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彎鬚穇鰳觽皪

    論語》 君子之道

    在中華文化發軔之初,“君子”是人們對於為官者的稱謂,其中所蘊含的道德要求,是全體社會成員對於權力階層所抱持的理想期待。以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君子”概念逐漸脫離了權力意義,成為普通民眾的人格嚮往,形成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規範。

    所謂“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徑,就是君子的核心價值觀。辜鴻銘先生說:“孔子全部的哲學體系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即君子之道。”本文擬就《論語》一書中所蘊含的君子之道作一淺析。

    1 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是“仁”

    君子人格的第一要義,就是必須具備愛心。儒家把這愛心歸結為一個字——仁。孔子說:“仁者愛人”。愛心的體現,首先是愛人——愛父母兄弟,愛姐妹同宗,愛鄰里師長,愛同事友朋,愛同胞手足,愛異族異邦,愛弱勢窮苦者,愛老邁殘疾人,愛志同道合者,愛異見陌生人……總之,愛一切人。孔子管這種對人類普遍的愛心叫做“泛愛眾”。孔子認為愛心的培養首先要從“孝”、“悌”開始,即從愛父母、愛兄長、愛親朋做起,由親親而親民而親天下。愛心擴充套件開去,由愛人而愛物——愛花鳥蟲魚,愛草木走獸,愛山川河流,愛風雪雷電,愛地球,愛月亮,愛太陽系,愛銀河系,愛宇宙,大愛無疆。

    在當代語彙中,我們經常會用“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仁不義”等詞句,來表達對小人的鄙視,說明今天的華人,仍然以“仁”與“不仁”作為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

    作為執政者的君子,懷著忠愛惻怛之心,無條件地為全體公民求利益謀福祉,這便是仁的行為,這樣的出發點變成國家的政策,政府的行動,這便是施仁政。君子執政,必須具有對人民的同情之心,體貼之意,關愛之情。孔子說,執政的道理,無非是仁與不仁罷了,就這麼簡單。(孔子曰:“道仁,仁與不仁而已矣。”)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孔子為實現“天下歸仁”的理想而奔走呼號了一生。《論語》中講到“仁”的地方,達109處之多。其中直接將行仁愛人列為君子道德首義的就有十幾處。君子行仁,主要表現為: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權利;寬恕人的過失;對優秀者抱持由衷讚美與鼓勵之意,對貧弱落魄者深懷同情憐憫之心;居廟堂之高,須施仁政、行善舉,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剋制個人及集團私慾,實現天下為公;處江湖之遠,也須修內守善,積仁致道,錘鍊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自覺。即使沒有條件接受基本教育的普通百姓,也須恪守“孝親“的道德底線。

    2 君子人格的價值尺度是“義”

    馮友蘭先生說:“道德方面的應該,無條件的應該,就是所謂義”(《中國哲學之精神》)。當代語彙中的“普世價值”,其意思接近或大致相當於義。先秦諸子幾乎人人口不離義,其中《論語》24次講到義。

    如果一個事件發生在我們面前,或者有人提出一個貌似偉大的理論,我們憑什麼判斷它是好事還是壞事?是真理還是謬誤?我們如何決定是贊成它跟著它走還是反對它與它鬥爭?這裡有一個價值判斷的尺度,它會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個尺度,就是——義。凡是合乎義的,便是好,幹就對了。比如行義舉、盡義務、張義幟、入義師、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甚而至於捨生取義、慷慨就義。凡是不合乎義的,便是不好,應該回避或反對。比如不義之財不要貪,不義之人不要做。

    君子,古代的統治者,當他走上權力的中心,面臨著實行什麼樣的路線、政策,走什麼樣的道路、方向,設計什麼樣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法律體系、文化生態等等所謂治國安邦的大問題時,他必須做出判斷,決定取捨。而這判斷取捨的依據,就是義。凡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尊重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順應世界發展的大方向主潮流的,就是合乎義,就應該辦,可以幹。反之,則為不義,不如不幹,否則越幹越糟。

    3 君子人格的行為規範是“禮”

    古代祭神致福的儀式叫“禮”,也叫“禮儀”或“儀禮”。這種儀式都很莊重、規範、嚴肅,後來引申出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的含義。周代在行禮的時候,開始演奏高雅、嚴肅的音樂,這種配樂的禮儀,也叫“禮樂”。禮樂具有示範、規矩、法制、文化、文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等含義。

    在古代,禮是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有條件有機會,就一定要學習禮,儘早學會適應社會的規矩,否則將會遭到社會拋棄。孔子曾勸誡弟子們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並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一個不懂禮法的人,不可能取得成功。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辯證地看,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的養成起了重要作用,有它的歷史功勞,今天應該加以繼承和弘揚。但禮制中也有很多糟粕,必須揚棄、改造,加進適應現代化的、國際化的新內容,才可以用來向公民普及、教育。對包括禮制在內的傳統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肯定和一概否定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4 君子人格的科學態度是“知”

    知是君子人格構成的要素之一。孔子說:“知者不惑”,什麼事都明白,這不那麼容易,連孔子自己都說無法完全做到。一個無知的人,也許會做出某些壯舉,他可以因此被稱為英雄,可以當模範,但他絕不是君子。馮友蘭先生說:“智是人對於仁義禮的瞭解。”如無瞭解,那麼即使他的行為合乎仁義,也並不是仁義的行為。

    君子“知”的範圍極其廣泛。《論語》要求君子做到知言、知人、知恥、知禮、知“道”、知命等等。知言就是能透過他人的言語準確瞭解人家的內心。知人就是善於與人溝通,瞭解別人的心思優長就像瞭解自己有幾個手指一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別人不瞭解自己倒沒多大關係,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說:“知恥近乎勇。”知禮就是懂法守法,言談舉止都在規矩禮儀的範疇內。知“道”,就是明確人生的大目標,明白自己該幹什麼,能幹什麼,絕不胡來。知命就是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能夠順應天命,不做逆潮流而動的事情。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知,從學習中獲得,到實踐中錘鍊,日積月累,最終鑄就智慧美的人格。子貢說:“學不厭,智也。”君子一定是愛學習、會學習、學得紮實通透、終生學習不夠的人。雖說愛學習的人不一定都能成為君子,但不愛學習的人一定不會成為君子。學習的途徑無非是兩條:一是向前人學習,這就要讀書;二是向今人學習,就是要注重實踐,在現實生活中學習。

    5 君子人格的操守宗旨是“信”

    “仁、義、禮、知、信”是儒家最重要的理論範疇,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規範。漢代董仲舒名之為五常。除五常外,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的時候,又提出了仁的五種行為表現——恭、寬、信、敏、慧。早期儒家臚列的十種修養規範,均有信在其中。“信”即誠信、信用、信仰、信譽、信任。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則人任焉”,“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君子信而後勞其民”,“君子義以為質,信以成之”。孔子甚至認為,在必要的時刻,國防軍備可以放棄(去兵),經濟建設可以不顧(去食),但民眾普遍的“信”卻決不可丟失(《論語·顏淵》)。一個人若信用破產,他將無以立身於社會;一個政權若失去民信,則這政權必亡;一個民族若無信仰,豈能自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大信堅守,小信變通。孔子說:“君子貞而不諒。”像仁義這種永恆的道德必須堅守,而對早已過時的理論、廢舊的規章以及那些像八股一樣的陳詞濫調必須果斷放棄。朝令夕改,翻雲覆雨,固非君子所為;而死守官運亨通遺訓舊制,裹足不前,寧做僵化的標本遭人唾罵,也不肯順應潮流,做改革的先鋒,這樣的“君子”,更加可悲。所以信與不信之間,蘊含著巨大的膽魄與智慧。

    6 君子人格的目標追求是“道”

    君子所追求的道,例如“君子謀道不謀食”的道,是道義、公理的意思。孔子說:“志於道”(《論語·述而》),就是明確地把自己人生的目標定在對“道”的追求上。古人認為,人生於世,聞道是最重要的事。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之達致,自然離不開學習。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其中的學,即指學道。“四十五十而無聞焉”的聞,也是指聞道。

    君子把“道”的實現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首先必須克服物慾的誘惑。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人有志於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孔子所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固窮”、“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等等,都是這層意思。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是剋制物慾、悉心聞道的典型。孔子讚揚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的時候,孔子回答他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剋制己私。奉行仁義,修煉道德,必須克去己私。求道必苦。

    其次,道的實現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投入終生。不要期望做一兩件善事或者苦幹十年八年,道就實現了,沒有這麼簡單。所以君子必須從心理、意志、體力上做好為道奮鬥終身的準備。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雖然物質上清苦,時間又很漫長,但君子的精神是快樂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君子與小人之間切換來切換去。有時候做君子的時間長一些,有時候也免不了施展點小人伎倆,偶爾幹出點不仁不義的糗事。這都是可恕可諒可以改正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過則勿憚改”,孔子雖然期望每個人都成為君子甚至聖人,但他十分寬容,允許我們犯點小錯。

    7 君子人格的胸懷境界是“寬”

    仁者包容天下,寬以得眾。小肚雞腸者,寡友少朋,難成大事。為政的君子,尤其如此。官居高位,肚量要博大,胸懷要寬闊。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小至舢板扁舟,大至航空母艦,都能容得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生證怎麼辦理?需要哪些證件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