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
2 # 笑笑的農村
1.魚種退化
魚苗苗種退化是行業內普遍認同的事情。繁殖親本個體小、培育親本不重視、魚性成熟個體小型化、親本沒有跨區域交流、親本產卵、產精能力下降、近親繁殖、抗病力差、發病率高、成活率低、生長效能下降,這些都是苗種退化的常見表現。苗種退化後培育、運輸、投放水體後成活率下降。
2.感染鰓黴引起死亡
魚苗感染鰓黴而死亡,加上該病的隱蔽性,被診斷率不高,已經成為魚苗投放後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池塘中常見的表現是:放苗後10天~15天開始大量死亡,每天死亡數量可達到存量的10%以上,魚苗累計死亡率可達存量的80%以上。
苗種繁殖期持續陰雨、水溫偏低、光照弱等因素導致受精卵孵化時水溫低,孵化時間長,孵化率低,鰓黴菌生存能力強等,使得苗種期鰓黴病高發,該病已對國內魚苗產業帶來嚴重打擊。
臨床診斷時有三個特徵:①背鰭後、尾鰭前、魚背部有白點,較大的苗種肉眼可見,白點可能是血液阻塞、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②魚苗嘴巴常張開,喜歡靠近增氧氣頭、感覺魚缺氧,但水體溶氧檢測充足;凌晨1點~5點死亡多,早晨看到較多死魚;魚死亡前獨遊,多在水錶面,跳躍或翻轉幾次急性死亡。③魚卵孵化、脫膜困難、魚苗死亡率高。尤其是第1個特徵出現時,嚴重懷疑是魚苗期鰓黴病。透過顯微觀察的方法確診,因魚苗期苗種比較小,鰓部發育不全,觀察鰓黴需要耐心。
鰓黴病難以準確診斷的原因:①對此病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此病發生率很少。②鰓黴病和水黴病分不清楚,認為高溫期不會有鰓黴病。③教科書和魚病圖譜上描述不多,圖片不多。④判斷該病需要顯微鏡觀察仔細。⑤現在很多魚病診斷場所是顯微鏡連著電視,低倍物鏡、低端攝像頭搭配電視,造成電視顯示失真,很多電視顯示時紅色和黑色顏色銳利度差,多隻能顯示黑白色,難以判斷。此病確診時不要使用電視裝置,最好用肉眼透過目鏡觀察鰓絲顏色。
3.魚苗寄生蟲感染苗種期間多發的寄生蟲有:車輪蟲、斜管蟲、波豆蟲、隱鞭蟲、指環蟲、三代蟲。
原蟲類的車輪蟲、斜管蟲、波豆蟲、隱鞭蟲,多寄生於鰓絲,繁殖速度快,騷擾魚苗,引起魚苗不適,可導致魚類死亡,多以顯微鏡鏡檢確診。例如車輪蟲數量多時,鰭、頭部、體表有時出現一層白翳,在水中尤為明顯;病魚體表和鰓黏液增多,成群沿池邊狂遊,不攝食,呈跑馬現象,可導致魚類死亡。
吸蟲類的指環蟲、三代蟲多寄生於鰓絲,繁殖速度相對原蟲慢,但單條的危害大,可大量吸血,以顯微鏡鏡檢確診。常導致魚苗瘦弱,多器官衰竭死亡。
出苗運輸前抽樣鏡檢,發現有寄生蟲,及時殺滅,可大幅提高魚苗投放水體後的成活率。
4.魚苗細菌感染苗種期間多發的病有: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白頭白嘴病、爛身病等。
這些多為魚苗受傷後引起的細菌感染,可能是孵化過程中碰到硬物、操作過程中受傷引起,發現這些細菌病要及時治療,並且要治癒後觀察2天后才能投放下塘。
5.魚苗病毒感染水產動物病毒很多可以垂直感染,苗種從親本感染病毒。由於從親本到子代的病毒傳染淨化措施缺失,苗種大量帶毒;環境中也大量存在著“野毒”,難以獲得無特定病毒的親本。魚苗攜帶的常見病毒:草魚出血病病毒、錦鯉皰疹病毒、傳染性肝腎壞死病毒(鱖魚)、斑點叉尾病毒等。
隨著病毒對環境的適應,毒力的增強,魚體質變差,常發現3釐米以下的苗種發病毒病,傳統的教科書上很多病毒病是3釐米以下魚苗不會發病,但病毒的能力超過了以往教科書的估計。
因為環境帶毒、親本帶毒,對於魚苗進行是否帶病毒檢測顯得沒有必要,帶病毒不一定會發病,要讓魚帶毒生存。
6.孵化時提前脫膜的苗由於親本培育差、提前催產、卵膜薄、孵化時水體溶氧變化、水體酸鹼度變化等原因引起受精卵提前脫膜,魚苗從膜內提前接觸到孵化容器中的水,魚苗器官發育不全、體質差,導致投放後容易死亡。由於孵化過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這些魚苗會突然絕食,尤其是肉食性魚類的苗種更加明顯,導致大量死亡。
二、環境原因內容
1.南苗北運南方的魚苗北運成為趨勢。廣東等南方地區因水溫高、降雨多、水源充沛、可提前1個月繁殖苗種、魚苗繁殖配套好等因素,使得廣東繁殖的鯽、鯉、加州鱸、鱖等品種水花和2釐米左右的苗種空運到四川、江蘇等北方省市,在當地溫室裡培育1個月,再銷售給養殖戶,這種模式得到極大的發展。但大範圍的地域跨度,兩地的病原,環境差異巨大,魚苗適應環境成本巨大、耗費大量的體能來適應環境,容易導致放苗成活率不高,魚苗死亡。
2.水質差異苗種培育池和投放水體的水質差異大,溫度、溶解氧、pH、硬度、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有毒物質等有差異,這些指標中有些容易檢測,有些檢測難度大或成本高。建議:兩地水環境溫度差距不超過2℃,溶解氧差距不超過1.5毫克/升,pH差距不超過0.5、硬度差距不超過3%比較適宜。硬度指標以前提得很少,硬度變化大時,魚苗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去抗拒硬度變化。有毒物質只能根據當地的經驗積累而得,瞭解當地使用過什麼農藥、農作物重金屬超標而得。
3.不當運輸魚苗被提前運輸:魚苗剛出眼點,甚至是嫩口魚苗,就被提前運輸,導致魚苗受傷,投放後死亡。魚苗運輸前沒有做好“困箱”、排便等工作。魚苗運輸前,應該進行幾次拉網鍛鍊,促進排便,控制黏液分泌,降低應激等。如沒有做好吊水、“困箱”工作,魚苗應激嚴重、運輸容器中大量分泌黏液、排便,運輸、投放成活率大大降低。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氨氮、溶氧的消耗、水溫變化、細菌和黏液引起的“發燒”是影響運輸成活率的一些原因。長時間、高密度的運輸,氨氮含量高,進入魚苗血液、魚腦中,引起魚苗昏迷或半昏迷,從而易引起魚苗死亡。運輸過程中動作幅度大,沒有合理安排運輸路徑、加水時間、觀察次數。
4.天氣變化天氣多變,建議晴天投放苗種,不建議陰雨天,尤其是正在下雨的時候投放苗種。陰雨天常風大,魚苗喜歡頂水,消耗體力;且雨直接淋到魚苗,容易引起感冒。在黃鱔等魚上表現特別明顯,陰雨天下的鱔苗容易“感冒”,引起死亡。
5.沒有及時對魚苗消毒培養好的適宜水色,水體的能量代謝、物質迴圈和資訊流動適宜於魚苗,避免有害物質或不良環境引起魚苗死亡。培育適口的餌料,魚苗入塘後,需要補充大量的能量,攝食適口餌料可快速提高魚苗體質。餌料不適口,則魚類攝食艱難;餌料培養不當,則培養的浮游動物可能超過魚苗所能攝食的量,甚至會培養出魚苗的敵害生物並捕食魚苗。
6.敵害生物魚苗入塘後,會面對多種敵害生物。不同的發育階段面對的敵害生物有差異,可能會有來自“海陸空”的敵害生物危害魚苗。不同種魚類、同種魚類的大個體有可能成為敵害生物。
7.清塘用的產品有殘留養殖水體清塘時,使用的產品劑量比較大、有些物質對魚類毒性大、水溫低清塘劑代謝慢、某些品種的魚對特殊的清塘產品特異性敏感、魚苗個體小致死濃度低等原因容易導致魚苗投放後死亡,表現急性死亡、打轉後死亡或魚苗投放後畸形多、頭部出血引起死亡。
8.氣體過飽和魚苗喜歡閃亮的東西,會吞氣泡;魚苗個體小,活動能力弱,身體有氣泡黏附難以擺脫,體內有氣泡難以排出;氧氣、氮氣或其他氣體過飽和後,加上風平浪靜,魚苗容易得氣泡病,引起魚苗死亡。
回覆列表
今年海鱸魚的價格漲得非常的迅猛,已經突破了18元/斤,為什麼海鱸魚的價格漲得這麼厲害呢,主要是因為今年的產量比較低,而且在前期海鱸魚的魚苗買不到,有很多養殖戶買到了回去之後魚苗死亡,還需要重新補魚苗,魚苗的死亡率比較高,有哪些措施可以降低呢?
提高魚苗成活率措施清塘處理:在放魚苗之前,我們最好做清塘處理,這一般都是兩個星期之前做的事情。將池塘當中的水抽乾,去除其中的一些雜草,如果底部的淤泥過深,我們可以人工挖出一些,然後用生石灰來全面潑灑消毒,一畝地可以用100公斤左右。生石灰是我們清塘處理比較常用的消毒劑。
1.謹慎選擇魚苗
選擇魚苗的時候,我們應當就近原則。哪裡比較近,就選擇在哪裡挑選比較好的。將水體攪動之後,如果發現有些魚苗會逆流而上,這些一般他的身體比較健康,都是好的魚苗。而且魚能夠起到掙扎的作用,掙扎的越厲害,也說明他身體越好。
2.放苗準備
1.放苗準備:大家都知道有哨兵魚,我們一般都是選取幾條先放入池塘當中觀察,如果沒有什麼異樣,這基本上就可以放苗了。這和哨兵豬是一個道理。
2.肥水:我們在放苗的時候,要選擇一個肥水的高峰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水藻等其他的一些天然飼料生長髮育比較快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放魚苗可以保證他們有充足的飼料,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肥水之後。一個星期左右輪從繁殖比較快,因此肥水8天以後放苗最好。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例如取決於天氣的情況。
3.調節水溫和食物:我們在運送魚苗的過程中,還有就是放苗的池塘裡的水溫變化不能夠超過5度,當然越接近越好。溫差比較大,容易造成應激,可以將這些氧氣袋放在水中進行預溫,溫度接近之後我們再進行放苗處理。當然對於食物的投放,可以使用一些蛋黃,然後經過過濾之後,放入水當中,讓他們進行採食。
3.水質與施肥
水質和施肥同樣關鍵,我們要調節水質。水位的控制最好是在半米左右,等過了一個星期我們在進行注水,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一次10釐米上下均可。平直的流入水中,注水的時間不宜過長,施肥的話主要是以蛋白質食物為主,當然也可以選擇一些化肥,我們可以使用豆漿,每畝6斤左右,一個星期以後也可以使用一些豆粕的。當然最好是購買一些全價飼料,這些全價飼料的配製,都會根據魚苗的規格來進行。
當然其他的一些注意事項也有非常多,例如一些疾病的防治工作。我們每隔一個星期要潑灑一次石灰水,保證澄清水質,後期的話還要進行適當的分池處理,尤其是當魚苗長到3~5釐米時。在進行分池塘的時候,就不要進行投餵了,儘量降低他們的應激。在放苗的過程當中,那幾天要尤其注意,積極的做好巡塘的工作,主要觀察魚苗的一些異動與魚苗的採食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