飛沖天

    不是醫生,非專業角度回答:

    1、得看,不是所有磁共振確診的腫瘤,都需要活體檢查。

    2、活體檢查,未必比磁共振診斷更有效。很多時候,活檢結論是參考影像結果來的,這樣來的結果,證明了活檢本身的侷限性。

    3、部分腫瘤科醫生專業能力有限,做活體檢查,只是走個程式。

    4、活體檢查,可診斷影像不能診斷的指標,而這些指標對臨床治療有較大借鑑價值。

  • 2 # 泌尿腫瘤外科鮮醫生

    影像學檢查當然可以確診腫瘤,多數都可以,甚至B超都可以確診腫瘤。但是!一般來說,不管核磁共振,還是CT,甚至PET-CT,多數都不能確診癌症。如果作為醫生,告訴你,我確診你肺上面長了一個腫瘤,但是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不知道是不是癌,只能確診是個瘤子,因為不能確診是良性還是惡性,也不知道怎麼治療。那麼作為病人會滿意這個答覆嗎?顯然不能。

    說一句題外話很多人認為核磁共振就很高檔,其實核磁共振並不比CT先進,只不過針對的組織特異性有區別,有些部位的腫瘤CT更適合,有些部位的腫瘤核磁共振更適合。

    那麼有人問,既然都不能確定是良性惡性,那麼做了又有什麼用,不如直接做B超了。雖然影像學檢查多數不能確診良惡性,但是會有更高的傾向性,更加利於判斷下一步的治療。如果做了B超發現腫瘤就直接活檢或者手術,那麼可能一半的人會白做活檢甚至白做手術。就如前段時間四川有個婦女做了個B超發現盆腔腫瘤,直接就做手術了,結果手術中發現並沒有腫瘤,這樣的結果患者能接受嗎?是我也不可能接受。如果這個病人手術前做了CT,就會發現B超當時所謂發現的“腫瘤”到底是什麼原因,到底是B超醫生看錯了,還是把盆腔正常的東西當成腫瘤。這樣就不會出現新聞中的結果。

    很多人質疑現在醫生靠檢查,連個闌尾炎都要做彩超甚至做CT,以前八十年代都靠摸的。那麼我問你有米吃誰還吃土?八十年代摸肚子診斷闌尾炎,不做其他檢查,開刀,發現不是闌尾炎,關了肚子就算了。那麼放在現在,誰能接受?另一方面,假如CT或者核磁共振檢查,傾向於這個腫瘤屬於良性,那麼就根本不需要活檢,可以定期複查。這些都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創傷。

    話說遠了,那麼活檢只是為了確診嗎?不完全。同樣是肺癌,那麼會有很多種,鱗癌,腺癌等等,治療的方案不一樣,有的是手術為主,有的是化療為主,有的是放療為主,CT可能基本已經明確了是肺癌,99%是肺癌,但是不知道是哪一種,那麼醫生怎麼治療?治療方案如何確定?有人說如果是肺癌那麼我不治了。那自然尊重你的選擇,你不做活檢,醫生不可能逼著你做。當然,你也不能逼著醫生在沒有活檢結果的情況下制定出合適的治療方案來。

    活檢還有一點是預測癌症的預後。比如前列腺癌,很多人發現的時候就是晚期,全身骨轉移。其實靠核磁共振、骨掃描和PSA測定,基本上可以確定前列腺癌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依然建議患者做穿刺活檢。為什麼?同樣是晚期前列腺癌,多數可以活好幾年,有的可以活10年,有的只能活半年,為什麼?癌症惡性程度不一樣,前列腺癌活檢病理會有Gleason評分,評分低的自然活的久,評分高的很可能治療方案在短期內就會失效。得到這樣的預測結果,有利於患者對治療投入和預期作出判斷,以免花了很多的財力物力,最後結果卻不大好。

    最後,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或者腫瘤都需要做活檢,很多腫瘤在治療前並不需要做活檢,的確是依靠病史,查體和影像學檢查確定的。比如腎癌,比如睪丸癌。這些癌症依靠影像學檢查,能達到很高的確診機率,更重要的是,就算判斷錯誤,也不影響治療結果,因為不管良性還是惡性,治療方案基本上是一樣的,這種,就不會強調術前活檢。比如腎臟腫瘤,如果考慮惡性,那麼4cm以下的現在多數是做腎部分切除術,保留腎臟。是腎癌,該這麼作手術,是腎臟良性腫瘤,還是該這麼做手術,所以考慮腎癌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手術前活檢,就是這個道理。沒人願意花功夫去做一件沒用的事。所以對於你不知道的東西,不要想當然的你以為。

  • 3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醫療裝置不斷地更新換代,高解析度CT,64/128排的核磁共振掃描、PET/CT等等先進的影像裝置越來越多,的確給臨床診斷帶來了極大方便,非常大的提升了診斷的準確度。(0725)

    但要說透過影像來確診腫瘤目前很難,確診的依據主要依靠各種途徑取得組織送病理檢查,所以說病理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CT或者MRI的作用是什麼呢。可以提示腫瘤多方面資訊,比如腫瘤在器官的位置、大小、數目、邊界、是否侵及其它臟器組織、有無淋巴結轉移,透過這些資訊可以推斷出腫瘤的臨床分期、進而制定腫瘤的治療方案,判斷手術的可行性等等。

    是不是所有的腫瘤診斷都必須要活檢呢。其實也不是,舉例來說,肝癌的診斷,可以不需要活檢。一般根據患者既往有無肝炎病史、甲胎蛋白的異常和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基本可以做出臨床診斷。此外,還有胃腸道間質瘤,如果胃鏡和超聲胃鏡的表現符合間質瘤的表現,也是不需要穿刺活檢的。但沒有活檢的情況,只能是臨床診斷,不是病理診斷,理論上來說有“誤診”的可能。比如術前判斷是胃間質瘤,但可能術後病理不是,而是平滑肌瘤或者神經鞘瘤等其它良性腫瘤。

    其它的實體惡性腫瘤,一般都是需要活檢明確病理性質。否則很難確定手術範圍和治療方案。因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案相差很大,手術範圍也是明顯不同。還有,中晚期惡性腫瘤即使沒有手術機會,但是需要放療、化療或靶向藥物治療,都是需要活檢明確病理性質的。

    常用的活檢方式:食管、胃、十二指腸、結直腸腫瘤,可以透過胃腸鏡穿刺活檢;甲狀腺、乳腺等腫瘤可以透過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或者針吸細胞學檢查;腹腔腫物,可以透過超聲或者CT引導下穿刺活檢;肺癌可以透過支氣管鏡或者CT引導下穿刺活檢等等。

  • 4 # 微橢

    不建議僅靠影像學,活檢非常有必要。

    原因如下:

    一、臨床上腫瘤的診斷,分為4級:1.症狀、體徵,2.影像學,3.細胞學,4.組織病理學;證據級別一級比一級高;

    二、而活檢的目的是取組織標本,而目前組織病理學的診斷是金標準;實際上就目前的醫療條件而言,組織病理不僅僅是用來診斷,而且可以用來指導治療,比如說靶向藥物、藥物敏感性等;

    三、即使目前影像技術飛速發展,它的診斷級別仍是2級,敏感性和特異性仍不如病理;其實可以想象,做CT/MR就像拍黑白照片,技術發展只是使得部分可以看到彩色照片而已,非直接的診斷還是存在判斷錯誤的可能。

  • 5 # 康醫生說健康

    影像學檢查終歸只是對於病灶外觀上的判定,CT、MRI的平掃及增強可以判定腫瘤的大小、形態、訊號、毗鄰關係、內部密度/訊號,也可以間接的判斷腫瘤的分期、治療效果對比等,透過醫生個人的經驗水平來對病灶進行診斷,但沒有哪一個影像醫生敢打包票說自己從來沒有誤診過,但是經過活檢的確診,臨床醫生經過對影像結果和活檢結果的綜合評定之後,誤診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有些腫瘤是在手術前穿刺活檢,有些腫瘤在術中做快檢,具體方案視腫瘤情況而定。

    有機會看過影像科醫生專業書籍的人士會知道,影像專業書籍裡對每一種疾病的臨床症狀、影像學表現及病理表現都會做詳細的介紹,但是仍然會在最後的部分還有一欄:鑑別診斷。不同的疾病可能在影像學表現上是類似的,同一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也可以有不同,也有很多的疾病存在變異的情況。如果不做活檢,僅憑影像學資料就進行治療的話,難免要出現誤診、耽誤病情治療時機的情況。

    組織活檢是對病變組織深入組織細胞學的檢查,可以確診腫瘤的性質。要麼在術前穿刺活檢,要麼在術中快檢進行切片檢查,但都需要藉助影像學對腫瘤進行定位,腫瘤的大小、形態、毗鄰關係都要一清二楚。

    所以,儘管影像學高度發展,CT、MRI越來越先進,但是活檢仍然是必不可缺的,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 6 # 美中嘉和聊腫瘤

    現在醫學上的影像檢查確實清晰度很高,但是有一些癌症患者還是需要做活體檢查,比如穿刺、腸鏡或胃鏡的組織檢查、術中或術後的組織檢查等。因為現在醫學對癌症有了更多的細分,僅僅從影像檢查上並不能完全確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肺癌和乳腺癌。現在的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鱗癌和肺非鱗癌、肺非鱗癌又包括肺腺癌、大細胞肺癌等;乳腺癌的分子亞型則被分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過表達型和基樣型。分子分型的不同會導致治療方案,甚至可能幫助確定某種藥物使用是否有效的依據。

    左上是肺部CT圖片左下是臀部磁共振MRI圖片,都可以看到有明顯佔位,怎麼確定原發位置在肺部還是臀部呢?是哪種癌症呢?有些醫生會判斷是癌症,甚至認為有幾十%的機率是鱗癌。在這種情況下治療是不是不夠準確?如果透過穿刺取得組織樣本,做病理檢查後可以看到右側的圖片,右上提示肺部是鱗癌、右下提示也是鱗癌或轉移,這樣醫生就可以基本確定原發在肺部,臀部屬於轉移的。確診機率可以增加到90%以上,剛剛也提到肺鱗癌的治療方法與非鱗癌也是有區別的,這時就可以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案。比如先使用鉑類化療;之後檢查患者是否有PD-L1表達水平,如果是高表達再考慮使用PD-1免疫治療等等。治療的效果會有明顯的提升。

    乳腺癌也有類似情況,如果取得了組織樣本,病理(免疫)檢查就可以得到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指標的結果,對其中ER(雌激素)、PR(孕激素)、Ki67(反應細胞分化的指標)、HER2(表皮生長因子)的分析就可以做出有效的分子亞型分類,治療方案也就進一步明確了。

    現代醫學在腫瘤檢查和治療中已經進入分子時代,這就要求做組織或血液檢查來進行確定。因此需要對透過活體檢查取得的組織做病理檢查。病理檢查結果除了可以判斷癌症的分子亞型,明確可以使用的方案或靶向藥物,對於部分化療藥物的使用也是有參考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需要做組織檢查,肝癌就完全可透過甲胎蛋白和B超的檢查確定。

    總的來說就是影像檢查可以知道患者體內在哪一位置有腫瘤,但是不能確定具體的,而組織檢查可以幫助確定原發位置,分子亞型,使用藥物等,對醫生有更好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辦?孕20周胎盤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