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燈問史

    《雍正王朝》曾靜的出現在雍正十年左右,這是雍正大興文字獄的時期,可是湖南靖州的曾靜,做出了一個天大的舉動,居然修書西北大將軍王嶽鍾琪,勸其造反。

    誰知道嶽鍾琪將書信帶給雍正,這其中其實還有一個故事,在電視劇中沒有拍出來。我簡單講給大家看:

    曾靜有個徒弟,叫張熙,也是呂留良的信徒,拜在曾靜門下,實際上跟曾靜一樣,就是個書呆子。這兩人科場失意,沒事聚在一起,分析起嶽鍾琪來,因為八爺黨覆滅,到處散播的謠言傳進他們耳朵,覺得嶽鍾琪是個漢人,必將像年羹堯一樣遭雍正的猜忌,因為當時嶽鍾琪已經五年沒有得到雍正的召見了,他們居然認為這是個策反的好時機,於是,曾靜洋洋灑灑修書《致嶽制軍書》,囑託學生張熙帶給嶽鍾琪。

    見到嶽鍾琪,張熙把信交給他,嶽鍾琪一看,嚇得心驚肉跳,趕緊將張熙拿下了,並威逼他是誰指使。開始這張熙還豪氣沖天,硬氣得很,任嶽鍾琪怎麼逼迫,張熙都是煮熟的鴨子,嘴硬。

    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嶽鍾琪想起個軟招,在軍中找了個湖南人冒充醫生進來給他醫治傷情。張熙倒是明白,知道是嶽鍾琪派來的,但是假醫生卻說:嶽將軍在朝堂之上怎麼幹公然答應你呢,這不過是苦肉計,其實嶽將軍很欣賞你,希望你理解。

    沒想到這張熙還真上當了,心想原來如此。過不久,嶽鍾琪還帶些營養品去慰問張熙,慢慢跟他攀談起來,嶽鍾琪把張熙抬得老高,張熙便信以為真,把曾靜的事兒給說出來了。

    於是,便有了嶽鍾琪將曾靜書信帶給雍正的事兒。這下,雍正暴跳如雷,直接下令逮捕曾靜。

    結果曾靜到底只是個書呆子,還沒動刑就招了,這正是《雍正王朝》裡面被李衛揍了一番後曾靜招供了。

    這封信中到底都說了什麼呢?大體就是列舉了雍正的十宗罪:

    1.謀父。2.逼母。3.弒兄。4.屠弟。5.貪利。6.好殺。7.酗酒。8.淫色。9.懷疑誅忠。10.好諛任妄。

    呂留良一族至此幾乎屠戮殆盡。

    但是為何雍正卻沒有殺曾靜和張熙呢?雍正的打算是:

    一是讓他們作為反面教材活教材到各地去巡講,教育天下士子,頌揚雍正聖明,為自己歌功頌德。

    二是不殺他們,以顯示自己寬仁大度。

    三是利用他們十宗罪,讓他們自己逐條進行辯解,洗白罪狀,以示自己心懷坦蕩,不怕誹謗,光明正大。後來,雍正把他們的這些材料整理成冊,這就算是著名的《大義覺迷錄》,意思是知曉大義而從迷惘中覺悟了的記錄。

    雍正未殺曾靜張熙的後果並沒進行說明,但是有歷史記載:雍正釋出《大義覺迷錄》給天下士子學習教育後,結果有些事情被越描越黑,反而起到雍正欲蓋彌彰的效果。雍正死後,乾隆查封《大義覺迷錄》,將曾靜張熙凌遲處死。

    這可能是雍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結果。

  • 2 # 史海爛柯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該瞭解“曾靜案”。曾靜案就是曾靜抨擊雍正之事。此案牽涉了三個主要人物,一是主角雍正,二是陝甘總督嶽鍾琪,三是已經去世的文人呂留良。

    第一,嶽鍾琪為曾靜投書物件

    嶽鍾琪想必大家都熟悉了,他是個漢人,因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有功,被封為三等公。並且在年羹堯被罷免大將軍之後,嶽鍾琪便接替了年羹堯,成為了川陝總督。川陝總督一職管轄西北重大軍務,所以在此之前,是沒有漢人擔任川陝總督一職的。

    又因為他姓岳,乃岳飛的後代,所以清朝統治者因為這個漢人身份耿耿於懷,常常懷疑他有貳心,意欲反清復明,篡權奪位,對他處處設防。也正因如此又引得民間的漢人,特別是反清復明之人對他懷有期冀,曾靜和他的徒弟張熙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希望將嶽鍾琪拉攏過來,借用他的力量為反清做軍事準備。

    曾靜為了感化嶽鍾琪,於是令張熙攜帶《生員應詔書》,試圖策反嶽鍾琪。但嶽鍾琪壓根就沒有要造反的心理,所以就將這件事彙報給了雍正皇帝,這樣,嶽鍾琪便成為雍正皇帝悉知曾靜抨擊自己一事的媒介。

    第二,曾靜抨擊雍正的依據

    曾靜,號稱“蒲潭先生”,中年之時,放棄了科舉仕途。轉而開始著述立說,以為反清做理論基礎,他的觀點主要有三:

    一是認為雍正皇帝是暴君,併為其羅列了“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等罪名,將其塑造成了一個十惡不赦之人;二是,主張“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反清論調;三是希望拯救百姓於窮困之中。

    其中,曾靜對於雍正的態度來源有二,一是來源於被流放的允祀的太監,這點在《雍正王朝》中確實有所提及。即允祀被抄家之後,他心腹太監馬起雲等下人被流放至西南邊疆的途中,將謠言散佈出去,以致湖南、廣西一帶多以此為談資。曾靜也便從中獲悉了雍正皇帝的“罪惡”行徑。

    曾靜立論的另一個來源便是呂留良遺傳的文字。呂留良,是浙江石門人,順治十年中秀才,後放棄仕途,著書立說,在文人之中名氣很大,號稱“東海夫子”。呂留良的著述,強調華夷之辨,這無疑成為曾靜理論的一大基礎。曾靜十分崇拜呂留良,所以從呂留良的文字之中推敲出了反清的意味,為他“華夷之分”的立論奠定了基礎。

    第三,雍正對曾靜的態度。

    雍正帝在瞭解了曾靜的主張之後,對曾靜和呂留良採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對於直接抨擊自己的曾靜,雍正帝是極其寬容的,不僅與其從理論上與之進行華夷之辨,而且將自己嗣位的正統性也告知了他,逐漸對曾靜加以感化,以至於曾靜和他的徒弟對雍正有了煥然一新的看法。事後,曾靜和他的徒弟便開始在坊間傳播雍正的明君形象。

    可以說,雍正的這一招果然是十分奏效的,不僅沒有治曾靜的罪,還利用曾靜這一媒介挽回自己的形象。

    而對於曾靜理論的來源——呂留良,雍正不僅命大學士朱軾從理論上對其加以反駁,而且對他及其家人處以刑罰,根據情節嚴重與否,或戮屍梟示,或斬立決,或發配之寧古塔為披甲人為奴,可以說對呂留良一家及其後代斬草除根,實際上就是為了徹底杜絕反滿思想。

    從政治上看,雍正對曾靜案的處理態度的確是好手段,不僅從理論上杜絕反清思想,而且利用曾靜為其進行政治宣傳。但也正因如此,後世對雍正的態度褒貶不一。不得不說,雍正也著實是個狠辣的角色。

  • 3 # 歷史的小學生

    曾靜是湖南一文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反清文人呂留良的文章,十分仰慕,就派遣弟子張熙到呂留良的老家浙江,尋找他遺留下的文稿。張熙此行不僅打聽到了文稿的下落,而且還找到了呂留良的兩個學生,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後來,張熙帶著呂留良的兩個學生與曾靜見面,四人議論當今朝政皆十分憤慨,於是秘密商議如何能推翻滿清王朝。那麼呂留良是一位怎樣的人呢?為何會引起曾靜的如此敬仰?呂留良是浙江人,早年參加過抗清鬥爭,一直以恢復明朝為己任。順治年間應試為諸生,後來懊悔,拋棄科舉,隱居著書。康熙年間,他被舉薦出仕,誓死不從,乾脆削髮為僧,於康熙二十二年逝世。呂留良的主要思想是“華夷之辯”,宣稱“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義”,在作品中多有憎恨滿清,懷念明朝之意。他的文章在士人中影響很大,人稱“東海夫子”。他死後人們立祠祭祀,連浙江總督李衛也曾前往瞻仰,題匾頌揚。

    曾靜認為時任陝甘總督的嶽鍾琪是漢人,其先祖岳飛以抗擊女真入侵(滿族前身)為己任,而且嶽鍾琪是鎮守一方的大員,手握重兵,如果策反成功,必然會對反清事業大有幫助。於是,曾靜命人攔轎上書,希望嶽鍾琪能加入到他們的陣營。嶽鍾琪閱信後,非常震恐,立即在六天之內連上三道密摺給雍正。雍正得知後,先是對嶽鍾琪一番讚揚。之後,立即命浙江總督李衛捉拿呂留良親族、門生,搜繳其書籍著作。同時,派湖南巡撫王國棟捉拿曾靜及同謀親僚。除了已經去世的呂留良、呂葆中父子及呂氏弟子嚴鴻逵之外,其餘數十名要犯全部歸案。雍正派刑部侍郎杭奕審問曾靜,杭奕依照雍正旨意,向曾靜宣揚清朝的“深仁厚澤”,及雍正的“天地之量,堯舜之仁”。曾靜、張熙本就是沒有主見的文人墨客,早已被嚇破了膽。於是當場認罪,深感後悔,並按照清廷編定的《歸仁錄》,頌揚雍正帝得位之正及勤政愛民。

    那麼,曾靜所述雍正的十大罪是什麼呢?分別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佞。曾靜所列十大罪,並非全是胡編亂造。但是在封建社會,皇帝不會犯錯誤,也不可能犯錯誤,更不會犯如此天理難容的錯誤。尤其滿清這樣一個以異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更是不能容忍這樣的言論充斥民間,這對他們的統治非常不利。本來,由於當時的交通及資訊傳遞非常不便,曾靜之言僅侷限於很少一部分知道。只要將曾靜捉拿歸案,收繳、焚燬呂留良著述,或按律秘密處死相關人兒子,或詳加開導,以期後用,就可以了。但雍正偏偏走了一條“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歧途。或許,他心裡真的有愧,或許辦案官員將案情敘述過於誇大。雍正竟然自著一書,名叫《大義覺迷錄》,對曾靜的言論進行一一辯解。不僅如此,雍正還命人將此書下發全國所有學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認真學習。又命杭奕帶著曾靜到江寧、蘇州、杭州等地宣講此書;命兵部尚書史貽帶著張熙到陝西各地也是到處宣講書中之意。雍正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光明正大,問心無愧。同時藉機籠絡仇視滿清政權的中原士民。就這樣,一件本來小範圍流傳的事情,被雍正這個“官媒”宣揚的全國上下人人皆知。不但沒起到正面作用,反而給人一種越描越黑的感覺。

    曾靜攻擊雍正的罪行中有“好殺”一條,雍正為了顯示自己的寬仁,對曾靜、張熙無罪開釋,只是把呂留良、呂葆中父子開棺戮屍,梟首示眾;呂氏子弟免死,被送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同案的嚴鴻逵,開棺戮屍,梟首示眾,其子弟免死,亦被送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最後需要特別交待的是,雍正在處理曾靜一案時,曾公開宣佈將來繼位的子孫也不得誅殺他們。諷刺的是,乾隆剛一即位,就以“誹謗先帝”的罪名,將曾靜和張熙凌遲處死。在文字獄一事上,康熙的態度是捉拿首犯,雍正的態度是儘量“寬仁”,而號稱仁政佈於天下的乾隆則是屢興大獄,誅殺甚廣。相比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少罵名的雍正,乾隆才是十足的暴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歷史上真的有高俅高太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