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奚玉蘭
-
2 # 可月
“玩兒人”這一字眼兒,顯然是玩弄他人。世間好人多,可總有脾性難測得不良之輩,自以為聰明有餘,滿腹心計。與人相處擅長玩弄鬼把戲。語言上起碼要壓對方一個頭皮,內心充斥著愚弄、蔑視、譏諷、詆譭他人的陰暗面。大有不玩死你誓不罷休(不甘心!)的意圖。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性情,決非千篇一律。善惡優劣,均會一直存在下去。故老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處世做事,以“誠”想見——天下皆去得。玩弄他人者看表面,似乎佔了上峰!實質自欺欺人。被耍笑、玩弄過的親朋、同學、同事,有幾許是傻瓜?大家的識別能力俱在!被踐踏人格、遭遇侮辱!俗語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於是,防著“玩兒人”的傷人之徒!教訓,都會銘記在心。
真摯向善的德行情操,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大千世界和諧社會,總有蒼蠅嗡嗡叫!並不奇怪。末了,玩人者喪失德性!終歸眾叛親離,寸步難行。
玩物喪志,這句話得辯證地看待:譬如,愛好集郵、文物古董、根雕盆景、養花弄草、喜歡文學詩詞、攝影繪畫等……都是淘冶情操延年益壽之舉。但打牌賭博、嫖宿吸毒,這類“玩物”——不喪志那才奇怪呢!有人將家底折騰得精光!妻離子散,身似瘦乾柴。志氣全無!此種喪志、喪命的現象,儘管屬於極少數,但的確值得世人警惕。
-
3 # 智圓行方1230
尚書有云: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以戲弄他人為樂,那就是道德敗壞的體現,如果一個人過於沉迷於某個事物,逐漸的便會失去發奮圖強的鬥志。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遇見玩人喪德的人。這些人以戲弄別人讓別人出醜作為自己快樂的源泉,取笑別人不分場合肆無忌憚,殊不知自己的道德品質在別人眼裡已經蕩然無存,更有甚者,居然認為道德品質如金錢一般視為身外之物,一點也不覺得可惜。
我們的身邊也不乏玩物喪志的人。比如買彩票的人,彩票原本是一種閒暇之餘打發時間的工具,可是居然有些人夢想著能夠一夜暴富,擁有萬貫家財,自己家徒四壁,寧可吃不飽穿不暖也要去賭彩票,這樣想靠老天的垂憐中彩票的人哪有一點志氣可言?小賭怡情,大賭傷身,強賭灰飛煙滅。
放下手機,去沐浴Sunny,聆聽蟲鳴
近些年,智慧手機網路遊戲席捲每個人的生活。低頭族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代名詞,無論是上班,還是擠公交,不管是逛商場,還是吃飯,玩手機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熬夜的人多了,亞健康的人也就多了。此生生無可戀,手機在手,天下我有,沉迷手機,沒有志氣又能怎樣?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人生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身處現代社會,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還是需要謹記:不要戲弄他人,免得自己因道德敗壞而無立足之地;不要沉迷於某個事物,免得自己因失去鬥志而立身之本!
-
4 # 小號哥
我認為題目所指的玩人的概念不是廣義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單指妓院嫖娼問題。玩人喪德的結論是明確的,嫖賭問題是歷代社會的陰暗問題,它是見不得光明的,文人政客都對嫖賭問題深惡痛絕,普通老百姓也是逼之不及。你想凡是有高尚品德素質的人怎麼會沾染嫖娼呢?俗話說得好-萬惡淫為首,凡事沾染淫字的,他的道德底線也就喪失了。
玩物古代是指賭博,玩蟲(鬥蟋蟀)現代增加了吸白粉(毒品),所謂的志是指一個人的遠大理想與奮鬥目標。為了實現我們的理想與目標,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奮鬥,否則就會成為地無一壠房無一間的窘地。而整天沉迷於賭博,玩蟲或吸毒當中,不僅會敗光家產,消磨意志,託垮身體,還怎麼進行學習創業,我們當初所立的志向還存在嗎?這就是所謂的喪志。
-
5 # 思想人99638797
怎麼看待“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玩物喪志”這句從小就曾聽過,而“玩人喪德”這句話不曾聽說。“德”是什麼?本人認為,人生活行為模式被社會的認可程度,尊崇合理的程式,不越位於行為規則的底線之下(或者說界線之外),就是守“德”。否則,放縱個人的行為而”跨越底線(界線),這就是失德。說“德”就要聯想道德,道是指行為模式的參入途徑,道德就是行業行為規範的合理認同程度。
一、玩人喪德從何說
那麼,道德怎麼會與人的愛玩有什麼邏輯聯絡呢?這是因為玩人都生活於殷實的家人,在成長過程中,對家庭依賴與家人的擔當有了“伸手要”的習慣定位,得來順風順水全不費功夫,家庭溺愛促成了張口即得,實去了個人挑戰現實(不滿足)的野心,失去了繼續追求的動力…同時把“伸手要”的滿足看得理所當然,任憑個人的興趣無方向的遊走,也就有了“樂在其中,情不自禁”而不亦樂乎!
最大的問題是愛玩的人都是小時習慣養成的,成長中過多的經歷投入到了興趣上,沒有經歷“學著做”,經歷試做過程中的坎坷挫折缺位,艱辛心酸感受缺乏,也就缺乏了換位思考,缺乏了個人良心和平衡感的喚起,更沒法立足個人正義感!
隨著後天成長自我意識的形成,人也會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擔當和愛護,原生依賴帶來的親近感,也因自我維護的意識形成與親近感疊加,人也有了對家庭的維護感,這就是人成長初期的家庭責任感。隨著人後天的社會參入,自我保護意識也有了內容量的拓增:行為舉動是否得當,規則意識形成;行為舉動需要什麼步驟,程式(或次序)意識形成;行為主張敢不敢實施,膽量意識形成;行為主張是否順利,風險意識形成…
正是規則意識同程式意識的疊加,人行為舉張也有了迎合規則的程式感伴隨,這種有程式規則感就是本人所定義的【平衡感】,程式規則感對接現實人際關係有了是非觀念的主張,這便是人的正義感。也就是說:正義感只是某種條件下的平衡感,或者說正義感是程式規則感某一種形式,即是平衡感的組成部分。
人的公德心是當有了(平衡感)正義感之後,才有了張顯的心態氛圍!平衡感正義感是心態拓展的基礎,道德是人行為支配模式的合理程度,或者說是形式規範的認可程度。你想想,一個人沒有受挫歷練,沒有抗壓能力,持興趣玩得不理人間事時,哪有良心和平衡感正義感在心中立顯,更沒有行為規範和自我約束可言,無節制的放縱,興趣盡情的玩,樂趣為大,行為約束靠邊站,失德也就必然!
二、玩物喪志理從何來
前面已經說到,在成長過程中,對家庭的依賴“伸手要”得來順風順水全不費功夫,家庭溺愛促成了張口即得,實去了個人挑戰現實(不滿足)的野心,失去了繼續追求的動力…
那麼,又是什麼動力讓人“玩物”致極而不思進取呢?
這是因為人的心態多元中,本身存在情結習好單元,多元支配會因興趣獨注鍾情而所定為興趣凝固支配,興趣支配本身就會構成人的行為模式取向,興趣凝固更會鎖定人行為全身貫注,樂此不疲!
一般來看,基於本能慾望和安全感的相對飽和,心態主張處於現實行為無能為力時或無膽量突破時,才有了尋找有所刺激的暫時安穩的場所——心理依賴。通俗的說,就是人有所事事的間隙,或無所事事的時間段裡,人自身求得心理慰藉和安穩的一種心理投靠(即為心理依賴),因為其中有了興趣凝聚或凝固。心理依賴與心理寄託(面對未來的憧憬就是心理寄託)一樣,既構建成了人心理活動的主體層次,也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有形特點…
凡人都有所“好”,但每一種“好”相對於家庭或社會區域性來說,只是個人特點,但在一個大社會中,則有了多數雷同個人特點的人,於是社會有了不同的習好群,習好群的聚集互動有博弈或比賽(作為娛樂),反而助長了閒時的填充虛度,或者說充實了當下生活,也就是說:
人的現實生活除了生理依賴,再就是因為有了心理依賴才堅持了習好(填充生活)…
更重要的是“玩物”建立了心理依賴。這是與生理依賴對應的另一種依賴形式,人對某件事存在心理依賴,是因為那裡有了興趣凝固,並且構建成了人內心無週期性需求的新平衡,難以擺脫,並且愉悅安心於此!其主張幾乎可以替換本能欲需求的主張,替換自尊或責任感需求的主張。
總言之,人內心多層需求缺位時幾乎可以讓興趣凝固之事來代替,來填充。比如打麻將、下棋、聽歌、徒步旅遊、鉤魚、玩紙牌等形式,這不同形式的習好只要人的興趣還沒有步入到興趣凝固的程度,興趣是漂浮的,可以切換的。一旦鎖定了興趣凝固,也就建立了心理依賴。
不可否認,有人的興趣是因條件導向的,比如一個人想做生意苦於沒本錢,又借不來怎麼辦,只得放棄(原有追求)來嫁接習好,一旦坐實,習好上癮也將形成。這是條件限制了個人追求,才選擇習好,讓心理寄託切換為心理依賴。心理依賴坐實,也就成了“上癮”的代名詞。
這是與生理依賴對應的另一種形式,人對某件事存在心理依賴,是因為那裡有了興趣凝固,並且構建成了人內心無週期性需求的新平衡,難以擺脫,並樂此不疲!其習好主張幾乎可以替換本能欲需求的王張,或自尊或責任感需求的主張…
總言之,人內心多層需求缺位時幾乎可以讓興趣凝固之事來代替,來填充。以致沒有了家庭責任擔當,沒有了個人存在價值的思考努力,沒有了對現實不滿足的挑戰,沒有了對未來的追求和自我目標實現的野心!
人的鬥志來自於面對現實的挑戰野心,玩物達到了心理依賴的程度,就會痴迷上癮,日子就會過得渾渾噩噩而碌碌無為。人沒有挑戰現實的野心,就是喪失了生活追求的鬥志!
思想人寫於19年9月9日
回覆列表
電腦電視現在都普及了。有許多人為了玩電腦,看電視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眼睛也看壞了,身體也搞垮了。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直接影響了工作。關鍵是正常的工作也不想幹了!為了玩喪失了積極進取的志向,不求上進一心一意貪玩。所以。人不能沉迷於玩耍而喪失了自己的理想。這樣就玩物尚志了。
玩人喪得更是可恨。明明人家有家庭,而伸出一腳,玩女人,做小三。破壞別人的家庭。有個別男士,明明自己有老婆,而玩弄女性。喪失最起碼的道德。有個別女士,明明知道別人有家庭,而寧願作小三,破壞別人的家庭。這些人即使長的再漂亮,心靈也是骯髒的。同樣也是喪失道德的。一定會遭到社會譴責的!
所以。與人交往要相互信任。誠實可信。要講究道德。不能玩物喪志。更不能玩人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