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可以這麼問:“大家都知道吸毒的害處,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嗑藥?他們都是腦子被驢踢了嗎?”而且東漢的皇帝和癮君子有本質的不同,許多癮君子是出於好奇才去試毒,而他們是沒有辦法。

    東漢的皇帝不是自己想用這幫子閹人,而是他們被逼無奈,因為東漢王朝有一個胎毒,那就是外戚。

    東漢的外戚可能是中國曆朝歷代,最厲害、最囂張的外戚集團,他們被法律規定了是當時整個中樞的實際主宰(大將軍)。有些有能力的外戚比如竇憲,還可以遠征匈奴;那些沒啥執政能力就會坑人的,比如著名的跋扈將軍梁冀,連皇帝都敢殺。

    這樣的政治生態下,皇帝能信任誰呢?扶植新的外戚嗎?那等於前門去虎後門進狼;信任文臣嗎?別鬧了,文臣不是被外戚控制就是怯懦不敢言;靠皇族嗎?他們搞完事情你自己還幹不幹皇帝了?只能選擇絕對忠誠、絕對可靠,而且豁出去不心疼的人,那就是宦官。

    所以宦官集團就被皇帝們請上了歷史舞臺,他們誰都不服,誰都敢弄,但是他們有一個好,就是忠於皇帝,皇帝讓他們收拾誰就收拾誰。

    其實每個宦官禍國的朝代(東漢、唐、明)都是如此,皇帝之所以要用太監,實在是因為有一股他們無法對付的政治力量,所以只能借重閹人而已。

  • 2 # 楊朱學派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宦官集團的形成。

    皇帝還是皇子時,要爭奪儲君之位。除了仰仗自己的幕僚外,最依賴的力量,就是外戚。皇子奪嫡成功,做天子後,外戚的地位也一步登天。

    外戚勢力過大時,如何遏制?

    只有重用太監,打壓外戚勢力。

    於事,為皇帝和嬪妃服務的太監。最終成為強大的宦官集團。

    然後在回答提問,為什麼宦官集團危害那麼大,東漢皇帝還要重用他們?

    中國歷史上太監最得勢的時期有三:東漢、唐朝、明朝。

    可見,東漢之前,沒有出現過強大的宦官集團。沒有前車之鑑,東漢天子才沒有遏制太監。

    東漢太監雖然強大,只是誅殺了大臣。沒有威脅到國君。所以唐朝皇帝認為,東漢十常侍殺戮大臣,只是個案。

    結果唐朝太監比東漢更囂張。不但殺大臣,還殺皇帝,廢立皇帝。皇帝要給太監磕頭認錯。才能保住小命。

    明朝太監雖然權力大,但完全是皇帝的走狗。皇帝牢牢掌握著大權。明朝不是被太監搞垮的,而是離開太監,明朝天子就失去左膀右臂。

  • 3 # 四十五度說

    宦官權力和帝王的控制力有著密切關係。當皇帝威信低對宦官的控制力弱的時候,就會出現宦官干政,比如在東漢年間就出現過很多這種事情。除此之外,外戚勢力也很強大,兩者輪流把持朝政,國家被弄得烏煙瘴氣。

    制度因素

    漢承秦制,自從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王權至上已經成為了朝廷之中共識。再也沒有哪一項權利可以與皇權相互制衡,皇帝掌握著政治,軍事,經濟絕對權力,因此這個萬人之上的寶座誰都想摻一腳。

    外戚

    東漢年間權力更替頻繁,皇帝繼位年齡小,心理和思想都不成熟,需要依靠外界力量來打理朝政。宦官和外戚藉此機會,為自己謀取利益,特別是在幼年時期繼位的皇帝,還分不清是非對錯,哪裡能夠主持一國大事,這個時候皇帝的母親就會站到前臺,“主幼母少”的局面也鎮不住場子。需要搬出來外戚,這些人打著幫助新皇打理朝政的旗號,內外勾結,把持朝政。先後出現了竇、鄧、閻、梁、何等太后及家族外戚勢力專權亂政。

    宦官

    除了自己的親人之外,皇帝接觸最多的還是宦官。這些人從小就陪在皇帝身邊,在深宮之中沒有比這些人陪自己更久的了。隨著小皇帝的慢慢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想受到外界的束縛,特別是外戚。店大欺客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皇帝想要奪回自己的權利,就要依靠宦官。隨著對權利的厭倦和懈怠,皇帝開始慢慢撒手朝政,陪著他同甘共苦的宦官理所應當的接受了皇帝轉移的權利,就出現了宦官獨攬大權的局面。

  • 4 # 潯陽鹹魚

    在東漢皇帝中寵信宦官,導致宦官干政的只有三位:順帝劉保,桓帝劉志,靈帝劉宏。他們各自重用宦官的時勢並不完全相同,不能簡單的以“宦官干政有害國家”來解讀。

    漢順帝劉保

    漢順帝劉保在年幼時,母親李氏被閻皇后害死,自己的太子之位也被父親劉祜收回,軟禁在宮中,孤苦伶仃。

    【電視劇《三國演義》漢順帝形象】

    父親死後,皇位也給其他人佔去了,閻氏家族牢牢掌控朝政。在這樣的局面下,宦官孫程站了出來,拉著十八名宦官一起在宮內發動政變,擁護劉保稱帝,剿滅了閻氏家族。

    劉保當上皇帝后,怎麼可能不感謝孫程這些人呢?

    同時,還有在早年跟隨劉保的曹騰,他也在劉保當皇帝后,飛黃騰達,其曹氏家族在地方上地位也得到提升,其家族兄弟、子侄也紛紛當上大官,到曹操、曹洪、曹仁時,已經是三世。

    漢桓帝劉志

    漢桓帝劉志登基時,正是大將軍梁冀專橫跋扈的時期,劉志的皇后是梁冀的妹妹,劉志則完全就是一個傀儡,不敢有絲毫反抗的意圖,雙方的“合作關係”就這樣持續了十多年。

    【電視劇《三國演義》漢桓帝形象】

    到了延熹二年(159年),劉志終於忍無可忍了,把親近的宦官唐衡叫來,讓他尋找一些宮內與梁冀有仇的人,一起結為同盟。這批人就是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名宦官。

    這五名宦官在隨後的政變中又有出力,在剷除梁冀家族後,劉志自然加封這五位功臣。史書稱為“五侯”。

    此後,五侯的家族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為非作歹,引發士人不滿。史書上計程車宦之爭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也引發了東漢歷史上的“第一次黨錮”。

    漢靈帝劉宏

    漢靈帝劉宏是被朝臣們從冀州河間國迎入雒陽當皇帝的,他進入皇宮後,就是一個傀儡,因為當時掌握朝廷大權的是大將軍竇武的家族。

    【電視劇《三國演義》漢靈帝形象】

    竇武和太傅陳蕃合謀剿滅宦官,以報復“第一次黨錮”時,黨人被打壓的仇怨。

    結果,竇武、陳蕃的計劃洩露,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們連夜發動政變,剿滅了竇武、陳蕃。

    從此,朝廷剩下的官員都是親近宦官的人,沒有了竇武的約束,劉宏也自由了,第二年,就把母親董氏也接入皇宮裡來享福,也封為太后。

    因為沒有曹節這幫人搞政變,劉宏哪有這樣自由的生活環境?

    因此,劉宏秉政後,就親近這些宦官,允許他們提拔自己的親信、子弟為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宦官子弟擠掉了其他士人子弟做官的機會,必然引來士人的不滿。這也為“士宦之爭”埋下了導火索。

    綜上

    以上三位東漢皇帝,都是依靠宦官對抗掌權的外戚家族,獲得自主的地位,繼而順利掌控皇權。

    東漢的宦官們不過是依附於皇帝的寵臣,他們會出現干政的行為(比如提拔自己親人,親信為官),可以說是出於私利,也可以說是皇帝權力及意志的延伸。

    比如,漢靈帝想賣三公賺錢,總不可能親自開尊口,伸尊手去討要好處,當然是透過宦官、親近的人去聯絡那些想當三公的九卿大臣的。

    不管怎麼說,這三個親近宦官的東漢皇帝相互比較起來,漢靈帝算是最混蛋的一個。

  • 5 # 生猛歷史

    三國是絕大多數華人最為熟悉的一段歷史。三國紛爭源於後漢之亂,後漢之亂的根源是漢靈帝寵信十常侍,因此政局不穩,引來黃巾軍起義,黃巾運動又引來曹操壯大、劉備和孫堅起兵。靈帝死後,少帝繼位,國舅何進誅殺宦官,引來西涼董卓進京,權傾朝野,遭到十八路諸侯討伐,三國大幕由此揭開。可以說,三國分裂的根源,就在這宦官十常侍。

    所謂的宦官,又稱黃門,通俗又稱為太監,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太監一職原本是明朝才設立的官職,由宦官充任,才逐漸成為了宦官的同義詞。宦官不同於太監,同樣,宦官也不一定全都是閹人。《後漢書》曾經為宦官設立一篇《宦者列傳》,一開頭就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也就是說從東漢創立、光武中興開始,宮中的宦官才開始全部由閹人充任。

    曹操像,曹操家族是宦官勢力的代表

    所謂的“宦”,本意與閹割並無關係,“宦官”本意也並非是閹人所做的官。“宦”字的本意,既可以解釋為學習,也可以理解為做事,因為在古代有很多專門的技能,就是在且辦事且學習中學來的。古代貴族往往養有門客舍人,這些人為其辦事,稱為“宦”,故而“宦”又有了“養”的意思。貴族養門客以辦事,門客奉養貴族以為職務。

    從周朝開始,有貴族開始使用受過宮刑“守內”,以防止其妻妾和宦者私通。此風一開,便有人自行閹割,以此得以侍奉貴族,以為進身之階。故而隋文帝時期已經廢除宮刑,宦者還是綿延不絕。東漢時期的宦者,大多數都是自行閹割進宮的。

    十常侍,三國是由漢靈帝崇信十常侍而拉開大幕的

    東漢的宦官之禍,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皇帝對於宦官的寵信。皇帝重新宦官的理由有很多,有的皇帝天性多疑,認為朝臣都要結黨營私,只有宦官是居於深宮之中,不會與外臣相勾結。有的皇帝則認為宦官沒有家室,營私的觀念也會淡泊一些。

    東漢光武帝劉秀像

    而對於東漢中後期的大多數皇帝而言,宦官對他們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主要是因為東漢後期多幼子即位,皇子自身就由宦官撫養長大,其情誼自然就非常。譬如曹操的祖父曹騰,就曾經先後侍奉過四位皇帝,感情極為深厚。況且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所接觸的絕大部分都是宦官。宦官本無骨氣身份,只能傾身侍奉,其情誼就非比尋常了。

    東漢宦官之禍之所以嚴重,也和東漢畸形的皇權結構有關。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英明神武,朝野大事皆出於他的決策,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皇權高度集中。雖然皇權擴張,但也要有相應的人才才可以。由於東漢多幼主即位,皇權自然旁落,就會為與皇帝情誼非常的宦官竊奪,遺禍極深。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

    呂思勉:《三國史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1000萬,現在在愁怎麼保值,存銀行吃利息還是買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