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兔歷史

    神話故事雖然不能完全相信,但中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十分重視火災帶來的災害,火災與消防,是一個非常長久的話題,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滅火與消防那些事。

    中國最早的專門消防隊,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當時稱為軍巡鋪、防隅。主要任務就是夜間巡邏,簡單來說,就是防患於未然,督促百姓按時熄燈,消防火災隱患。

    當發現哪裡出現火災時會及時上報,撲救中各支部隊各司其職又配合密切,有的負責維護秩序,有的負責安排受傷百姓,有的負責搶救財產,有的負責運水滅火。

    古代如此重視火災是有原因的。

    比如宋寧宗嘉泰元年,即公元1201年,這年3月23日晚,御史臺吏楊浩家突發大火,由於當時城中沒有專門的消防隊,造成救火力量組織緩慢,導致這場大火燒至御史臺、軍械監以及儲物庫等官舍,一連燒了四天。

    據記載,受災的居民多達五萬餘家,合計十八萬人,死而可知者59人。

    大火熄滅後,宋寧宗大怒,將當晚因醉酒而沒有及時指揮的官員夏侯烙罷官流放,還處理了好幾個官員。即便如此,當年12月,次年7月,臨安均有大火發生,且每次都損失慘重,這令當時的皇帝十分煩惱。

    為了從根源上解決,一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由政府組建的消防隊就誕生了,南宋嘉定年間(1208年),建立了防隅軍兵二十隊、潛火軍兵七隊,總人數53116人。

    至元明時期,稱救火兵丁。

    清朝初年,則稱防範火班。

    ▲古代,滅火用的陶井欄上一般會雕刻著“飲水牛”以及“畢方鳥”兩種神獸。

    這是古代的消防員,下面再看看古代的滅火設施裝置有哪些。

    最早的滅火器具是水桶、盛水的大水缸,較為先進的就是水袋、水囊之類的了。水袋是用馬火牛皮製成的,能裝三四百斤水,把袋口綁起來,再插入一根去節的竹子,水就能透過這根竹子流出來,當出現火險時,由三五個壯漢抓著竹子藉助袋口,往著火點注水。

    水囊是用豬或牛的膀胱製成的,裡面裝著水,使用時,就把水囊扔到著火點上,水囊就會被燒破,裡面的水就會流出來滅火。

    大水缸是古代富貴人家甚至是宮裡滅火的主力器具之一,比如明清兩朝的紫禁城,由於宮中的房屋多是木製,易起火,為救火之需,就在宮中放了308口大水缸,稱之為“太平缸”或者“吉祥缸”。

    而且,宮裡對這些大水缸可謂是十分照顧,夏天,水缸裡的水要每日更新,防止異味和蚊蟲;到了冬天,水缸要“穿衣保暖”,甚至天氣特別冷,還要給大水缸燒炭加熱,以防缸裡的水結冰。

    再先進一點,比如明朝的“唧筒”。

    這種滅火裝置的特點是:筒是長竹,下開竅,以絮囊水杆,自竅唧水。既能汲水,又能排水。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固定的水槍”,使用時,需要由兩個太監操作,射程可達20多米,這是比較先進的。

    清朝出現的“水龍”則要更加先進。

    這是一款引水滅火工具,透過一抬一壓的木製手柄,給裝在桶裡的水加壓,這時,水會透過軟水管噴出來,只要將軟水管對準著火點,就能開始滅火了。

    金兔有話說:其實,防火的成本要遠低於滅火的成本,有時候我們只需要注意一些細節,可能就減少了一場火災的發生。

    現在雖然有很多的現代化滅火器材,但仍需要消防員在前線使用。這些奮鬥在前線的消防員,值得人們去尊敬。

  • 2 # 小哥航

    減少火災的損失不在救火,而在於防患於未燃。人類掌握了火的使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火災也隨之增加,而治理火患的技術也不斷髮展。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皇帝在安排國計民生時就明確提出要有節制用火,以防火災並設立了專門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稱為“火政”。周朝稱“司煊”。宋朝城“防隅”元朝稱“救火兵丁”。清朝稱“防範火班”。

    各個朝代管理用火安全的部門主要職責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除火災隱患。發現火情及時彙報,撲救中各部門配合密切,警戒、疏散、彈壓,維持秩序。救護,安置受傷災民,搶救財產,主要撲救方式運水滅火。

    晚清時期清政府已經從外國進口了洋水龍用以滅火,成立了水龍局。當時的軍隊也參與滅火,負責火場秩序,協助水龍局運水,或用錨鉤將建築拉倒防止火勢蔓延。

    古代便有了專門滅火工具。北宋仁宗時,便有了水袋、水囊、唧桶、等工具。隨著朝代的發展更有專門用以儲水的器具“大缸”(故宮內有實物,儲水用,專門為防火準備,冬夏儲水,冬季時二十四小時在大缸下燃火保持水不會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機桶、滕鬥水槍、雲梯、棚索、斧子、鋸子、訊號旗、火龍、火背心、槓索、燈籠等專用裝置。

  • 3 # 歷史文化庫

    隨著時間的推移,救火消防的方式也有很多不同。古代的滅火器具非常簡單,主要有大水桶、圓桶、有梁、水袋等。

    水袋是用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裝300公斤,水袋是用豬或牛的膀胱做成的,裡面裝著水和火,他被燒著的火淹死了,裡面裝著的水可以出去滅火。

    下一代人目睹了一種被稱為“水泵”的消防裝置的消亡,這在裝置完善時必須提及。Il指出,“水泵”的特點是竹子是一個單一的物體,在一條凝聚的水、乾淨的水的幫助下,在一個小孔的下面。它既能抽水又能排水。

    故宮博物院有兩種水泵,一種是小型水泵,一種是水槍,一種類似於水槍的水泵,但實際上是一種可以上下伸縮的套筒,把它放在圓筒裡,提起套筒,把它放在房間裡的水和套筒裡,水從洞裡流出來。這些水泵由兩個太監操作,一次就跑了。葛家有20多米長,能使水上宮殿的舞臺,撲滅大火。這臺水泵不僅用來滅火,還用來灌溉。

    圓柱

    作為紫禁城,明清兩代人由於房子都是磚砌的,而且很容易著火,因此在許多宮殿前安置了大型坦克,被稱為“和平鼓”或“健康鼓”。

    水龍

    龍是清一代的淬火水工具。其工作原理是,一旦壓好的木柄,水桶內的水就急著從淡水的尖端噴出,當淡水管被引向火場時,就有可能把火撲滅。同年,他在舊城消防組織自發的水龍辦公室工作。

    詩人吳東發青黛在演出結束後寫了一首詩《水龍》,在那裡它被描述為“一批人同時用右縱、呼吸、滅火器和水泵”。

    “龍”的長度和設計因地制宜,但主要是上端的寬度接近1.3米長,4至6公斤重。“龍”由兩層組成,一層為內,另一層為外,銅、生鐵,另一層為外,用長竹片包裹外套,避免形成“龍”。樂龍是花籃底部的一個鐵環,花籃上的洞孔林密,使水更容易被壓縮。

    洋龍

    現代西方消防技術透過引進租界,在上海的消防工作中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1856年,經銷商從國外進口(手搖泵和機械裝置以防火)。後來,上海開始用煤來生產蒸汽,推動活塞上下泵,把蒸汽機的水抽出來,名曰“海龍”。

    蒸汽救援

    1867年,上海的消防部門有一列蒸汽火車來營救一批機器人。當時,工業和勞動部的消防部門有可用的裝置。第一、第二和第三消防部門裝備了一列火車來救援第四隻手。消防部門配備了蒸汽火車來營救,而樓梯在舊金山買來的閥門包括一部分滅火材料。工業部花了2000美元在寶順銀行購買了第一輛蒸汽火車救援車。結果,成立了許多救援隊,如給水蒸汽火車的步槍和維多利亞州的火災,並增加了許多消防裝置。

  • 4 # 史話戲說

    別提了,古代和近代早期的人面對火災時慘得很。

    知道1666年的倫敦大火燒了多遠嗎?

    實際上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以前,人類的救火手段並不怎麼樣。就以動不動被燒的倫敦來舉例吧,在十七世紀,倫敦城內根本就沒有真正的警察或火警力量,也沒有專門的救火隊。城內的緊急狀況,不管是什麼緊急狀況,都要由城內的民兵組織來處理,從抓小偷到救火都是這些人。

    (這些民兵當時被稱為“trained bands”,直譯的話大致就是“受訓團”,不過借用箇中國曆史上的詞,稱之為“團練”感覺挺合適的。實際上定位也差不多。)

    這些人本來就是非專業的兼職人員,而且還包攬了比任何現代消防隊都要多的職責。不僅如此,這些人還經常人手不夠。在火警鐘聲響起時,他們還經常要和熱心市民合作,一起滅火。而他們所能依賴的消防裝備,也僅僅是被儲存在教堂裡的長梯子、水桶、斧頭和帶鉤長杆。這些長杆被用來拉扯著火的木製建築物,把建築物直接拉倒,防止火勢蔓延。

    對,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城市居民最有效的滅火手段就是破壞城市的一部分。有時一整圈建築會被直接拆毀,製造出一條火焰燒不過去的廢墟帶。在這場倫敦大火中,倫敦人為了迅速地摧毀建築,甚至用上了黑火藥。

    而且不少古代城市都有一個很糟糕的地方,就是缺乏城市規劃。還是說1666年的倫敦。這時候的倫敦城內充滿了開放或半開放的火源和密集的木製房屋,狹窄的街道對逃難的人和救火的人來說都很麻煩,還給了火焰擴散的機會。

    當時的倫敦已經算是在消防上相對先進的城市了,但城內僅有的一些消防噴水裝置也難以在泥濘的道路上機動,到達現場的那些也無法泵出足量的水,而且射程太近,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如果同樣的大火發生在同時期的巴黎、曼徹斯特等地,造成的破壞搞不好更大。

    在消防滅火方面,最近兩百年裡人類取得的進展,已經比之前兩千年當中人類取得的進展更多了。

    我估計題主是看了巴黎聖母院大火才產生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就是,像巴黎聖母院這樣表面全是石頭、內部卻有很多木材的古建築一旦著起大火,其很大一部分就是註定保不住的。難道真要像特朗普說的那樣用飛機灌水?如果法華人真的那麼做的話,且不說已經被燒的建築本身容易被進一步沖壞,裡面的文物肯定是要被水泡光的。法華人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優先疏散人員和文物,謹慎控制火勢,不搞有風險的騷操作,其實反而稍微好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邁過專案管理當中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