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餘千蘭
-
2 # 快樂的小大夫
若完全堵塞血管,即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若未完全堵塞血管,則為不穩定性心絞痛。ACS在現今社會是一個十分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高,易發生猝死,因此,我們需要多多關注它。
它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胸痛一般為壓榨樣痛或燒灼樣痛,持續約3-5分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胸痛與呼吸等無關,若發生心梗胸痛可持續30分鐘左右,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可伴有肩部、左上肢的放射痛,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可出現暈厥、呼吸心跳驟停等情況。部分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發病時可僅表現為胸部不適甚至無任何症狀,這類患者很容易被忽視,因此猝死風險更高。
ACS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同時也是很嚴重的一種疾病,建議大家如果有冠心病及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身邊需常備硝酸甘油等藥物,如有不適及時就近就醫。同時建議大家定期體檢,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適當運動,如有問題及時就醫,減少或避免ACS的發生。
-
3 # 心血管王醫生
急性冠脈綜合徵,而不是冠脈綜合症!
急性冠脈綜合徵簡單瞭解就是比較嚴重比較急的冠心病。
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穩定性心絞痛,無症狀冠脈狹窄,無症狀冠心病等等。
這裡面發病急劇,症狀重,會危及生命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性心絞痛。
我們簡單說說這三種情況,(王醫生小學沒畢業吧!這不是兩種嗎?)因為急性心肌梗死又簡單分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
1、急性ST段抬型心肌梗死:
這種心肌梗死就是咱們平時說的,要立刻搶救,要麼溶栓,要麼急診支架打通血管的心肌梗死。需要分秒必爭,我們常常根據症狀及心電圖即可診斷,所謂的ST段就是心電圖改變。這種心肌梗死相對診斷簡單,需要儘快打通血管,並給予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等藥物。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這種心肌梗死,很難從症狀上來診斷明確,往往也表現為持續性心絞痛,但心電圖沒有ST段抬高,我們很難立刻診斷,需要觀察肌鈣蛋白及心肌酶的變化,並結合心電圖動態的缺血改變。其治療原則先予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等藥物,根據危險分層決定是24小時內介入干預,還是擇日介入。這種心肌梗死雖然稱為非ST段抬高,但危險性並不低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不穩定性心絞痛:
在休息狀態下發作的心絞痛,或反覆發作,或持續時間越來越長,或間隔時間越來越短,且隨時有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所以把不穩定性心絞痛也歸在了急性冠脈綜合徵。治療原則以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為主,擇期介入。
急性冠脈綜合徵是冠心病的幾種常見危險疾病,雖然分為三種,但有共性:發病急劇,危險性高,都需要抗血小板,抗凝,穩定斑塊等治療。所以把這幾種疾病統稱為急性冠脈綜合徵。
這更是心血管醫生的工作需要,作為我們瞭解常識,更需要了解如何預防冠心病更為重要!
至於已經發展到急性冠脈綜合徵,那就是醫生治療的事情了!
還是老生常談:胸痛早就診,胸痛持續不緩解第一時間撥打120!
-
4 # 冷雨冰風刺骨寒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襲,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徵,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UA)。
本回答由港安健康提供
-
5 # 佳園道
一般是指急性冠脈綜合徵,簡稱ACS 。
是指以冠狀動脈的血流突發減少或者完全被中斷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損傷、以致最後心肌壞死而產生的臨床綜合徵。
急性冠脈綜合徵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
急性冠脈綜合徵可以說是介於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種狀態.是急救和重症監護常常遇到的冠狀動脈病變急症,需要加強監護治療.
在緊急的情況下無法鑑別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時就可以統稱為急性冠脈綜合徵.
若能明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上一般仍然習慣使用各自的名稱.
-
6 # 良醫濟世
冠脈綜合徵
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的簡稱,指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破裂或糜爛引起血栓形成所導致的心臟急性缺血綜合徵,包括以下三種:不穩定型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發病機理供應心臟的血管---冠狀動脈血管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導致血管腔堵塞------導致冠狀動脈供應的心肌發生缺血缺氧-----產生胸痛,胸悶,心律失常,猝死等症狀。(非ST段抬高型為血栓不完全堵塞動脈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則為血栓完全阻塞動脈血管。)
下列因素為急性冠脈綜合徵發病的危險因素1.高血壓
2.糖尿病
3.高脂血症
4.腹型肥胖
5.吸菸
6.絕經後女性
7.老年以及男性
所以,有以上危險因素的人們應該積極控制相應的指標,最好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從而儘量避免急性冠脈綜合徵的發生。
祝您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
7 # 欣康
你好。
冠脈綜合徵一般是指急性冠脈綜合徵(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蝕,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徵。
下面我簡單從冠脈綜合徵的分類、發病機制以及治療三個方面和您簡單說一下。
一、ACS分類冠心病中急性發病的臨床型別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近兩年又將前兩者合稱非ST段抬高型ACS,約佔3/4,後者稱為ST段抬高型ACS,約佔1/4(包括小部分變異性心絞痛)。
它們主要涵蓋了以往分類中的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和UA,由於Q波的形成發生於心肌缺血發生後數小時,因此無助於早期診斷和診療方案的選擇。所以為了指導早期治療方案(主要是再灌注策略)的制定,目前臨床上更常用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ACS的分類。
二、ACS發病機制目前ACS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即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斑塊破裂或糜爛、潰瘍,併發血栓形成、血管收縮、微血管栓塞等,導致急性或亞急性的心肌供氧減少。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也是導致ACS的直接原因。
因此,使用有效的抗血栓藥物,尤其抗血小板藥物是治療ACS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ACS的治療目前ACS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等。
1、藥物治療包括心肌缺血治療(硝酸酯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等),溶栓治療(尿激酶、鏈激酶等),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羅非班等),抗凝治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及調脂治療(他汀類藥物等)。
2.手術治療PCI是ACS的重要治療手段,主要針對中高危患者,PCI主要分為急診PCI和擇期PCI。
該手術一般是用一根導管經橈動脈或股動脈插入血管中,在X光的顯影下送至冠脈內,導管上面帶有一個球囊,將球囊送至冠脈閉塞處,然後給球囊通氣,球囊擴張則可擴張閉塞的血管,使血流再通,有些患者還需放入支架,將閉塞的血管支撐住。
CABG主要是針對有多支血流病變,且有左心室功能不全或伴有糖尿病者,建議行CABG,度合併嚴重左主幹病變者,CABG也是首選。
回覆列表
你好!
冠脈綜合症全稱為冠狀動脈(心臟泵血供應全身,而心臟自身工作也需要能量,即冠狀動脈的血液供應)綜合徵,一般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包括哪些情況?以往我們說的是急性心肌梗死,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現在分類更有利於臨床實際工作治病救人。
一,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心電圖)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於動脈粥樣斑塊破裂或糜爛,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痙攣及遠端血管栓塞所導致一組臨床症狀。
患者胸部不適與穩定型心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重,持續時間更長,可達數十分鐘,胸痛在休息時也可發生。心絞痛發生頻率、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增加,出現靜息或夜間心絞痛。發作時伴有新的相關症狀,如出汗、噁心、嘔吐、心悸或呼吸困難等。常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只能暫時甚至不能完全緩解症狀。
以上疾病是嚴重、具有潛在危險的疾病,需要專業醫生即刻緩解缺血和預防嚴重不良反應後果(即死亡或心肌梗死或再梗死)。
二,急性ST(心電圖)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壞死,大多是在冠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通常原因為在冠脈不穩定斑塊破裂、糜爛基礎上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血管持續、完全閉塞。
患者可出現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以新發生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加重為最突出。多發生於清晨,疼痛持續時間較長,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緩解。患者常煩躁不安、出汗、恐懼,胸悶或有瀕死感。一些患者一開始無疼痛,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也有部分患者疼痛位於上腹部,被誤認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頜、頸部、背部上方,被誤認為骨關節痛。
對此類疾病,強調及早發現,及早住院,並加強住院前的就地處理。儘快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注(到達醫院後30分鐘內開始溶栓或90分鐘內開始介入治療)以挽救瀕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擴大或縮小心肌缺血範圍,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及時處理嚴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種併發症,防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過急性期,且康復後還能保持儘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作為患者,急性冠脈綜合徵一般不會被誤診,若是考慮此類疾病,無條件聽專業醫生的安排,和疾病搶生命時間,否則,說話的瞬間,生命就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