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歷史上,宋朝實有高俅高太尉其人。

    高俅,原為中國文學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蘇東坡的“小吏”,類似現今私人秘書的家童,聰明機警,略有文識,詩詞歌賦皆通。

    高俅,善蹴鞠,既今日足球的前身,而且會使槍棒,是一個多才多藝,用今天的話說,文武皆通、槓槓的“文藝青年”!

    蘇東坡外放地方官時,將其推薦給皇親小王都太尉王詵,因而結識端王——後來的徽宗皇帝趙佶,深得趙佶賞識。

    徽宗趙佶即帝位後,有意提拔,奈其無科舉正途出身,這是宋朝提拔任用幹部的首要條件,皇帝也奈若何,皇帝也不能破壞制度,不似民間所傳“皇帝金口玉牙,說啥是啥”,“皇帝一言九鼎”。

    於是,徽宗趙佶發揮其善槍棒的特長,派其到北宋名將之一劉琦父親劉仲武西北邊防軍中,以期獲取軍功予以提攜,這是無科舉正途出身的旁門佐道,“曲線救國”,後位至掌控禁軍太尉高官。

    小說《水滸傳》中,將高俅列為奸臣,大筆墨渲染,但也沒有什麼實質劣跡。

    其實,高俅不在“宋末六賊”之列,只是其善於奉迎徽宗,取得信任,非科舉正途而升遷,使人不悅。估計,《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作為屢試不弟的書生,憤憤不平,而將其描寫成奸臣,也有點洩私憤吧!

    據史載,高俅為官還是比較謹慎的,不似蔡京專橫跋扈,僅在任太尉時,軍事訓練搞些非實戰的花架子,取寵徽宗而已!

    而且,高俅為人,知恩圖報,位居高官,手握重權後,對老主人蘇東坡家多有關照幫助,另一個老主人劉仲武之子,抗金名將劉琦,成為手握重兵的高階將領,與其提攜關照,不無關係。

    高俅,在金人入侵南下中原,隨徽宗趙佶南逃時,與“宋末六賊”之一童貫,因事發生矛盾,高俅索性託病返回開封,真的就因病而亡,也是善終的了!

    僅供參考。

  • 2 # 聖豬明

    有,不過沒有這麼不堪。相對來說高太尉一家比較收斂,沒有做過犯人妻,謀人命之事。所謂林沖雪夜上梁山,應該是集中對映反映元末明初地方衙門,衙內史治腐敗,黑暗無比,無法無天未世兆頭。成功地集中地傾洩中低層民眾對專制黑暗統治恐懼,憤怒,極端扭曲心理取向。這情緒一旦變成主流情緒,面對腐黑醜惡,窮兇極惡統治,就往往會爆發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會群體性事件。罷市,暴亂,起義。在明朝中期已相當普遍。

  • 3 # 歷史大學堂

    高俅此人為我們所熟知,是因為《水滸傳》的原因。在《水滸傳》裡,他是作為“反面人物”而出現的。“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歌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就這麼一句話,就將高俅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也使得高俅的這一形象成為人們的“刻板印象”。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但凡小說裡出現的人物、事件絕對不都是空穴來風,一定是有歷史原型的。那麼,歷史上有高俅這個人們嗎?他的形象果真如此嗎?他又是怎麼發跡的?

    央視《水滸傳》劇照_圖

    真的是“無巧不成書”,歷史上確實是有高俅這個人。這麼說,他就不純粹是一個文學人物,還是一個歷史人物。根據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記載,“高俅者,本東坡先生小吏,草札頗工。東坡自翰苑出師中山,留以予曾文肅,文肅以史令已多辭之,東坡以屬王晉卿。”這和《水滸傳》裡描寫的大體一致,不同的是,《水滸傳》裡說是“小蘇學士”,其實是作者的筆誤,應當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但是王明清的《揮麈後錄》就明確的說是東坡先生,如此指名道姓,也就不會有什麼歧義了。

    我們再回到《水滸傳》,其中介紹到高俅是一個潑皮破落戶,在臨淮州住了幾年後,經熟人介紹,來到了東京汴梁城一個開藥鋪的董將士家。可能是董將士嫌棄高俅作風不良,於是便把他推薦給蘇東坡。又不知道什麼原因,蘇東坡只留他在府上住了一夜,又把他推薦給駙馬都尉王晉卿。此後他去端王府上送東西,抓住偶然機會大秀自己的蹴鞠功夫,從而獲得端王的賞識。後來由於端王當了皇帝,高俅也就飛黃騰達了,一路做到了太尉。

    央視《水滸傳》高俅劇照_圖

    我們單看《水滸傳》裡高俅的這一段發跡史,彷彿他並無什麼才能,只是撞大運遇到了端王這麼一個愛玩的皇帝,才當上的官。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高俅真的不學無術,蘇軾又何必推薦他呢?

    事實上,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草札頗工”,蘇軾因此很欣賞他。那麼蘇軾又為什麼把他推薦給別人呢?我們看看歷史上的蘇軾就明白了。北宋哲宗元祐八年,蘇軾擔任中山府知府,看起來當一個市長也不錯。但這可不是正常的人事調動,表面平靜的背後實則是波濤洶湧。

    歷史上的政治鬥爭大多如此,這是新黨勢力對他展開猛烈攻勢的第一步。蘇軾畢竟是熟讀經史,也經歷過宦海沉浮,已經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了。他知道此後定然是凶多吉少,還會牽連許多和自己有關的人。因此他不得不提前安排後事,正是因為愛才的緣故,所以他才要為高俅尋一個好歸宿,於是便將他推薦給翰林學士承旨,也就是翰林院的一把手曾布。這個曾布本來和蘇軾屬於敵對陣營,但蘇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認為自己畢竟和他有過同年之誼,只是政見有分歧罷了,絲毫不影響君子之交。但是曾布卻沒給他面子,以自己府上僚屬已滿為由,拒絕了蘇軾。

    蘇軾 ,世稱蘇東坡_圖

    本來到這裡,蘇軾做的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但他又將高俅推薦給駙馬都尉王晉卿,由於兩人私交甚好,駙馬都尉便接納了高俅。高俅在駙馬都尉府上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徽宗皇帝。此後,高俅“不次遷拜”,當過節度使,最後又做到樞密使。可以說是“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由於他自己飛黃騰達,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的父親、子侄皆跟著做了官。

    而這時的蘇軾呢,由於朝廷黨爭不斷,他自然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屢遭貶謫。用他自己的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最後一貶再貶,到了天涯海角,過著“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的苦日子。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遇赦北歸,可是卻病逝於常州,落得個客死他鄉。

    那麼,這時的高俅在幹嘛呢?高俅這時可是春風得意之際。那高俅有沒有對蘇軾的恩德感激涕零呢?根據《揮麈後錄》記載,他“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我們知道,北宋元祐黨爭非常的殘酷,這些人的子孫不僅沒有做官的資格,就連進京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有時候,由於父輩的牽連,子孫也會被流放到荒涼之地,受盡當地官員的欺凌,客死他鄉是常有的事情。而蘇軾的子孫卻得以保全,更能在南宋時期重振家風。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_圖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蘇軾當年的一個無意的善舉,正是由於他舉薦了高俅,高俅後來官居高位,才會對他的子孫“投桃報李”吧!至於說這個高俅,不知是什麼原因,最後沒有落得個蔡京、童貫那樣的結局,而是免過一死,最終病逝於家中。可能是他壞的還不夠徹底吧,至少不是忘恩負義之輩,於危難時救了蘇軾的子孫,為自己積了點陰德吧!

    根據《宋史·李若水傳》載入,高俅死於靖康元年(1126)“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倖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

    宋朝的上層階級生活 _圖

    的確是這樣,高俅不是正途出身,憑什麼“以倖臣躐躋顯位”?我們知道,宋朝採取“崇文抑武”的政策。然而這只是在權力和威望方面而言,其實武臣的俸祿和品級並不低。但在科舉時代,像高俅這般的閒雜人等,想要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

    而武臣體系相對來說用人的門檻比較低,升遷的伸縮性也大。對於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顯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徑。根據《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琦傳》中記載:“先是高俅嘗為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競以邊功至殿帥。”這說明了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是很嚴格的,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長官。徽宗有意提拔高俅,便將其下放到基層,以此來獲得“政績”,以便為此後升遷打下基礎。

    回過頭來再看高俅的發跡史,的確實因為蘇軾的舉薦,使他進入了這一高官圈子,為自己積攢下大量的人脈關係。不過蘇軾這次可算走眼了,沒有料到這個小吏日後會成為一個大奸臣,危害國家。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他沒有舉薦高俅,他的子孫恐怕也不會得以保全吧!這正是歷史的複雜和有趣之處!

    文:甪里先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的純貴妃是寵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