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遙望燕園

    宅男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兩年多年前,已經有做宅男的人了。

    他或許是宅男鼻祖,一直宅在家裡,從青春宅到成年,從成年宅到中年,從中年宅到老年,前前後宅了七十多年,跟現在的宅男一樣,他也有愛好,他愛好計謀,也自詡擅長奇計。

    他到底如何擅長奇計呢?他宅了七十多年後,原本已歸於一統的天下,大亂了,他便出山了,再也不宅了,剛一出山,他就成功地幫一個放羊娃登上王位。

    當時的她,已經七十多歲了,在別的老人都琢磨自己棺材本的時候,他竟然主動離開自己的家鄉居鄛,投軍。

    他所投的義軍,是故楚最後一個名將項燕之子項梁拉起的隊伍,素來沒什麼名氣的、已經老邁不堪的他,竟然見到了項梁,他見到項梁後,開首就講了一番話,令項梁深以為然。

    項梁並不是第一個起兵的,跟其他的義軍首領一樣,項梁之所以起兵,也是受到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感召,所以才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扛起反秦的大旗。

    可惜的是,陳勝吳廣的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很快就被秦政府派出的章邯挫敗了,在他出現之前,人們一般從軍事的角度思考,認為陳勝吳廣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陳勝吳廣的軍事實力還不夠。

    但他卻給出了不同的理解。

    在他看來,陳勝的失敗,從陳勝稱王的那一刻就註定了。

    陳勝起兵反秦,在強大的秦軍面前,陳勝始終就是在以卵擊石,如果要讓自己堅硬起來,陳勝應當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爭取人心。

    當年,秦滅六國,以楚最冤,而楚人也是對秦軍反抗最為激烈的,所以陳勝不應當只是樹立楚旗,還要擁立楚國王室之後,讓故楚的臣民知曉,他陳勝是真正要復立楚國的,如此一來,自然能夠得到故楚百姓的擁護。

    當他擁立楚國王室後代為楚王后,原本在秦末就很有號召力的楚王室,自然會是諸侯之首,他陳勝也就能憑藉楚王室的光芒,號令天下了。

    但陳勝竟然沒有這麼做,而是急急地稱王了,焉有不敗之理?

    由此,他建議項梁反其道而行之,擁立楚國王室後代為新的楚王,號令天下。

    項梁深以為然。

    於是,項梁派人尋找,找到了淪落於民間的楚國王室後代熊心,熊心是原楚懷王的孫子,當時正在民間幫人牧羊。正在牧羊的熊心被項梁等人找到後,立馬被立為新的楚王,為了勾起楚國臣民的的懷念,也號楚懷王。

    孫子跟爺爺共用一個號,真是個很詭詐的操作,現代國家中,還有孫子刻意模仿爺爺的操作呢,這都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呀。

    對了,這個老宅男的名字叫范增,後被西楚霸王項羽尊為亞父。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2 # 歷史天藍溥碩

    范增,秦末楚國的第一謀士。史書有記載時,已經是年過七十,號稱常有奇計。他出山的第一計,就是勸項梁尋立楚國皇族後裔為王,稱其可凝聚楚國之眾,反秦之勢。其實當時的天下大勢,項梁根本沒有必要另立楚王。項氏一族,原本就是楚國王姓,並且,楚人心中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大將軍項燕之仰慕,完全超出亡國的王室一族。六國之王,趙王歇、韓王成、魏王咎、燕王韓廣、齊王田儋,都非王族嫡系一支。況且,項梁當時已經北渡淮水,楚地豪傑也是紛紛投奔。范增此計,除了平添一個日夜想著奪權的放羊人,一無是處。

    鉅鹿一戰,憑藉項羽的絕世神勇,帶動了各諸侯的戰爭信心,一舉滅秦之主力大軍,致使章邯率二十萬秦軍降附。至於項羽坑殺二十萬降軍,果真是其一人之意?當時各諸侯聯軍四十餘萬,項羽雖初戰成名,亦不可能事事獨斷專行。古代殺俘,多為糧草、軍心。但這千古罪名,唯獨指向項羽,致使項羽失去天下民心。作為第一謀士,不論范增是有意為之,還是能力有限,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鴻門宴,可以說是范增的代表之作了。可當時之勢,項羽領聯軍四十餘萬一路橫推西進,在函谷關遇劉邦之軍抵抗,就根本沒有必要停軍新豐鴻門,還招劉邦前來對質,讓其有緩衝之時。范增雖也是意識到了劉邦的雄心壯志,欲招來殺之,但,此種做法,到是不如無視劉邦之前的種種行為,四十萬聯軍直接開入關中,就地整編一切起義之軍。劉邦本就是楚國之將,但他也絕不會拱手奉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家底。佔著大義、大勢,把難題拋給劉邦,不是更好。

    秦亡之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雖是千年固有的統治形勢所影響,當時各路諸侯的情勢所迫,但是,把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分到秦地鎮守,就是個大大的錯誤。雖說是地頭熟、好辦事,但在秦人心中,對其三個貪生怕死之叛徒,亡國之罪人的恨意,不比對六國、對項羽的恨來的少,甚至更多。所以,當劉邦兵出漢中,平定三秦之時,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因為民眾對於兩方的爭奪,已經毫無歸屬感可言,愛誰誰。沒了群眾基礎,章邯怎能不敗。分封之時,做為項羽的第一智囊,范增難道沒有參與其中?或許這就是范增之計。

    在這之後,關於項羽、關於楚國,無論是定都咸陽或迴歸楚地,還是如何妥善安置楚懷王,無論是深陷齊地的戰爭沼澤,還是彭越的騷擾游擊戰。范增,都沒有顯示出一個當世名士,大才重謀該有的戰略規劃和應對之策,其個性風骨到是有的,陳平一條不算高明的反間計,就讓他感覺受辱,憤恨離職,告老還鄉。最終,項羽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勢下,越戰越疲,越戰越弱,直至亥下兵敗,烏江自刎。雖事無絕對,亦是不可妄自評說,但,范增,一代大才良謀,卻是空有其名。

    古稀名士出山計,落魄王孫坐廟堂。惺惺草莽哭鴻門,悽悽霸王刎烏江。

  • 3 # 零下十度買了地

    我的觀點比較特殊,范增是項羽打輸楚漢爭霸的因素之一。他有以下幾宗罪:

    1,沒處理好和項羽的關係,使楚軍出現了不必要的內部消耗,讓漢軍有機可乘。這是他最大一宗罪。

    項範關係,絕不是主上和謀臣這麼簡單。這裡以劉邦和他謀臣的關係為參照。從年齡上看,劉邦長於他的謀士們,而項羽比范增小了整整四十歲,屬於幼主老臣的搭配。相比劉邦年長帶來的天然威信,項範這種少老配是不牢固的。從關係上講,韓信張良陳平這些重要謀臣都是劉邦自己招募的,主臣關係明確。所以無論韓張陳如何有才,他們的意見聽不聽是劉邦的事,最後做決定的也是劉邦。而范增是項羽叔父項梁的心腹重臣,項梁死前把項羽託付給了“亞父”范增。范增事實上就是上代君王留下的託孤大臣,所以跟後主之間不是簡單的僱主僱員的關係,還混雜了人生導師和父親長輩之類。

    項羽和亞父范增之間的故事,很像後世漢宣帝和霍光,劉阿斗和諸葛亮,以及萬曆和張居正之間發生的衝突。霍張諸葛等人都是先主留給後主的,唯一的託孤大臣。問題就出在“唯一”。人性很奇特,原先安守本分的臣子,一旦被獨自委以重任,個個成了霸道的權臣。他們會把認為對的思想灌輸給後主,甚至強迫其接受。范增雖沒有諸葛亮或張居正那樣的霸道(項羽畢竟不是幼主),但《史記》上多次記載了范增獨斷專行,置項羽意見而不顧的例子。以著名的鴻門宴為例,很少人注意到一點,作為二把手的范增,在宴會上竟能自作主張讓項莊舞劍刺殺劉邦,而一把手的項羽卻事前沒得到報告,以致被矇在鼓裡。如此重大決定,范增自行決定自行施行,可見其人在楚軍中的專治獨權,根本沒把一把手放在眼裡。

    作為必然結果,有雄才大略的項羽,一旦羽翼豐滿,立刻表現出對范增的不滿和反制。早在陳平施用反間計逼走范增之前,項羽已開始在楚軍內部削弱范增勢力,司馬遷記錄了項羽當權後的兩處人事舉動,一)罷鍾離眛,二)重用項氏及妻族子弟(陳平:“項王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分析項籍死後楚軍內部的派系情況,一派是范增為首的異姓元老派,這些人都是項梁招募的,立過赫赫戰功而在楚軍中威望甚高之人,包括大將鍾離眛季布龍且等。一派是以陳嬰為首的原楚王派,當時已衰落。項羽上臺後扶植自家人(提拔父族/妻族子弟),打壓強勢的元老派(罷免鍾離眛),是鞏固自己統治的正常舉動。對於同樣能力超群的後主而言,一個有實力有威望而且對自己態度強橫的老臣,才是其統治的最大障礙。

    項羽的心病范增沒看出來,卻被陳平看在眼裡。於是他用了一招看似低階愚蠢的離間計,居然獲得奇效。雖然之後的事實證明,陳平離間計並沒有改變滎陽之戰的結局,但從長遠角度看,范增之死,代表楚軍中極具戰鬥力的元老派的衰落。這對楚軍的實力和士氣是巨大打擊。統計資料顯示,滎陽之戰是楚漢雙方勝負關係的轉折點,之前屢戰屢勝的楚軍,後來總共只取得過三次戰役的勝利,戰爭天平從此倒向漢軍。這就是元老派分裂帶來的後果。

    原先陳平離間計沒有這麼大效果,是范增自己成全了陳平。因為項羽中計後的舉動僅是“稍奪之權”(《史記》)。一個“稍”字,表明項羽還是很剋制的,但范增的反應卻是“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他這完全出格的反應,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試想一下,如果他能接受項羽安排,適當低調一點,讓權給項羽,又何來兩人之後的悲劇?何來元老派的分裂?

    可以說,面對性格獨立的項羽日益成熟,是范增自己沒有把握好角色定位,沒有及時調整心態,從“亞父”轉變成“輔臣”,去做輔臣應該做的事!范增不懂改變,這是范增人性的弱點,最終導致了他個人的失敗,同時也拖累了項羽的家國事業。

    2,范增有薦才不力,甚至嫉賢妒才的缺點。證據:

    a,舉薦能人,應該是范增這類重臣的職責,但范增主政楚軍期間,我們幾乎沒看到楚軍有新人冒出,甚至原有的人才是因為得罪范增而出走的(如陳平)

    b,范增離開後,楚軍出現了幾個有水平的謀士(如勸韓信的武涉),這本身就說明範增主政期間一手遮天,人才無法冒尖的事實。項羽不善用人才是背鍋了。

    3,作為項羽的人生導師和首席智囊,項羽在統治初期犯過的幾個關鍵錯誤,必有范增施加的影響,比如遷都彭城,弒殺義帝,放走劉邦等。這些戰略失誤范增到底參與有多深,我們無法得知。但作為楚軍政策的實際制定者,以及項羽羽翼豐滿前在項面前說一不二的權臣,范增至少沒反對過就能說明他的水平,其實不如劉邦手下那些謀士。

    從以上三點,我甚至可以說,范增不是死的太冤,而是走得太晚。他如果早點離開或早死於軍中,讓權力集中於項羽手中,元老派也不發生分裂的話,楚漢爭霸的結局還真不好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骨折一般幾個月好?有什麼要注意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