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蟲197538578

    好象有人這麼總結過,叫住軍事家不如政治家,政治家不如陰謀家。歷史上的李世民和朱棣,無論其軍事和政治才能如何了得,如何超越李建成和朱允炆,其實,真正取勝的因素是,李世民和朱棣玩的是陰謀,而他們的對手李建成和朱允炆是輸給了陰謀家的。

  • 2 # 南朝居士

    顯然不是,在李淵眼裡,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沒有本質區別,無論是道德還是能力,至於說,功勞大小,那不過看李淵願意把功勞給誰罷了。

    在唐肅宗時期,安史之亂尚未平定,肅宗按照大唐傳統,太子主政,親王主軍,互相牽制的,準備提拔建寧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神人李泌暗中對肅宗說:“建寧王的確聰明,但廣平王是嫡長子,有為人君的氣量,難道想要使他做吳太伯嗎?”

    肅宗說:“廣平王已被立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帥呢?”

    李泌說:“假使元帥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繼承人,能行嗎?太子隨從時是撫軍,駐守時是監國,如今元帥就是撫軍。”肅宗最終聽從了他的建議。

    所以你看,對皇帝來說,他的兒子們,能力差不多,誰做元帥沒區別的,他們考量的問題是權力的穩定性。

    而且,李泌的話也說了,太子主軍,也只是“撫軍”,也就是相當於監軍了,防止武將尾大不掉,並不是最高指揮。

    這個事很多人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很多太子親王都做過,比如楊廣。

    開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熲,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

    看到沒,楊廣就是平陳的主帥,跟後來的李世民差不多,只是寫李廣比較直白而已,李世民也是一樣的。

    再看李淵,剛太原起兵時,他的三個兒子就是左中右三軍統帥,都是公爵。

    六月己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以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為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為姑臧公,中軍隸焉

    他們三個人擁有這種地位,是因為他們能力優於其它人嗎?顯然不是,無非是因為他們是李淵的嫡子。要知道,當時的李世民19歲,李元吉15歲。

    李淵攻入長安後,李淵集團最有權力的三個人依然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戊辰,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國公世民為右元帥,徇地東都。.....齊國公元吉為太原道行軍元帥。

    後來建立大唐, 他們還是平級的,李世民任中書令,李元吉任侍中;我們知道,中書令、侍中是同級別的官職;李世民任司徒、李元吉任司空;這更明顯是一個級別的官職。

    癸卯,秦王世民為中書令,齊王元吉為侍中。

    十月己丑,秦王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齊王元吉為司空。

    起碼來說,玄武門政變前,大唐帝國最有權勢的三個人,依然是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天策上將、中書令、司徒)、齊王李元吉(幷州大都督、侍中、司空)

    所以,在李淵眼裡,他的三個兒子,有什麼區別?

    李世民之所以牛,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李淵願意給他機會,讓他主軍做主帥去統一天下,另一方面,最後是他贏了,由他來寫歷史,那自然由他寫了,

    他寫歷史,肯定把兩兄弟黑成翔,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如果看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溫大雅為李淵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他隨軍撰成該書。書中記錄隋末李淵自起兵直到佔領長安、正式稱唐帝為止共357天史事,應該來說比較真實,這本書並沒有把李世民寫得神乎其神。

  • 3 # 江湖小曉生

    太原起兵的時候,李淵和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組成了一個點三個面的集團。其中李淵是那個點,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圍繞李淵的那個面。

    義旗初建,遣使密召之,建成與巢王元吉間行赴太原。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

    而李淵對李元吉則有這樣的安排:

    授太原郡守,封姑臧郡公。尋進封齊國公,授十五郡諸軍事、鎮北大將軍,留鎮太原,許以便宜行事。

    也就是說李元吉不僅被封為齊國公,而且還手握十五個郡的軍隊。李淵甚至把太原留給了李元吉來鎮守。

    至於我們最關心的李世民,當時一直跟在李淵身旁,被任命為右領軍大都督,敦煌郡公,負責統領右三軍。

    三個兒子,每一個都手握兵權,每一個都被封為公爵。由此可見,李淵將起義的大權,都交給了自家人,同時也給了這三個兒子平等發展的機會。

    一、最早李建成的戰功並不少。

    李淵剛創業的時候,這三個兒子的年紀分別是:老大李建成29歲,老二李世民20歲,老三李元吉15歲。

    從年齡上來說,老三李元吉年紀太小,壓根不可能委以重任。老二李世民雖然已經有20歲了,但是此前毫無建樹,所以未必就敢輕易將大權交給這麼一個愣頭青。

    只有29歲的李建成,作為家中的長子,自然是被委以重任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最初帶兵出去打仗的總是李建成。

    比如說霍邑之戰的時候,其實這一戰的計謀是李建成出的。他認為霍邑守將宋老生有勇無謀,所以可以引誘他出城後,再滅了他。

    結果果然跟李建成所預料的一樣,李淵親率一支大軍將宋老生引誘出來,隨後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帶領本部人馬拿下了霍邑,堵住了宋老生的歸路。

    在《舊唐書》裡的記載有點過分了,李淵被宋老生擊敗,而李建成落馬,就剩下李世民拿下了全部戰功。

    唐初第二戰,攻取關中,其實也是李建成起到了關鍵作用。李建成帶著劉文靜、統軍王長諧、姜寶誼、寶琮等人,領兵數萬,拒守潼關,防止屈突通來襲。這一戰的記載就比較蹊蹺了。

    第一,果然屈突通帶著幾萬大軍前來潼關,結果在這裡史料記載是被劉文靜給阻擋了。第二,當時隋朝將領劉綱鎮守潼關,屈突通便前往潼關,結果統軍王長諧率先擊殺了劉綱,奪取了都尉南城。逼得屈突通只能退守都尉北城。

    這兩次成功的阻擊戰,絲毫不提李建成的名字。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裡只提手下大將的功勞,為何李世民做總指揮的時候,全都是李世民的功勞呢?

    所以說邏輯上是有問題的,這一戰李建成也是立下大功的。從後來李淵的封賞中,我們就能看得出端倪。

    事後李建成被李淵封為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帶領李世民等人打算奪取洛陽。所以說正是因為奪取關中之戰李建成立下戰功,所以李淵才正式讓李建成的軍事地位高於李世民。但是由於後來李建成是失敗者,因此李建成的功勞能被抹去就被抹去了。

    二、李淵改變策略,著重扶植李世民。

    李淵建國以後,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瓶頸期。這段時間,不光李世民沒工作可以做,連李建成其實也是無業遊民,奪取關中後,他們似乎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武德二年,李建成前去平定司竹盜賊祝山海的叛亂,同年負責接應涼州降軍。這兩年李建成壓根就沒什麼正事可以做。

    其實武德二年,這是一個關鍵點,因為李淵對倆兒子的工作分配,發生了巨大轉變。他開始著重培養李世民,給予他更多機會。

    武德二年,李淵派遣李世民帶領大軍平定了劉武周、宋金剛,攻佔了幷州。這一年李建成就打打小賊,沒什麼建樹。武德三年,李淵又派遣李世民集中兵力攻打王世充。那麼李建成在幹什麼呢?他負責鎮守蒲州,防止突厥人南下。也就是說突厥人如果不南下,那李建成就毫無戰功可言,等於是變相雪藏。武德四年,李世民拿下了竇建德和王世充,為唐王朝立下了大功。而這一年李建成在幹啥呢?依舊是在邊疆打小賊。雖說也大破劉仚成,收服了當地部落,但是跟李世民的戰功依舊沒法比。

    所以說從武德二年,到武德四年,李淵給予兩個人的平臺資源是完全不同的。李淵的偏心其實瞎子都看得出來。

    因此在武德五年,有人出來主持公道了。李世民擊敗劉黑闥後,劉黑闥帶著突厥人南下。魏徵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就建議李建成這個嫡長子,趕快去請求立點戰功。

    李建成立刻跑去找李淵要這次機會,兒子都追上門來要了,李淵總不能再偏心吧?所以李淵就把這次機會留給了李建成。最終李建成成功擊敗劉黑闥,收復了山東。

    有人說,就那麼點機會,給了李世民就沒法給李建成。那麼事實是這樣嗎?顯然並不是,在南方,李孝恭帶著李靖等人,橫掃千軍,立下赫赫戰功。作為李建成的父親,李淵為何不讓李建成取代李孝恭呢?所以說,不是沒機會,是李淵不願意給李建成機會。

    總結:我認為李建成不輸李世民。

    其實大家都是大軍統帥,不需要出來作戰。手下大將具體負責作戰的事情,甚至可以說,他們倆都可以掛個名。

    但是李淵偏偏就是不讓李建成去掛這個名,為啥?因為李淵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想要搞政治平衡,哪怕是親兒子,也要防備著把自己給取代的危險。

    一個王朝只能有一個皇帝,但問題是,也只能有一個太子。而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更容易吸引群臣去靠攏。李淵要避免的就是這種情況。

    所以李淵在不斷培養李世民,讓李世民有做太子的潛質,以此跟李建成互相爭鬥。這樣一來他這個皇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一招很多皇帝都會用,比如說三國時期的孫權,就利用魯王孫霸和太子孫和之間的鬥爭,自己漁翁得利,李世民本人也在用,他利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互相爭鬥,想要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包括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會利用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之間的鬥爭,鞏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說搞平衡沒什麼問題,可是搞砸了,那問題就大發了。誰也想不到,李世民會來玄武門之變這一出。不光李建成被殺,李淵的皇位也保不住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大唐創業起居注》、《新唐書》、《資治通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如果梁山聯合方臘取代了宋朝,那麼和金人並立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