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
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現代美洲土著人的遊牧祖先,他們在12000多年前徒步從亞洲到現在阿拉斯加的“陸橋”走過。俄羅斯勘察加半島、西伯利亞居民經過遷徙、融合,美洲原住民不一定說是他們的後代。事實上公元15世紀歐洲冒險家到達時,學者們估計已經有5000多萬人生活在美洲。其中,大約1000萬人生活在將成為美國的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移民和他們的後代向東南推進,隨著他們的遷移而適應。大多數學者將北美(不包括現在的墨西哥),分成10個獨立的文化區域:北極、亞北極、東北、東南、平原、西南、大盆地、加利福尼亞、西北海岸和高原。
北極文化區
北極文化區,現今北極圈附近一個寒冷、平坦、無樹的地區(實際上是一片冰凍的荒漠),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蘭島是因紐特人和阿留申人的家園。這兩個群體都講,並且繼續講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的方言。因為這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北極的人口相對較少且分散。它的一些民族,特別是該地區北部的因紐特人,是遊牧民族,跟隨海豹、北極熊和其他獵物穿越苔原時遷徙。在該地區的南部,阿留申人定居得更久了,住在沿海的小漁村裡。 根據美華人口普查局的資料,今天美國大約有450萬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這大約佔總人口的1.5%。 因紐特人和阿留申人有很多共同之處。許多人住在由草皮或木材(或者在北方是冰塊)製成的圓頂形房子裡。他們用海豹皮和水獺皮製作保暖、防風雨的衣服、符合空氣動力學的狗雪橇和因紐特人、阿留申的拜達斯的皮划艇。 當美國在1867年購買阿拉斯加時,幾十年的壓迫和暴露於歐洲疾病下,已經造成了當地居民的大量損失,當地人口已經下降到只有2500人,這些倖存者的後代今天仍然在這個地區安家。
亞北極文化區
亞北極文化區主要由沼澤、松林(針葉林)和澇漬苔原組成,橫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內陸的大部分地區。學者們把該地區的人們分成兩個語言群體:在西部一端說阿薩巴斯卡語的人,其中包括比弗人和庫欣人。 在亞北極,旅行很困難,雪橇、雪鞋和輕型獨木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且人口稀少。總的來說,亞北極的人民沒有形成大的永久定居點。取而代之的是,小家庭聚集在一起,在成群的馴鹿後面閒逛。他們住在小而易於移動的帳篷裡,當天氣變得太冷而不能打獵時,他們就蹲在地下的休息區裡。 17世紀和18世紀毛皮貿易的發展擾亂了亞北極的生活方式。現在,印第安人不再為了生存而狩獵和採集,而是專注於向歐洲商人提供毛皮,並最終導致該地區許多土著社群的流離失所和滅絕。
東北文化區
東北文化區是首批與歐洲人保持聯絡的地區之一,從今天的加拿大大西洋海岸延伸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內陸密西西比河河谷。它的居民是兩個主要群體的成員:說易洛魁語的人(包括卡尤加人、奧內達人、伊利人、奧農達加人、塞內卡人和圖斯卡羅人),他們大多數生活在內陸河流和湖泊邊上的設防穩定的村莊裡,說阿爾岡昆語的人更多(包括佩科特人、FOCUS人、肖尼人、萬帕諾亞格人、特拉華人和梅諾明尼人),他們住在海邊的小農場和漁村。在那裡,他們種植玉米、豆類和蔬菜等作物。 東北文化區的生活已經充滿了衝突。易洛魁人群體相當激進和好戰,他們聯盟之外的人和村莊永遠無法逃脫他們的襲擊。當歐洲殖民者到來時,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殖民戰爭一再迫使該地區的當地人站在一邊,易洛魁人團體與他們的阿爾岡昆鄰居發生衝突。與此同時,隨著白人定居點向西推進,它最終將兩組土著人從他們的土地上趕走。
東南文化區
東南文化區,海灣以北墨西哥東北部的南部是一個潮溼肥沃的農業區。許多當地人是專家農民,他們種植玉米、豆類、南瓜、菸草和向日葵等主要作物。他們在小型禮儀和集市村莊周圍過自己的生活。 當美國從英國贏得獨立時,東南部文化區已經因為疾病和流離失所而失去了許多本地人。1830年,聯邦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強制遷移這些部落的剩餘部分,以便白人定居者可以佔有他們的土地。1830年至1838年間,美聯邦官員強迫將近10萬印第安人離開南部各州,進入“保留地”(後來俄克拉荷馬州密西西比河以西)。切諾基人把這種經常要命的長途跋涉稱為“淚水的痕跡”。
平原文化區
平原文化區包括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的廣闊草原地區,從現在的加拿大到墨西哥灣。在歐洲商人和Explorer到來之前,這裡的居民——說蘇族人、阿爾岡昆人、卡多安人、烏託阿茲特克人和阿薩巴斯卡人,是相對定居的獵人和農民。在歐洲接觸之後,特別是在18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將馬帶到該地區之後,大平原的人民變得更加遊牧。烏鴉、黑腳、夏延、科曼奇和阿拉帕霍等印第安人部落用馬在草原上追逐野牛群。這些獵人最常見的住所是錐形野牛皮帳篷,可以摺疊起來,帶到任何地方。平原印第安人也因他們精心製作的羽毛戰爭帽而聞名。 當白人商人和定居者向西穿越平原地區時,他們帶來了許多破壞性的東西:當地人開始依賴的商品,如刀和水壺、槍支和疾病。到19世紀末,白人獵人幾乎滅絕了該地區的野牛群。由於定居者侵佔了他們的土地,而且沒有辦法賺錢,平原土著被迫進入政府保留地。
西南文化區
西南文化區的人民,現在是一個巨大的沙漠地區(亞利桑那州和美國新墨西哥州連同部分科羅拉多、猶他州、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發展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霍皮人、祖尼人人、雅基人和尤馬人等久坐不動的農民種植玉米、豆類和南瓜等作物。許多人住在由石頭和土坯建造的永久定居點。 其他西南民族,如納瓦霍人和阿帕奇人,更像遊牧民族。他們靠打獵、採集和襲擊他們更老的鄰居來獲取莊稼而倖存下來。因為這些群體總是在遷移,他們的家園遠不如普韋布洛人永久。例如,納瓦霍人用泥和樹皮等材料建造了他們標誌性的朝東的圓形房屋。 墨西哥戰爭後,當西南地區成為美國的一部分時,該地區的許多土著人已經被滅絕了。(例如,西班牙殖民者和傳教士奴役了許多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在西班牙大牧場上把他們累死。)在19世紀下半葉,美聯邦政府將該地區剩餘的大部分土著人重新安置在保留地。
大盆地文化區
大盆地文化區是由東部的落基山脈、西部的內華達山脈、北部的哥倫比亞高原和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形成的一個廣闊的碗狀地帶,是沙漠、鹽灘和微鹹湖泊的貧瘠荒地。它的人民,大部分說肖松尼語或反對派阿茲特克方言(例如班諾克語、派尤特語和尤特語),搜尋樹根、種子和堅果,獵殺蛇、蜥蜴和小型哺乳動物。因為他們總是在遷移,所以他們住在由柳樹杆或樹苗、樹葉製成的緊湊、易於建造的窩棚中。他們的定居點和社會團體是短暫的,社群領導(幾乎沒有)是非正式的。 在歐洲接觸之後,一些大盆地印第安人得到了馬,並組成了類似於大平原土著人的騎馬狩獵和突襲隊。19世紀中期,白人勘探者在該地區發現黃金和白銀後,大盆地的大多數人失去了他們的土地,並經常失去生命。
加利福尼亞文化區
在歐洲接觸之前,溫和、好客加利福尼亞文化區的人口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16世紀中葉估計有30萬人。也更加多樣化,估計有100個不同的部落,說200多種方言。加州的語言環境比歐洲更復雜。 儘管有如此巨大的多樣性,許多加州土著人過著非常相似的生活。他們不太務農。相反,他們把自己組織成以家庭為基礎的小型狩獵採集部落。基於既定貿易制度和共同權利的部落間關係總體上是和平的。 西班牙探險家在16世紀中葉滲透到加利福尼亞地區。1769年,教士朱尼佩羅·塞拉在聖地亞哥建立了一個使團,開創了一個特別殘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強迫勞動、疾病和同化幾乎滅絕了該文化區的本地人口。
西北海岸文化區
西北海岸文化區,沿著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到北加利福尼亞的太平洋海岸,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特別是,海洋和該地區的河流幾乎提供了人們所需的一切,尤其是鮭魚,但也包括鯨魚、海獺、海豹以及各種魚類和貝類。結果,不像許多其他靠狩獵為生的人,他們被迫到處跟隨獸群,太平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有足夠的安全來建造永久的村莊,每個村莊能容納數百人。這些村莊按照嚴格分層的社會結構運作,比墨西哥和中美洲以外的任何村莊都更加複雜。一個人的地位由他與村長的親密程度決定,並由他所擁有的財產——毯子、貝殼和毛皮、獨木舟甚至奴隸的數量來加強。
高原文化區
高原文化區位於亞北極、平原、大盆地、加利福尼亞和西北海岸(今天愛達荷、蒙大拿州和東方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它的大多數人生活在小溪和河岸上寧靜的小村莊裡,靠捕撈鮭魚和鱒魚、狩獵和採集野生漿果、樹根和堅果為生。在南部高原地區,絕大多數人說的語言源自佩努蒂語(克拉馬斯語、克利基塔語、莫多克語、內茲佩爾塞語、瓦拉瓦拉語和亞基馬語或亞卡馬語)。哥倫比亞河以北,大多數人(斯克茨維什人、薩利希人、斯波坎人和哥倫比亞人)說薩利希方言。 18世紀,其他土著群體將馬帶到高原。該地區的居民很快將動物融入了他們的經濟,擴大了他們的狩獵範圍,並在西北和平原之間充當商人和使者。1805年,探險家們劉易斯和克拉克穿過這個地區,吸引了越來越多傳播疾病的白人移民。到19世紀末,大部分剩餘的高原印第安人已經被清除出他們的土地,並重新安置在政府保留地。
回覆列表
美洲原住民(美洲土著人)是對南美洲和北美洲所有原住民的總稱,並非單指某一個民生或者種族。除了愛斯基摩人以外都被稱為印第安人。傳統上將美洲原住民劃歸蒙古人種美洲支系。當歐洲人首次來到美洲時,美洲原住民早已遍佈南北美洲各地,其中文明程度最高的當屬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美洲原住民所說的語言眾多,目前仍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語言約有350個,分屬十幾個語系,至今為止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起源
其一,有研究者認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透過冰封海峽路橋過去的。
其二,有近年研究顯示,南美洲和中美洲有不少年代久一點遠一點的骨骸被發現,這些骨骸的年代比北美洲所發現過最古老的骸骨更長久,而且骨骼與東南亞的爪哇人種相似,所以有人認為最早可能透過海路,自東南亞透過南太平洋不同海路到達中、南美洲,以後散佈全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