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帥看戲

    元朝末年,統治者們同漢族人民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各地的英雄豪傑們紛紛揭竿而起,發動戰亂,意圖推翻元王朝的統治。說到元朝末年最厲害的三個反對元朝統治的集團,那就必須提到,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最終笑到最後的則是朱元璋。陳友諒與張士誠各有優勢,為何都敗給了朱元璋?劉伯溫說出原因

    在陳友諒、張士誠與朱元璋三方諸侯中,實最強大的就是陳友諒,陳友諒出身平凡,但他從小就胸懷大志,他參加了起義軍之後一直努力展現自己的能力,成功的讓起義軍的首領注意到了他,從此陳友諒就開始不斷的在起義軍中崛起,最終成為了起義軍中的主帥之一。陳友諒成為主帥之後野心得到了極大的膨脹,他覺得憑藉自己的能力絕對能做出一番更大的事業,於是他就開始暗中謀劃,企圖能夠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後來陳友諒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爭奪權力,他控制住了起義軍的首領徐世昌,成為了起義軍中的實際領導者,接著陳友諒先是自封為王又登基稱帝,絕對是當時天下風頭最勁的諸侯了。陳友諒不甘心自己只是一方的首領,於是他一邊和蒙古交戰,一邊不但的蠶食周邊的小諸侯,這讓陳友諒的勢力更加強大起來了,同時成為了所有諸侯中擁有領土最多之人,當時的朱元璋和他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張士誠比起陳友諒來要遜色不好,他同樣是出身貧寒,在陳友諒之後登基稱帝,張士誠曾經反過元朝,但後來卻再次投靠了元朝,光是在這一點上他就遠遠不如陳友諒和朱元璋,起碼陳友諒一直都在奮勇抗擊元朝。張士誠的勢力也是比較強大的,手下並不缺乏能臣良將,但張士誠最主要的優勢還是他最富有,因為張士誠佔據的地區是天下最富庶的江南,而且他還是個鹽商,所以張士誠從來都不缺錢,這點也是朱元璋比不上的。

    既然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比朱元璋更有優勢,為何最終他們還是敗給了朱元璋呢?劉伯溫曾說出了他們失敗的原因,陳友諒雖然橫掃千軍的消滅了不少敵對勢力,讓他有了無敵的氣勢,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陳友諒開始志得意滿,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俗話說“驕兵必敗”,而當時陳友諒已經驕到了極致,在加上陳友諒這個位置來的不怎麼光明正大,所以會令很多人都不信服,這樣一來陳友諒想勝利簡直是奢望。

    再說張士誠,他就像是三國時期的孫權一樣,只要能佔據一席之地就非常開心了,但張士誠還是沒有孫權那樣的魄力 ,而且根本沒有像朱元璋與陳友諒那樣的雄心壯志,可見他為人保守,在這樣的情況下絕對不會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對手,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抵不住朱元璋的虎狼之師。當時陳友諒還想著先聯合張士誠消滅朱元璋,但張士誠果斷的拒絕了,所以劉伯溫對張士誠的評價就是不足為慮。

    在劉伯溫的建議下朱元璋先消滅了張士誠,然後和陳友諒進行了大決戰,在這場戰爭中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中,張士誠則被帶到了金陵城最終死亡,朱元璋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小編認為陳友諒與張士誠雖然比起朱元璋來有自己的優勢,但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而且他們的優勢並不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朱元璋雖然沒有陳友諒的地盤廣,但他的軍隊士氣恢弘而且不怕受挫;朱元璋沒有張士誠那樣的財富,但朱元璋擁有張士誠比不上的雄才偉略。其實朱元璋也並不是沒有自己的缺點,但他知道避開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的優勢,所以最終是朱元璋笑到了最後,並建立了一個偉大的王朝。

  • 2 # 西府趙王爺

    元末江南三大軍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陳友諒兵多將廣,張士誠富甲一方,朱元璋算是實力最弱的一個!為何他能笑到最後?

    古之為英雄豪傑者,不過面厚心黑而已 ——李宗吾

    李宗吾老先生在《厚黑學》中,將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們分析的明明白白。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戰勝手握雄兵的陳友諒、富可敵國的張士誠,並不是因為朱元璋“天命所歸、天神保佑”,而是因為朱元璋的內在性格和做人處事方面,比陳友諒、張士誠更加高明。

    先說陳友諒!

    陳友諒與朱元璋同樣出身草莽,但不同於朱元璋身上英明果斷的性格, 陳友諒的內心黑暗,手段毒辣,是一個十足的心狠手辣之人,算是梟雄吧。

    當時對陳友諒有著知遇之恩、師生之情的倪文俊,背叛了當時勢力最大的“天完國”之後,一心想著投奔曾經自己一手提拔的陳友諒,陳友諒害怕得罪“天完國”於是假意接待倪文俊,趁倪文俊不備,陳友諒一刀便殺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

    陳友諒的一部分手下,曾經也在倪文俊麾下任職過,陳友諒在一眾小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兇狠,陰險!

    此為陳友諒第一敗,敗德。

    陳友諒生性多疑,對屬下管理極為嚴酷,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眼裡揉不得沙子的陳友諒,不懂“不聾不瞎不配當家”的道理,導致他的屬下只是表面上服從他,以至於陳友諒失勢後,竟沒有人再願意追隨他。

    此為陳友諒第二敗,敗品。

    陳友諒佔據江西之後,本可“以壓倒性”的優勢團滅割據淮西的趙普勝,但陳友諒非要設下鴻門宴將其陰死,趙普勝死後他的幾萬大軍為了報仇,全部投奔了朱元璋。

    此為陳友諒第三敗,敗智。

    勢力獨大的陳友諒在1360年殺了“天完國皇帝”後,正式稱帝。此時天下未定,他稱帝的舉動導致了盤踞中原東部的歐普祥直接投奔了朱元璋。

    此為陳友諒第四敗,敗義。

    陳友諒雖然心黑,但面卻不厚,為人刻薄寡恩,苛待下屬,且做事沒有格局,對形式的判斷也不準確,因此輸給朱元璋的局面,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也說明了他並不是一個能做大事的材料。

    再來是張士誠!

    張士誠鹽販子出身,腰纏萬貫,表面待人和善,實際面厚心黑,若論收買人心假仁假義的本事,張士誠比陳友諒高出不知多少個段位!

    但是張士誠在管理屬下方面實在不敢恭維,張士誠在拿下蘇杭這塊富庶之地以後,他的“團隊”包括張士誠本人變得驕奢淫逸,虎狼之師瞬間變成了一盤散沙!

    這種統御能力怎麼和軍紀嚴格,賞罰分明的朱元璋團隊比?

    綜上所述,爭天下不僅僅取決於軍力、財力,還取決於最高指揮官的性格、眼界、和管理能力。

    朱元璋從乞丐變為帝王,靠的是把握機遇、掌控人性,知人善用、步步為營、無所畏懼,一個人擁有的品質代表了他最終能夠走多遠,很顯然,陳友諒與張士誠只能止步於歷史,永遠無法創造傳奇。

    當然,時也,命也,也可能是朱元璋的運氣更好!

  • 3 # 不負人不負己

    朱元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老朱把陳友諒的失敗歸結於陳的愛生事,這就是當婊子又立牌坊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自1355年元相脫脫被罷免,元軍化作鳥獸散。之後元朝根本就沒有了鎮壓起義軍的力量。此時鎮壓各地起義軍的僅剩各地的地主武裝。元朝頹廢之勢已不可避免!

    現在各路起義軍的敵人不是元朝廷,而是曾經的好隊友們,所以起義軍之間的較量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陳友諒在整體戰略上並沒有任何問題,走到這一步,先滅朱元璋是對的。但陳友諒狂妄自大,恃武冒進。在領兵打仗方面完全不如朱元璋。

    陳友諒兵敗身亡以後,他的兒子陳理,仍然掌控著長江中游部分地區,可見陳友諒根基很深。後來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向朱元璋投降。

    所以朱元璋評價陳友諒肯定有一些保留,用以安撫陳氏投降的舊部。總不能說陳友諒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太垃圾,不如我老朱吧!

    兩大集團的利益相撞,誰又能說誰生事者呢?

    1359年,老朱和陳友諒都在不斷擴張,這時常遇春攻佔了池州,陳友諒大驚,並派遣兵馬準備奪回池州,但老朱早就有所準備,在九華山設伏,全殲陳友諒軍。常遇春殺了大部分降卒,僅剩十餘人讓他們向陳友諒報信;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敗了你!

    這時的陳友諒得有多氣,殺人、奪城、誅心!

    老朱又讓康茂才給陳友諒寫了封詐降信,怒氣沖天的陳友諒為了找回場子,想都沒想,帶著人就去攻打應天。結果應天之戰陳友諒又再度折戟沉沙。

    1363年,鄱陽湖之戰,老朱又給陳友諒寫了封信;

    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看到這話,誰不氣?到了這時候老朱還不忘氣一下陳友諒。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攻心為上吧!

    陳友諒的失敗,完全是因為在軍事能力方面不如朱元璋,所以我說朱元璋評價陳友諒的失敗是因為志驕好生事,完全是當婊子立牌坊!

    再說張士誠!

    對於張士誠,老朱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

    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有一種典型小富即安的心態。他起事佔領長江三角洲地區之後。就一直沒什麼大的動作。可能他的夢想就是當一個諸侯吧。

    他本人在他統治的地區大力發展經濟建設。所以他在民眾心中威望很高。元末起義領袖之中素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的說法!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時,圍城一年不下。可見張士誠深得民心。

    但是老朱很生氣,因為滅張時所受到的阻力是最大的。明統一天下後,對江南地區課以重稅,拼命壓榨江南地區百姓,蘇州松江地區百姓交的稅收,達到了元朝時的三倍,超過了宋朝時的五倍,蘇州一地所收稅收佔到了全國的10%。

    題外話;到了明末,反抗清軍最甚的也是江南地區。(江陰保衛戰,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可見江南地區多豪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史記載的十六國時期後趙著名謀士,政治家張賓是怎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