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講解】: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講解】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講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講解】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講解】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講解】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鮮矣仁。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6.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鄰。
【講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9.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指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讚美別人多才多藝)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講解】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22.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講解】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2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講解】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事情感到迷惑,仁愛之人不會憂愁和擔心,而勇敢地人沒有什麼恐懼的。
2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5.當仁不讓於師。
【講解】在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
2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講解】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27.過而不改,是謂過已。
【講解】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2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講解】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29.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講解】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
3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講解】看見賢人就應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則應在內心自我反省有無類似缺點。
3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講解】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處世篇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講解】君子胸懷坦蕩,無憂無慮;小人心胸狹隘,常常憂愁哀慼。
3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講解】不怕別人不瞭解我,怕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3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講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別人也不會尊重你),學習的知識就不會紮實。做人重要的是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錯誤,就不要害怕改正。
3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講解】自己要在社會上自立,就要使別人能在社會上自立;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就要別人也能在社會上通達。
3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講解】名分正當,說話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說話必須理由正當而充足。
3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我每天都要從多個方面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情,是否忠實呢?與朋與交往,是否有不真誠的地方呢?老師傳給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3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講解】: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講解】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講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講解】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講解】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講解】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鮮矣仁。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6.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鄰。
【講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9.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指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讚美別人多才多藝)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講解】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22.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講解】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2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講解】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事情感到迷惑,仁愛之人不會憂愁和擔心,而勇敢地人沒有什麼恐懼的。
2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5.當仁不讓於師。
【講解】在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
2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講解】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27.過而不改,是謂過已。
【講解】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2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講解】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29.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講解】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
3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講解】看見賢人就應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則應在內心自我反省有無類似缺點。
3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講解】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處世篇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講解】君子胸懷坦蕩,無憂無慮;小人心胸狹隘,常常憂愁哀慼。
3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講解】不怕別人不瞭解我,怕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3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講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別人也不會尊重你),學習的知識就不會紮實。做人重要的是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錯誤,就不要害怕改正。
3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講解】自己要在社會上自立,就要使別人能在社會上自立;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就要別人也能在社會上通達。
3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講解】名分正當,說話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說話必須理由正當而充足。
3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我每天都要從多個方面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情,是否忠實呢?與朋與交往,是否有不真誠的地方呢?老師傳給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3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