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隻蝸牛兒童

    在生果果的時候,我媽就打算回家帶孩子,我們也是這麼打算的。可在經歷了一場“媳婦與老媽就孩子老是睡不好的情況下是否要服用驚風散”的矛盾風波之後,媳婦就打算第一個娃由我們自己帶。

    這個小事也反映了現今家庭矛盾分支中普遍存在的分歧,孩子的教養問題。

    可以把這個問題稱為“隔代教育”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

    據調查顯示,在中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父母在生活、學習、工作壓力下,該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隔代教育是什麼?

    在中國主要指祖輩對孫輩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養活動,通常把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進行的教育成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相對應存在。老人在兒童教育中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遠至原始社會,近如現今,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平明百姓。

    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隔代教育”的調查》顯示,近八成城市家庭祖輩參與孩子的教養。在上海,目前0~6 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教育,在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到總數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而此現象農村的比例更大。而據資料顯示,近二十多年間的美國,僅約5%—10%的18歲以下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隔代教育有著其特殊的優勢。

    祖輩一般有較多的育兒經驗,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

    由於祖孫的血緣關係,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這就有了隔代育兒獲得成功的心理基礎。

    多數祖輩常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形成融洽的關係。因此,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祖輩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為教育孩子提供了資本和權威性。

    可是,隔代教育也有著明顯的不足。

    “感覺爺爺奶奶溺愛孩子,孩子一發脾氣就哭,爺爺奶奶馬上就會去哄,我想去教育時候,爺爺奶奶總是要我由著他來,怎麼溝通都沒用,我們不好意思多說,怕老人家不高興,可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了,真的困惑。”

    “平時我們工作就忙,大多數都是由老人家帶著,孩子的教育上現在我們有很多的矛盾。比如孩子放學回家,老人總是給孩子買零食吃,我們說這樣就著他吵吵鬧鬧吃零食不好,不衛生的不要給孩子吃,也教育孩子不要吵著讓爺爺買零食,可沒多久爺爺還是繼續給小孩買。孩子呢,也越來越無視我們的教育了,有什麼就找爺爺。”

    “我們有時間就陪孩子玩玩遊戲,讀讀繪本,在做家務時候也讓孩子多多參與進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鍛鍊一下孩子的獨立性。可我老爸總是反對我們這樣做,說孩子應該多點休息,吃好睡好就OK了。我們不在的時候就給孩子看一天的動畫片,一出去玩就讓孩子坐搖搖車,應該孩子做的事情就直接幫他完成了,包辦這包辦那的,孩子的習慣也越來越壞。”

    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這些。祖輩往往抱有慈幼心理,在教育孩子時候會重情感輕處理,從而過分地遷就、保護孩子,一味以孩子為中心,不分具體時間與地點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這樣的關愛就演變成溺愛,反而會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方式,從而阻礙孩子的發展。

    有關祖輩與父輩的教育理念的研究,與父輩家長相比,祖輩會更認同“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家長不能自我批評”的觀點,就導致了他們在教育孩子是更少地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在父輩提出不一致的教育方式是,他們也更容易因剛愎自用而與父輩產生衝突。

    “P-O-X理論”

    1958年,心理學家海德提出了人際關係的“平衡理論”,該理論又被稱為“P-O-X理論”。P代表認知主體-H孩子,O為與P發生聯絡的另外一個人——父母,X則為與P與O發生聯絡的又一任意物件——祖輩。平衡理論假定P、0、X之間的平衡狀態穩定,會使人心態平和,他們之間的不平衡狀態不穩定,會使個人產生心理上的緊張。僅當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改變,恢復平衡狀態時,這種緊張感才消除。

    所以在家庭關係中,如果與孩子相聯絡的父母與祖輩之間產生矛盾,就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上的緊張感。要消除這種緊張感,父母與祖輩就需要保持積極的關係。

    祖輩與父輩之間的教育方式不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什麼不利影響呢?

    衝突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變得緊張和焦慮。

    在矛盾的環境下,孩子體會不到安全感,會產生焦慮感,長期以往得不到消除,更加會影響身心健康成長。

    祖輩、父輩的教育標準與教育要求不一樣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父輩要求嚴格,祖輩要求較低,祖輩呢甚至會對父輩的要求進行干涉,這就讓孩子感到兩者的標準不一樣,沒有參照標準,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

    在衝突中成長的孩子容易產生自信不足、自我否定。

    矛盾和衝突儘管並非針對孩子,卻是因孩子而起。孩子無意識中投射,會認為這是因我而起,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覺得這是自己的問題,或者覺得自己不被愛了,產生了自我否定,長期以往會產生緊張、焦慮、抑鬱。

    要消除這種矛盾,要怎麼做?

    祖輩與父輩應該相互溝通,教育思想應該統一

    兩代人有思想上的差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有矛盾與意見分歧就需要相互溝通,以化解分歧,選擇最優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嘗試一下定期組織家庭會議,暢所欲言,分享彼此的想法。

    祖輩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儘量用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孩子

    祖輩要以理智控制感情,注意自己愛的方式

    祖輩教育孩子時候應該從理智的角度出發,分清關愛與溺愛的界限,要愛的適度。在孩子探索新世界時候應該支援與鼓勵,並且鼓勵孩子主動發起某種行動或行為,主動解決自己的問題等。

    父輩要承擔起主要的教養者責任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父母應該認識到,隔代教育只能作為親子教育的補充,缺乏親子教育的家庭環境是不完整的。父母應該理清自己的責任,投入更多的精力,採取積極正確方式對待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盧家楣、劉電芝等:兒童心理十萬個為什麼

    陳思強:家長教養態度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及轉變策略

    陳揚:幼兒社會交往家庭教育情況的調查

    梁軍、劉玲:淺論隔代教育的“相隔”與“相融”

    王婭霜:隔代教育問題淺探

  • 2 # 楠秋爸爸育兒經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不要把“隔代教育”看成是洪水猛獸,老人們只是在對我們孩子表達愛意時,用錯了方式。

    分開住獨立帶孩子最好,如果不能分開住,必須由我們的父母幫忙教育孩子的話,矛盾就不可能避免。化解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如同我們遇到其他棘手的問題一樣的解決思路來處理,找出問題點,想應對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給予老人以尊重,對老人孝敬的前提下,平等的和老人溝通,耐心講解我們認為該如何教育孩子的原因,有理有據的說服老人。回過頭來想想,其實老人對我們的孩子那麼將就或者順從,感覺他們也有想到在我們小時候給予我們的太少,補償到我們下一代的心思。

    “隔代育兒”最大的問題就是“兒”,因為是牽扯到我們的下一代,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把普通的問題想得嚴重化了。而我們的老一輩,年紀越長,有時候越像一個老小孩,固執、偏激、叛逆且情緒不受控制。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儘量也不要傷害到“老小孩”的心。

    先分析一下產生的問題:

    1、養育問題:老一輩的人,物資匱乏,沒吃過或者對吃的、玩的東西有一定的偏執。現在我們的食物豐富多彩,各種零食也層出不窮,不光是耀花了小小孩的眼,也閃到老小孩的眼。各種零食、水果、玩具等等,感覺有時候小小孩沒看見,老小孩都要指著東西問“這個買不買”,更別說小小孩自己主動要求買的東西了。

    2、教育問題:最頭疼的就是教育小小孩時,老小孩在旁邊幫腔、打諢、掩護、指責,還有就是趁著我們不在,胡亂教育,導致小小孩形成不良的性格及習慣等等。

    我們想想解決方式:

    1、與其爭吵,不如講理。

    一定要和自己的父母講得清楚明白講得透徹,零食玩具或者錯誤的教育方式,將會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勸解他們以後不要亂買或者亂教孩子,不要一昧的指責。還要和他們說一點的就是,哭是孩子的一種手段,不要孩子一哭就要去將就孩子,該嚴厲是就要嚴厲,別怕孩子哭,我們也不會怪你們把孩子弄哭。

    2、單獨教育時,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

    不要在我們父母在旁邊的情況下,教育孩子,特別是很重要,需要很嚴厲的教育的時候。單獨到個房間,和我們的孩子說道理講原因,可以嚴厲,但不要語言暴力,避免嚇壞孩子。

    3、定好規矩。

    和父母談好,哪些教育或者管理由他們負責,哪些由我們自己負責,互補干擾。孩子慢慢也知道,想幹什麼需要得到誰的同意才行。比如,孩子明天想吃魚不想肉,就給婆婆說,想買零食或者玩具則需要爸爸媽媽同意。

    有時候,我們的父母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處,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大力贊成他們,讓他們覺得幫我們帶孩子,不光是如同保姆一樣只是做個飯而已。並且,我們對我們父母的態度,是教育小孩如何孝敬的一面鏡子。

    所以,化解“隔代教育”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孝敬,道理講明,說話藝術,不要發火。其實,有一個重點就是,不管是我們還是我們的父母,在養育我們的孩子這件事上,都是為了孩子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馮唐“春風十里不如你”七字足已留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