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破落戶--指祖先曾經富有,其後代因為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而把家業花光的城市貧民。
②氣毬--“毬”是“球”字的古體。古代的球,外面是皮革制的,裡面填充的是羽毛,所以寫作“毬”。踢球有點兒像現代人踢毽子。到了宋代,才出現充氣的氣球--據說是用豬尿脬(音suī-pāo雖拋)做的內瓤。但是仍寫作“氣毬”。
③幫閒--指一種沒有正式工作、但是口齒伶俐、善於阿諛逢迎、以替有錢的官員或富商奔走策劃謀取利益的人。有的甚至就在茶樓、酒肆、妓院內外周旋。《夢粱錄》記載:大街有四五家開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花茶坊。一等不本色、無業藝、專為探聽妓家賓客,趕趁唱喏,飲燕所在,以獻香送歡為由,謂之“廝波”。--“廝波”一詞,即“廝幫”音轉。
④員外--本來指編制以外設定的副職官員。因為這種副職往往可以被有錢人家用金錢買來作為一種頭銜,所以後來就用來對有錢人家的尊稱。
⑤三瓦兩舍--瓦舍,是宋代的遊樂場所。“三瓦兩舍”。泛指勾欄、妓院、賭場這些地方。
⑥府尹--宋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縣上為州或府,設知州或知府,但是東南西北四京的行政長官稱府尹,比知府的官銜和權力都大;開封府府尹又稱京兆尹。
⑦脊杖--用鞭子或竹片抽打脊樑的一種刑罰,專用於發配到外地的罪犯,以避免打屁股之後兩腿受傷無法走路。
①淮西臨淮州--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東淮河以北地區。按臨淮郡置於漢代,治所在江蘇徐州;晉代治所在江蘇盱眙(音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靈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縣);唐以後廢。宋代沒有臨淮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部,曾置臨淮縣,唐、元時代,還曾經是泗州的治所。臨淮州疑即臨淮縣地面。
②幹隔澇漢子--方言,指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人。一說“隔澇”即“疥瘡”(今天溫州方言仍這樣叫),“幹隔澇”就是“不乾不淨”的意思。
④小蘇學士--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合稱“三蘇”,分稱“老蘇學士”、“蘇學士”、“小蘇學士”。因此,這個小蘇學士應該指蘇轍。但是有人根據蘇東坡和駙馬都尉王晉卿的關係,認為應該是蘇東坡(參看下頁注①駙馬王晉卿條)。最奇怪的是:清人程穆衡在他的《水滸傳注略》一書中說:小蘇學士指的是蘇利涉。按:北宋英宗、神宗年間,確實有個蘇利涉,但這人是個太監。
①駙馬王晉卿--駙馬都尉本是漢代的官名,大都由皇親擔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大都掛駙馬都尉的虛銜,簡稱駙馬,所以後文稱王晉卿為“小王都太尉”、“小王都尉”。王晉卿,名詵(shēn身),太原人。和蘇東坡友善。蘇東坡《和王晉卿詩敘》中說:“予得罪貶黃州,而駙馬都尉王詵亦坐累遠謫(zhé哲),不相聞者七年。餘既召用,而詵亦還朝,相見殿門外,感嘆之餘,做詩相屬。詞雖不甚工,然託物悲慨,阨(è扼)窮而不怨,泰而不驕。憐其貴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韻,欲使詵姓名附見餘詩集中。然亦不可以示詵也。詵,功臣(王)全斌之後雲。”據《宋史》:王全斌,太原人,贈中書令。按:據《宋史·公主傳》,王詵的妻子蜀國長公主,是英宗的第二女,是神宗皇帝一母同胞的親妹妹,所以王詵應該是端王的姑夫。
②都太尉--宋代的太尉本是武官的最高職務,位列三公之一;但常常被用來作為對某一武官官署主管的尊稱,並不是實職。駙馬都尉也是武官,所以下屬這樣稱呼。“都太尉”更是對駙馬都尉的客氣稱呼,和實職的太尉無關。
③幹辦--不是“能幹的辦事人員”,而是當時各司吏員的一種職務名稱。宋代設有“轉運幹辦審計司”,又有“幹辦行在諸軍司”。幹辦原名“勾當”。《職官分紀》中說:(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詔諸路轉運使,奏舉京朝官知縣資序二人,充本司勾當。(南宋高宗)建炎初(1127),避高宗諱(高宗名趙構,和“勾”同音),改“勾當”為“幹辦”。
①小黃門--小太監。
②叉手--把兩手交叉放在胸前,是當時下級見上級的一種禮貌姿態。
③齊雲社--宋代踢球的組織。宋代社會上有許多遊戲的組織,都以“社”名。據《都城紀勝》:雜劇則曰緋綠社,蹴球則曰齊雲社,唱賺則曰遏雲社,耍詞則曰同文社,相撲則曰角抵社,清樂則曰清音社,射弩則曰錦標社,花繡則曰錦體社,使棒則曰英略社,小說則曰雄辯社,行院則曰翠錦社,影戲則曰[革九]革社,梳剃則曰淨髮社,吟叫則曰律華社,撮弄則曰云機社。各社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下文所說的“圓社”,就是蹴球組織齊雲社的名字。
①孤--帝王的自稱,本是“孤陋寡聞”的自謙。
②殿下--對王、公、太子的尊稱。
④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這是道士們根據他的諷諭給他“上”的尊號。據《續資治通鑑》:徽宗政和七年,帝諷(諭)道籙院曰:“朕乃上帝元子,為太霄帝君,憫中華被金秋之教,遂懇上帝,願為人主,令天下歸於正道。卿等可冊朕為教主道君皇帝。”於是道籙院上表冊之,然止於道教章疏內用。
⑤朕--皇帝的自稱。
⑥樞密院--宋代的樞密院總理全國軍務,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
⑦殿帥府太尉--《宋史·職官志》中沒有殿帥府,明代的殿帥府只設於京師,叫做“京營殿帥府”,掌管京城的防守與治安,相當於今天的首都衛戍司令。殿帥府的主管稱為“殿帥”,稱為“太尉”,也是尊稱。《水滸傳》中有時候把“殿帥府”叫做“殿司府”。按“殿司府”是“殿前司”的俗稱,最早為後周世宗柴榮所創,統領殿前軍,是皇帝的衛隊,當時趙匡胤就是殿前司都檢點。
①禁軍--宋代的軍隊,大體上可分為四種:1.禁軍,如羽林軍,是專門保護皇帝和京城的;2.廂禁軍,簡稱廂軍,是保護州府等城池及府庫的;3.營軍,就是國防軍,又分駐守邊疆和駐內地隨時出征兩大類;4.團軍,也叫汛兵,是駐守各縣鄉鎮關隘汛地地方軍。
②廝--對男子的蔑稱,那廝,相當於“那小子”、“那傢伙”。
④軍正司--應作“軍政司”,是軍事機關管理內部事務的官員,相當於參謀長。
⑤唱喏(音rě惹)--古人行禮的一種方式:一面躬身作揖,一面口中喏喏連聲,表示恭謙。
⑥參--古代公文用語,有兩個涵義,一是保舉任命,一是檢舉揭發。這裡指任命。
⑤配軍--宋代的刑罰中,有一種“流”罪,就是“流放”。上文高俅被遞解出東京地面,就是最輕的“流”罪。罪行較大的,要發配到極遠的邊疆,分一千里、兩千裡、三千里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又分一年、兩年、三年三個檔次,合起來共有九種不同的流罪。這些流放犯,一般都要交當地軍隊專設的“牢營”管轄,所以這種流放犯,也叫做“充軍”。這種流放犯,通稱“配軍”。王進並不是流放犯,高俅這樣說,相當於罵人“你這個死囚”。
①老種經略相公--種是姓,有兩個讀音,一個音chóng崇,一個音zhǒng腫,是兩個不同的姓氏。經略是官名。宋代在邊疆的州府設經略安撫使,簡稱經略,是軍政合一的地方官員,權力比知府、知州大。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比“老爺”親切。北宋時代,種世衡和他的子孫先後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這裡說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兒子種諤;後文的“小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孫子种師道。一說“老種經略”指种師道,“小種經略”指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這裡採用前說。
②岳廟--是“岳廟”的簡化字寫法,和“岳飛”無關(岳飛是南宋時人)。
④料袋袱馱--裝草料的大厚布口袋,放在馬背上,可以當馬鞍子墊坐。
①福物--指祭祀的供品、三牲。所以祭祀結束以後吃這些供品,也叫“散福”。
②巳牌--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時,分一天為十二個時辰:子正是半夜12點,即0點,下面依次為:醜正2點,寅正4點,卯正6點,辰正8點,巳正10點,午正12點,未正14點,申正16點,酉正18點,戌正20點,亥正24點。古代沒有鐘錶,時間在縣衙門前面用“掛牌”顯示,所以表示時間常說某某牌。
①里正--古代的地方基層組織為保甲制: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也叫保正,十保為裡,設里正。
②桶盤--浙江方言,即托盤。
①撮藥--浙江方言,抓藥。
②宋代的江湖好漢有紋身的習慣。當時叫做“錦體”。由於花紋大都塗上青色,所以也叫“刺青”或“雕青”。
①奸不相欺,俏不相瞞--相當於“真神面前不說假話”。
①十八般武藝--泛指各種武藝,並不是實指“十八種”。除了本書中提到的十八種武藝之外(其中居然沒有最常見的“刀”,卻有後文吳用使的不常見的“鏈”,還用火藥發射的“銃”,卻有些匪夷所思。)。民間還有許多種說法,南方、北方也不一樣。有的還把“十八般武藝”和“十八般兵器”混為一談。例如:1.刀槍劍戟,棍棒槊钂(tǎnɡ躺),斧鉞(yuè越)鏟鈀(pá爬),鞭鐧錘叉,再加戈矛,指的就是一十八種兵器;其中“棍”指短棍,如三截棍之類,“棒”指長棒,包括木棒、鐵棒。2.弓弩刀槍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zhuā抓)殳(shū,音書,削尖了的竹竿)叉,耙頭、棉繩套索、白打,指的是十八種武藝,其中“棉繩套索”是用來丟擲套住對手的,“白打”就是徒手對打。此外,還有刀槍劍戟弓,斧鉞鉤叉棍,矛盾鞭鐧撾,柺子流星鏢;以及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柺子流星……刀槍劍戟、鞭鐧錐撾、鉤鉞斧叉,柺子流星……等等許多說法。總之,“十八”是個泛指的虛數。每種兵器因為用途和形狀不同,又分為多個亞種,如棒就有狼牙棒、水火棒、哨棒、齊眉棒等。槍則有飛槍,標槍,雙槍,鉤鐮槍,渾鐵槍,虎頭槍,大槍等。
②古代師傅和學生的關係,是兄弟的關係,所以叫做“徒弟”,後文史進也以“小弟”自稱。後世強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才有了“師父”和“徒兒”的稱呼。
①理七--人死後每七天做一場佛事,追薦亡靈。四十九天之後,叫做“斷七”。據考證,這是中國古制,不是佛教的傳統。
②張--張望。
②相腳頭--相是觀察;腳頭有路徑、門路的意思。這是宋代江湖上的黑話,指盜賊在作案之前的探路,相當於後來的“踩盤子”。
①破落戶--指祖先曾經富有,其後代因為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而把家業花光的城市貧民。
②氣毬--“毬”是“球”字的古體。古代的球,外面是皮革制的,裡面填充的是羽毛,所以寫作“毬”。踢球有點兒像現代人踢毽子。到了宋代,才出現充氣的氣球--據說是用豬尿脬(音suī-pāo雖拋)做的內瓤。但是仍寫作“氣毬”。
③幫閒--指一種沒有正式工作、但是口齒伶俐、善於阿諛逢迎、以替有錢的官員或富商奔走策劃謀取利益的人。有的甚至就在茶樓、酒肆、妓院內外周旋。《夢粱錄》記載:大街有四五家開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花茶坊。一等不本色、無業藝、專為探聽妓家賓客,趕趁唱喏,飲燕所在,以獻香送歡為由,謂之“廝波”。--“廝波”一詞,即“廝幫”音轉。
④員外--本來指編制以外設定的副職官員。因為這種副職往往可以被有錢人家用金錢買來作為一種頭銜,所以後來就用來對有錢人家的尊稱。
⑤三瓦兩舍--瓦舍,是宋代的遊樂場所。“三瓦兩舍”。泛指勾欄、妓院、賭場這些地方。
⑥府尹--宋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縣上為州或府,設知州或知府,但是東南西北四京的行政長官稱府尹,比知府的官銜和權力都大;開封府府尹又稱京兆尹。
⑦脊杖--用鞭子或竹片抽打脊樑的一種刑罰,專用於發配到外地的罪犯,以避免打屁股之後兩腿受傷無法走路。
①淮西臨淮州--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東淮河以北地區。按臨淮郡置於漢代,治所在江蘇徐州;晉代治所在江蘇盱眙(音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靈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縣);唐以後廢。宋代沒有臨淮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部,曾置臨淮縣,唐、元時代,還曾經是泗州的治所。臨淮州疑即臨淮縣地面。
②幹隔澇漢子--方言,指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人。一說“隔澇”即“疥瘡”(今天溫州方言仍這樣叫),“幹隔澇”就是“不乾不淨”的意思。
④小蘇學士--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合稱“三蘇”,分稱“老蘇學士”、“蘇學士”、“小蘇學士”。因此,這個小蘇學士應該指蘇轍。但是有人根據蘇東坡和駙馬都尉王晉卿的關係,認為應該是蘇東坡(參看下頁注①駙馬王晉卿條)。最奇怪的是:清人程穆衡在他的《水滸傳注略》一書中說:小蘇學士指的是蘇利涉。按:北宋英宗、神宗年間,確實有個蘇利涉,但這人是個太監。
①駙馬王晉卿--駙馬都尉本是漢代的官名,大都由皇親擔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大都掛駙馬都尉的虛銜,簡稱駙馬,所以後文稱王晉卿為“小王都太尉”、“小王都尉”。王晉卿,名詵(shēn身),太原人。和蘇東坡友善。蘇東坡《和王晉卿詩敘》中說:“予得罪貶黃州,而駙馬都尉王詵亦坐累遠謫(zhé哲),不相聞者七年。餘既召用,而詵亦還朝,相見殿門外,感嘆之餘,做詩相屬。詞雖不甚工,然託物悲慨,阨(è扼)窮而不怨,泰而不驕。憐其貴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韻,欲使詵姓名附見餘詩集中。然亦不可以示詵也。詵,功臣(王)全斌之後雲。”據《宋史》:王全斌,太原人,贈中書令。按:據《宋史·公主傳》,王詵的妻子蜀國長公主,是英宗的第二女,是神宗皇帝一母同胞的親妹妹,所以王詵應該是端王的姑夫。
②都太尉--宋代的太尉本是武官的最高職務,位列三公之一;但常常被用來作為對某一武官官署主管的尊稱,並不是實職。駙馬都尉也是武官,所以下屬這樣稱呼。“都太尉”更是對駙馬都尉的客氣稱呼,和實職的太尉無關。
③幹辦--不是“能幹的辦事人員”,而是當時各司吏員的一種職務名稱。宋代設有“轉運幹辦審計司”,又有“幹辦行在諸軍司”。幹辦原名“勾當”。《職官分紀》中說:(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詔諸路轉運使,奏舉京朝官知縣資序二人,充本司勾當。(南宋高宗)建炎初(1127),避高宗諱(高宗名趙構,和“勾”同音),改“勾當”為“幹辦”。
①小黃門--小太監。
②叉手--把兩手交叉放在胸前,是當時下級見上級的一種禮貌姿態。
③齊雲社--宋代踢球的組織。宋代社會上有許多遊戲的組織,都以“社”名。據《都城紀勝》:雜劇則曰緋綠社,蹴球則曰齊雲社,唱賺則曰遏雲社,耍詞則曰同文社,相撲則曰角抵社,清樂則曰清音社,射弩則曰錦標社,花繡則曰錦體社,使棒則曰英略社,小說則曰雄辯社,行院則曰翠錦社,影戲則曰[革九]革社,梳剃則曰淨髮社,吟叫則曰律華社,撮弄則曰云機社。各社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下文所說的“圓社”,就是蹴球組織齊雲社的名字。
①孤--帝王的自稱,本是“孤陋寡聞”的自謙。
②殿下--對王、公、太子的尊稱。
④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這是道士們根據他的諷諭給他“上”的尊號。據《續資治通鑑》:徽宗政和七年,帝諷(諭)道籙院曰:“朕乃上帝元子,為太霄帝君,憫中華被金秋之教,遂懇上帝,願為人主,令天下歸於正道。卿等可冊朕為教主道君皇帝。”於是道籙院上表冊之,然止於道教章疏內用。
⑤朕--皇帝的自稱。
⑥樞密院--宋代的樞密院總理全國軍務,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
⑦殿帥府太尉--《宋史·職官志》中沒有殿帥府,明代的殿帥府只設於京師,叫做“京營殿帥府”,掌管京城的防守與治安,相當於今天的首都衛戍司令。殿帥府的主管稱為“殿帥”,稱為“太尉”,也是尊稱。《水滸傳》中有時候把“殿帥府”叫做“殿司府”。按“殿司府”是“殿前司”的俗稱,最早為後周世宗柴榮所創,統領殿前軍,是皇帝的衛隊,當時趙匡胤就是殿前司都檢點。
①禁軍--宋代的軍隊,大體上可分為四種:1.禁軍,如羽林軍,是專門保護皇帝和京城的;2.廂禁軍,簡稱廂軍,是保護州府等城池及府庫的;3.營軍,就是國防軍,又分駐守邊疆和駐內地隨時出征兩大類;4.團軍,也叫汛兵,是駐守各縣鄉鎮關隘汛地地方軍。
②廝--對男子的蔑稱,那廝,相當於“那小子”、“那傢伙”。
④軍正司--應作“軍政司”,是軍事機關管理內部事務的官員,相當於參謀長。
⑤唱喏(音rě惹)--古人行禮的一種方式:一面躬身作揖,一面口中喏喏連聲,表示恭謙。
⑥參--古代公文用語,有兩個涵義,一是保舉任命,一是檢舉揭發。這裡指任命。
⑤配軍--宋代的刑罰中,有一種“流”罪,就是“流放”。上文高俅被遞解出東京地面,就是最輕的“流”罪。罪行較大的,要發配到極遠的邊疆,分一千里、兩千裡、三千里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又分一年、兩年、三年三個檔次,合起來共有九種不同的流罪。這些流放犯,一般都要交當地軍隊專設的“牢營”管轄,所以這種流放犯,也叫做“充軍”。這種流放犯,通稱“配軍”。王進並不是流放犯,高俅這樣說,相當於罵人“你這個死囚”。
①老種經略相公--種是姓,有兩個讀音,一個音chóng崇,一個音zhǒng腫,是兩個不同的姓氏。經略是官名。宋代在邊疆的州府設經略安撫使,簡稱經略,是軍政合一的地方官員,權力比知府、知州大。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比“老爺”親切。北宋時代,種世衡和他的子孫先後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這裡說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兒子種諤;後文的“小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孫子种師道。一說“老種經略”指种師道,“小種經略”指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這裡採用前說。
②岳廟--是“岳廟”的簡化字寫法,和“岳飛”無關(岳飛是南宋時人)。
④料袋袱馱--裝草料的大厚布口袋,放在馬背上,可以當馬鞍子墊坐。
①福物--指祭祀的供品、三牲。所以祭祀結束以後吃這些供品,也叫“散福”。
②巳牌--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時,分一天為十二個時辰:子正是半夜12點,即0點,下面依次為:醜正2點,寅正4點,卯正6點,辰正8點,巳正10點,午正12點,未正14點,申正16點,酉正18點,戌正20點,亥正24點。古代沒有鐘錶,時間在縣衙門前面用“掛牌”顯示,所以表示時間常說某某牌。
①里正--古代的地方基層組織為保甲制: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也叫保正,十保為裡,設里正。
②桶盤--浙江方言,即托盤。
①撮藥--浙江方言,抓藥。
②宋代的江湖好漢有紋身的習慣。當時叫做“錦體”。由於花紋大都塗上青色,所以也叫“刺青”或“雕青”。
①奸不相欺,俏不相瞞--相當於“真神面前不說假話”。
①十八般武藝--泛指各種武藝,並不是實指“十八種”。除了本書中提到的十八種武藝之外(其中居然沒有最常見的“刀”,卻有後文吳用使的不常見的“鏈”,還用火藥發射的“銃”,卻有些匪夷所思。)。民間還有許多種說法,南方、北方也不一樣。有的還把“十八般武藝”和“十八般兵器”混為一談。例如:1.刀槍劍戟,棍棒槊钂(tǎnɡ躺),斧鉞(yuè越)鏟鈀(pá爬),鞭鐧錘叉,再加戈矛,指的就是一十八種兵器;其中“棍”指短棍,如三截棍之類,“棒”指長棒,包括木棒、鐵棒。2.弓弩刀槍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zhuā抓)殳(shū,音書,削尖了的竹竿)叉,耙頭、棉繩套索、白打,指的是十八種武藝,其中“棉繩套索”是用來丟擲套住對手的,“白打”就是徒手對打。此外,還有刀槍劍戟弓,斧鉞鉤叉棍,矛盾鞭鐧撾,柺子流星鏢;以及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柺子流星……刀槍劍戟、鞭鐧錐撾、鉤鉞斧叉,柺子流星……等等許多說法。總之,“十八”是個泛指的虛數。每種兵器因為用途和形狀不同,又分為多個亞種,如棒就有狼牙棒、水火棒、哨棒、齊眉棒等。槍則有飛槍,標槍,雙槍,鉤鐮槍,渾鐵槍,虎頭槍,大槍等。
②古代師傅和學生的關係,是兄弟的關係,所以叫做“徒弟”,後文史進也以“小弟”自稱。後世強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才有了“師父”和“徒兒”的稱呼。
①理七--人死後每七天做一場佛事,追薦亡靈。四十九天之後,叫做“斷七”。據考證,這是中國古制,不是佛教的傳統。
②張--張望。
②相腳頭--相是觀察;腳頭有路徑、門路的意思。這是宋代江湖上的黑話,指盜賊在作案之前的探路,相當於後來的“踩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