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長史

    在清代,分為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奉恩鎮國公)。

    八分是愛新覺羅家庭內對分配與待遇的規定!

    入八分鎮國公是五等爵,次於固山貝子、高於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在入八分輔國公以下,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為第七等爵。

    輔國公,也分為入八分輔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奉恩輔國公)。

    入分輔國公為六等爵,是入八分公中最低階的爵位,低於奉恩鎮國公,高於不入八分鎮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為八等爵,低於不入八分鎮國公,高於鎮國將軍。

    鎮國公和輔國公都是超品,比一品高,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品級,普通官員無法得到,甚至連丞相一般都不能得到。

  • 2 # 搞哥讀史

    清代的鎮國公和輔國公,都是清朝宗室內部的爵位稱號。雖然名稱裡有個“公”字,但和所謂的“公爵”,還是有差異的。

    一、

    清代的爵位,整體上分為兩個序列:一個對內,一個對外。

    對外,即賞賜給功臣的爵位,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每一級又分成三等。比如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等。這幾位名臣的爵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侯爵”。而公、侯、伯、子、男之下,還有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和恩騎尉。

    而鎮國公和輔國公,屬於對內的宗室序列。

    宗室爵位在清初崇德年間分為九等,在順治、乾隆朝都有改革,到嘉慶朝方為定製,分為十二等,並沿用到清末。十二等爵位從高到低分別為: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二、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鎮國公、輔國公和我們一般所說的公爵,並不是一個概念,所以不能算是公爵的一種。而且兩者的獲取難度,也天差地別。

    晚清的名臣,如從太平天國拯救了大清王朝的曾國藩,頂天了也就被賜為一等侯爵。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比曾國藩差一等,是二等侯。李鴻章一直到死都是伯爵,是死後才升為侯爵的。可見,功臣拿個侯爵已經不易,要拿公爵更是難於登天。

    而宗室內部,鎮國公和輔國公並不是很高的爵位,許多人很年輕就可以受封了。比如慈禧的侄女婿載澤,10歲就被封輔國公,27歲升為鎮國公。而光緒的弟弟載濤更是4歲就受封了鎮國公。

    三、

    鎮國公與輔國公又分別分為兩個等級,即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兩個等級之間的差別,在於是否入“八分”。

    “八分”是清代宗室貴族的一種規格及待遇的名稱。這源於後金時期,愛新覺羅家族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的制度,有“但得一物, 八家均分”的說法。這種說法沿用下來,所謂“八分”就成為了劃分地位高低的一種標準。在宗室爵位的十二個等級中,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這前六等為入八分,而後六等為不入八分。所以即使同為鎮國公或同為輔國公,入八分與不入八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等級,地位和待遇也是有所差別的。

  • 3 # 楚邾

    清代爵位應該是分三種:宗室爵位、異姓爵位和外藩爵位。

    宗室爵位不多說,有十二等(或者加上世子、長子為十四等),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分、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異姓爵位比較複雜,有公、侯、伯、子、男及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等共計二十五等。文臣封公、侯、伯爵者有:康熙朝的張廷玉為三等勤宣伯,道光朝的孫士毅為一等伯,咸豐時,許諾有大臣能收復金陵封王,後曾國藩克金陵,大臣以文官封王太貴,將王爵改為四,封侯、伯、子、男各一,其中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其弟封一等毅威伯;左宗棠為二等恪靖侯;楊遇春封一等昭陽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薨後晉封一等侯;袁世凱封一等侯,未受。另外還有孔子嫡裔封衍聖公。

    除了文臣封爵,還有武臣封王,如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忠勇王黃芳度等,數量有限,且康熙以後少有。

    外藩爵位有七等,與宗室爵位差不多,為汗、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外藩爵位尤以分封蒙古為多。

    一般情況下,三者各不干涉,但也有例外,如乾隆時福康安封一等嘉勇忠銳公,是異姓爵位最高等級,後追封嘉勇郡王,子德麟襲貝勒,即由異姓封宗室爵,僅此一例,故福康安也被說成是乾隆皇帝私生子。

    綜上,鎮國公、輔國公只是宗室爵位和外藩爵位的一種,與異姓爵位的“公”爵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異姓爵位“公”爵是最高一等,而在宗室爵位和外藩爵位中,鎮國公和輔國公都只能算是低等爵位。清代異姓公爵少有(衍聖公、福康安),但鎮國公和輔國公無論宗室還是外藩都有很多。

  • 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其實這就是清朝的特別之處,作為一統天下的少數民族,對於中華文化,他們採取的方式是吸收整合然後再變異。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本來是中華特有的制度,清朝入主中原接觸後,對於他們本民族簡陋的分封方式開始進行改革,一番變革之後清朝的爵位出現了三種分支。

    一種是隻針對宗室的宗室爵位,它有12等,每等又有幾個分級,題主所提問的鎮國公、輔國公就屬於此列,一般來說宗室爵位由宗人府進行商議授於。

    一種是專門針對蒙古的蒙古爵位,類比於宗室爵位,不在探討之列,不細說。

    一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此種制度在堯舜時代就開始實行,中間雖有變異但基本上差別不大,清朝建國之後也開始在外姓中推行這種制度。

    按照嚴格的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來說,清朝的鎮國公、輔國公不算,但所按照寬泛的來說清朝的宗室爵位是上述爵位制度的變異,所以說它們是也是可以的。

    另外按照清朝不同爵位俸銀不同來對比的話,鎮國公、輔國公是可以類比於公爵的,只不過略有差異。比如按照宗室爵位鎮國公的俸銀是700兩、輔國公的俸銀是500兩,正常公爵清朝分三等一等公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清朝的鎮國公和輔國公實際上不止這兩個,而是分為入八分鎮國公、入八分輔國公(又稱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或者直接稱鎮國公、輔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四個。所謂入八分,指的是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八項禮儀性待遇。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的宗室王公才能享有,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及以下的宗室是無權享有的。除此之外,清朝規定只有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的宗室王公在封爵時才有權分得旗份,也就是撥給多少不等的牛錄。換句話說,只有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的宗室王公才有資格成為所謂的大、小旗主,不入八分鎮國公及以下的宗室是沒有資格獲得旗份的,這是二者最大的區別。

    那麼,鎮國公和輔國公到底算不上公爵呢?又算,又不算!看從哪個層面來看了。清朝的爵位並不是一個系統,而是根據受封者的不同,分為了三個系統,即宗室爵位系統、功臣爵位系統和外藩爵位系統。

    宗室爵位系統是針對自家人的,也就是俗稱的黃帶子(宗室)。這些人都是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後裔,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弟弟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追諡多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追諡多羅篤義剛果巴雅喇的後裔(追諡多羅通達郡王雅爾哈齊絕嗣),即便是愛新覺羅家族的遠支,也就是紅帶子(覺羅)也沒有資格染指這一爵位系統。清朝的宗室爵位分為入八分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入八分鎮國公、入八分輔國公;不入八分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和一至三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及奉恩將軍;沒有封爵者稱“閒散宗室”,乾隆年間起賞穿戴四品武職頂帶袍服。在這一爵位系統中,入八分鎮國公和入八分輔國公被稱為入八分公,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輔國公被稱為不入八分公,從這個層面而言,鎮國公和輔國公算是公,但是是俗稱的“公爵”卻不是一回事。這就涉及到清朝的另一個爵位系統,也就是功臣爵位系統。

    清朝的功臣爵位系統主要授予紅帶子(即覺羅——清景祖覺昌安及其兄弟六人、俗稱“六祖”除宗室黃帶子以外的其他後裔)和在旗的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功臣,以及不在旗的漢功臣。分為一至三等公、侯、伯、精奇尼哈番(子)、阿思哈尼哈番(男)、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和拜他喇布勒哈番(騎都尉)、拖沙喇哈番(雲騎尉)及恩騎尉,這其中公屬於第一等級,也就是俗稱的“公爵”。因此,在清朝,俗稱的“公爵”和鎮國公、輔國公雖然都是“公”,卻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爵位系統,相互之間不能劃等號,也不能互換、互通,其待遇也是有著天壤之別的。舉個例子,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的入八分宗室王公擁有旗份,即便是功臣爵位系統中的最高級別、也就是一等公,如果出身某位入八分輔國公所領的牛錄,也只能乖乖稱這位入八分輔國公為“主子”,而自己只能自稱“奴才”!其地位高低立顯。退一萬步講,即便是閒散宗室,他們雖然沒有旗份、甚至連爵位也沒有,但是在旗內的身份依然是“主子”,只不過這個“主子”的含金量比入八分者要低一些而已,俗稱的“公爵”明面上對這些人也還是得客客氣氣的。沒辦法,誰讓人家姓愛新覺羅呢?!

    除此之外,清朝還有外藩爵位系統,這類爵位主要是統戰需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之外的蒙古人)、回部(今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西藏(如拉藏汗)等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其爵位大體與宗室爵位類似,只是加入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汗、塔布囊等爵位。這一爵位系統中也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等等,雖然名頭相同,但實際地位和待遇要遠低於宗室爵位系統中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等。當然,也要看具體情況,如果與皇帝親近,有時候這些外藩王爺們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以著名的扎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為例,僧王憑藉平定發亂的軍功由外藩郡王晉爵親王,在“祺祥政變”中又果斷地站到了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和恭忠親王奕訢陣營,此後聖眷優渥,其實際地位甚至高過了不少只有虛位的宗室親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家教兩歲多的寶寶學到幼兒園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