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中生教育
-
2 # 江春暖
從側面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們熱衷於改變過去,進而改變現在的想法。
可是生活不是穿越劇啊,歷史不可逆
童年是每個人的成長史,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曾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人非聖賢,父母也有過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生存》裡面曾說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承認父母的錯誤,必須認識到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錯,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成年後與人相處的模式大多是複製了與父母相處的模式。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將人際關係的模式大致歸納為4種:安全型,迴避型,常人型,混亂型。
怎樣改變父母的帶來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原生家庭下的人際關係模式。
其次,重新體驗。我們的關係模式是在成千上萬次的重複下定型的。不可能透過一兩次的改變就重建。建立新的相處模式也必須要透過大量的重新體驗,才能形成。
最後,回憶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童年與周圍的人們的關係,一一對應。思考為什麼他們會在自己的生命中扮演這樣的角色,跟童年的哪些因素有關,這是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一次重組。
-
3 # 輕歸
小區門口一位母親正在大聲訓斥自己的兒子,完全不顧及周圍人投過來的詫異的目光。“你傻啊!給你錢都能丟了,你自己怎麼沒有丟了!”兒子低著頭沉默不語。“要是給你一百塊錢,你也能丟了呀!”兒子繼續沉默,頭壓的更低了。而母親似乎並沒有結束訓斥的意思,雖然過往的人很多。
跟我一起的朋友小聲說:“還不到一百塊錢,至於這樣大庭廣眾之下訓自己孩子嗎,孩子多傷自尊呀”。他回憶起自己上高中那會也有一次丟錢的經歷,一個學期的學費,好幾百塊錢被他給丟了,他怎麼找都找不到,甚至都不敢回家,哭的傷心欲絕。天黑之後他還是回到了家裡,等待著母親的訓斥。可是,沒有。他的母親反而安慰哭泣的他說:“沒事,不就是幾百塊錢嗎。”他內心的愧疚和不安一下就消失了像太陽衝破厚重的烏雲層那樣。
丟了錢對於孩子來說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內心會很恐慌、害怕,這個時候也正是心裡比較脆弱需要安慰的時候。
兩位母親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前者不僅沒有安慰受驚的兒子反而大聲訓斥,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可想而知這會對幼小的心靈產生怎樣不良的影響,透過這位母親對這一件小事的行為足以看出平時她對待其他事情的方式方法。 而面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許是那位兒子一直低頭沉默的內心的掙扎,他根本沒有反抗的權利,這也是痛苦根源的所在。
而在我最近閱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作者例舉的每一個例子都是實際生活中的尋求幫助主人公。他們無不是童年時期被自己父母如此傷害,而導致的成年後在生活、工作上無法去信任他人、缺乏安全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的誘因。
前些年在報紙上讀到一句話“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培訓就能上崗的職業就是做父母。”當時對這句的理解就是父母應該學習如何教育孩子。而今天閱讀了本書之後,對這句話感到觸目驚心。原來,生活中的危險不止來自於外界,更可怕的是來自於自己最信任的親人。 《原生家庭》這本書將這類父母稱之為“有毒”父母。
當然“有毒”父母不止單單一種形態。書中裡面列舉了六種“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不稱職型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本書作者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作家。出版過的多本情感類的書籍都備受好評。《原生家庭》這本書層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目前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而作者本人也是媒體訪談節目的常客。
作者在書中所列舉的例項都是來自於她在治療過程中的真實案例,而本書的目的在於幫助深受童年陰影的人找到真正的癥結,對症治療從而從新認知自己達到自我修復。
在所有型別發家庭模式中,“中毒”的父母都有一些共通特徵:心理失衡、因自身的某種缺失施加到自己孩子身上(例如:感情、自己的童年),自私,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每一個型別中的父親或者母親一方施暴,另外一個則是不作為甚至是共依存者。例如:蘇明玉的父親,每當蘇明玉的母親將生活中的不滿發洩在蘇明玉身上的時候,她的父親總是選擇沉默。而當蘇明玉的母親去世以後蘇明玉的父親就出現了各種奇怪的行為,因為他依賴蘇明玉的母親而生存。 而在“有毒”家庭成長的孩子的共性是:情感上的缺失,自我認知的缺失,觀念的扭曲,多疑無法信任任何人哪怕自己的妻子或者兒女。
“有毒”家庭的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父母是整個世界的中心,那麼父母說你笨你就一定是笨的。被自己母親說傻的那位丟錢的兒子,在學校成績一直不好,老師幾次試圖與他溝通都無果。在他的意識中或許正在被這種“餘毒”所侵蝕。
就如書中的受害者之一的牙醫菲爾一樣。六歲的時候經常就被父親嘲笑“這孩子絕對不是我的兒子,你看看他那張臉,我敢打賭他們醫院抱錯了。為什麼不把他送回去,把我們的孩子換回來”。那時的菲爾真的信以為真,擔心自己會被還回去。而他終於忍不住像父親求證時,他的父親卻說:“我只是開個玩笑而已,逗大家開心,你難道看不出來嗎?”諸如此類甚至更過分的“玩笑”充斥著他的童年。他感到屈辱。過度敏感、羞怯以及對別人缺乏信任延續到成年以至於影響他的工作和家庭。他總是覺得自己的病人在嘲笑自己,連自己的妻子也在嘲笑自己。常常失眠,躺在床上琢磨白天大家對自己說的話。菲爾的父母就屬於語言虐待型父母。
菲爾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後決定接受治療。 對於一些已經意識到或者還沒有意識到痛苦根源的受害者們,不妨也試試書中介紹的去除”餘毒“的技巧。
第一步:解放
原諒≠解放
斯蒂芬妮是一位性虐待型家庭的受害者,一位深受眾人敬愛的基督徒和一位冷漠失職的母親。她有嚴重的抑鬱即便她已經結婚生子,但是仍然無法治癒自己的心理問題。在治療過程中她說她 的內心已經平靜也選擇原諒自己的父母,但是她卻沒有原諒自己把壓抑在內心多年的憤怒釋放出來。 這種程度的原諒和忘記一樣,都是假裝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她對父母仇恨依舊控制著她,在一次其他受害者的治療中斯蒂芬妮壓抑在心中的怒火爆發了,情緒得到了真正的釋放,感覺一下子輕鬆了。 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並非一定要原諒他們,只有將責任歸責與那些該負責的人之後,內心才能得到釋放。
第二步:從觀念中擺脫控制,掌握主權
格倫是酗酒型家庭的受害者,她在自己發家庭中甚至扮演者母親的角色。因為她的母親不但在父親酗酒之後沒有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其害,反而會跑到格倫面前哭訴自己的不幸。格倫這個本應需要照顧的弱小者反而要照顧母親的情緒,因而她一直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照顧別人,從不敢積極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 透過審視內心的感受找到觀念與感受的關係,找到感受的根源並且控制它。
第三步: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自私自利
很多受害者不敢擁有自己的情感或者行動上的“我的需求害怕被打上自私的標籤,總是是以父母對他的需求為基準。從而在照顧自己與關心他人之間失去平衡。對自己多一些迴應,對父母少一些反應,使用“非辯護性迴應”來應對操控型父母的。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並且不讓它驅使自己就不再會將自己拖入自我懷疑的深淵。
第四步:認清責任方,不再自我懲罰
前三步是從認知上作出改變,接下來就是情感上的了。這個會有些痛苦,就像給情感做外科手術。 “有毒”父母是成年人,他們應該對自己兒女負責。也許你會想:我的父親酗酒是因為工作上壓力,母親的行為是因為她的生活不如意等等來為自己的父母辯解。但是現在要做的是直面他們,你童年痛苦的責任應該由誰來負責,而不是自己去承受內疚和自責。
第五步:對峙
來一場不以父母會道歉為目的的對峙。大多數父母面對質疑都會矢口否認或者說忘記了,或者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之類,但他們絕對不會道歉或者不會真正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峙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給你的父母寫一封信,說明他們什麼行為給你帶來怎樣的痛苦等等。或者有勇氣面對面的對峙,當然要採用“非辯論性迴應”的對峙。 不論對峙的結果如何,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你會更加勇於面對。
愛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方式。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的子女也請看看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本書作者的目的在於幫助處於痛苦之中的家庭找到癥結的所在,幫助遭受童年折磨影響成人後生活的孩子敢於面對,看清事實真正的使得到自我成長。
回覆列表
首先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終生的。
如果女孩子缺少父愛,成年後一般會出現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嫁給比自己年長很多的大叔,去填補內心對父愛的渴望,一個成熟男性的溫柔很輕易就可以打動她。
第二,對異性的排斥,不信任,甚至對兩性觀念存在錯誤的解讀,認為所有男性不可靠,不可信。很多大齡剩女都有這樣的問題。
如果去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首先,試圖去了解自己的父親,可能是父親的性格問題,父親的原生家庭也可能存在問題,試圖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理解父親或者家庭。
再者,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類的書,比如《正面管教》,《養育女孩》,《不吼不叫》,《熱鍋上的家庭》。去了解各種問題家庭的原因,再思考自身家庭的情況,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多與有正能量的人相處,情緒平穩,不容易爆發的人相處,情緒是會傳染的,有相同經歷的在一起,會放大這個影響。
作為一個老師,我個人認為,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透過多學習,多瞭解這個世界來分析,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