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刀沐子
-
2 # 小王說事556
這是由於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所影響和決定的。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國家。而儒家卻中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中,一枝獨秀,在漢武帝聽從醫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有程朱理學,王陽明的立言,立德,立功。影響兩千多年華人的思想和行為。屈原的精神,行為,與儒家所倡導的思想不謀而合。
一,心憂天下,兼濟救世。
儒家文化強調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屈原年少時居樂平裡。自幼嗜書成癖,讀書多。與儒家倡導的讀書出世吻合。屈原在楚主政時,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對於楚國的未來,大聲疾呼,路漫漫其俢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二,大公與愛國
儒家強調修身治國平天下,大公無私。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為了楚國白首搔更多。在楚懷王被辱,不忍看楚國滅亡,而慷慨投江。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在儒家君輕民貴的宣傳下,帝王鮮有獨立紀念。統治階層也會為儒家的德,忠義禮智信,作為標杆而代代傳頌,所以有了屈原的愛國,關公的忠義。
屈原的端午節之所以能影響幾千年,是在於他的愛國。任何美德千年傳頌,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有這個傳統的。每個時代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至於帝王的豐功,歷史也有另外一個評斷的標準,也沒有單獨確定一個節日的傳統。
-
3 # 彼岸歷史
再大的權勢也只能煊赫一時,唯有思想可以恆久流傳!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無論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雖然都武功赫赫,但文化程度卻不是很高,所以他們都過時了。在這裡,偉人指出文治、武功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唱到: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所謂富貴,無非過眼雲煙。
張養浩又寫到: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進一步指出,權勢也不是永恆的東西。
而法國著名法國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學家聖西門則寫得更加直白和精彩:如果法國突然損失了最優秀的50位物理學家、50位化學家、50位作家和50位工程師……那麼,法國馬上會變成一具殭屍——因為這些人做著對整個民族最有益的工作,推動著法國的文明;重新培養這些人,至少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時間……但是,如果法國失去了宗室、大臣、議員、主教、元帥、省長等,並不會給國家帶來多少不幸,因為他們並沒有推動民族的發展、文明和進步。
而反觀文化和思想呢?
老子的“道”;
孔子的“仁”;
墨子的“兼愛非攻”;
荀子的“人性本惡”;
韓非子的“法術勢”;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李白的“五花馬,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楊慎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如果把權勢比作一閃即逝的流星的話,那麼文化和思想則是永遠閃爍的恆星。無論王朝如何更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當秦始皇、漢武帝早已朽成一抔黃土的時候,思想的光芒卻歷久彌新。
正是: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
4 # 辣點兒事
關於歷史沒有諸位潛心研究那麼透徹,我想從我一個小屁民的角度來說說我的微觀看法。
首先,標題唐太宗,成吉思汗,秦始皇,漢武帝與屈原相比都屬於九五至尊,天之驕子,萬人之上。這點上是與屈原有區別。
其次,從以上來論證一下我的觀點,我覺得從古至今,能在民間得以流傳及成佳話的大多是民族或民間英雄。因為大眾心裡九五至尊就是與眾不同,而民間英雄才最能激起普通群眾共鳴。
再者,一個節日能得以久久傳承不僅僅是它背後感人至深,影響深遠的歷史背景,也會有一些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迭代程序中一直能被廣泛認可脫不了關係。
-
5 # 至道中庸
為什麼沒有人給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過節日呢?我認為傳統節日比如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是千百年來,因為人們對屈原等仁人志士為國為民人格品質的認可,而古代的帝王並不受到人民內心真正的愛戴,所以古時候的人民從心裡自動自發的形成紀念古代先賢的紀念形式,而對帝王確並不會進行特別的留戀。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在不同價值觀的理解上,從某個時代價值觀的考量上,一代一代的人不斷傳承,最終形成今天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紀念古代的某一位先賢,更是民族價值觀、文化觀的一種直觀體現,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精神價值基因,沒有這些源遠流長正能量的文化基因,就不會有當代人們愛家愛國的思想價值觀。所以尊重歷史、延續優良的傳統文化,才是我們國家真正走向文化復興,建設成物質和精神文明強國的必要途徑。
-
6 # 水一白聊歷史
首先要說明的是,先有端午節,後有屈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雖然沒有節日,但是成吉思漢是有節日的。
中國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是長期文化的沉澱的結果,而不是因為一個或兩個人的特殊貢獻而產生的。
最開始的起源都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關的,當然更直接的說法是與一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相關的,謝天地以保佑有好收成,謝祖先保佑族群可以繁衍生息等等。端午節也是如此,並不是因為有了屈原才有端午節,而是先有了端午節,而後才有人附會將屈原與端午節聯絡在一起。
同樣與端午節聯絡在一起的也不僅僅有屈原,還有伍子胥、介子堆、孝女曹娥等人。
可以想見,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由下而上,逐漸形成的節日,並不是某一朝、某一代的皇帝官方確定的,事實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獨有的節日,但是隨著朝代的更替,這些節日自然也就廢棄了,只有民間形成的節日才能長久的流傳。
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現在都沒有多少人給他們過節日了。
但是要說明的是,成吉思漢還是有節日的。
按照蒙古族的習俗,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七就是成吉思漢紀念節。蒙古人用這一天來紀念他們的祖先成吉思漢,以顯示其卓越的軍事才華、建立赫赫戰功。
每逢這一天,眾多的蒙古族拜謁者便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辛苦、興高彩烈地從四面八方來到成吉思漢的陵墓(位於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站在成吉思漢高大的雕像前,獻上明亮的蠟燭、芬芳的香炷、乳黃的酥油和醇香的馬奶酒、潔白的哈達等祭品,還有文藝、體育等團體也要到這裡來為牧民們表演精彩節目。這時,整個陵園香菸繚繞,瀰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
我們漢族人還沒有這種類似的祭祀祖先的節日,我們常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所以在2016年3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建議設立“炎黃節”,將炎黃二帝祭祀上升為國家祭祀,但是並沒有形成真正的統一的節日。
-
7 # 戴老師講歷史
謝邀。很巧,前幾天剛剛回答過類似的問題,直接就把答案搬過來了——很多人覺得奇怪,古代沒有媒體,屈原靠什麼擁有這麼多粉絲,幾千年後還有人為了紀念他,而像江裡投放粽子,似乎屈原好像並沒有什麼拿的出來的功績,貌似只有一些文學作品較為出名,為何廣大勞苦人民勞動群眾卻對這樣一個文人情有獨鍾呢?要知道,秦皇漢武哪個不比他屈原要了不起?憑什麼就沒多少人紀念呢?
其實,屈原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吸引古代百姓關注,畢竟屈原當時是楚華人,他再怎麼知名也只會侷限於整個楚國,而不會被其他五國百姓所接受,天下人都在他死後一起紀念他未免顯得太過於荒誕了,況且屈原之死,本身就與楚王不用他有關,對於尋常普通百姓來說,這種事情根本無從得知,如此屈原這種大v怎麼可能會被整個天下所有的人知道呢?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看看看屈原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天下百姓所熟知的?那是宋朝,有意思的是,關於宋朝武聖,關羽也在那個時候被天下人所普遍接受。宋神宗在他自己的元豐年間尊封屈原為清烈公,之後復加封為忠烈王,並且為他修建寺廟以及祠堂。以後,自元、明到清,每屆政府都遵循舊例,在5月5日的時候,命令所有百姓進行祭祀屈原,換句話來說,這是政府,國家層面的強行推廣。
這裡要提一提著名的魯迅,魯迅先生向來以文辭犀利聞名,早在民國年間,魯迅就曾經對屈原他的精神被歷代所推崇這件事情,進行深入的剖析與研究。魯迅所寫的《從幫忙到扯淡》寫道:“屈原是‘楚辭’的開山老祖,而他的《離騷》,卻只是不得幫忙的不平。”另外一篇《言論自由的界限》,則乾脆將《紅樓夢》中的老奴焦大戲稱為“賈府的屈原”,而將焦大出於為“賈府好”而發出的怒罵,比喻為“一篇《離騷》經”。魯迅先生的深入淺出的分析一舉揭穿了了統治者給屈原封神的陰險目的——畢竟這樣的屈原,又有哪個皇帝不喜歡呢。
所以啊,屈原聲名遠播,這本就是統治階級刻意營造的一種現象,秦皇漢武這些都是統治階級,作為帝王,他身上也沒有必要有讓被統治階級效仿的地方,所以統治者都不怎麼刻意營造。
回覆列表
1,端陽.詩人節
端陽正色染麥芒,
午夜天問嵌華章。
大江畫龍追詩魂,
愛灸青史楚留香。
(藏頭:端午大愛)
2,端午.時感
陽端陰極午月五,
光子祛病風大補。
靈蘊三才天地人,
神佑兩儀夜與晝。
3,端陽.印象
豔陽清風醒目日,
出情入景正當時。
心煩去追遠野風,
意倦入水濯紅泥。
4,屈子.教材
屈子天問進教材,
中華學苑桃李開。
漫漫長路何其遠?
上下求索競如來。
5,端午.追思
禍根殃苗人自栽,
史冊本由民心裁。
天涯同陽端午節,
皆因詩祖種大愛!
6,鄉戀.大愛
秦皇漢武加孔二,
不如屈子情一半。
愛國戀鄉親黎庶,
刻骨銘心感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