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想吃肉的老馬

    劍是一種技巧技藝,武藝武勇的象徵,同時重武技更重武德,強調為人和操守,正直正義之心,修武修德,人品和德行更被關注,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 2 # 羽菱君

    華山論劍中“劍”字,代表什麼,在不同版本小說,或許還有不同的含義。

    真正意義上的華山論劍有兩次,但第一次論劍只在眾人的口中提及,參考第二次華山論劍,我們明顯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華山論劍,論的其實是各參與者的“武學修為”。而且,不僅僅是參與者的內外功修為,更重要的還是武理方面的修為,這才是“論”的關鍵之所在。

    不過這個“劍”字,在華山論劍中的意義,實際上卻有發生過變化。這是因為《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金庸先生前後出版過三版,做過兩次的大修。從最初1957年刊載於報紙的連載版,到1980修訂集結由三聯出版社出版的修訂版,再到2003年的世紀新修版,由於為了前後情節的對應,金庸先生在小說中,賦予“劍”的意義和境界,可以說修訂前和修訂後已各有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前後版本中,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對“華山論劍”這件盛事的描寫。都是透過周伯通在桃花島遇到郭靖,跟他講《九陰真經》和他為何被困桃花島時講起的。連載版裡是這麼說的。

    不過,由於在之前或者之後,眾人口中對這次比武回憶的相關片段來看,五絕當時在過招時,用的根本就不是劍,像洪七公傳“降龍十八掌”給郭靖時,說的他就是用這門掌法。因此到後來修訂時,金庸先生為了前後的情節對應,便對這一段話做了修改。其他兩版對這段的描寫一樣,是這麼說的。

    周伯通道:“那時是在寒冬歲盡,華山絕頂,大雪封山。他們五人口中談論,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個人終於拜服我師哥王重陽的武功是天下第一。”新修版《射鵰英雄傳•第十六回》

    金庸先生用一個“武”字,代替了原來的“劍”字。這一改,整個“華山論劍”的意義和境界,就完全是改變和提升了一個層次,因為一個“武”字,可以囊括了劍法在內的所有武學。因而這裡面的論劍,就可以定義為“總體上的武學修為”,從其武學的境界來說,可分之為“武理修為”、“內功修為”和“外功修為”。

    內外功的修為是可以透過直接的比拼,就能看出高低的,而武理的修為,卻只能結合內外功的比試,在論之上見修為的高低,就是透過在內外功比拼時,在對方招術上,尋找出破綻,再想出剋制和破解之法。這點直接可以參考的,就是《神鵰俠侶》中洪七公和歐陽鋒在華山,最後打和論持續七天的最後一戰。

    內功的比拼最終應當是在王重陽與歐陽鋒中進行,最終王重陽憑藉“先天功”,力壓歐陽鋒的“蛤蟆功”,這也是後來歐陽鋒口服心不服的原因。歐陽鋒在內功的比試中,看出自己的內功,並不比其他人差。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雖精妙無比,在外功比拼上勝他,但內力比不上他;段智興的“一陽指”雖然能剋制他的“蛤蟆功”,但段智興的內功修為,還不足以匯聚到最強指力破他的神功;黃藥師屬於內外雙修的,但他的武功好看,卻皆未入大成之境,因而他們四人只能打成一個平手。歐陽鋒認為王重陽能夠取勝,是得益於他武學修煉的時間更長,功力自然比他們都深厚。

    最後的比試,就是對武理的認識上見高低了,這也是“論”的關鍵。武理的修為,其實最容易看出高低的一個,就是在於是否到了能自創武學的境界。就當時的五人而言,歐陽鋒所練的“蛤蟆功”那是白駝山莊的家傳武學,同理的還有受傳於家傳武學,練就“一陽指”的段智興,和學了丐幫兩大傳世武學“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的洪七(這裡就新版小說的設定,老版小說中“降龍掌”有一半是洪七公自創的)。他們所練之學皆不是自創,只是依先人所創之法而練,卓越於他人而已。黃藥師的武功,按他所言是他自己所創,這是不是他自負清高的表現尚且不論,但就對武學原理的認識,明顯要較之前三人深,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不過卻又比不上王重陽,這也是為何後來黃藥師自信只要王重陽一死,他就是天下第一的原因。

    王重陽一身之學,均是他自己所悟所創。他出家為道,多讀經籍,在經卷中不止參透了清淨虛無的妙詣,更是感悟出一套道家武學理論,融會貫通。從這方面講,在射鵰三部曲中只有後世的張三丰才能達到此境界,自創武學方面老頑童、黃藥師與楊過次之。因而,王重陽的武理修為,在當時的五人之中無疑是最高的。經多番理論,王重陽針對另四絕的武功,一一指出他們招術上的破綻或者短板。而在論武的過程中,王重陽答辯出來的武學理論,精義深奧,四絕可能都是聞所未聞,再結合內外功的比拼結果,最終就折服於他,承認王重陽為“武功天下第一”。

    華山論劍王重陽獲得了《九陰真經》的歸屬權,不過最終其他四絕,都在不同程度受過《九陰真經》的影響,有隻看不練的,有繼看既練的,更有反看反練的,但無論是武理修為,還是內外功修為,都上升了一個層次,包括後世的郭靖楊過等人,他們的成就都受過《九陰真經》的幫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華山論劍中的“劍”,也可以代表《九陰真經》。畢竟第二次論劍,其實就是在比《九陰真經》的威力,而當年的第一次論劍,其目的就是為了論《九陰真經》的最終歸屬權。

    (圖片來源於網路)

  • 3 # 三點文墨

    這個問題其實金老爺子在最終修訂版的書中已經詳細解答過了;我來總結一下。

    01華山論劍的“劍”代表什麼?

    五絕華山之巔的比武到底有沒有用劍比試呢?這個還真有,書中也有詳細介紹。

    原著書中第20章《篡改經文》中洪七公和歐陽鋒在海上有過一場打鬥,這才戰鬥也是洪七公和歐陽鋒的第三次爭鬥(第一次是華山、第二次是桃花島)。這裡詳細的描寫了華山論劍時候用劍的原因。

    武學中有言道:“百日練刀、千日練槍、萬日練劍”,劍法原最難精。武學之士功夫練至頂峰,往往精研劍術,那各有各的絕招,不免難分軒輊。二十年前華山論劍,洪七與歐陽鋒對餘人的武功都甚欽佩,知道若憑劍術,難以勝旁人,此後便均舍劍不用。

    看到了沒,用劍是每個武學高手的必修課,書中武林中靠前的高手都是‘精研劍術,各有絕招’而且第一次華山論劍只是為了爭奪九陰真經,並非高手之間的生死搏鬥,開始用劍比試也是很溫和的,只是後來難分勝負才舍劍不用。

    包括咱們的男主郭靖,在書中最後武功臻至大成的時候都有練劍,並且在第二次華山論劍的時候用劍法和洪七公爭鬥了一百餘招。

    02論劍的過程是怎樣的?

    論劍其實分為三步:口談→比劍→舍劍用獨門絕招

    華山論劍最先出來是從王處一口中說出來的:

    王處一道:“二十餘年之前,先師與九指神丐、黃藥師等五高人在華山絕頂論劍。洪老前輩武功卓絕,卻是極貪口腹之慾,華山絕頂沒甚麼美食,他甚是無聊,便道談劍作酒,說拳當菜,和先師及黃藥師前輩講論了一番劍道拳理。當時貧道隨侍先師在側,有幸得聞妙道,好生得益。”

    從這裡可以得知華山論劍是由“口中論道”開始的。

    口談之後就是比試劍法。第一次華山論劍是因為爭奪九陰真經而引起的,並不是五絕之間的生死決鬥,所以用劍比試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較量方式。

    武學之士功夫練至頂峰,往往精研劍術,那各有各的絕招,不免難分軒輊。二十年前華山論劍,洪七與歐陽鋒對餘人的武功都甚欽佩,知道若憑劍術,難以勝旁人,此後便均舍劍不用

    比劍的結果難分勝負,五絕為了爭個高下,決定舍劍不用,各憑所能。

    “那時是在寒冬歲盡,華山絕頂,大雪封山。他們五人口中談論,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個人終於拜服我師哥王重陽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五絕用盡生平絕學,還是爭鬥了七天七夜,才決出王重陽為天下第一,其餘四位並列。

    由此,第一屆華山論劍正是結束、閉幕。

    其實這樣看來,高手過招和普通人打架也沒什麼區別,先是“動口不動手”緊接著“試探性切磋”分不出勝負就“各憑本事”

  • 4 # 彌江小地主

    華山論劍,其中“華山”是地點。

    “論”是形式,表明這次比斗的目的雖然是爭奪“九陰真經”,但方式要更溫和些、逼格更高些,不必像其他江湖魯莽之輩那樣打生打死,大家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比試中應當點到為止,學習先賢,闡經述道,力爭為武學發展做貢獻。

    至於“劍”,我覺得金庸老爺子純粹就是為了名字好聽。古時的十八般武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非要取個“論X”的話,選“劍”的組合是最好聽的,不信我們隨便組合,如果取個名字叫“論槍、論棍、論鞭”,哈哈,太有惡趣味了。

    假如不選武器,以掌法、拳法、腿法、身法、內功來取名,怎麼取?

    華山論腿?華山論腰?華山論臂?華山論腹?......這些名頭傳出去,不知情的外人說不定還以為是在海選華山的形象代言人呢。

    如果非要給這個名頭加點意義的話,那就只能往“劍”的典故上靠了。

    據黃帝本紀雲:「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

    可見,“劍”是黃帝和蚩尤的兵器,這是神話傳說中的人族祖先,地位崇高,他們兩位老先人的兵器,自然是聖品了。

    《初學記";武部";劍》雲:“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佩劍,則成了身份的象徵。

    至秦朝,冶煉技術成熟,劍的產量增加,持有者發展到了平民階級,劍技也開始飛速發展,江湖中人開始普及。各門各派開始有了劍法絕學。

    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雲:“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雖是描寫劍舞,但公孫大娘必定是個劍術高手。

    再發展至宋代,江湖中使劍的高手如過江之鯽,五絕於華山之巔比鬥,取名“論劍”便順理成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火影忍者》裡綱手時期的木葉全村去打頂上戰爭。能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