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原因很簡單,咸豐信不過恭親王。只不過,不是因為爭儲。

    咸豐和恭親王爭儲位的故事很出名,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道光立咸豐為儲君是必然的,恭親王未必有爭位的行為,因為不現實。

    咸豐生母貴為皇后,在嫡長子繼承製度深入人心的滿清後期,恭親王缺乏與他爭奪皇位的資格,民間傳說裡的兄弟爭位應該是不存在的,所以咸豐繼位初期,堪稱兄友弟恭,非常和諧

    咸豐的母親是皇后,所以咸豐是嫡子;恭親王的母親是貴妃,所以恭親王是庶子。咸豐雖然排行第四,但其出生前三個哥哥都已經死了,所以咸豐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這個地位是恭親王完全比不上的。咸豐憑藉這個身份已經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他沒有明顯的過錯,道光就會將他定為繼承人的第一人選。

    要說咸豐即位後,對恭親王還是不錯的,讓恭親王入軍機處,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協助咸豐處理國家大事。又先後擔任了宗人府右宗正、宗令(掌管皇家事務的最高官員)、正黃旗滿洲都統、閱兵大臣等。然而,恭親王后來的一次僭越之舉,終於觸碰到了咸豐的逆鱗,這才是咸豐對恭親王不信任的根源。

    恭親王為生母靜太妃擅加太后頭銜,使得兄弟感情破裂

    但靜太妃去世後,咸豐為她上諡號“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繫宣宗(即道光)諡,不祔廟”,有別於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並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他回上書房去讀書反省。

    假傳聖旨是所有皇帝最忌諱的,咸豐對恭親王的懲罰並不過分。從此事也可以看出,恭親王這時候在政治上還非常不成熟。從此,恭親王再也未能得到咸豐的信任

    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9月),為躲避英法聯軍,咸豐不顧滿朝文武反對逃到熱河,並在無奈之下任命恭親王為留守北京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但並未授予“監國”之名,只負責議和事項。

    恭親王臨危受命,反而獲得朝野讚譽,更加讓咸豐猜忌

    恭親王委曲求全,與英法兩國相繼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英法聯軍於11月間退出了北京。與咸豐皇帝不顧江山社稷和列祖宗廟以及臣民百姓倉皇出逃相比,恭親王顯然有臨危受命,挽狂瀾於既倒,安定國家社稷的功勞,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以肅順為首的八顧命大臣一向與恭親王政見不合,所以咸豐才將輔佐同治的權力交給他們一部分,另一部分交給了慈安和慈禧,這樣就形成了彼此牽制、相對穩定的三角,誰都沒有決定性的權力,可見咸豐重視制衡的帝王心術

    這更加強了咸豐帝的猜忌之心。得知咸豐有病以後,恭親王曾幾次奏請去熱河來請安,都被咸豐拒絕。所以在病重將死之際,咸豐帝害怕將自己年幼的兒子託付給恭親王,會反而被他控制,才會為兒子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一來不讓恭親王執掌大權,二來顧命大臣都多多少少和恭親王有些過節,二者可以彼此消耗,三來顧命大臣畢竟只是臣子,不像恭親王乃是皇親貴族,等到載淳成年掌權之後,可以更加輕易地拔除。

    慈禧名分不如慈安,慈安又以穩重著稱,即使慈禧也是對其尊重有加的,這是咸豐設計的又一道制衡保險

    至於慈禧專權,咸豐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但一來慈禧只是貴妃,上面還有慈安皇后可以壓她一頭。二來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換了誰在孩她媽和弟弟之間選,也是認為前者和孩子更親吧。

    但是咸豐沒想到,顧命大臣跋扈到視皇權於無物,公然與慈安、慈禧發生衝突,促使後者與恭親王聯合起來將其剷除,他苦心孤詣的三角制衡體系就此破產

    至於八顧命大臣過於跋扈,欺負孤兒寡母,導致兩宮不得不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打破了咸豐留下的三方制衡體系;以及後來同治無子早死,慈安早死而慈禧長壽,最終形成慈禧長期執政的局面,都不是咸豐能夠預料得到的。

    當然後來恭親王還是敗於兩宮太后之手,失去了權力,這也是九泉之下的咸豐所樂見的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清文宗(咸豐帝)為什麼不任命恭忠親王奕訢為攝政王輔佐清穆宗(同治帝)來避免慈禧專權?提問者想多了!奕訢在清文宗潛邸時期就是清文宗最大的競爭對手,即位後的清文宗對奕訢一直是頗為忌憚的。因此,終咸豐一朝十一年,奕訢基本上都處於半賦閒狀態。換句話說,就算近支宗室死絕了,清文宗也很難讓奕訢來出任這個所謂的的攝政王。更何況,有多爾袞的先例,幾乎就是代理皇帝攝政王在清朝歷來是大忌,清文宗無論如何也是不敢開這個口子的。多爾袞絕嗣尚且如此,奕訢可是有兒子的!而清末醇親王載灃之所以能夠成為攝政王,最大的前提之一就是溥儀是他的親兒子。即便如此,慈禧臨終前還搞出來皇太后-攝政王的權力配置,說到底還是擔心會出現第二個多爾袞。

    在攝政王配置被否決後,清文宗最終選擇了輔政大臣的配置。但是,清文宗依然是不放心的,畢竟清朝歷史上除了多爾袞還有鰲拜,教訓太深刻。為此,清文宗不僅增加了輔政大臣的人數,由清初的四人增加到了八人,同時還在其中加入了三位宗室成員,即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和肅順。目的其實很明確,以宗室制衡異姓輔臣,以免出現第二個鰲拜。同時,不給予宗室攝政王之類的名分,僅僅以輔臣身份出現,以異姓輔臣與宗室輔臣分權,避免宗室做大,成為新的多爾袞。使得中樞權力分散,處於一個相對平衡之中,即便將來兒子清穆宗親政,也不會遇到清世祖和清聖祖那般強大的阻力。

    即便是如此,清文宗依然是不放心的。萬一輔臣們搞在一起怎麼辦?必須給她們加一道緊箍咒,那就是皇太后。於是,清文宗給了繼後鈕祜祿氏(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一枚御賞印,給了兒子清穆宗生母葉赫那拉氏(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一枚同道堂印(一說是給清穆宗、由慈禧儲存,不管怎麼說,反正是在慈禧手中)。並且規定,輔政大臣們的決議必須加蓋這兩枚印才能生效,否則就是廢紙一張。實際上,清文宗就是利用兩宮太后的最終否決權牽制輔臣,同時,兩宮太后又因為沒有行政權,無法做大成為武則天、呂后。而且,兩宮太后各執一印,彼此之間實際上又是一種相互牽制。

    如果按照清文宗的這種權力配置進行,雖然會造成相互掣肘,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還會引發各派勢力的權利鬥爭。但是,倒的確不失為一個維護皇權的好辦法。可見清文宗還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只可惜,這一切僅僅是清文宗美好的願望而已。清文宗一死,首先他自己搞出來的輔政八大臣就先破壞了遊戲規則,直接不把兩個寡婦當回事,企圖讓她們成為橡皮圖章。可是,這可不是兩個普通的寡婦,尤其是慈禧,那可是武則天、呂后一般的人物,豈肯老老實實當橡皮圖章?於是,二人與奕訢一拍即合,順帶還拉上了受到八大臣排擠的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鐵騎。不久,“祺祥政變”發生,八大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罷官的罷官……清文宗苦心設計的權力平衡被徹底打破。

    自此,兩宮太后垂簾,掌握最高權力。奕訢以議政王的頭銜控制軍機處,新的權力平衡形成。兩宮太后雖然掌握最高權力,但行政權卻在奕訢手中,兩宮太后無法成為武則天、呂后。同樣,奕訢僅僅是議政王而不是攝政王,充其量就是扮演了政府總理的角色,也同樣無法做大,成為第二個多爾袞。

    慈禧終究是個不甘寂寞之人,剛過“祺祥政變”的蜜月期不久,慈禧借御史彈劾奕訢,首先發難。小試鋒芒之後,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但是,因為地位尚為完全穩固,慈禧也沒有采取進一步行動,依舊維持著這種微妙平衡。在慈禧的強勢壓力之下,慈安和奕訢最終走到了一起,達成了默契。雖然此後奕訢的勢力在慈禧的打壓下逐漸萎縮,因為與慈安的默契存在,慈禧始終不敢過於放肆。著名的“安德海事件”,實際上背後就有慈安和奕訢的影子。光緒七年,慈安去世,奕訢獨木難支。光緒十年,慈禧以光緒帝生父醇賢親王奕譞替換了奕訢,並且免去了軍機處奕訢幾乎所有的黨羽。自此,奕訢徹底被踢出了權力核心,史稱“甲申易樞”。由於奕譞地位尷尬,性格又相對懦弱,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光緒十年之後,慈禧再無任何牽制,最終成為了清王朝實際的主人,清文宗當初的苦心設計也徹底宣告破產。

  • 3 # 看遍山川

    奕訢,咸豐的這位同父異母兄弟打小就聰明能幹,才思敏捷,就其兩者的性格和才氣而言,奕訢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咸豐奕詝強得多。道光皇帝把哥倆都看在眼裡,但心裡似乎更鐘情於老六奕訢,大清“立賢不立長”有很多的先例,就算是作為當時嫡出的大阿哥奕詝也是絲毫沒有把握能繼承大統的。

    就在這繼承人問題上,奕詝天生和奕訢是一對矛盾而且在皇權面前沒有任何調和餘地。咸豐爭儲的記憶刻骨銘心,連自己親生母親護犢心切為了能確保兒子將來登基,想暗害奕訢,沒想到弄巧成拙把性命都搭進去了。

    咸豐也清楚得很,他的這位六弟本來就不是池中之物,要不然父皇最後的諭旨把江山給了自己又沒有忘記封奕訢為“恭親王”,時時刻刻既提醒自己防範老六,又敲打老六謹記“恭”字,保持對皇權的虔誠。

    老皇帝遺留的政治遺產,咸豐是要選擇性地繼承,在國家行政格局中能不用他這位六弟就不用。滿清的皇帝對待宗室就是太平時將他們擱在一邊防止他們分權,有難時還得仰仗宗室,畢竟大家都是愛新覺羅氏。當太平天國的北伐軍進逼京畿,咸豐突破祖制,任命宗室奕訢為軍機大臣,支撐危局抵禦北上來爭山頭的太平軍。英法聯軍來折騰時,咸豐腳底抹油又留下奕訢處理善後和洋人打交道,並且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還得奕訢來扛這負擔子。

    誰讓你老六頭上頂著一個“恭”字又能幹呢,能者多勞,天生啃骨頭的命。當所有的麻煩事告一段落後,咸豐自然又想起老六頭上的“恭”字,找了個替母后辦喪事不利的藉口,將奕訢趕出軍機,奪去一切職務,整天忙碌的奕訢又成了閒散親王。

    把奕訢驅逐出政治中樞,也是咸豐臨終時的政治遺產之一,不然的話他真不放心,他認為自己在世至少還能制約恭親王,他駕崩後如果沒有一個恰當的安排,老六有可能誰都按不住。既要聽某些大臣所言防範那拉氏,但更得警惕“鬼子六”,當初自己撒丫子逃跑時就有人上摺子說要預防“土木之變”,具體要防的是誰,天下人都心知肚明。

    咸豐在身後的權力遊戲安排中,有皇帝鈕鈷祿氏,有皇貴妃那拉氏,有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希望三方相互提攜制約,誰都不能一權獨大。這是一個把恭親王排除在外,看似極其穩定的“三角”權力架構,但也是咸豐一廂情願的願景,事後證明正是將奕訢排斥在權力圈之外,他反而成為被圈內人勾結破壞平衡的重要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使用CRM管理軟體哪些問題容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