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上雜談

    一、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1]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2] ,改元建隆。後透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3]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4]

    二、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後人看前朝歷史,正如事後諸葛亮,挑起來錯誤百出。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封建時代的皇帝不擔心軍隊實力不夠強大,而是怕它太強大,以至於自己無法控制,威脅自己的寶座。只要有一支軍隊,足以鎮壓地方小規模的叛亂,就可以使皇帝安心了。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宋朝強幹弱枝的禁軍、廂軍制度。

    三、強幹弱枝指的是太祖趙匡胤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 加強中央集權管理 把軍政 財務 稅收 人事任免等 各項權利都收取到皇帝手中 剝奪了地方軍閥節度使的軍權 及臨陣指揮權 防範了武將作亂的可能 派文官到地方為官形成了文官為正武將為副的中國官員體制改革 (直到如今都是如此) 這樣使得各項軍事行動都必須聽從皇帝的安排 固使得中央皇權強大而地方官員變得對中央集權沒有任何威脅了,所以稱之為 強幹弱枝。

  • 2 # 穿插游擊隊

    “崇文抑武”的國策,讓宋朝的軍事實力衰弱。

    什麼叫“崇文抑武”呢?這是專業歷史學上,對宋朝給出的一個評價。換句話說,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當中,一談到“崇文抑武”這四個字,說的就是宋朝。所謂“崇文”就是崇尚文官、文化,用文人治國;“抑武”就是壓抑武將,警惕武裝勢力的增長。

    應該說,凡事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個政策當中的崇文,就給當時宋朝文人階層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利好。宋朝的祖訓裡,就要求後世子孫,絕對不能殺害文人、士大夫和上書提意見的人。所以,文人的地位在宋朝,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一般說的“唐宋八大家”歐陽修、蘇軾這些人,當中有六個都是出現在宋朝。

    不過另一方面,“抑武”的政策也給宋朝帶來了很大危害。剛才說了,由於唐朝末年的藩鎮制度讓中國重新進入“亂世”。北方的遊牧民族趁機崛起,這些遊牧民族當中就有像契丹、女真、西夏、蒙古這些。他們每一股力量的實力都不小,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對抗,國家的政局也很難保持穩定。後來歷史的發展也證明:宋朝的半壁江山,被後來崛起的“金國”奪去,連皇帝都被俘虜。它殘存的王室也不得不南遷到杭州,形成了所謂的“南宋”。

    宋朝為什麼會實行這種“崇文抑武”的政策呢?舉個形象的例子:這就像一個創業公司的風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創始人的性格決定的。如果把宋朝比做一家創業公司的話,它的創始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那麼,宋太祖趙匡胤是怎樣一種性格呢?這還要從他的發跡史說起來。

    趙匡胤早年時候,曾經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叫做“後周”政權的大將。這個“後周”是一個很短命的政權,前前後後也不過存在了九年的時間。在這九年裡,趙匡胤憑藉他的軍事才能,很快成為軍事上的棟樑。在後周的皇帝臨死前,授予了趙匡胤很大權力來執掌兵權。隨後他手下的將士擁立他做了皇帝。

    這個“擁立”的過程也是很有傳奇色彩的:傳說趙匡胤有一次喝醉了酒,趴在桌子上。手下的大將突然把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並跪在地上高呼萬歲。要知道,黃袍在古代是皇權的象徵,披上了黃袍,也就相當於擁立他做皇帝。趙匡胤象徵性地推辭了幾下,最後也就接受了。

    後來,隨著趙匡胤南征北戰,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再次統一了中國。原來這個地方政權,也變成了後來的宋朝。不過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始終念念不忘,他這個權力是怎麼來的。所以在政局稍微穩定了以後,他又一次故伎重演。在酒宴上,趙匡胤似醉非醉地對大臣們說:沒有你們,我不可能有今天。但自從當了皇帝以後,我每天都睡不好覺啊。將領們感到奇怪,問為什麼。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非常忠於我。但如果哪天你們手下的將官貪圖富貴,也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那又怎麼辦呢?

    將領們聽到之後,嚇得涕淚橫流,連磕響頭。因為這明顯是皇帝對他們不信任。最後趙匡胤說:我也是為大家考慮。不如你們放下手裡的權力,到地方買些田產享受榮華富貴,這不是挺好嗎?就這樣,趙匡胤沒費一兵一卒,就廢除了之前幾位開國功臣手中的兵權。歷史上管這件事,也叫做“杯酒釋兵權”。

    從這件事上看:趙匡胤確實是個非常有心計的人,而他這種性格,也對後來宋朝這家“創業公司”的國策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剛才說的“崇文抑武”。不過這種“崇文抑武”並不僅僅限於剛才說的“杯酒釋兵權”。而是對整個“五代十國”期間的亂局,甚至包括漢、唐兩個朝代的滅亡,都做了借鑑反思。

    他看到,漢朝就是因為軍事貴族的崛起,造成了三國和魏晉南北朝的動盪;唐朝也是因為藩鎮制度,讓中央集權受到削弱。這一切都是由於地方軍事勢力的壯大。所以在宋朝以後,就把之前造成“五代十國”亂局的“藩鎮節度使”這個職務取消了。同時官制的設定當中,中央級別的部門一般都是由文官出身的人來擔任,武將很少能夠升到很高的位置。再加上當時整個社會對文人、對文化的崇尚,很多老百姓甚至不願意當兵。比如,根據中國歷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考證:像“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這樣的民間口頭禪,就是在宋朝流行的。

    正是由於國家的這種自上而下的導向,造成了宋朝後來的軍事實力下降。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他的死在很多演義小說裡,都被歸為秦檜的謀害。但實際上,在這部《劍橋中國史》裡認為:岳飛之死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宋朝長期以來的對武將不信任。就具體情況來說,在岳飛之死的前夕,金國已經和宋朝連年征戰,兩敗俱傷。他們都有簽訂合約的願望。所以除掉岳飛這個主戰派,也是大勢所趨。

    在岳飛死後,南宋和金國形成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對峙局面。但這個時候,另外一股力量從北方崛起。這就是蒙古。宋朝政府由於自身軍事實力不行,就聯合蒙古一起來夾擊金國的軍隊,導致金國的滅亡。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恰恰讓南宋失去了之前和蒙古之間的過渡緩衝帶。最終,在蒙古勢不可擋的攻勢下,宋朝也被蒙古滅亡了。

    這就是我們講的第二個觀點:“崇文抑武”的國策,讓宋朝軍事實力衰弱。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從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內部奪取政權起家的。所以在建國以後,也對軍事權力十分警惕。他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了開國功臣手中的軍事權力。而在整個宋朝都崇尚文人治國,壓抑武將的勢力,造成了國家軍事實力的衰弱,最終被蒙古滅亡。

  • 3 # 微微風生

    這是趙匡胤以史為鑑吸取教訓想出來的方法。

    自唐朝以來,設的藩鎮大員,掌握著兵權、財權、事權,是十足的土皇帝,因此形成了藩鎮割據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中央王朝實力強大,割據勢力才會心服,一旦皇權軟弱或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藩鎮就會尾大不掉,失去控制。表現在歷史上就是唐末之亂,五代十國政權更迭。

    趙匡胤本人就是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權,對此深有體會,必然不想子孫後代重蹈覆轍,於是就想出了強幹弱枝、崇文抑武的計謀。建立了一支強大的中央禁軍,邊防軍很弱,邊防勢力威脅不到皇權。同時還頻繁調動將領,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無法培植私人勢力。戰爭時候,也是皇帝派將,給將發兵。兵和將都是皇帝的“私產”。並且提高文臣待遇,降低武將聲譽,讓人們追求入朝為官,而不是帶兵打仗。

    這種策略直接改變了五代十國混亂局面,給宋朝營造了穩定的局面。當然,也導致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但對於皇帝來說,大規模戰爭很少,長期的更少,只要皇位在,一切都好說。

  • 4 # 南朝居士

    如果有機會穿越回古代,一定選擇北宋,其次就是大明瞭。

    如果選擇唐朝,恭喜你,你會體驗到什麼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知道什麼叫“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為什麼會這樣?唐朝典型的內輕外重,長安周邊只有八萬大軍,而邊疆軍隊54萬之多,這樣中央政府就缺乏壓制邊關武將的實力,而邊關武將很容易挑戰天子權威,隨後就有了安史之亂。

    其實安史之亂並不是問題,安祿山和史思明也不算什麼,唐朝最大的問題在於武人勢力崛起,安祿山之後,還有千千萬萬個安祿山,武人勢力失控了,成了軍閥,或者軍閥化軍隊,而皇帝又缺乏足夠的實力打擊軍閥。

    到了五代十國,五十四年五個朝代八姓十四帝,王朝更迭頻繁,什麼原因?同樣也是武將造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大宋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武將,

    北宋開國後,必然會把打擊武將勢力放在首位了,因為趙匡胤就是這樣謀朝篡位的。

    所以,趙匡胤施行的是強幹弱枝的策略,禁軍主力在京城,地方只有民兵,邊關的武將權力也不大,就是防止軍隊不聽指揮。

    嚴格來講,趙匡胤的做法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後來的一千多年,都是在他的基礎上做出微小的改變,包括現在,其他主流國家的軍制也是差不多的,都是弱化武將的權力,

    北宋中前期這個也沒問題,但是,北宋晚期出了事,南宋也是一樣,中前期這種政策並沒有問題。

    如果把範圍擴大,明朝、清朝的軍隊,到了晚期同樣也不堪一擊了,難道明清軍制也有問題?

    中前期的宋軍,其實並不弱,到了晚期,大多數朝代的軍隊都弱,

    如果北宋沒有汲取唐朝和五代的歷史教訓,而導致武將勢力失控,繼續百年亂世,誰敢說,外族不會趁機入侵?看看西晉之後五胡亂華,

    宋朝的政策,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凡事都是利害參半的,武將權力大了,武將就不聽指揮,甚至造反,武將權力小了,打仗就不行。

    何況,北宋的亡國,並不僅僅是軍隊的問題,而是眾多原因導致的,軍隊不行只是表因。

  • 5 # 淨土世界

    北宋“重內輕外”和“重文輕武”的國策和宋太祖趙匡胤有很大關係,趙匡胤的皇帝位就是透過“陳橋兵變”獲得的,趙匡胤是透過軍事政變上臺的,雖然他善待後周遺族柴氏,但的的確確是透過軍事奪權建立北宋,有了自己的前車之鑑,所以他對手握重兵的武將可以說是極為防範,“杯酒釋兵權”就是他的傑作,北宋的軍權長期掌握在文臣的手中,文臣和武將本就是在朝堂上意見難苟同,所以北宋上至朝堂,下至普通老百姓,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習俗,結果就是北宋尚未一統,未完成對北方的征戰,趙匡胤去世後,北宋軍事力量的急劇下降,後世皇帝沒有趙匡胤的武略,卻沿用了“重文輕武”的國策,等到南宋這種國策才取締,可是北宋錯失了一統北方的絕好時間,後期北方契丹、遼國、蒙古的崛起,南宋只能望北興嘆了。

  • 6 # 山西娃的旅行

    簡單的說:宋太祖趙匡胤外戚篡權黃袍加身;透過自家乾的事提示自己後代武將的權利,加上總結北宋前一個大一統王朝唐代滅亡的教訓(節度使權利)告誡後代一定重視武將的權利強大。重文輕武是老趙的意思只不過他的後代沒真正理解好:對文官太好,罪不致死量輕處理,最多流放了;武官打壓的力度過狠;形成鮮明對比。就出現您所問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呂布聽從陳宮的建議屯兵城外與陳宮互為犄角之勢還會被水淹下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