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藏691
-
2 # 戰慄的貴公子
皇帝雖貴尊人間天子,有時也為了和下屬搞好關係,常常以請吃飯的方式籠絡與獎賞下屬。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說請客吃飯未免大不敬,所以稱為“賜食”或者“賞吃”。對於臣下而言,受皇帝邀請吃飯應是一件榮耀的事情,但是受皇帝邀請吃飯的確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皇帝請臣下吃飯乃是國家禮儀,當然規矩不可不定,按明制,可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一般只有節日,像立春、元宵、四月初八、端午、重陽,臘八日,或者在郊祀或宗廟及宮殿建成之際才有機會行“大宴儀”。即便單獨請臣下吃飯也規矩多多,常常繁文縟節一大堆。
明初朱元璋、朱棣都在奉天殿行“大宴儀”,賜百官宴,宣德以後則改在午門舉行。有時候皇帝一時興起,忽然想要“行禮”,吃飯時便多了一道程式。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群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序”。
那時候行大宴儀的準備工作由尚寶司負責,先在殿上擺好御座,鋪上黃麾,金吾衛設護衛官二十四人伺立。教坊司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舞雜隊候在殿外。經過奏樂、鞭炮響、百官行禮、開爵注酒、幾輪歌舞、幾輪敬酒等九輪程式,禮畢收爵謝恩,到這個時候才復坐上菜。到真正上菜吃飯的時候,所有的人早已被折騰地飢腸轆轆。明朝吃飯的規模規矩還不及宋、清,由此可見參加皇帝宴請之麻煩。
即便皇帝單獨請臣下個人吃飯,禮節也簡單不到哪裡去。《史記》記載說,西漢初年有一個大臣名叫石奮,他的姐姐是劉邦的小老婆。石奮退休後,“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皇帝請石奮吃飯,石奮要跪趴在地上吃。“賜食”是恩寵。受賜者必須恭敬,跪趴著,肯定吃得不舒服。
皇帝和家人吃飯,禮儀也不會簡單。三國才子曹植在《謝明帝賜食表》中說:“近得賜御食,拜表謝恩。尋奉手詔,愍臣瘦弱。奉詔之日,涕泣橫流。雖文武二帝所以愍憐於臣,不復過於明詔。”儘管魏明帝曹叡是曹植的侄子,但侄子是皇帝,就算是叔長侄少,君臣關係也必須分清。因此,得到“賜食”後,曹植要上表謝恩。
當然,皇帝賜食下屬,也有真情流露的時候。唐太宗的宰相杜如晦死後,唐太宗悲痛不已,“後太宗嘗新瓜美,愴然悼之,輟其半,使置之靈座。”這半瓜之賜,出於一個皇帝的真情,非常難得。唐玄宗召見李白並看了他的文章後,“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唐玄宗因為愛才請李白的客,也是出於真情。
“太祖時,百官朝退,必賜食於廷。蓋用法雖嚴,而馭臣有禮。且其事每日賜對無間寒暑,即恤勞亦宜然。至末年賜亦漸疏,唯每月朔望日。各衙門大小堂上官俱有支援酒饌,歷文昭章三朝皆然。
直至正統七年,光祿卿奈亨始奏罷之。惟元旦、冬至兩大節筵宴,禮部奏請舉行。其他如立春則吃春餅,正月元夕吃元宵圓子,四月八吃不落莢,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陽吃糕,臘月八日吃臘面,俱光祿先期上聞。
至若萬壽聖節、郊祀慶成,則有大燕。太后聖誕、皇后令誕、太子千秋,俱賜壽麵,又不再此例。”
相比起來,明朝皇帝相對其他朝代皇帝請吃飯要簡單些,這可能與朱元璋早年家境貧寒、吃不飽肚子的經歷有直接關係。時適逢皇后生日,各路人馬都來賀壽。待全部坐齊之後,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蘿蔔;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兩大碗青菜;最後一道是蔥花豆腐湯。從此,“四菜一湯”的規矩便從宮廷傳到民間,這也成為當今社會反腐倡廉的標誌。
所以,明朝皇帝請臣下吃飯看似比較簡單。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皇帝長期不辦公,就不經常請下屬們的客了,下屬們只能等著太后、太子過生日時混幾口吃喝。此外,就是逢年過節弄點元宵、春餅、粽子等。因此,做下屬的若是一味指望著皇帝請客來一飽口福,是很不靠譜的。
清朝的名臣林則徐也曾受道光帝賜食,他的日記記載:“幫貴差曹正全回楚,奉到恩賞御書‘福’字、‘壽’字兩幅,鹿肉一總封,恭設香案敬領。”當時,林則徐是湖廣總督,以節儉名世的道光帝能請他吃鹿肉,很不容易了。
即便皇帝比較節儉,但是皇帝一旦賞賜了飯食,就要行大禮跪謝大恩,宴會有了一定規模,就要有奏樂歌舞伺候,臣下甚至寫詩稱頌,或上表答謝還是很有必要的。皇帝單獨賞賜的飯食,不管好壞不能不吃,無論舒適與否都要吃,吃的時候不能亂吃,要規規矩矩地去吃,滿懷感恩之心恭敬地去吃。
-
3 # 歷史的小蟲
賜食,一般指皇帝宴請臣下或賜於食物。
在尊卑有序的古代,皇帝至高無上,九五至尊。其吃什麼或者說吃飯的樣子是啥樣都是深不可測的!大臣如果能夠被皇帝賜食,簡直就是無上的榮耀,意味著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妃子如果有幸得到皇帝賜食,肯定會興奮發瘋,說明自己在皇帝心中的份量!
官場歷來是講究禮儀和秩序的,和皇帝在一起更是如此。對皇帝的賜食首先要恭敬無比,《論語·鄉黨》:“君賜食,必正席先嚐。” 臣下個人對皇帝單獨賜食要表現的恭敬感恩!劉邦賜食石奮時,石奮“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皇帝宴請群臣,禮節更是繁瑣!往往要奏樂、行禮、歌舞、敬酒等複雜程式,最後才上菜開吃。大臣或前或後寫詩稱頌,上表答謝是必不可少的。
大多時候,皇帝賜食臣下,是有目的的。唐玄宗賜食李白“親為調羹”,因為愛才。朱元璋用蘿蔔青菜賜食群臣是為提倡節儉,告誡官員廉政為官。
皇帝賜食,大臣們雖然要經過及其繁瑣的禮節,甚至吃不飽!但仍然樂而嚮往之!也許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食)”吧!
-
4 # 摯守靜篤
能得到皇帝的賜食,是無上的榮耀,可要吃下去,有時也需要勇氣。
在古代,皇帝是萬民之首,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臣民們能得到皇帝的賞賜,那自然是萬分高興,感恩戴德的。皇帝們自然也會時常賞賜一些東西來體現皇恩的浩蕩,其中賞賜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所以能得到皇帝賞賜食品,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比如,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詩仙李白,唐玄宗欣賞他的才華,就曾親手為他“調羹”。下面是唐朝時李陽冰的記敘:
天寶中,皇祖下詔,徵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你看,天寶年間,唐玄宗聽說李白來了,請李白在七寶床上吃飯,還親手攪拌涼了給李白吃,這是何等的榮耀。
皇帝賜食是無上的榮耀,但也有讓大臣們傷腦筋的時候。
這種尷尬,要數清朝的大臣們感覺最深。建立清王朝的滿族(之前叫女真族),是一個遊牧民族,肉食,是他們的主食。早先,女真族在關外征戰,然後入主中原,打了很多仗。打仗的時候是很難弄到肉的,即使士兵們有了肉,早於條件艱苦,軍隊裡都只能用白水煮了肉來吃。
後來,清王朝建立後,為了讓大臣們不忘祖先們打天下的艱辛,每年祭祀的時候皇帝就會賞賜給大臣們一塊清水煮豬肉。說實話,寫到清水煮豬肉,我都覺得有點噁心,沒鹽沒味,這怎麼別吃啊。
每到這個時候,大臣們就抓狂了。沒得到皇帝賞賜的清水豬肉,說明不受皇帝重視,心裡面肯定不好受。得到了皇帝賞賜的清水豬肉,則是快樂並痛著,看著沒鹽沒味沒調料的白花花的豬肉,“愛真的需要勇氣”啊。
有和宮裡的太監好的,會買通他們偷偷地抹點鹽;也有用一張紙浸了鹽帶去包肉的,可這些招式用一次兩次還行,要是被皇帝發現了,那可是後果相當嚴重。
回覆列表
古代帝王叫做“天子”,那麼自然就要享受天下最好的東西,吃也不例外。在吃的方面,從影視劇中可見,皇帝到了吃飯的時候,人家不叫吃飯,叫用膳,每頓膳幾乎都有上百道菜,道道山珍海味,並且煞是好看。皇帝為了和下屬搞好關係,也常常請客。只不過,皇帝請客稱為“賜食”。所謂“賜食”,就是皇帝籠絡或獎賞下屬,而賞賜的一頓飯或吃的東西。不過,吃皇帝請的飯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史記》記載說,西漢初年有一個大臣名叫石奮,他的姐姐是劉邦的小老婆。石奮退休後,“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皇帝請石奮吃飯,石奮要跪趴在地上吃。“賜食”是恩寵。受賜者必須恭敬,跪趴著,肯定吃得不舒服。三國才子曹植在《謝明帝賜食表》中說:近得賜御食,拜表謝恩。尋奉手詔,愍臣瘦弱。奉詔之日,涕泣橫流。雖文武二帝所以愍憐於臣,不復過於明詔。儘管魏明帝曹叡是曹植的侄子,但侄子是皇帝,就算是叔長侄少,君臣關係也必須分清。因此,得到“賜食”後,曹植要上表謝恩。
當然,皇帝賜食下屬,也有真情流露的時候。唐太宗的宰相杜如晦死後,唐太宗悲痛不已,“後太宗嘗新瓜美,愴然悼之,輟其半,使置之靈座。”這半瓜之賜,出於一個皇帝的真情,非常難得。 唐玄宗召見李白並看了他的文章後,“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唐玄宗因為愛才請李白的客,也是出於真情。北宋宋真宗有了兒子後,很高興,要請客,並且“宮中出包子賜臣下,其中皆金珠也。”皇帝有了兒子,以金珠賞賜大臣,與大家同喜,也算出於真情。《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了明朝皇帝請客的情景:“太祖時,百官朝退,必賜食於廷。蓋用法雖嚴,而馭臣有禮。且其事每日賜對無間寒暑,即恤勞亦宜然。至末年賜亦漸疏,唯每月朔望日。各衙門大小堂上官俱有支援酒饌,歷文昭章三朝皆然。
雖說皇帝的“賜食”都是人間極品,但是如果是有其他目的,就有可能是最後一次的晚餐了。
咱們說說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賜食”。他老了以後得了一種病,叫做惡疽,當時坊間有傳聞說,得了這種病就不可以吃蒸鵝,否則就會使得病情加重,將死得更快。而這個時候明太祖讓御膳房做了一份蒸鵝,然後派使者送過去,要求是徐達要當著使者的面把蒸鵝吃下去。
據說當時徐達正在鄉間,聽說皇上派了使者來趕緊迎接,當看到這份經過幾天運輸後已經快發臭的蒸鵝後,發出了一聲長長的嘆息,然後就在那鄉間的道路上就舉著那份蒸鵝吃了。當天晚上,徐達就死了。朱元璋終於把開元的忠臣都殺盡了,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錦衣衛。
得了惡疽吃蒸鵝不一定會怎麼樣,可是皇帝的那份心已然是足以殺死一個臣子。這道皇帝賜的美食,可不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