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被動專家
-
2 # 無慾金剛
李世民也是人,也有妒忌心,也想武功赫赫,李靖的傑出軍事能力的到發揮之後,所有的人都在妒忌,他也不能免,結果是狂妄自大,自取其辱,不過比劉邦好看點,沒有被人家反圍而已
-
3 # 清峰徐來89
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李世民亦是一代明君,馬上而得天下,文韜武略自然無人能及。高句麗雖然一彈丸小國,奈何地理遙遠,距離中原國土太遠,士兵長途跋涉,遠方交戰是為兵家大忌。
更重要一點乃是天下剛剛平定,大唐開國之初,民生凋敝,人心不穩,此時更是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期,百姓們希望安定,不喜戰亂。北面又有突厥強敵,李世民亦是憂心忡忡,但畢竟李世民是千古明君,是有兩把刷子,終於李世民穩定了突厥的局勢。
此時心頭大患已定,而恰在此時高句麗日漸強大,李世民更是下定決心除掉高句麗這個心頭之患,藉著平定突厥的勝勢,李世民就想御駕親征,一鼓作氣,滅掉高句麗,誰料第一次李世民大敗而歸。李世民豈能善罷甘休,第二次又御駕親征,這一次李世民便一命嗚呼了。
而最終,李世民死後,唐高宗即位,唐高宗抓住有利時機,一舉殲滅了高句麗,終於算是解了李世民的心頭之恨。
-
4 # 紅黑聖西羅
李世民的表叔楊廣,三徵高句麗,雖然把高句麗打的投降了,但都不算成功,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毛主席評價李世民是“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的武功之盛,李世民想借此一戰給自己的輝煌人生再加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做到史無前例的“千古一帝”!
高句麗並不是一個小國,而是一個區域的大國,佔據著北方大部領土,實力非常雄厚,還攻打了唐朝的附屬國,對中原王朝是個極大的隱患。
李世民出征未帶李靖,帶了李勣等名將,雖然殺敵頗多,但最終還是退兵回朝,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跟楊廣差不多。其實按戰果來說,不能說是完全失敗了,以寡敵眾,殲滅了大量敵軍,攻下數城,只是戰略意圖沒達到。
此戰李世民可能是有點輕敵了,沒有聽手下之勸,回來後聽取了李道宗的意見,跟高句麗打起了消耗戰,最終由兒子李治派兵滅了高句麗。
-
5 # 關東俠客
因為唐初的高句麗和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突厥等遊牧民族不同,高句麗是一個以農業為主,人口眾多,中央集權的國家。高句麗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有和中原王朝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中國東北的地方政權,經歷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等七百多年的擴充套件己成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歷代高句麗統治者都野心勃勃窺視中原王朝的疆土,從中國歷史上看,東北地區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遼,金和後金政權都對中原王朝構成強大的挑戰。所以,隋煬帝和李世民三徵高句麗的決策英明無比,把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勿為子孫留遺患。”唐初高句麗接納了許多隋朝兵將,李世民認為各個方面還沒有成熟才沒有動兵。當時北韓半島上有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個國家。新羅是唐藩屬國居中間地帶,南邊百濟北高句麗。高句麗想統一北韓半島聯合百濟夾攻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救救。大唐出面調停遭到高句麗拒絕。高句麗還遣使漠北薛廷陀試圖夾擊大唐。李世民認為高句麗打新羅意在控制北韓半島和遼東地區將對大唐構成嚴重挑戰,因此不顧褚遂良等人的反對決定御駕親征。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御駕親征到幽州,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人,長安、洛陽兵三千人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六萬大軍及部分胡人兵將向遼東進軍。唐初軍隊是百戰之師一路勢如破竹攻下玄菟,橫山,蓋牟、遼東,白巖,早沙、銀山,後黃`磨米等十城從遼州、蓋州、巖州三地遷徒七萬多人到中原。在新安\建安、駐蹕三次大戰中斬首四萬人,俘獲牛馬五萬餘頭戰略資源無數。使高句麗數百里地區荒蕪人煙,嚴重削弱了高句麗的統治根基。李世民第一次親征打到安市城,因為天氣轉冷,糧草用盡退兵。以後採取疲勞戰術消耗高句麗的國力,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然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但也為後來唐高宗李治平定高句麗打下良好的基礎。
-
6 # 真誠地看著你
當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大敗而歸,成為帝國分崩離析的一個重要引子。雖說失敗的原因很多,但那時的高句麗確實把中原王朝打出了心理陰影。唐朝再徵高句麗,第一要務是穩定軍心、提振士氣,還有什麼方法比御駕親征更有效的?
-
7 # 西府趙王爺
對於高句麗這個國家,大家應該不陌生。在中國歷史上,高句麗這個國家從扶余人朱蒙建國,到吞併漢四郡佔據遼東,再到滅國,和中原王朝政權都有著很深的糾葛!
特別是在隋唐這段中國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歷史中,高句麗扮演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對手角色。兩朝五代帝王,橫跨70餘年,除了唐高祖李淵沒空,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對高句麗有所征討,戰爭的規模也都很大,影響也不小。特別是隋朝,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結果嚴重損害國力,最終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有此前車之鑑,為何唐太宗還要效仿楊廣,親征高句麗呢?
這就得提到高句麗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了,當時的高句麗歷經數百年發展,已經成為遼東一霸,不僅佔據了遼東大部,還掌控北韓半島。而當時的高句麗和後來的女真人不一樣,地據東北坐擁廣大平原的的高句麗不是一個漁獵政權,而是一個一個和中原一樣的農耕政權,一個律令制國家。不僅糧食物產豐富,還擁有百官朝廷。
這樣的高句麗對於中原而言,就如同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有可能落下,甚至於揮師南下,逐鹿中原,就像後來的金以及滿清一樣。這樣事情有史可鑑,早在西晉時期,高句麗就趁中原混亂的機會,大舉南侵,佔據遼東大片領土。
而且,當時高句麗插手北韓半島新羅與百濟的爭鬥,幫助百濟擊敗了新羅,唐朝因為和新羅交好,便出面調停,結果被高句麗所拒絕。
所以,所以唐太宗才決定繼續高句麗用兵,以掃除這一威脅。
至於他為何要親征高句麗,原因有很多。
第一,為面子,首先他排玄奘代表自己出面調停戰爭,結果被高句麗拒絕,這打的數唐太宗的臉,他忍不了。對於唐太宗這樣一位在馬背上打天下的帝王來說,親征是最好的找場子的方式。而且他還能借此證明,他比隋煬帝厲害,當初隋煬帝盡起天下之兵,三徵高句麗都失敗了。國內便因無法承受大軍出征所帶來的巨大消耗而動盪不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煬帝只得班師回國,沒多久便身死國滅。他若是成功,自然比隋煬帝厲害,臉上有光。
第二,為局勢,當時唐太宗日子其實挺不好過的,國內那些士族權貴,一直在和唐太宗鬧矛盾,就連李靖這樣的大將也牽連其中。唐太宗需要將矛盾轉移,所以,這才不顧朝臣反對,御駕親征。
第三,為了勝利。御駕親征無疑是鼓舞士氣的最好辦法,唐太宗想借此表明他要和高句麗死磕到底的決心。正所謂領導帶了頭,群眾有幹頭。
當然了,唐太宗此行雖然戰果頗豐,但並沒能征服高句麗。最終還是他兒子唐高宗抓住有利時機,由唐朝大將薛仁貴以及李績等人率軍攻破平壤城,俘虜高句麗王,滅亡了高句麗,這也算是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
8 # 神舟六
隋朝曾四次討伐高句麗,都未取得勝利。隋文帝楊堅在位時曾派兵征伐高句麗,隋煬帝三次攻打高句麗,三次戰敗,直接導致隋朝不堪重負而亡。
面對遼東這樣一個重大威脅,經常出擊唐朝邊境,反覆無常。唐朝一直沒有騰出手來攻擊它。直到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征伐高句麗。為何太宗要御駕親征呢?
一、高句麗曾經拖垮了大隋朝,不得不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戰略上的重視。說明高句麗是一個強大的敵人。
二、唐朝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力雄厚,已經能夠撐起一場大戰。再加上陸續打敗突厥、土谷渾、並滅亡東突厥,唐太宗被西、北方各國尊為天可汗。所以太宗趁著兵威御駕親征,準備一舉滅掉高句麗。
三、帶有巡狩遼東之意。歷代具有雄圖大略的帝王,都會開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業,唐太宗也不例外。
四、為了不重重蹈隋煬帝徵高句麗的覆轍,所以太宗刻意下沾減輕沿途山東等地百姓負擔,並帶頭減省節約,只吃最簡單的飯食。大軍上下效仿,減輕了國家負擔。
五、極大地鼓舞了唐軍士氣。雖然最後沒有滅掉高句麗,但是太宗帶領唐軍也打了不少勝仗,克十城,遷徙七萬多人口到唐境內,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最後終於被高宗李治派兵所滅。
-
9 # 羽書遲
唐太宗李世民徵高句麗失敗是他人生的遺憾,為什麼他要親征,而不是派大將征討?
我認為唐太宗有多方考慮:
一、他想立蓋世功勳。唐太宗一朝文治武功,被譽“貞觀之治",他先後滅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等勢力,只差一個高句麗不服唐朝,有心征服它,成就威服四海之功。
二、他想把隋朝徹底比下去。隋煬帝三徵高麗,慘敗而歸,唐太宗想做成隋煬帝做不成的功業。
三、他自認為勝券在握。他在出徵前經過幾年準備,包括收葬隋朝將士屍骨,派使團摸清高句麗底數。而且唐朝綜合國力和軍隊戰力遠在高句麗之上。讓唐太宗認為徵高勾麗手到擒來。
其實,唐太宗徵高句麗對其打擊還是很大的。他出徵,包括李勣等名將隨行。
回覆列表
比起突厥,高句麗對唐朝的危脅更大!高句麗建國太王朱蒙即克亦石乃答賴部庶子,他身材高大面目英俊,文才武略勇敢善戰!離開部落後,流浪到北韓半島一帶,沮原部酋長接納了他,他替部落作戰,吞併了不少小部落及其領地!酋長大喜把女兒許配給他,由於酋長兩個兒子一病故一戰死!因此酋長死後,克亦石即朱蒙繼位!他趁周隋更替動亂之際,發兵滅了扶餘國,把勢力一度擴長到故漢帶方樂浪郡一帶!在今吉林集安半山地區建立王城,自稱高句麗國,次序為朱蒙太王一王建楠一王建瑛一王建武!可惜到建武時,王權衰落,權臣泉蓋蘇文把持朝政,文武官員中大多是他的黨羽!相對突厥吐藩契丹等遊牧民族,高句麗更趨向於從漁獵轉為農耕文明,其上位者傾慕秦漢魏晉文化,軍政官制一如漢魏故事!又大力發展農業獎勵耕戰!因此它對唐朝的危脅更大!隋煬帝曾兩徵高句麗,徵發頻繁民生凋敝,引起農民起義!而當唐太宗討平突厥,穩定了局面後,他把目光轉向了東北方,一靖胡塵乃吾願,但願四海享太平!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剷除高句麗已成當務之急!因此他也兩徵高句麗,並病逝在第二次班師途中!遠比那些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奴酋後代強1000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