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OWhy268

    日本軍用步槍

    日本近代正規軍建立於明治維新時期的1870年,1872年開始以幾種外國步槍作軍用

    制式。明治維新使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軍國主義勢力壯大。為了對內鎮壓叛亂

    、對外擴張領土,日本大力發展軍用步槍和其他武器。明治時期至“二戰”結束前

    發展和裝備的步槍主要有村田式、有坂式、三八式和九九式等非自動步槍;“二戰

    ”後,戰敗國日本成立“自衛隊”,除了裝備美式自動步槍外,還裝備64式、89式等

    自動步槍,邁上現代步槍發展之道。

    日本帝國內戰的軍用步槍

    日本從江戶幕府末期到近代的歷史,基本上是戰爭史,國內內戰,戰爭不斷。當時,國

    內只能生產火繩槍。1849年,幕府命令各藩加強海防,開始購進大炮和西洋槍。

    1868年,日本發生打倒幕府的戊辰戰爭,東軍(官軍)與西軍(倒幕軍)開戰,雙方以高

    價向美、英、荷、俄等國採購槍支,從1863~ 1869年的7年間共購進槍支47~48萬

    支,雙方還聘請外國軍人當軍事顧問並參戰。

    明治政府成立後,1870年(明治3年)開始組建近代正規軍,陸軍按法式編制,海軍按英

    式編制。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沒收各藩的槍支,其中火繩槍 30萬支、進口步槍60

    萬支、國內產的洋式槍10萬支 ,共50種100萬支。由於戊辰戰爭後經濟困難,政府無

    力進口新裝備作制式。1872年,日軍在法國軍官焦爾朱·魯邦大尉的協助下,從已沒

    收的18萬支外國步槍中選定4種步槍作為制式,即法國的夏斯波、英國的施奈德和恩

    菲爾德、德國的德萊賽(有資料說還有美國雷明頓步槍,共5種)。

    1877年,日本國內爆發西南戰爭,對政府政策不滿的西鄉隆盛在鹿兒島樹起反旗,政

    府軍以大量槍炮彈藥鎮壓西鄉軍,作戰達8個月之久。在後來的戰鬥中,政府軍每天

    消耗約55萬發步槍彈,這個資料相當於由1個旅約 3500人射擊,平均每人射擊157發

    。當時,政府軍的彈藥製造能力為每日4萬發,而西鄉軍僅日產4000~5000發,當然戰

    敗。

    西南戰爭是日本步槍研製的分水嶺。此前由於國內內戰,日本中國產的制式槍研製非

    常緩慢。西南戰爭後,日本國內形勢趨於穩定,這一時期步槍研製呈現出較為活躍的

    局面。

    村田式步槍

    村田式非自動步槍由過去屬於薩摩藩的著名射手、在槍械方面造詣很深的村田經芳

    陸軍中校設計。樣槍的設計始於1874年,1875年村田到歐洲考察,回國後又經5年研

    制,於1880年(明治13年)研製成功11mm單發步槍,命名為“大日本帝國村田槍”(簡

    稱村田槍或十三年式步槍),並定為日軍制式步槍。該槍的外觀、大小和內部結構幾

    乎與法國夏斯波步槍相同,據說還參考了荷蘭的比蒙步槍。

    該槍由日本東京炮兵工廠小石川步槍製作所生產,並請法國軍官焦爾朱·魯邦大尉

    全面指導,機械加工和彈殼製造技術請比利時和德國的10多名技術員指導。

    十三年式步槍口徑為11mm,發射1871年式毛瑟圓頭彈,初速435m/s,表尺射程1300m,

    全槍長1275mm,槍管長817mm,全槍質量4.06kg,配用十三年式刺刀,刀長710mm,質量

    0.79kg。該槍的大小適合日本人的體形,但批次生產的效能較差。

    1885年(明治18年),村田對十三年式步槍進行改進,省略槍機卡筍,使批次生產效能

    提高,彈膛形狀改為錐形,膛內開2個排氣孔,製成了十八年式村田槍。該槍配用十八

    年式刺刀,刀長580mm,刀質量0.55kg。

    1884年法華人發明了適宜作步槍彈發射藥的無煙火藥,各國均以這種新型彈藥進行

    槍械設計,日本也不例外。1889年(明治22年),村田參考奧地利斯太爾公司M1884步

    槍,採用無煙火藥作發射藥,研製出1887年式步槍彈和8發容彈量的管式彈倉,製成村

    田式8mm連珠步槍,命名為二十二年式步槍。該槍配用二十二年式刺刀,刀柄有長型

    和短型2種,長柄長83mm,短柄長67mm,刀刃長均為280mm。該槍約生產15萬支,曾在中

    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軍用作侵華武器。由於管式彈倉受沙塵影響嚴重,且每當發射時

    槍的質心發生偏移,影響射擊精度,故評價不佳。

    如前所述,西南戰爭後,日本國內的形勢比較安定,這一時期村田槍的製造也比較精

    細,槍托採用橡木等優質木材製作,並且分上下兩部分,以燕尾槽聯結。槍托木紋呈

    反方向裝配,以防翹曲和裂縫。這種拼合式槍托一直延用到後來的九九式非自動步

    槍。

    有坂式6.5mm步槍

    (又稱三十年式、金鉤步槍)

    1897年(明治30年)村田退役後,東京炮兵工廠廠長有坂成章上校負責新制式步槍的

    研製,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研製成功。新槍被命名為三十年式,實際上制式認可時間

    是1898年2月。1898年三十年式步槍開始大量生產,由南部麒次郎少校負責生產指揮

    。他從各地調集優秀槍工,製成加工精細、扳機引力平穩、命中率高的步槍,1903年

    普遍裝備日本陸軍,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該槍被大量使用。

    該槍採用改進的毛瑟旋轉後拉式槍機,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初速 762m/s,由5發彈

    倉供彈,託彈簧用鋼絲製作,槍尾保險機呈鉤狀,所以在中國俗稱“金鉤步槍”。全

    槍長1270mm(不含刺刀),槍管長790mm,全槍質量3.86kg(不含刺刀),6條右旋膛線,直

    立式表尺,表尺射程 2000m,分劃為4~20。

    還有一種三十年式騎槍,全槍長僅971mm(不含刺刀),全槍質量3.5kg (不含刺刀)。

    三十年式步槍和騎槍均配用三十年式刺刀,刀全長525mm,刀刃長400mm,刀質量0.

    69kg。

    三十八年式步槍及其派生槍

    1905年(明治38年),有坂在三十年式步槍基礎上改進製成三十八年式步槍(簡稱三八

    式),用於取代三十年式和村田式步槍,日軍沿用到“二戰”結束,是日軍在侵華戰

    爭中的主要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該槍與南部麒次郎先行改進的海軍用

    三十五年式幾乎相同,故也稱南部式步槍。

    該槍為非自動步槍,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或尖頭彈。表尺為

    摺疊式框形,保險機構設在槍機尾部,可用手按壓轉動,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該槍的優點是彈頭飛行穩定,後坐衝量小,射擊精度好;缺點是全槍過長,殺傷力不足

    。該槍曾向中、英、俄、墨西哥等6國出口約100萬支,舊中國太原兵工廠等曾仿製

    派生槍

    三十八年式騎(馬)槍其結構與三八式步槍相同,僅縮短槍管、減輕全槍質量,以適

    應騎兵要求。全槍長961mm,槍管長463mm,彈倉容彈量 5發,初速743m/s,表尺射程

    2000m,瞄準基線長347mm,全槍質量3.05kg,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四四式6.5mm騎(馬)槍該槍是三十八年式騎槍的改進型,於1911年(明治44年)定型

    。該槍配用摺疊式三稜錐形刺刀,平時摺疊於槍管下方,使用時壓下槍管附近的刺刀

    卡筍,使刺刀由下向前開啟,便於射擊後立即騎馬襲擊。

    該槍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或尖頭彈,初速730m/s,彈倉容彈量5發,帶刺刀全槍長

    970mm,帶刺刀全槍質量3.8kg,刺刀長350mm,槍管長 486mm,膛線右旋4條,瞄準基線

    長347mm。

    九七式6.5mm狙擊步槍該槍於1937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除了配裝瞄準鏡

    和腳架之外,其他結構均與三八式步槍相同。

    該槍發射6.5mm有坂圓頭彈或尖頭彈,初速760m/s,表尺射程 2400m,彈倉容彈量5發

    ,全槍長1276mm,全槍質量(含瞄準鏡)4.75kg,槍管長 797mm,膛線右旋4條,瞄準基線

    長687mm,配用三十年式刺刀。

    九九式7.7mm步槍

    (巖下式步槍)及其他

    20世紀30年代初,日軍鑑於三八式步槍侵徹力不足的缺點,開展步槍選型試驗,選中

    名古屋兵工廠的巖下式7.7mm步槍。1939年(神武紀元2599 年),該槍被命名為九九

    式,並作制式,用於侵華戰爭,“二戰”後仍裝備日本自衛隊。

    該槍有長槍(作步槍)和短槍(作騎槍)兩種,結構均與三八式步槍相似。都發射7.

    7mm尖頭彈,彈倉容彈量5發,配用三十年式刺刀或九九式刺刀。長槍全長1250mm,全

    槍質量4.1kg,槍管長797mm,膛線右旋4條,初速740m/s,表尺射程1500m;短槍全長

    1115mm,全槍質量3.9kg,槍管長655mm,初速718m/s。

    另外,日軍還在1941年(神武紀元2601年)定型並裝備一式6.5mm步槍,1942年定型並

    裝備二式7.7mm步槍。

    除以上非自動步槍之外,1945年曾改進並生產了美國M1步槍,命名為五式7.7mm半自

    動步槍,但因質量差而停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次函式角度問題5幾種解題方法?