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益

    談談擠韻和撞韻(一)

    撞格律詩不能擠韻撞韻是必須遵守的規則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也有的人說不是但應避免,因為有時擠撞韻拗口。擠撞韻時若產生拗口現象,是擠撞韻本身導致的嗎?

    擠韻,也稱犯韻、冒韻,指詩句中使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撞韻,指非押韻句尾字(白腳)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擠撞韻之說通常指格律詩,宋詞和其他詩體也有類似說法。反對擠撞韻之說的理由是擠撞韻使句子讀起來拗口或澀口,干擾了韻的美。對此,談談自己的認識並對拗口現象作些分析。

    一、擠撞韻往往上口,富於和諧流暢的韻味感

    我寫的一些詩詞常見擠撞韻現象,而且有意撞韻,旨在追求詩詞朗讀更為和諧流暢,韻味更加明亮悠長,耐回味,有音樂感。雖然寫得不一定好,但這麼寫除了個人感覺好些,也借鑑了古人風格。《詩經》中多句多段反覆手法,主要是韻味。楚辭常在每句末或句中用"兮”調節韻味,柏梁臺體句句押韻,歌行體擠撞韻現象很普遍,唐代寫格律詩擠撞韻的名家名詩很多,宋詞中有專門句句押韻和存在句中韻的詞牌子,有關作品未覺拗口。《春江花月夜》每四句有三句押韻,雖然長篇,讀起了流利婉轉,行雲流水。雖然一些擠撞韻詩詞不是格律詩,但都是用韻,在拗不拗口上道理相通。

    拗口,指發音不順暢,彆扭。漢語中有的音節(字)發音不順,兩個以上這樣的音節讀起來更不順。句子之間讀起來也有不順的,特別是詩句,銜接別口,節奏明顯失調,影響語調韻味連續和感情表達,也可理解為拗口。拗口現象中,少數發音阻力較大、連續使用時舌位口形不易轉換的雙聲疊韻詞(含自由搭配的)容易拗口,句首或句中用了與韻腳同韻但沒搭配好的字也可能拗口。但是,多數擠撞韻的字詞好念,更順口。相同的單音節或聲調起伏弱的雙音節在同聯或幾聯內用得過多過密並非拗口不易讀,反而可能使語段大旋律感減弱,過順,顯得平直、單調。聲調差別大的雙音節成組過密重複使用,可能導致韻味節奏過快。擠撞韻的字詞與相鄰字詞之間不存在必然拗口。

    詩句出現同音同韻字是韻味,沒韻味就不是古詩。總的說,韻易密不易疏。人類正常發聲同韻的頻率再高也不致於聽不出來,但頻率過低則沒了韻味。詩歌中韻雖然大多在固定位置,以便形成基調,與平仄、語氣強弱、語義內容和感情等共同形成詩歌特色風格,有點類似音色。從詩句感情和節奏富於變化角度及用詞侷限看,其他位置也常出現韻字,作者可以根據節奏韻味靈活安排。各類古詩實踐表明對此沒有絕對標誰。七七律七字(音節)為一句,四句或八句中只有二三個或四五個韻,韻出現頻率在古詩中算低的,一首七律擠撞韻幾次無礙,用得好能增加音樂感。絕句和律詩都有首句入韻格式,不僅符合撞韻之說且尾字為平聲,卻未覺拗口,換到別的位置就“拗口”了,實在講不通。疊字詞的用法也完全符合擠韻之說,韻、聲、調、字形完全一樣的疊詞常在格律詩中使用,拖長聲音或擬聲,語氣悠長和氣勢強化,何有拗口之感?格律詩常常在同句內重複使用與韻腳相同的詞,特別是名詞,這種情形也是標準的擠韻,大多未見拗口,實在難以解釋。可見,除規定位置外,韻也可以出現在格律詩其他位置,根據情感表達和聲流節奏變化來安排。

    詩詞朗讀產生拗口現象原因較多,一首詩完全符合格律一樣會嚴重拗口。理論應來自實踐,從一般意義上講,擠撞韻拗口的說法既不符合實際,解釋不了實際,不具有一般意義,指導不了實踐。

    二、唐詩宋詞名家及詩評名家未見擠撞韻之忌

    唐朝格律詩名家常有擠撞韻作品,用平水韻或現代漢語拼音讀這些擠撞韻之作都無拗口之感。有人為此又提出了名家會救拗之說,主要指朗讀重音不落在韻腳。只有名家才能寫好,擠撞韻寫法好像很“高深”,可能是應避免擠撞韻一說的理由,但此說還是以擠撞韻拗口為普遍前提。僅靠調整重音救拗之說很牽強,不能解釋所有現象,甚至連首句入韻救不救都解釋不了,缺乏理論支援。

    宋詞中專門有句句押韻和句中用韻的詞牌。

    唐宋時期未見格律詩忌擠撞韻之說。南宋詩評名家嚴羽甚至對南朝沈約最初提出的“八病”之說(涉及聲韻)持批評態度。嚴羽指出,“八病”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作詩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據也。

    三、擠撞韻拗口之說出處不明確,缺乏權威性

    查閱了很多資料,未見格律詩擠撞韻專門論述或詳細解釋。東漢後研究聲韻的文章增多,反切法產生,研究古詩聲韻較有影響並留傳下來的早期資料當屬“四聲八病”之說。周顒等人的“四聲”開始區辨研究聲調,推動了在詩歌中有意識節奏性地使用平仄。沈約的“八病”之說細研究聲、韻、調的使用。這些音韻研究推動了韻書和詩歌聲韻的進一步發展,相關永明體詩歌的出現促進了格律詩的形成。但是,“八病”之說立足非格律的五言詩。五言詩每句五字,音節少,韻不宜過密,且有關資料主要是結論性說法,缺乏詳細記載,後來的解釋也不盡一致。“八病”之說研究意圖主流應肯定,但初期的東西缺乏科學合理性,而且要求過細過於苛刻並非必要,後人也未完全採納,今人不問清紅皂白地迷信照搬到律詩評價寫作上來,是缺乏科學研究精神的表現。

    “八病”中與韻有關的主要有:大韻:指五言詩兩句之內不能有與韻腳同一韻部的字。小韻:五言詩兩句各句之間不能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旁紐:可能指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聲母。正紐:可能指五言詩兩句內不能雜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後來的格律詩沒有全部採納“八病”觀點,但有關說法可能被濫用,成為擠撞韻之說的源頭。

    擠撞韻概念在晚清民國的詞評家論詞的文章中可明確見到,但當時稍有名氣的詞評家對擠撞韻是否為病的見解也不一致,這在陳匪石的《宋詞舉》論述中有記錄。我認為,晚清民國的詞論家權威性差,本身寫作水平遠遜唐宋,那時的詩評理論與語音學科遠不如當今,且主要是論詞,也沒有形成一致意見,擠撞韻為病之說並不能成立。

    倒是網路普及的今天,一些熱心詩詞知識普及又研究不多的詩詞愛好者,甚至連寫作愛好者都夠不上,將一千多年前尚不合理的說法作為詩詞語音規則盲目宣傳介紹,人云亦云,使許多對詩詞歷史瞭解不多的人產生誤解,盲目地把這種觀點尊為金科。

    四、從構詞法上看,諧聲諧韻有音樂美感

    連綿詞由同聲母、同韻母等雙音節構成,這種構詞法本身就是追求音樂美感,出現在詩句中自然可以擠撞韻,根本就不拗口。雙聲疊韻的,如倉促、伶俐、徘徊、慷慨、苗條、窈窕、汪洋、逍遙、浪漫、婉轉、嬋娟、紛紜、芬芳、輕盈;疊音疊字的,如菲菲、高高、孜孜、瑟瑟、滾滾、匆匆,以上各類不勝列舉。宋玉在《九辯》中運用了大量雙聲疊韻詞,使詩歌富於音樂變化,優美悠長。

    AABB、ABAB、ACBC、ABAC型的成語或臨時組成的自由短語,AAB、ABB型重疊修飾和重疊字尾詞及短語(如毛毛雨、綠油油、笑哈哈),必須重疊的單純詞(如奶奶),疊音的象聲詞,上述各類詞雖然重音重韻重字,但朗讀很上口,大多可在聯尾或句中擠韻。同音同韻組詞是一種審美構詞法。詩詞中使用這類詞,若韻的密度合適,前後字詞聲調區別開,平仄重音搭配好,音樂感很好。一些聯綿詞若出現在對仗句中,可以擠撞韻,韻密些也往往無妨礙。一些聯綿詞無法拆分,用在聯尾或想在句中使用又與韻腳同韻,擠韻正常。

    五、音節及其組合的重複、重疊、反覆、穿插、規律性起伏會產生音樂律動

    詩歌聲音以既整齊又交錯的方式行進,表現為富有音樂感的韻律形態。格律詩的平仄規則旨在使音調富於變化,不平直,有節奏感,但平仄形成的節奏往往較弱。平仄只分兩類,可漢語聲調有四聲。一個或一句幾個平仄會產生很多種四聲的組合,節奏感差別很大,加之讀音不同,組合更為複雜。這些複雜的組合再加上重音位置失當,可能降低甚至喪失節奏感,也可能彆扭拗口,這也是一首符合平仄格律的詩會嚴重缺乏節奏並感到拗口的主要原因。韻母是發聲的主導因素,是押韻所在之處。同意或諧音的韻母若間隔出現會形成明顯的節奏主基調,形成節奏性韻味。七言格律詩中平仄的起伏多且弱,韻的起伏則間隔長但明顯,更規律。平仄變化、重音變化和韻密的節奏融合好,韻味就會更強。韻味並非必須突出在聯尾,並非一定要兩句出現一次,作者根據需要可有意安排仄聲韻或重音位置。格律詩在白腳處用仄韻、在句首、句中用韻特別是仄韻,並調整重音,都能使韻的聲高、起伏在聲音流動中發生變化,提高音樂感,還能彌補單純平仄節奏感的不足。

    抒情、優美、浪漫、激情等要求聲音流暢、圓潤、明亮、悠長。韻和鄰韻及主音素相同的諧音出現次數多些,或重複重疊出現,都有利於表達這類感情。同音同韻的四聲變化和韻味重音反覆出現,有一種起伏迴繞的旋律感,配合修辭手段、語意和情感,會產生悠長連綿、明亮優美、氣韻豐滿的聲音氛圍。

    詩歌一出現就採用反覆、排比的寫作手法,如《詩經》。音節的重複會產生悠長耐回味的音樂感,配合了這類手法。楚辭句句有“兮”,就是為了和諧,增強音樂感。名作《黃鶴樓》頭三句三次出現黃鶴二字,同音同字的重複產生悠長綿遠韻味,不合“格式”仍然優美。律詩各聯之間的黏合也是平仄變化起伏的重複,形成旋律感。音節的重複包括韻腳位置。

    韻的密度怎樣安排合適?太密平滑單調,太疏沒韻味了。根據詩詞風格、情感型別、意境、語氣安排,隔二三字有韻的情形不一定密,隔五七定字有韻常見,隔十字二十字也無不可。詩詞格式上每句字數及語句段落情況都不同,情感語氣表達千差萬別,格律詩除韻腳外,韻在其他位置的出現可有一定靈活性。

    合理組織韻味變化,會產生不同風格的樂感。苦吟重嘆、渾壯鏗鏘、輕吟閒慢、溫柔圓潤、響亮明快、阻滯沉悶、流利悠長、急促硬健、細氣遲疑、迅猛粗重都是不同的風格,一首詩中也可能綜合運用。韻味風格與感情內容關係緊密,但需要運用聲音表達,音的重複反覆是手段之一。音的重複若導致拗口拗句主要出現在閉口、氣流受阻或回送、聲調缺少變化、相鄰音節舌位口形轉換較緊張、韻母口形相近又難以區別等情形下,這類音節的組合或單字詞、雙字詞之間的組合本身就拗口,容易卡住停頓,不是擠撞韻造成的,沒有擠撞韻也需迴避或調整。總之,如果想更多的變化韻味風格,擠撞韻反而可以成為一種手法。

  • 2 # 憨夫

    其實,撞韻拗口是由於有些人說話不利索造成的,於是就有了撞韻之說。有些詩每一句都押韻,比如王安石的“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有人就覺得拗口,有人就覺得不拗口。你讓說相聲的讀,因為人家有說繞口令的功底,人家不會覺得拗口。

  • 3 # 耳畔猶餘風雨聲

    雖然不是規則,但也需要儘量避免。畢竟這會導致音韻不協調。試想一下,一首絕句,如果轉句(白腳句)也和起承合句一樣押韻,讀起來的感覺會大煞風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不管到哪都能當銷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