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家的小藤匠

    對京劇影響最深的是崑曲,京劇可以說是集合了多地的戲曲特點,很好的柔和在一起的一個劇種。好像是清朝中期還是什麼時候忘記了,徽班進京,最終確定了京劇的唱腔和地位。也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請大家批評指正。

  • 2 # 塗小饒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清朝乾隆時期開始。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合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融合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式,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透過不斷交流、融合最終行成京劇,隨後在宮廷內得以快速發展,直到民國得到空前繁榮!

  • 3 # 楊俊德3

    單一來講京劇這個劇種歷史並不久遠,它是由湖北、安徽及京津發展壯大起來的,論崑曲與皮黃可追溯更遠些,元明清是過渡演變的過程,到了清未民初是京劇發展鼎盛時期,形成了不同各流派及上千齣戲可謂是繁榮無比,京劇這個劇種之所以稱其國粹,也是各級各界政府重視的結果,因其喜聞樂見以普通話為主,這也是原因之一吧,願京劇這個劇種久盛不衰繁榮昌盛,在百花園裡盛開更加豔麗。

  • 4 # 星斗薦書

    先說京劇的起源。

    京劇的前生是徽劇,如果要追溯京劇的起源,可以以徽班進京以節點,算是京劇的真正起源,時間大概是在18世紀末期。

    乾隆80歲大壽之際,徽戲戲班“三慶班”進京祝壽,在京城嶄露頭角。拉開了四大徽班進京的盛景,並逐漸在京城佔據主導地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京劇的起源。

    因為徽班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多與其它戲曲相接觸,徽戲又先後吸取、融入了崑曲、漢劇、秦腔的元素,博採眾長,形成了所謂的京劇的早期形式。

    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隨著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等人的出現,京劇走向成熟期。這段時期,不斷有京劇名家湧現,發展處京劇的各種流派,進一步豐富了京劇,也擴大了京劇的影響,京劇在京城的戲曲界的統治地位無可撼動。

    進入民國時期,京劇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京劇各流派空前繁榮,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等各派的名家長期活躍於舞臺之上,徹底將京劇推向繁榮。

    京劇為什麼稱為“國粹”?

    國粹的定義是,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中國的國粹有很多,中國武術、書法、醫學等都是國粹。而“京劇”代表的是中國戲曲藝術文化的精華,因此而稱為國粹。

    京劇以其獨有的魅力、廣泛的影響,展現出的是中國戲曲文化的精華,是中國戲曲的代表曲中,因此被稱為國粹。

  • 5 # 使用者4211906027728

    京劇起源於徽劇、漢劇。清乾隆55年(1790,徽班進京(三慶、四喜、和春、福壽)為乾隆做壽,全樑上壩,四大班子做班、祝壽。到清光二年(1876)的《申報》上定名為"京戲"是滿請融漢的文化藝術上的措施。如同,外八廟,保明陵。說是中國戲劇的典型頂峰劇種,不如說是政治需要的典型性,推崇性:因明祖、朝臣多為南方人,清更替的是明朝,寵漢融明是清朝政治統治的智慧。[國粹]是指它融入了南北方戲劇的大乘(南方的:徽劇、漢劇、弋陽、吹腔。北方的:西皮二簧、腔腔、平津邦子、流水)粹取了中國戲劇文化的精髓(表演、舞蹈、音樂、雜技、美術等文化藝術元素)唱唸用"中州韻"伴奏帶"文武場"角色分"生、日、淨、醜等行當″化妝有"臉譜″戲本按"昇平署戲譜"演出稱″精忠廟作班。

    [國粹] 繪五幹年物華風貌俗成十三經,傳八萬里人生多少奇觀廿五史。

  • 6 # 詩詞與美文欣賞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佈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透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鬥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

    清初,京城戲曲舞臺上盛行崑曲與京腔(青陽腔)。乾隆中葉後,崑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崑曲一統京城舞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餘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班落腳京城後(班址位於韓家臺衚衕內),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臺、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

    春臺班進京時間,按漢調名家米應先於乾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臺班臺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於四喜和和春。春臺班位於百順衚衕。

    四喜班於嘉慶初來京。徽戲、崑曲兼演、尤以崑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於陝西巷內。

    和春班於嘉慶八年(1804年)於李鐵柺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徵博採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誌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余三勝。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京劇藝術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從兩千年前的漢代樂舞,到唐代的梨園百戲,再到宋代的南劇,明清的崑曲,都為京劇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京劇形成的過程,也是京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海納百川的過程。京劇不僅繼承了古代戲曲的精髓,還在徽劇的基礎上融合了秦腔、漢劇等眾多古老劇種的藝術因素和特點。因此,京劇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卻是兩千年的中國文化。此外,京劇藝術與詩詞、書法、繪畫等古典藝術和華人的審美情趣相互輝映,比如京劇的簡約之美,可以與書法和國畫藝術相呼應;京劇的比擬、象徵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學常用的修辭手法;京劇唱腔中的韻律,和古代詩歌的韻律一致;就連京劇的服裝也是綜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時期服飾特點加以美化的成果。所以,京劇已不僅僅是一個劇種,它更是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

  • 7 # 南伯陽

    京劇被稱做國粹,其實有些承受不起,主要是至今面前還站著一個需要超越的標杆崑劇。中國戲劇特點是藝術上一步登天,越發展越墮落。元滅南宋,漢人士大夫淪為社會最底層的戲子,卻孕育出了中國偉大的雜劇及南戲,今天仍熠熠發光。

    崑劇等南方地方戲,直接傳承了南戲衣缽和精髓,成為中國地方戲曲之藝術源頭。明代達到極盛時,經濟富裕地域都有自己的崑劇,如蘇崑、晉昆、川昆、湘昆、粵昆等。

    崑劇的文學品味高度,京劇至今難以企及。像《牡丹亭》一場春夢,舞臺上表現出來的時空穿越,自始至終可以是過去回憶、或是渴望未來、或是當下現實,留給觀眾無限遐想和回味。

    崑劇音樂直接與崑曲相通,延續宋詞元曲韻味。發音吐字與漢語漢字音韻和諧,特別是崑曲提氣控制式發聲類似莫扎特歌劇,有別於京劇“宣洩”式更像義大利歌劇。文革之前,中央樂團等多次特邀蘇崑老藝人,傳授崑曲吐字與發聲技巧,解決洋腔唱中文囫圇吞棗的老毛病。

    京劇歷史並不算長。一般把晚清徽班進京,即三慶、四喜、春臺、合春等戲班從南方來到北京界定為重要時間點,同時強調學習借鑑融合崑劇等其他藝術之長而成。京劇大師喜歡錶白自己是“京昆大家”。

    崑劇作為活體表演藝術國粹,第一批即列為世遺。京劇作為國粹主要還是影響很大,它的優點也是缺點,即它的通俗性,相比崑劇的高雅更容易被民眾接受。通俗性也使京劇這半個世紀來熱衷“改革”,嘗試改變傳統的程式化虛擬化特性,讓京劇更通俗。

    京劇發展很快,直接受益於慈禧偏愛,朝野上下當作時尚追捧。進而鹽商資助與栽培,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戲班及名角。清末民初文化人由熱衷痴迷,到他們下海參與,大大提升藝術品味,又在全國普及。即使現在戲曲不景氣,全國難有第二個劇種的藝術影響可比京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槍炮即正義?2003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到底是不是正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