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朱學派
-
2 # 方寸普洱
春秋有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齊桓公乃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前679年,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魯僖公九年(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旗號,受到周天子的封賞。
而晉文公則是領導晉國在齊國衰敗之後,與楚國爭奪天下霸主之位,併成功擊敗楚國成為春秋時期繼齊桓公後的第二任霸主。晉文公於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五月丁未,晉文公把楚國的俘虜獻給周襄王,周襄王寫了《晉文侯命》,於是晉國成為各諸侯國實際的霸主。
晉文公五年(前632年)冬,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在踐土(今河南原陽)會盟,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由此可見,齊國與晉國,都曾是中原地區的霸主,只是二者稱霸的時間有前後之分,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同時存在的兩個霸主。
春秋各國,你強他弱,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數百年罷了。
-
3 # 謀士說
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說實在的“春秋五霸”當中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沒有爭議,其他幾個基本有爭議。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中原首個霸主,晉文公是春秋時期中原的第二個霸主。齊桓公稱霸的時間最久,但是齊國霸權就保持了他這一代。晉文公死後,晉國的霸權一直保持著,直到三家分晉,晉國依舊保持強大的國力。所以,魏、趙、韓躋身戰國七雄之列,足見晉國的強大,如果晉國不分裂。統一中原的國家必定是晉國。
齊桓公做霸主是靠個人魅力,當然主要是管仲的功勞。這兩個人的配合度,堪比戰國時期的秦孝公和商鞅。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混亂,宋襄公附送世子昭回國繼位即齊孝公。齊國霸權衰落以後,宋襄公想取代齊國的位置,在會盟時結果被楚王捉住。後來,楚成王將其放了回去,宋與楚打了一仗,宋襄公被射成重傷最後死了。宋襄公死後,楚與晉國因為爭奪霸權,打了一仗,晉國在城濮之戰中獲勝,晉文公遂成為霸主。晉文公稱霸後,成立了三軍,軍事實力笑傲中原。當時只有楚國才能與其一決雌雄,即使晉文公死後,晉國依舊保持強大的軍事實力。
在晉文公死後,秦國偷襲鄭國沒有成功,在回國的途中被晉國偷襲,從此秦國失去與晉國較量的資本,秦穆公只能稱霸西戎。中原晉國一國獨大,時常與楚國打仗。楚莊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奪對鄭國的控制權,結果晉國內部因為不和,被楚莊王打敗,楚莊王稱霸中原。
但是,楚莊王死後,中原的晉國依舊強大,霸權還是落在晉國手裡。兩百年後,楚國又被吳國打敗,楚平王被伍子胥從墳墓中挖出來鞭屍,楚國差點滅國,好在秦國救援,楚國很快復國。吳國在打敗楚國以後,在進攻越國的時候,吳王闔閭中箭身亡,兒子夫差勵精圖治又把越國打敗。由於吳王夫差的號色,導致越王勾踐反撲,最終越國滅掉了吳國,北上稱霸中原,勾踐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
-
4 # 君山話史
齊、晉都是中原霸主,只是齊國是短期霸權,而晉國是長期霸權。
在春秋時代,當週王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一落千丈之時,周王國實際上已經沒有一箇中央政權的存在,而是分裂為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原本只是周王朝中的臣屬國,當中央政權名存實亡之時,諸侯已經成為各自獨立、不聽命於中央的主權國,國家主義的思潮迅速抬頭。在舊的政治秩序被摧毀之際,新的政治秩序並沒有建立起來,一切陷入混沌無序之中,就象周王無法控制諸侯一樣,諸侯也無法控制貴族的叛亂。
這是一個內亂頻頻的年代,幾乎每個國家都陷入君主被弒的漩渦之中,內亂大大消耗諸侯國的實力。更可怕的是,潛伏於四周的蠻族部落開始對華夏族諸侯構成巨大的威脅,如果華夏族不能聯合對抗蠻族的入侵,中原文明將遭到滅頂之災。
在華夏政治文明面臨空前危機時,齊桓公與管仲力挽狂瀾,建立了一種“天子至尊,霸主至強”的新政治秩序,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尊王攘夷的背後,是重建一種政治秩序。諸侯國如何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華夏的敵人呢?必須要有一個向心力,這個向心力本應是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但周王室已經沒有實力來統御群雄,必須要由一個霸主作為諸侯聯盟的領袖,肩負起歷史重任。
齊桓公能成為新秩序下的第一位霸主,不僅僅是依靠軍事力量,更是依靠政治力量。齊國推出一種全新的國際政治模式:諸侯峰會。
諸侯會議是國際新秩序的體現,成為處理解決國際問題的主要方式。這是在周王室衰落的背景下,重建政治秩序的一種嘗試。這種模式在齊桓公之前便出現雛形,但在管仲的精心設計下,諸侯峰會逐漸成為協調國際事務的主要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其作用有點類似現在的聯合國,而齊國則是諸侯會議中的主席國。
“尊王”與“攘夷”是霸業的一體兩面,王道喪失所以霸道興起。霸主其實便是盟主,並非一味以武力稱雄,更重要的是要肩負責任,維持聯盟內的穩定。為什麼要尊王呢?周王室的至尊地位已經不復存在,“王命”的旗幟卻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用後世的話說,叫“挾天子而令諸侯”。
史稱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九合諸侯意指多次召集諸侯國會議。在古文中“九”字經常是虛指,泛指“多”的意思,根據錢穆《國史大綱》統計,齊桓公主持召開諸侯會議多達十五次。這十五次國際會議中,參與最積極的是宋國,每次都參加了;魯國、鄭國、陳國各參與十次;衛國參加九次;曹國和許國各參加七次。與會諸國主要是黃河下游東部及黃河中游南岸的中原各國。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列舉霸業的四個基本標義:第一,尊王。尊王不僅是要尊重周王室,還要尊重霸主的命令,如同代替周王行使王權,即將霸權等同於王權。第二,攘夷。這裡的夷主要有戎、狄,還有楚國,其中以楚國為患最大,不過所謂華夷之分,乃在文化而不在種族。第三,禁抑篡弒。遇到某國有篡弒,同盟國互不承認,並出兵平亂,另立新君。第四,裁製兼併。同盟國之間互不侵犯,有事端提交盟主公斷。
齊桓公的霸業,實際上靈魂人物是管仲。在管仲死後,齊桓公被弒,齊國陷入內亂,霸業就此結束。齊桓公死後,中原諸侯再度陷入無序的混亂之中,在這個時候,新興的晉國在晉文公的領導下,成為新的霸主。
在晉文公之前,晉國奉行不結盟政策,不參予中原會盟。在流亡過程中,晉文公接觸到了中原嶄新的政治思想,特別是管仲“尊王攘夷”與“會盟稱霸”的思想,他對以“霸主”為核心的國際新秩序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可是自從齊桓公去世後,中原諸夏,沒有一個國家有實力領導諸侯,面臨楚國咄咄逼人的北進勢頭,中原諸侯渴切希望有個華夏族強國出來主導中原局勢。
晉國理所當然成為中原領袖的最佳選擇。當然,能否成就霸業,還得看晉文公能否成功狙擊楚國,捍衛華夏諸國的利益。一山不容二虎,晉國與楚國均有染指中原的雄心,一場具有真正意義的南北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城濮之戰中,晉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國。中原新的格局形成了。晉國以無可爭議的實力,取代齊國,成為中原諸侯聯盟的盟主。周天子任命晉文公為“侯伯”,即諸侯之長,相當於諸侯聯席會議主席。這個名號,其實就是“霸主”的另一叫法。
接下來的兩次諸侯峰會分別在踐土與溫地舉地,達成兩項重要盟約:第一,約定要共同輔佐王室,諸侯國之間不得互相侵略。若有違背盟約者,將遭神明誅殺,毀滅其軍隊,不能享有國祚,子孫後代都要遭受禍患,不論老幼,將一無倖免。第二,對不順從的國家實施軍事打擊,確立諸侯會盟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聯合國的角色。
晉國的霸業,從一開始就比齊國多了一分霸氣。
與齊國相比,晉國不僅在政治上利用諸侯大會這個“聯合國”呼風喚雨,更強化其軍事力量,走上軍國主力之道路。晉文公在上軍、中軍、下軍三個方面軍的基礎上,將武裝力量擴大一倍,另外組建三個方面軍。由於國際慣例只有周天子才可以擁有“六軍”,晉華人玩了個新名詞,把新三軍改稱“三行”:上行、中行、下行。
雖然在名稱上做了手腳,晉國仍然擺脫不了在軍事編制上僭越的嫌疑。不久後,知趣的晉文公又將“三行”壓縮為兩個軍:新上軍和新下軍。這樣,晉國的作戰部隊總共五個軍,總兵力在諸侯國中名列第一。
晉國的霸權是長期霸權,長達百年之久,是春秋時代的超級強國。
回覆列表
【春秋初期列國形勢圖】
春秋時期的最強霸主,當然是晉國。齊國稱霸三十年。晉國稱霸長達140年,楚國稱霸只有三年。
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並且打壓了楚國囂張氣焰,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衛復國。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認和冊封。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國失去霸權後,至晉楚城濮之戰爆發,在齊、晉、楚三強中,楚國稍稍佔優勢。但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魯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才橫空出世——晉文公。【春秋中後期列國形勢圖】
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此後,晉國稱霸長達140年。期間楚國稱霸三年。
晉文公以後,諸侯爭霸的主題是晉楚爭霸。當然,還有春秋後期非主流的吳越爭霸。
在晉文公之後,晉景公,晉厲公皆是霸主。至晉悼公時,晉國國力達到鼎盛,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悼公成為春秋時期的超級霸主。
而齊國連爭霸的資格都沒有。例如:晉國國力達到鼎盛之前,晉國在鞍之戰中,打敗了齊國。瓦解了齊楚聯盟。使齊國歸順晉國。又是在麻遂之戰中,戰勝秦國,瓦解了秦楚同盟。
【晉秦之間的麻遂之戰,並非秦晉爭霸戰,而是屬於晉楚爭霸戰。齊晉之間的鞍之戰並非齊晉爭霸戰,而是屬於晉楚爭霸戰的組成部分】
春秋時期,真正的最強霸主,無疑是稱霸長達140年的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