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喜歡笑呵呵

    光緒皇帝的親身父親是父親醇親王奕譞,因為同治皇帝死後沒有留下兒子,因為在光緒皇帝4歲的時候過繼給咸豐皇帝和慈禧做兒子,並立為皇帝,年號光緒。按照中國的傳統來說,應該說光緒是慈禧的親外甥。

    至於他們的關係,流傳對多的是關係非常糟糕,說慈禧不放權給光緒,慈禧殺了光緒的都有,不過我查閱了很多史料現在和你們說說的所知道的歷史,其實一開始慈禧對光緒可以說是重點培養、悉心照顧的,許多功課都是慈禧親自教導,史書中記載光緒皇帝小時候生過大病,慈禧在床邊寸步不離的照顧,所以一開始,他們的感情很好。光緒長大後,慢慢的開始親政,只是到了二十多歲才有這個機會。但是國家大事,光緒還是每天請安時,要向慈禧彙報的。這個時候,慈禧也開始慢慢的放權,讓他一邊鍛鍊,一邊自己幹了。

    後來朝廷大臣瞞著光緒想除了慈禧,加上當時光緒皇帝被康有為迷惑,要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腐爛透頂,改革會遷怒一部分實權人物,只會加速清王朝的覆滅,慈禧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怕最後無法收場,最後慈禧無奈的將光緒皇帝軟禁在了宮中。

    現在的考古學家已經解開了光緒皇帝的死因,其實他最後中毒而死,下毒之人,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到,慈禧在最後都沒有放過光緒,那麼慈禧為什麼在最後還要殺掉光緒呢?原因是畢竟當時兩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實力,慈禧不願意光緒騎在自己的頭上,百年之後,更不想讓光緒大展拳腳,慈禧是保守派,在慈禧快要不行的時候有太監說光緒面露喜色,然而慈禧知道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她想到自己死後,光緒就再也不會受到任何管制,之前自己辛苦所得到的一切都會付諸東流,如果光緒真的幹出一番事業的話,那麼慈禧將會是千古罪人,慈禧絕對想要這種事情發生,於是就下達命令給光緒一碗吃食,光緒不久就死亡了。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慈禧其實個人生活上是個悲劇人物,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

    慈禧是出身滿族的葉赫那拉氏,她1835年出生,嫁入皇宮成為咸豐皇帝的妃子,為咸豐生育了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載淳,1861年咸豐皇帝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26歲的慈禧就開始了自己的寡婦生活,但是好在她還有兒子。於是她聯合“鬼子六”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幹掉了咸豐帝懼怕自幼母壯給兒子留下的八位顧命大臣,然後開始了垂簾聽政。然而在14年後,慈禧又遭重擊,她的唯一的兒子載淳也死了,於是孤兒寡母變成真正的寡母。

    同治皇帝死後,慈禧經過慎重考慮,選擇載湉作為新的皇帝,這就光緒帝。對於選擇皇位繼承人這種事情,當然是舉賢不避親,光緒皇帝的父親,是咸豐帝的親弟弟,也是道光皇帝的親兒子,屬於皇家直系正統血脈,這沒得說;此外光緒的母親也是出自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親妹妹。所以從華人最看重的血緣上來說,光緒皇帝是慈禧老公咸豐皇帝的親侄子,是慈禧本人的親外甥,所以沒的說。

    此外光緒皇帝被選為皇帝之時,不過虛五歲,這可以認為說是慈禧可以便於控制,她可以繼續專權,但是另一方面對對慈禧而言何嘗不是將尚在年幼的這個親上加親的小外甥,入皇宮自己教導,也能夠便於培養兩個人的感情和關係,以照顧好自己的將來,華人都是考慮“養兒防老”的。事實上,慈禧和光緒皇帝的在戊戌變法之前,關係還都是不錯。

    光緒皇帝也是近代史上的悲劇人物

    1887年後,光緒皇帝開始親政,慈禧逐步向他移交權力,並開始退居到頤和園,但是仍在朝局中有影響力。如果慈禧和光緒皇帝能夠妥善處理好關係,也許近代中國歷史還有另外一種可能,然而光緒皇帝親政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力主對日開戰,結果遭遇“開門黑”,而後光緒皇帝又要依靠一群書生準備進行變法圖強,步子邁得很大,這個過程一方面是光緒帝急於變法圖強,要一雪國恥,但同時也光緒皇帝透過變法從慈禧手中徹底奪取權力的過程。

    而在慈禧看來,光緒皇帝終究不是自己的親兒子,相比之下掌握權力更為保險,她可能並不反對變法,只不過她感覺到光緒的變法過於激進,後來慈禧頒佈預備立憲大綱,在各省開辦諮議局,以及廢除科舉,辦新式學堂也都是戊戌變法的內容。甚至1898年戊戌政變剛開始之時,慈禧只是從頤和園衝入紫禁城,宣佈重新參與朝政,但是並沒有囚禁光緒皇帝,也沒有對維新派痛下殺手。然而在從袁世凱處得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曾秘密聯合袁世凱,帶兵進京包圍頤和園,抓捕慈禧捕殺榮祿等計劃後,才氣急敗壞的囚禁光緒皇帝於瀛臺,並通緝康梁,殺掉“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如果光緒是慈禧的親兒子,如果的慈禧和光緒皇帝之間多一點親情,多一份信任,少一些猜忌,那麼母子同心,改革圖強,也許近代歷史會出現另外的一個走向,然而權力讓身世坎坷的慈禧已經近乎變態,而光緒的政變計劃曝光,更讓她失望之後近乎變態的瘋狂,之後她不僅囚禁光緒皇帝,打壓維新派,後來對於同情光緒皇帝洋人們,更是深惡痛絕,最終在戊戌變法兩年後,她試圖藉助原始的義和團徹底驅逐這些洋人,結果引發了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徹底將清朝帶入深淵,讓華人陷入更深的苦難之中。

  • 3 # 歷史課課代表

    慈禧和光緒有兩層關係,第一層光緒的媽媽嫡福晉和慈禧是親姐妹,光緒是慈禧的外甥,第二層光緒的爸爸醇親王和慈禧的老公咸豐是親哥倆,光緒又可以說是慈禧的侄子。如圖所示:

    慈禧和光緒的關係時刻圍繞著兩個字:權力

    慈禧之所以立光緒為帝,因當時光緒年幼,慈禧可以繼續把持朝政,所以在光緒小時候,一切全憑兩宮太后做主,這時候的光緒對慈禧手中的權力構不成威脅,所以在光緒年幼時,二人的關係還是和諧的。

    光緒帝成年後,雖然光緒一直被外界稱為軟蛋,但光緒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抱負,他也想勵精圖治,光復大清,但朝政依然被慈禧把持,國家大事還是要聽太后的,就連光緒的皇后都是慈禧選的,這讓光緒很反感,光緒在此時便產生叛逆之心,在後宮冷落皇后,寵幸珍妃。政治上全力支援康有為變法,一是變法可以強國,二是康有為支援光緒回來掌權,這時候的光緒想施展自己的遠大政治抱負,又想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所以二人矛盾激化,慈禧想廢掉光緒,光緒便開始利用康有為開展了圍園殺後計劃,但因袁世凱告密,很快便宣告失敗。

    光緒計劃圍園殺後事件敗漏後,深感不安,一大早便趕往頤和園向慈禧請安,然光緒至頤和園後,老太太已回到紫禁城,光緒連忙趕回紫禁城,但從頤和園到紫禁城已是中午,光緒回來後,連忙跪地認錯,老太太怒責曰: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光緒哆嗦著說:兒臣不敢,呸!老太太一口大濃痰吐光緒腦袋上。老太太又怒曰:痴兒今日無我,明日焉有汝乎?戊戌政變結束,一共兩句罵街一口吐沫。最後弄幾個太監把光緒囚禁起來,直至死去。皇上還是皇上,但是身體不好,太后從新垂簾聽政。

  • 4 # 征服者帖木兒

    光緒,慈禧這姨甥兩者的矛盾關係,既是晚清傳統宮闈倫理,也是中央朝廷權力轉移與鬥爭的焦點。

    1889年,已年滿十八歲光緒皇帝,終於獲慈禧恩准,得以舉行結婚大典。有清一代,皇帝的成婚年齡多在十四到十六歲。光緒如此晚婚。背後的原因顯而易見——成婚即意味著成年,成年即意味著慈禧太后必須結束“訓政”,必須交出手中的權力。

    強勢的慈禧,不僅指定自己的侄女做了光緒的皇后,也不肯遵循祖制,像歷任皇太后一樣入住慈寧宮頤養天年,她提出的居所,是寧壽宮

    寧壽宮。始建於康熙年間,後乾隆皇帝對其進行了改造,以便利自己歸政之後養老。不過,乾隆85歲退居太上皇之後,並沒有入住寧壽宮。理由是他覺得自己身體還很硬朗,還可以繼續留在養心殿主持朝政。

    自乾隆之後一百餘年,寧壽宮始終無人居住。原因無它,這裡是太上皇、而且是不交權的太上皇的居所。所以一百年來,寧壽宮始終空置,現在慈禧公然要求入住,其留戀權力之心,昭然若揭。慈禧在1889年初,授意禮親王世鐸等人,擬定了一個太后歸政後清廷政務運作規則的“條目”。該“條目”一面承認光緒皇帝有接受中外臣工奏摺的權力,同時又強調必須堅持“諸大政,莫不案承慈訓,始見施行”的原則。

    御史屠仁守這時候不合時宜地跳出來,上了個以退為進的奏摺,要求慈禧效法乾隆舊制,部院的檔案奏本和外省的密摺、廷臣的封奏,仍寫‘皇太后聖鑑’字樣,懇求皇太后閱覽批示,然後才能施行。對於這種“捧殺“式的試探,慈禧當然非常憤怒,下了一道嚴厲的旨意進行申斥:覽奏極其駭異!垂簾聽政本屬萬不得已之舉。本宮有鑑於前代後宮干政的流弊,及時歸政,上合祖制,下順輿情,真心實意,早已降旨宣示中外。如果歸政伊始,又降旨要求書寫‘皇太后聖鑑’字樣,豈非出爾反爾,後世之人會因此將本宮視作何許人也?更何況垂簾聽政乃權宜之計,豈可與高宗皇帝的訓政相提並論?”

    慈禧不願交權,光緒又已親政,這組無法調和的矛盾,造就的結果,是晚清政治日趨陷入了帝黨與後黨的鬥爭漩渦。

    光緒何時開始對慈禧心生不滿,具體的時間節點已經無法考證。但至少,1889年大婚之後,光緒的不滿已經開始訴諸於行動。對這場由太后一手包辦的政治婚姻,光緒毫無新婚的喜悅和甜蜜,婚後第4夭,他先是藉口有病,將原定在太和殿宴請“國丈”及整個皇后家族、在京滿漢大員的筵宴禮給撤銷了;稍後,在命人將宴桌分送在京王公大臣時,竟又“未提後父後族”,以致京師街頭巷尾議論紛紜。

    更有甚者,光緒還曾懷疑慈禧想要害死自己的父親醇親王奕譞。1887年,奕譞病重,御醫無可奈何,經醇王府延請的民間醫生徐某診治之後卻大有轉機。但宮中傳旨,不許醇親王服用徐某所開之藥。光緒皇帝遂心生懷疑,就此詢問帝師翁同龢。據翁日記記載: “上曰:徐某方有效,而因用鹿茸衝酒,不令診脈矣,此何也?臣未對。上又曰:餘意仍服徐方耳。又問:今日往問候耶?臣對:無事不往。”

    光緒皇帝的懷疑並非全然無因。奕譞死後,慈禧還曾派人砍掉了其墳墓上生長的兩棵白果樹,理由是白果樹長在親王之墓上,“白”在上,“王”在下,合在一起便是“皇”字。如此種種,均難免勾起光緒對慈禧的懷疑

    愈演愈烈的帝后矛盾,深刻影響了晚清歷史的走向。甲午之戰、戊戌維新與庚子事變,清廷的高層決策,皆因這種鬥爭而發生了致命的扭曲,許多決斷策略之所以難以實行,有時常常源於這種帝后矛盾所導致的派系意氣之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歲6個月小孩缺鋅有哪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