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春秋網
-
2 # 一點點歷史
南唐是十國中最為強盛的國家,後主李煜也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之一,但是對於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很多人都不瞭解。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李昇是如何從孤兒當上皇帝的,也可以說成“論長相的重要性”。
李昇的出身根據《吳越備史》的記載,李昇本姓潘,他的父親本來是安吉的一個小官,在戰亂中不知所蹤,不久母親也去世了,所以李昇成了孤兒,一度四處流浪。
後來被吳國楊行密的大將李神福虜為家奴,改為李姓,根據《新五代史》記載,吳王楊行密“奇其狀貌,養以為子”,憑藉長相成了吳王的養子,後來因為和楊行密的諸子不和,又被徐溫收為養子,改名徐知誥。
李昇的稱帝之路李昇之所以能發跡,首先要感謝養父徐溫。
簡單來說,徐溫憑藉其才能一步步成為了吳國的實際控制著,大權獨攬。隨著徐溫的不斷升遷,養子徐知誥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關鍵的轉折點發生在徐溫長子徐之訓被殺之後。
徐溫被封齊國公後,遷治所到金陵,把長子徐知訓留在廣陵輔佐傀儡吳王楊隆演,自己則在金陵遙控指揮,當時徐知誥在潤州擔任團練使。
徐知訓驕橫恣肆,和大將朱瑾產生了矛盾,後被朱瑾斬殺,徐知誥得到訊息後率軍平叛朱瑾被迫自殺,徐知誥得以控制了吳國的政權。當時徐溫還活著,徐知誥的地位並不穩固,徐溫一度想派次子徐知詢代替徐知誥,結果沒有成行便病死了。
徐溫死後徐知誥大權獨攬,被封為齊王,成為了吳國的實際控制者,不久逼迫楊溥禪位,建立齊國。
兩年後徐知誥恢復李姓,並改名為李昇,還攀上了李唐王朝的關係,號稱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連國號都改為唐,從名義上繼承了唐朝的法統。
以上就是一個孤兒的奮鬥史,總結起來有兩點,首先,長相的重要性。其次是認乾爹也是門學問。
-
3 # 趙燕雲
李昪從一個孤兒當上皇帝要從五代十國中的第一國---楊行密建立的吳國說起。
楊行密死後,其長子楊渥即位,不幾年被輔政的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搞掉;其次子楊隆演上臺後,政治更混亂,人心不穩,徐溫逐漸獨掌吳國大權。
徐溫有個養子叫徐知誥,海州人,少孤流落,認了徐幹爹後藉助徐溫的勢力掌握了吳國的政柄。徐知誥就是李昪。
徐知誥是個兩面三刀的人物,腸子裡有東西。
他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拉攏,“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
後來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於此時聚集起來。
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遊簡言、何敬塗等,都是此時由徐知誥一手扶植起來。
經過20年默默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大大緩和了楊氏舊臣的敵對情緒,而且拉攏起支援他的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
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昪元。
史稱,“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可見此人功夫之深。
次年,又在金陵稱帝,建國號為唐,為了表示自己是大唐正統延續,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姓什麼反正對他也無所謂,他本來也不姓徐。
又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史稱南唐,李昪就是唐烈祖。
李昪成功後並沒有以興復大唐為己任,而是採取保境安民為其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係,同時和契丹也保持了良好聯絡以牽制中原政權。使江南地區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有和平才能有發展,於是南唐社會生產逐漸復甦並迅速發展。
“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
李昪還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落魄的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於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
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成了奇葩。
但由於李昪在爭鬥激烈的割據局面下僅力求自保,關起門來做皇帝,不想逐鹿中原幹大事,也造成了南唐軍事實力的下降和後來被動挨打直至滅亡。
其實反過來看,南唐猶如北宋的一個前版本。
-
4 # 文史磚家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年輕時曾經做過乞丐,因此被後世戲稱為“乞丐皇帝”。其實,朱元璋絕非史上唯一的乞丐皇帝,早於他400多年前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一位乞丐出身的開國皇帝。此人,便是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生於唐朝末年,徐州彭城人,自稱是唐憲宗第四子李恪(建王)的後裔,父親李榮仕宦情況不詳,並在戰亂中不知所終。李昪6歲時跟隨伯父李球、母親劉氏一起到濠州避難,不久因母親病故、伯父死於戰亂,成為一名孤兒。此後,李昪獨自在濠州、泗州之間流浪,起初在濠州開元寺做小沙彌,後來則成為乞丐。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日後的南吳太祖楊行密(時為淮南節度使)進攻濠州時,偶然間發現了乞丐群中的李昪,因為驚歎於他的相貌英俊、氣度不凡,滿心歡喜之餘,便將他收為養子。李昪聰明伶俐,自從成為楊行密的養子後,對義父孝順備至,由此經常被楊行密誇讚。
隨著李昪的得寵,楊行密的親兒子們開始心生不滿,聯合起來排擠他。楊行密自知家中已無李昪的立足之地,便命心腹大將徐溫把他收為養子,並改名為徐知誥(“楊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狀貌,養以為子。而楊氏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溫,乃冒姓徐氏,名知誥。”見《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徐知誥成為徐溫的養子後,同樣對義父孝順備至,所以深得徐溫的喜愛,而養母李氏因為同姓的緣故,對徐知誥同樣照顧有加,幫助他在徐家站穩腳跟。楊行密薨逝後,長子楊渥、次子楊隆演相繼即位,因為性格懦弱無法控制局勢,導致徐溫逐漸掌控朝政,成為南吳實際上的“當家人”。
徐溫早蓄不臣之心,為鞏固權勢、篡位稱帝,一方面在朝中排除異己,另一方面則加快培養子侄輩。在這種情況下,徐溫坐鎮升州遙控朝政,長子徐知訓留在京師廣陵輔政,而養子徐知誥則歷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等職務。跟飛揚跋扈的徐知訓不同,徐知誥禮賢下士、勤於政事,由此聲望日漸攀升。
徐溫為防止徐知誥的勢力增長太快,進而威脅到自己的權位,便在暗中對其進行壓制,由此導致後者心生不滿。後梁貞明四年(918年),徐知訓因凌辱國君楊隆演,並意圖霸佔大將朱瑾的美妾,結果被朱瑾設計殺死。訊息傳到潤州後,徐知誥火速率軍平叛,事後逼迫楊隆演任命他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由此奪得朝廷實權,與義父徐溫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此後九年間,徐溫把徐知誥視作心腹大患,使出渾身解數想扳倒他,並加速培養次子徐知詢。可惜天不遂人願,還沒等徐知詢建立起足夠的功績和威望,徐溫便撒手人寰。徐溫死後,徐知誥在謀士徐玠的策劃下,成功地將徐知詢誘騙進京,並剝奪他的全部軍權。至此,徐知誥掌控全部軍政大權,成為南吳新的“當家人”。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徐溫病死的當年,徐知誥正式掌控朝政,並在當年逼迫國王楊溥稱帝。此後10年間,徐知誥在心腹謀士宋齊丘、徐玠等人的策劃下,不停地打擊、剷除忠於南吳的大臣,蠶食皇室僅存的威權,並威逼楊溥為他加官進爵,最終當上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封齊王,距離皇位僅一步之遙。
等到徐知誥徹底清除朝廷內外的反對勢力後,便逼迫楊溥“禪位”給自己,建國號為齊,時在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當年的小乞丐一飛沖天,成為開國皇帝,人生經歷堪稱傳奇。此時,距楊行密發現並收留徐知誥,整整過去42年時間。兩年後(939年),徐知誥恢復本姓李,改名為李昪,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篡位稱帝后,尊楊溥為讓皇帝,將其遷往潤州丹陽宮幽禁,並在次年將他毒死。至於南吳其他皇族,雖然沒有被李昪殺害,但卻被集體遷往海陵永寧宮幽禁。南吳楊氏皇族被幽禁十餘年時間,由於無法與外界進行通婚,很多青年男女因難以忍受生理需求的煎熬,最終竟置人倫於不顧,自相婚配起來,實在是荒唐(“久而男女自為匹偶,吳人多哀憐之。”見《新五代史·吳世家第一》)。
李昪在位七年間,以保境安民、鼓勵生產為要務,使得國內外局勢穩定,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堪稱一代明君。然而李昪晚年喜歡服用丹藥中毒,導致性情變得暴躁易怒,常因小過責罰大臣,由此損害了他的名聲。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因病駕崩於升元殿,終年56歲,太子李璟即位。13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南征,李璟因擔心南吳皇族會乘機作亂,遂派人將他們全部殺死。
回覆列表
唐朝末年王仙芝、黃巢起義,百姓流離失所,李昪家也是流離失所的人之一。他的父親名叫“榮”,早早地就在戰亂中去世了。過了不久,母親也去世,李昪便成了孤兒。在一次戰爭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昪被南吳的開創者楊行密收留,因為李昪長得好,所以楊行密想收他為義子。但楊行密的親生兒子們不幹,所以楊行密將李昪送給了手下大將徐溫,徐溫將李昪收為養子,改姓徐,起名叫徐知誥。這對李昪來說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由一個孤兒,成為南吳政權大將徐溫之子。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與張灝發動兵變,掌握了南吳的權力,後來徐溫又殺了張灝,成為南吳政權實際上的掌權者,做為徐溫的養子,李昪成功上位。但這時他最大的威脅是,徐溫的親生兒子們並不認可他,並想殺了他。因此李昪每每在危險中度過。徐溫去世後,徐溫的親生兒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不久被部下朱瑾所殺,李昪平定朱瑾叛亂,掌握了南吳的實際權力。後來,李昪見時機成熟,便效法曹丕篡漢,逼南吳楊溥禪讓,建立徐齊政權。為了更加的名正言順,李昪冒用李姓,聲稱自己是唐憲宗李純之後,建王李恪嫡孫,建立了南唐政權。至於李昪到底是不是李恪之後,就象劉備到底是不是漢景帝之後,中山靖王劉勝玄孫一樣,查無實據了。劉備真的姓劉,李昪到底姓什麼,現在都是個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