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進擊的老吳

    關鍵還是在於兵權,唐代才是宦官危害最烈的時代,中央軍神策軍的左右中尉規定只能是宦官擔任,各地方節度使的政委也是宦官,所以宦官可以輕易屠殺文官甚至是皇帝

  • 2 # 古樓殘卷

    明代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自此廢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央集權加強,這樣會造成一種現象,就是皇帝的工作量非常大,對於開國皇帝朱元璋來說或許可以承受,但是對於後世之君就有點力不從心了,因此朱棣創立內閣制,內閣班子其實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前期皇帝比較勤政,此時的內閣只是皇帝的問詢機構,相當於皇帝的百度,而且內閣大臣的品級很低,連六部尚書都不如,到仁宗朝內閣權利以及地位逐步提升,英宗時的內閣就有了封駁權,票擬批答即可以批閱奏章拿出他們的意見,最終有皇帝拍板,這樣皇帝的工作量降低了,而內閣的權利就大了,最終內閣壓制六部,內閣首輔成為實質性的丞相。

    這裡多說一句,清朝的軍機處,也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但是軍機處跟內閣制還不一樣,軍機處是皇帝的秘書不假,但是軍機大臣完全淪為皇帝的奴才了,他們的權利跟明代的內閣壓根不在一個層次上,

    但是不管內閣的權利怎麼樣,畢竟任何事情最終還是皇帝來做決定,皇權一直在皇帝手中,這就決定了皇帝一句話隨時可以廢了內閣大臣甚至殺掉。

    而明代的太監也一樣,是依附於皇權而產生的,他們的生死也在皇帝一句話而已,別看東廠平日裡威風凜凜,有些廠公甚至得到皇帝的許可可以代替皇帝行硃批,那也離不開皇帝的控制,他們的權利來源於皇帝,一句話他們什麼就沒有了,如劉瑾,如魏忠賢等,一旦皇帝拋棄他們,也就分分鐘的事!

    因此,我們看明代的皇帝有的經常長時間不上朝,但是這種制度卻使得朝政沒有怠惰,國家照樣正常運轉,只要皇帝對太監以及文臣控制得當,國家機器就不會癱瘓!

  • 3 # 佛說WAI

    如果說明朝的制度。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內閣制。可以說。這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講。很先進但又很無奈的制度。要說的話。咱們先說說宦官吧,

    一,宦官

    為什麼宦官會有這麼大的權利。又為什麼這麼大權利的宦官會被皇帝,不能說輕而易舉。但是。絕對不是多麼麻煩的整死。宦官為什麼會一位位的隻手遮天,但是都不得好死。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

    很簡單,宦官的死是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都有陪著自己一起長大,被自己信任的宦官。對於上一任皇帝留下來的。當然要除掉給自己人讓路。皇帝信任他們。因為他們的權利都是皇帝給的,一個太監。有什麼前途。沒有多少人會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們。特別是自己提拔起來的,完全一道聖旨的事,要說權利這麼大,控制皇帝?真的以為皇帝就會讓他們這群人都和和氣氣的嗎?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

    二,權臣

    我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了。中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則。刑不上大夫!特別是宋明兩朝更為甚之。所以,到了權臣那個位置的時候。除非他殺皇帝宰貴妃,不然,完全不慫,沒有臣子會執行皇帝殺大臣的命令,誰都怕自己有這麼一天。

    再說內閣制度。這就更有意思了。皇帝完全可以不管事。十幾年不上朝,朝堂都不會崩潰。完全成了一個吉祥物。除了祭天拜祖,愛幹嘛幹嘛去。臣下們完全可以處理好。罷官。那更好了。反正政令不經過內閣,基本無效。有的是人想要搏一個不畏皇權的清名。那樣,即使只是一個平民,也可以福澤三代。罷了一個沒事,反正還是內閣挑幾個人讓皇帝選擇一個。你要是敢把所有內閣成員都要罷了。這邊立馬無數人請辭造反!

    三,外戚勳貴

    . 這個真沒什麼說的,英宗之後,這些人都夾起尾巴趴地上呢,就怕你不挑事,不怕死而要名聲的在明朝多了去了。

    四,為什麼?漢唐權臣宦官敢廢立皇帝

    很簡單。玩脫線了。明朝,即使是權侵天下,也只是明面上的。勳貴不算。宦官和文臣誰都滅不了誰。相互制衡。而漢唐不一樣。那是真正的無人能制。當然想幹嘛就幹嘛了,廢皇帝殺貴妃不就一句話的事。

  • 4 # 朝史暮想
    明代的集權體制已經非常完善

    從朱元璋坑了胡惟庸,裁撤掉宰相制度,再經過朱棣和朱瞻基的發展,明代的內閣制開始完善。內閣有一項權力叫做“票擬”。遇到事情,內閣們商量一個結果和執行方案,然後形成票擬附在奏章上。說白了,就是對各種政事的建議權。

    然後皇帝最後“硃批”,同意還是不同意,或者加入皇帝的自己的意見,最後頒佈。這就是決定權。

    方案確定後,直接交給六部的相關部門去執行。六部就是執行方。最後由各地御史進行跟蹤監督,再反饋給中央和皇帝,這就是監督方了。

    內閣提出建議和方案——皇帝最後決定——六部執行——御史監督反饋——皇帝和中央

    這一套完善的體系,其核心就是皇帝的決定權。在這套系統下,就很難產生某個強臣權臣能夠主導所有流程。保障了皇帝的集權。

    被低估的《大明律》

    當年朱元璋讓人修訂頒佈的《大明律》絕對不只是明代的一部憲法這麼簡單。它包含了整個明代所有民生經濟活動,政府執行軌道,官員職能責任等等方方面面。經過朱元璋和朱棣大力推廣的“依法治國”,明代的所有一切事物都已經套入了《大明律》,除了皇權。

    而正是這套《大明律》,使得明代中晚期幾個不務正業的皇帝哪怕幾十年不上朝,整個國家都還在自行運轉。

    皇權的流氓手段——廠衛制度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長,這套明朝特有的特務制度,不僅僅只是一個情報系統。它更加是獨立於《大明律》以外的皇權流氓手段。因為它不需要經過《大明律》,可以直接擁有查,捕,審,斷,拘,刑,判等權力。這些機構,只向皇帝直接負責。當皇帝覺得在《大明律》的框架內無法處理棘手的事情,廠衛制度就派上了用處。說你貪就是貪,說你結黨就是結黨,說你謀逆就是謀逆,整死你沒商量,不管你是誰。

    皇帝擁有直接負責的軍隊,武將軍權被嚴格控制

    從朱棣改組成立了“三大營”開始,皇帝就擁有了大明王朝最精銳的部隊,且這支部隊是直接聽命於皇帝。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明英宗朱祁鎮打算親征,念頭一出來,說帶部隊出發就出發了。

    明代是以文制武的。也是擁有一整套完善的機智讓制約武將的兵權。比如兵部的調兵全,五軍都督府的統兵權。就是,用哪裡的兵,給多少兵,兵部說了算。仗怎麼打,誰統兵,五軍都督府說了算。當然,具體分權上要更加細緻和繁瑣,這裡大家明白這麼個意思就行。

    幾乎所有的明朝皇帝都明白一個道理:皇權真正的敵人是文官集團。而宰相是文官集團的首領。朱元璋雖然裁撤了宰相這個職位,但這改變不了文官集團和皇權鬥爭這一事實。所以,打壓文官集團,平衡朝局,是所有明代皇帝都一直在做的事情。手段繁多,比如讓文官集團派系和派系鬥,讓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都,創新政治制度去瓦解文官集團等等。不管是勤政的皇帝,還是幾位不上朝的哥們,打壓文官集團不讓其過分抬頭一直都被很好地秉持著。

    為什麼強大的宦官勢力和權臣能夠被輕易打壓

    本質上,這些牛哄哄的宦官和權臣之所以如此牛,其實是建立在皇權的支援上,並不是他們左右了朝局,而是皇權支援他們去左右朝局。有點拗口是吧。說明白點,要是皇帝不支援他們,他們屁都不是。他們之所以能牛,是因為皇帝需要他們。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當皇帝打算過河拆橋,打算敲打這些政治強人的時候,拿下他們是分分鐘的事情。

    為什麼明代沒有大的外戚問題

    外戚問題一開始是有的。朱元璋剛時期,很多兒女親家就是那些開國功勳。只是朱元璋為了集權,不斷打壓,分化,甚至屠戮了這些功勳貴族。比如藍玉案。藍玉最後還被扒皮做成了燈籠掛在子孫家。

    所以從朱元璋之後,皇室子弟選妃,大多都是從一般的書香世家或者中下層官僚家庭裡選擇。這就代表這些皇后,皇妃,太子妃們並沒有實力強勁的孃家。所以一般就不會出現大的外戚問題。

    再加上,明代官場那幫科舉出生的文官集團,智商情商高絕,且政治鬥爭中下手非常黑,外戚也實在沒必要去蹚這渾水。

  • 5 # 心向青山

    中國的皇權專制自明朝始。

    中國古代,皇帝誕生之日,宰相制度也同時產生,從此皇權與相權之爭不斷,宰相既是皇帝的輔助肱骨之臣,也是皇帝最大的威脅。

    從曹丕開始,至趙匡胤至,權臣篡位是主要的改朝換代方式。

    至明朝,公元1380年,朱元璋廢除宰相,並要求後世永遠不能設立宰相之職,從此皇帝統領六部,再無可以制衡皇權之職,這是大明政治制度最大的特點。

    內閣也好,宦官也罷,他們的票擬權和批紅權均來自於皇帝,他們權力的大小一樣由皇帝說了算,中國從此真正進入君主專制時代。

    大明的內閣與六部互不統屬,且不能干涉六部事務。而之前的宰相是百官之首,統領六部,不管宰相叫丞相、大司馬、錄尚書事、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左右僕射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權力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宰相是政府首腦,而明朝的內閣不是。

    所以,明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權臣,明朝的太監專政也與漢唐不同,漢唐時期的太監可以廢立天子,而明朝太監說到底只是皇帝的附庸,這就是嘉靖和萬曆可是長年不上朝的原因。

    明朝之前,皇帝能否專權取決於個人能力,而明朝之後包括清朝,皇帝專權成為一種制度,皇帝的權威真正成了至高無上。

  • 6 # 四川達州人

    明代,皇權已經被強化,大臣對抗皇帝的機會基本喪失。

    最重要的就是相權的基本淪陷。

    宰相歷來是制約皇權的重要手段。然而自漢武帝創造大將軍的中朝制度後,歷代皇帝都在不斷削弱相權。東漢的三公制、遭遇重大災害司徒辭職,到隋唐三省制分割相權,宋代廢除宰相座位,搞十多個宰相分薄相權,最後到朱元璋時期,乾脆廢除中書省與宰相,皇帝直領六部就等於皇帝兼任宰相。

    雖然明代中期內閣崛起,重新獲得了一部分宰相權力,但內閣依舊只是中書省的職能,相權實際喪失三分之二。

    加上再放出掌握特務機構的太監來制約,明代文臣並無抵抗皇權的實力。

    同樣,太監的全部權力來自於皇帝,皇帝下達命令之後,無論劉謹還是魏忠賢,都只能束手就擒,毫無反抗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是雙胞胎的爸媽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