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知識大嘴巴

    盧多遜,河南懷州人。北宋太平興國初,官至兵部尚書。聰明,博學,思維敏捷,有城府有謀略。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宋太祖特別喜歡讀書,盧多遜每次就打聽皇帝讀什麼書,然後不分日夜讀這本書,等到太祖問起書中之事,他應答如流。

    後來,因為涉及秦王結黨營私案件,被捕入獄,。起初叛的是死刑,並株連九族。太宗念其為朝廷做事那麼多年,就撤了他的官改判流放至崖洲也就是現在的三亞!52歲死於崖洲水南村他的住所。在水南村居住時,寫下了《水南村》詩,廣為流傳!

  • 2 # 葉青漁

    盧多遜是什麼樣的人這恐怕得問趙普與宋太宗趙匡義以及宋太祖趙匡胤他們三個人,他們之間糾葛頗深。

    盧多遜很聰明也有謀略。宋太祖趙匡胤很喜歡他,每次宋太祖在史館取書,盧多遜都要讓相關官吏告訴他宋太祖取的什麼書,而後他則會通宵達旦的閱讀,並銘記於心。

    這是他的聰明之處,同時也是他善於專營之處。是優點也是缺點,專營後而服務於宋太祖,無非是為了功名利祿。客觀的說,這點無可厚非。

    從他出使南唐回來後,分析南唐的局勢,獻策宋太祖攻取南唐,以及與趙匡義攻取北漢等等一路的獻策計謀功勳來說,他確實有謀略。

    盧多遜與趙普可以說是北宋開國初時的左右兩相,然而嘛這兩個聰明人不合。盧多遜為相則趙普被貶,而趙普為相則盧多遜下臺,這種情況嘛實則是兩相相傾得風氣,互相攻詰吧。有宋一朝,這種情況呢也很常見,不算奇怪。

    怎麼說呢?這兩個人都有才能,兩人結怨說白了都是專權而相互攻擊對方的短處,只不過趙普沉穩點,也比較能忍,而趙普呢雖然專治一點,但也確實也是實心辦事的人。而盧多遜就稍微欠缺一籌,在宋太祖在位時,發生了一件事,就是趙普與當時的開封府尹後來的宋太宗趙匡義相交親密,而這裡面牽扯到了趙家兩兄弟的一個秘密,就是杜太后死前的金匱之盟。

    至於這金匱之盟的內容是後來趙普說的,就是杜太后臨終時讓宋太祖死後傳位於宋太宗,理由嘛就是擔心皇子年幼,壓制不住權臣宗親造成天下混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大道理,佔據大義。至於這是不是這麼個回事,不知道,如同燭光斧影一樣,當時在場的只有宋太祖與趙普二人。

    宋太祖莫名其妙身故,而宋太宗繼位,趙普說出這份金匱之盟,來證明趙匡義其合法地位,這本身就存在許多漏洞,單憑趙普一人而言,能證明什麼?真假難辨不談,還有趙普與趙匡胤的關係是很好的。

    金匱之盟與燭光斧影之事,成了歷史之謎,在此也不多說。而盧多遜,在宋太祖在時,因私下議論趙匡義的壞話,宋太祖得知此事招盧多遜詢問,就有了一份上書自辯的事。這裡面,深究的話,潛藏著許多皇位爭鬥的宮廷之密,也因為這件事,被趙普抓住了盧多遜的把柄。

    趙普是宋太宗能順利繼承皇位的功臣,同時也是開國重臣。由於這份金匱之盟的原因,宋太宗在繼位後故意將其隱藏,所以說金匱之盟是歷史疑團,因為宋太宗身前死後並未按模糊的金匱之盟的話來做,相反是把皇位傳給了兒子不是兄弟。

    這件事引起了秦王趙廷美的不滿,皇位嘛,誰都有那份心思啊。而盧多遜與趙普不合,趙普與宋太宗穿一條褲子,在這種情況下,誤判形式,又不甘隱退,結果與秦王趙廷美勾結,謀劃篡位之事洩露,加上曾經說過宋太宗壞話,自然的就被拉下臺了。

    至於為什麼不殺盧多遜與趙廷美,一來是宋太祖立國之初就立了規矩,且趙廷美只是篡位之密洩露並未造成既定之事。可以說是為了維護統治吧,兩人只是被一擼到底而已。

    歷史上記載趙普在這件事事發前,曾勸說過盧多遜隱退。可以說是趙普有相惜之心,也可以說是趙普勝券在握下的反擊,是心智謀略勝盧多遜一籌的表現。權利之間的鬥爭,成王敗寇,再加上許多歷史疑點,深究之下,無非只是一場正名的暗中鬥爭,一場權勢之間的鬥爭。

    客觀的說,盧多遜聰明能幹,但在形式明顯已不利於他的情況下,卻不能果斷隱退,無疑說明了他確實貪戀權位。趙普的勸說,客觀的說也算一片好心,相爭而互有欣賞的那種感情,是很常見的。假若盧多遜能聰明的隱退,官位肯定會被罷免,但也不至於被流放海島最終病死。於公來說,他對北宋的創立確實貢獻不小,於私來說,他會活得不錯,在加上歷史上的疑點,宋太宗自然會給自己找鏡子,樹立標杆。

    知子莫若父,對盧多遜的看待,他的父親盧億早就看出了盧多遜的性格,更明白盛極必衰的道理。盧多遜的失敗,是歷史的偶然,也是他性格上的必然,皇權爭鬥,朝堂權勢,一招落敗,後果自知。

  • 3 # 歷史百家爭鳴

    盧多遜,早年在後周為官,後在北宋宋太宗時期當上宰相,他在後世可能不太出名,不過他的同事趙普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們倆就是一對冤家對頭,兩人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是北宋版的和珅與紀曉嵐。那麼,如何評價盧多遜?

    盧多遜可以說是北宋的和珅,貪權重利,暗藏私心。盧多遜當宰相時,就一個勁的詆譭趙普,使得趙普不能委以重任,在朝廷中鬱郁不得志。趙普當上宰相了,就勸盧多遜引退,可盧多遜貪戀權力,遲遲不肯答應。盧多遜跟趙普的相互傾軋,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多遜相則趙普出,趙普入則多遜貶”。盧多遜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甚至派堂吏趙白勾結秦王趙廷美,可不幸被人告發了,這可毀了他的仕途,朝廷不僅收回了他的官爵,還流放他到崖州。

    盧多遜還是位投皇帝所好的人,喜歡迎合皇帝。宋太祖喜歡讀書,經常去史館借書看,盧多遜一看這是個好機會,就預先跟史館的官吏打好招呼,叫他們告訴自己宋太祖借了什麼書,他知道了以後就借過來看,而且一定要通宵看完。皇帝看完書一般會跟臣子說一下觀後感,順便向臣子們提問,盧多遜每次都能流暢回答。盧多遜的辦法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不僅讓皇帝喜歡他,還會讓大臣覺得他有文化。

    盧多遜能當上宰相,自然是有兩把刷子,不可能憑空當上。他最突出的就是會提建議,能說是精通權謀,宋太祖時期,耶律氏佔據幽薊,對宋威脅大,但宋沒有辦法收復。盧多遜就上言說皇帝去鎮州,在那裡經過謀劃攻打,可以恢復了漢土邊界,事成之後可以移駕汴京。

    不過盧多遜後半生不太如願,因為他勾結秦王趙廷美,被朝廷流放到崖州,從一朝的宰相淪為階下囚,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 4 # 帝國的臉譜

    在宋朝的宰相中間,盧多遜雖然不如蔡京、秦檜他們名聲顯赫,但他與蔡、秦之流一樣,也是個悲劇角色,他的經歷充分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官場險惡!

    據《宋史•盧多遜傳》記載,盧多遜,懷州河內人(今河南沁陽),出生於公元934年,時為五代後唐時期,雖然遭逢“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五代亂局,但盧多遜從小好學、勤學、苦學,加強十分聰穎,21歲便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高舉進士,歷任秘書郎、集賢校理、左拾遺等職。

    入宋後,宋太祖趙匡胤先任他為史館官員,後提拔他為知制誥,擔任自己的大秘,負責詔令的起草工作,從此進入了權力核心圈,深得皇帝的喜歡。趙匡胤為什麼那麼喜歡他?因為盧多遜不但有文才、有能力,而且還擅長奉承。

    有一個例子:他在史館時,知道趙匡胤喜歡讀書,而且經常到史館查閱資料,因為這個原因,盧多遜特交待史館工作人員,把皇帝每次翻閱的書籍隨時報告自己,他再去拿到這些書籍,通宵達旦地閱讀。因此,趙匡胤每與大臣們論及書中之事,盧多遜總是對答如流,所以皇帝十分欣賞他,先任知制誥、後任翰林大學士,將他重用為朝廷重臣。

    當然,盧多遜有著更高的理想,到了這種重要的位置了,與位極人臣的宰相之位只有一步之遙,誰不想?他後來也果然做到了。但他後來之所以提拔為宰相,與一個人的鬥爭有關,那人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聞名於世的趙普。

    趙普是以謀略輔佐趙匡胤得天下的功臣,這人能力有,但才學卻讓盧多遜不屑,工作中雖多有交接,但互不買帳,《宋史•盧多遜傳》說:“多遜知制誥,與趙普不協,及在翰林,每召對,多攻普之短”。趙普雖功高,但也確實有“短”,短不僅在學問上,而且在遵紀守法上,他自恃功高,多有貪腐之舉,在盧多遜的攻擊下,趙普“出鎮河陽”,被趕出了京城,不久,盧多遜出任宰相。

    盧多遜宰相沒當多久,趙匡胤就去世了,兄終弟及,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是為宋太宗。當年,趙氏兄弟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前,曾向宋太祖交待遺言,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接任,之後再傳四弟趙廷美和趙匡胤的兒子們,此謂“金匱之盟”。

    宋太宗繼位不久,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便先後去世,弟弟趙廷美成了宋太宗鞏權固位的唯一障礙,但要解決這麼重大的問題,盧多遜有才無能,更無此手段,而趙普卻無才有能,而且心狠手辣,因此,宋太宗重新起用趙普為宰相,與盧多遜平起平坐。

    趙普這個人有一個優點,就是真爽,他任相後,就經常勸盧不要貪權戀位,免得到時候引火燒身,“未幾,複用普為相,多遜益不自安。普屢諷多遜引退,多遜貪固權位,不能決。”然而,位高權重,人人敬畏,誰懂得抽身早的道理?

    既然執意爭鋒,就別怪老子心狠!不久,在趙普的操持下,有人告發盧多遜與趙廷美密謀廢主另立,七十四名大臣聯名上章彈劾盧多遜,盧多遜被三代削爵,全家流配崖州(今海南三亞),最後慘死海外。

    盧多遜之死,並非死於無才,也非死於無德,而是死於皇帝要實現個人目的殘酷鬥爭之中。

  • 5 # 作家恩出

    盧多遜是在後週年間考中進士併入仕,等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又成為北宋朝的臣子。這個人博學多才,可也會投機取巧,當時趙匡胤喜歡讀書,盧多遜私下打聽讀的是什麼書,然後把書拿回家通宵達旦閱讀,當趙匡胤問到其書中內容時,盧多遜對答如流,受到趙匡胤稱讚。

    公元973年盧多遜曾奉命出使南唐,回來之後便給趙匡胤獻計,南唐可以討伐。成功後拜盧多遜為相。

    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仍拜盧多遜為相,可把趙普同樣用為宰相,盧多遜多次排擠趙普,並與秦王趙廷美有所勾結,被朝中大臣聯名上疏彈劾,這使宋太宗大怒,斥盧多遜身居相位,不為國謀事,卻勾結藩王、包藏禍心,本應誅滅全族,但念其曾有功勞,便將其全家貶至崖州,並永不得赦免。

    公元985年盧多遜52歲時死於今天的三亞,他用盡心計為相,卻在相位弄權玩術,最後不能善始善終,可謂巧智贏得君信,失節又輸身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π是怎麼被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