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
2 # 靜夜史
這個題目設問就有問題。
誰告訴你宋朝沒有修建長城的?
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境內現存有一段長20多公里,全部由石頭所砌的宋代長城。這段長城最高處達3米以上,頂寬1.6米,有些段落頂上仍保留著0.3釐米的女牆。
宋朝在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在岢嵐設岢嵐軍並修築了長城。根據考古的發現,宋代長城自岢嵐城以東至王家岔鄉,這是在北齊和隋朝長城的基礎上修築的。
而在古代的文獻中,關於宋代長城也有記載:
《光緒山西通志》和《續修岢嵐周志》記載:公元979年,楊業之妻佘太君的從弟宋朝名將折御卿攻佔了太原西北的軍事要地岢嵐縣,於公元980年在岢嵐調協了岢嵐軍,並在縣城北的天洞堡向東修築了長城;
宋朝大學士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中也曾記載宋朝在岢嵐修築過長城。
所以,宋朝絕對是修築了長城的,雖然很短,但是卻是存在過!
1、喪失燕雲十六州,難以修築長城
今天的我們,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長城,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6000多公里。
明長城和先前歷朝歷代的長城一樣,具有依山勢而建的特點,即長城一般都建在山脈的山脊部位,為什麼這麼建呢?因為首先,山脈首先就具備抵擋遊牧民族騎兵的作用,如果在山脈脊線繼續修築,能夠起到更好的抵禦作用;其次,長城修建到高處,有利於對對方的遊牧民族進行居高臨下的監視,並且,身在高處,烽火等資訊也便於傳遞,這是長城一般不選擇修建在平原上的原因。
但是在936年,石敬瑭已經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北宋立國後,又無力進行收復,所以北宋在立國之初,就喪失了依山勢而修建長城的客觀條件。如果退一步,在稍南的平原修築長城,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耗費將是巨大的,因為沒有山脈的優勢,平原上的長城要具備抵禦騎兵衝鋒的作用,需要構築的工事數量也將更多,因此對於北宋來說不上算。
那麼北宋怎麼辦呢?他們創造了兩種替代方法,一是植樹造林,二是強制黃河改道。
植樹造林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北宋在太行山東部的平原地區廣種柳樹,宋朝的設想是,利用柳樹形成茂密的樹林,這樣遼國騎兵南下的時候肯定會受到阻礙。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算是比較實用的手段了
另外就是強制黃河改道,利用黃河形成黃河防線,但實際效果並不好,因為北宋時期黃河發生了多次改道。自東漢王景治黃800多年後,年久失修的黃河在北宋再次氾濫起來:
1034年,黃河在潭州橫隴決口,河水經今河北大名、館陶和山東聊城、惠民,在山東濱縣入海,河道被稱為“橫隴故道”,這是北宋黃河第一次大改道;
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再次決口,河水合入御河(南運河)入海。此時的黃河在天津入海,是宋代黃河最北端流入渤海的路線;
1051年,黃河在館陶縣郭固決口,黃河改道南流的趨勢。這時河北轉運使李仲昌提議堵塞商胡北流河道,恢復橫隴故道。結果引黃河水入橫隴故道的當晚,水流宣洩不及再次決口,河北數千裡一片汪洋,人民死傷無數;
1060年,黃河在魏縣第六埽決口,黃河分流入海,北流至天津,東流至山東無棣;
利用黃河的想法雖好,但是由於不遵循自然規律,特別是北宋怕黃河北流入遼國境內,遼國可能溯黃河而上攻陷汴梁,因此極力主張黃河東流,結果黃河多次決口,河北地區一片汪洋。
不過,雖然黃河沒有形成事實上的防線,但是廣大的黃泛區確實起到了遲滯遊牧民族的作用。
在這樣的條件下,北宋在宋遼邊境特別是東段實際上是不具備修築長城的條件的。
2、北宋有比長城更好用的禦敵策略
這主要說的是宋夏邊境。
1038年,李元昊自立為帝,建國西夏,開始和北宋對抗。
面對党項人的背叛,北宋怒不可遏,隨即開始了對西夏的不斷討伐,但北宋和西夏野戰敗多勝少,特別是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北宋一敗塗地,所以北宋不得不考慮如何堅守的問題了。
在這樣的條件下,范仲淹開始主持西北邊境。
三川口之戰後,范仲淹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延州知州。到任後,北宋軍隊又經歷了好水川之戰的慘敗,讓范仲淹不得不祭出自己的大招。
透過多方聯絡,范仲淹成功收服了給西夏帶路的羌族。隨後,范仲淹修築大順城、細腰、胡蘆等軍塞,使明珠、滅臧兩部族安心歸附大宋。
這還不算,針對西夏小國寡民、缺乏補給、不擅攻城的尷尬現實,范仲淹開始了對西夏的“囚籠政策”。隨後北宋封鎖宋夏邊境,開始在宋夏邊境大量築城,形成對西夏的碉堡封鎖群。
范仲淹的碉堡群不僅有寬度,而且還有縱深。范仲淹的做法是先橫向修築大量碉堡,然後趁西夏不注意,再縱向前出,在西夏腹地修築碉堡,然後再橫向修築,這保證了北宋能夠在平坦的河西之地步步為贏。
經過范仲淹的策略,僅僅過了幾年時間,西夏的迴旋空間便被大面積壓縮,西夏雖憤怒但是無可奈何,最終李元昊定川寨之戰的勝利後不得不取消了帝號,主動向北宋求和。
可以說,在河西地區,修築具有縱深的碉堡群要比單薄的長城更有效。
所以,北宋雖然修築長城,但是修得很少。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宋安之
唐朝不修長城是因為足夠的霸氣與自信,疆域遼闊也自認為駕馭得了當時的周邊民族。
元清不修長城是因為本身就是北方和東北的遊牧民族南下,那有修長城擋住自己回家路的。更何況元清疆域足夠大。
宋朝不修長城還能怎麼說呢,當然是因為太小了唄。它倒是想修呢,可是最強大的北宋時代,北方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回來,西北別說西域了,就是還有西夏佔據了河西走廊。
這麼小的王朝它拿什麼修長城呢?
宋朝處於宋遼金西夏大分裂的三國時代,能被很多人認為是大一統王朝。一是在於他是當時正統王朝。二是在於朝代順口溜中宋在裡面,傳播的多了,讓人誤以為是了。
認真來說宋朝只是分裂時代的正統王朝,並非大一統王朝。這樣的割據政權沒有修長城很正常的。
不過根據最新考古發現,宋朝曾經在疆域最北邊的今山西岢嵐境內修過長城,不過是在隋朝長城基礎上修築的長城罷了,也就是二十多公里。不過這點規模,還不如沒有。
-
4 # 檸檬愛跳舞
宋朝其實是有長城的,只是不多,所以不出名。由於喪失幽雲十六州的天險地利,北方都城缺少戰略縱深,宋朝主要轉向修立體防禦機制,修水網,種樹林,大量蓋城堡。元朝本身就是遊牧民族起家,喜歡進攻,不喜歡防禦,而且他們裝備齊全,有很強的攻城能力,恨不得拆掉所有城牆。他們也不喜歡多一堵牆來把版圖分成兩半。必須清楚的是,這世界上沒有絕對防禦,只要突擊力夠強,再強的防禦都會給打破。長城適合平時防禦攻城能力弱的敵人騷擾,但對於攻城能力強大的敵人,還是不行。長城的主要作用也不只是防禦,而是兼多功能的,預警、運兵、封禁經濟文化交流等等,對於保障中原穩定發展,還是有很大作用。主要方便中原王朝有足夠時間,集結兵力反擊。長城這種長單線平鋪防禦,也不適合對付攻城能力強的敵人。漢唐有足夠強大實力的時候,是直接進行大規模反擊的,軍力弱就守。明朝初期也是如此,開頭大規模進攻,後來隨著軍力日漸衰弱,不得不把長城更復雜化,加強防禦能力。
-
5 # 地球百科君
長城是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從西周時期烽火戲諸侯開始一直到清朝,實際上每個朝代都修建過長城,但是規模不同。其中以秦朝和明朝大修長城最為著名,現在看到的長城基本都是明長城。長城總長兩萬多千米,在歷史上對抵禦北方外族侵略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在歷史上有幾個朝代修長城的規模是很小的。就是唐朝、宋朝、元朝和清朝。唐朝因為實力雄厚,抵禦外族於塞北之外,修建長城沒有多大用處。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南下中原,自然不用大修長城,因為長城的作用本來就是漢族為了抵禦他們的。康熙就曾下令“不修邊牆”。
但是宋朝作為一個漢族朝代,時常遭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卻沒有大修長城,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看到宋朝的地圖就知道了,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遼國,宋遼邊境已經在華北平原上,長城地區大都被遼國控制。平原地區無險可守,地勢平趟遼闊,難以修建長城。
其次, 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後,雙方和平相處一百多年,停止戰爭,沒有修建長城的必要。
然後,宋朝在邊關要塞修建了地下戰道,現存雄縣宋遼古戰道和張坊古戰道,《雄縣鄉土志》記載:“雄州城中圓通閣山門前有一井,故老相傳霸州城內亦有井,與此穴相通,宋初兩城守將計軍事,遣使於穴中往還,外人不知也”,戰道內錯綜複雜,內部有迷魂洞、藏兵洞、掩體、翻板、翻眼、放燈處、通氣孔等,防禦性強,因此宋朝名將楊延昭得以在鎮守達十六年之久。戰道繁榮功能等同於長城,也是歷史上最早的地道戰。
後來靖康之變,金兵南下滅亡北宋,趙構在南京建立南宋,宋金的邊界線在淮河一帶,廣大平原地區,也無法修建長城。
沒有長城的抵禦,後來蒙古騎兵南下宋朝滅亡。
回覆列表
不是宋朝不修長城,是宋朝,或者說北宋沒法子修啊、
如果看地圖的話,北宋在河北,山西等地區,就不適宜修造長城。簡而言之,被石敬瑭割讓的幽雲十六州,恰好是中國古代修建長城的地點。這些地方被遼國佔據後,北宋很難在河北的中部平原地帶修建長城了。而山西本來就是多山地帶,修建城牆的話,耗費另說,山西的多山地形,就別如太行山,王屋山,中條山道路險峻以外,不適宜工程車輛的行進就是一個問題。
這還只是地理因素,如果從人為來說,一旦宋軍真的在河北中部地方修建城牆好了,那契丹的軍隊南下摧毀這些工程也是易如反掌的。可以說澶淵之盟後,宋軍也是不能刺激契丹人的無奈。
但即使這樣說,宋朝因為昏君庸主太多,不是志大才疏,就是自私自利。以至於恢復的機會被一次次錯過。就比如靖康之難時候遼國的守將張覺的平州降宋,還有後來其他州縣的背金投宋,都可見當地對宋的好感,只不過,因為宋朝自己找死,很快上述地方又被金軍佔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